图书介绍
血栓与止血的检测及应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血栓与止血的检测及应用](https://www.shukui.net/cover/45/31458967.jpg)
- 王学锋,王鸿利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ISBN:750625400X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453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474页
- 主题词:血栓栓塞(学科: 血液检查) 止血(学科: 血液检查) 血栓栓塞 血液检查 止血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血栓与止血的检测及应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节 基本理论1
一、血管壁1
(一)结构和调控1
第一章 血栓与止血检测的基本知识1
(二)止血功能2
二、血小板3
(一)结构和生化组成3
(二)止血功能6
三、血液凝固机制8
(一)凝血因子特性8
(二)凝血机制8
(二)体液抗凝作用13
(五)凝血因子Ⅹ活性测定(二期法)13
四、抗血液凝固系统13
(一)细胞抗凝作用13
五、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15
(一)组成及其特性15
(二)纤维蛋白的溶解机制16
六、出血性疾病的分类18
(一)血管壁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18
(二)血小板数量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19
(三)血小板功能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20
(四)凝血因子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20
(五)纤溶过度所致的出血性疾病21
(六)循环抗凝物质所致的出血性疾病21
七、出血性疾病的诊断22
(一)病史(家族史)和临床表现22
(二)实验室检查23
(一)蛋白C抗原检测24
(二)病因治疗25
(三)替代序法25
(一)一般处理25
八、出血性疾病的防治原则25
(四)止血药物的应用27
(五)手术治疗27
(一)采血前的准备工作28
(六)其他治疗28
第二节 标本的采集28
一、标本的采集28
(二)采血的技术要点29
二、标本的保存30
第三节 血栓与止血检测的常用试剂31
一、一般试剂32
(一)抗凝剂32
(二)氯化钙溶液32
(三)缓冲液32
(七)兔脑粉悬液35
(五)红细胞素35
(六)血小板悬液35
(四)白陶士或高岭士悬液35
(八)脑磷脂制剂36
(九)凝血酶36
(十)凝血因子V36
(五)吸附血浆与吸附血清37
(四)正常人贮存血清37
(二)正常人血清37
(三)正常人贮存血浆37
(一)正常人混合血浆37
二、常用血液制剂的制备37
三、特殊试剂38
(一)血小板试验试剂38
(二)缺乏凝血因子血浆的制备44
(三)凝血因子抗血清的制备47
(四)发色底物49
第四节 血栓与止血检测的常用仪器50
(一)发展概况50
一、血液凝固分析仪50
(二)基本结构和原理51
(三)检测指标和性能特点57
(四)展望59
二、血小板聚集仪60
(一)发展概况61
(二)基本原理和结构61
(三)检测指标和性能特点67
(四)展望68
三、血液流变分析仪69
(一)发展概况69
(二)基本结构与原理70
(三)检测指标75
(四)展望76
四、血小板功能分析仪76
(三)工作系统分析77
(一)基本原理77
(二)仪器组成77
(四)报告形式78
(六)临床应用79
(五)影响因素79
(一)发展概况81
(二)基本结构和原理81
五、酶标仪81
(三)常用酶标仪83
(四)展望85
第五节 血栓与止血的常用检测技术85
一、检测方法和原理86
(一)物理学方法86
(三)生物化学法87
(四)免疫学方法87
(二)生物学方法87
(六)分子生物学技术89
二、常用检测技术的应用及评价89
(五)干化学技术89
(一)物理学方法90
(二)生物学方法91
(三)生物化学法91
(四)免疫学方法91
(五)其他检测方法93
第六节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质量保证93
二、室内质量控制94
(一)准确度与精密度94
(二)标准物、参考物、校准物与质控物94
一、基本概念94
(一)标本95
(二)试剂96
(三)仪器和设备98
(四)技术99
(五)室内质量控制方法100
三、外部质量控制101
四、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的标准化103
(一)凝血活酶国际参考品(IRP)的种类103
(二)凝血活酶工作制剂(WP)的ISI值标定103
(三)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的规范化103
第二章 血栓与止血常用的检测方法106
第一节 血管壁和内皮细胞的检测106
一、血管壁检测106
(一)束臂试验106
(二)出血时间测定107
(三)阿司匹林耐量试验108
(四)内皮细胞鉴定试验109
(一)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检测110
二、血管内皮细胞检测110
(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结构检测113
(三)VWF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测定115
(四)6-酮-前列腺表F1α抗原测定116
(五)去甲基-6-酮-前列腺素F1α抗原测定119
(六)血栓调节蛋白检测120
(七)血管内皮细胞膜表面血栓调节蛋白分子数测定124
(八)血浆内皮素-1检测125
第二节 血小板的检测127
(一)血小板计数127
一、血小板数量的检测127
(二)平均血小板体积测定128
(三)血小板生存时间检测129
(四)血小板相关抗体和补体的检测130
(五)抗心磷脂抗体测定132
(六)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自身抗体测定133
二、血小板功能试验134
(一)血小板粘附试验134
(二)血小板聚集试验(比浊法)137
(三)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和血小板因子4测定140
(四)P-选择素测定141
(五)血小板因子3的有效性测定144
(六)血块收缩试验145
(七)血栓烷B2(TXB2)检测146
(八)11-脱氢-血栓烷B2(11-DH-TXB2)测定147
(九)血小板环核苷酸测定149
(十)血小板钙流的测定151
(十一)5-羟色胺的测定152
(十二)血小板凝血酶敏感蛋白测定155
(十三)血浆纤维连结蛋白测定156
(十四)血小板膜糖蛋白测定159
(十五)同种血小板抗体的检测163
第三节 凝血系统检测164
一、凝血因子筛选试验164
(一)全血凝固时间测定164
(二)激活凝血时间(ACT)测定166
(三)复钙时间(RT)测定166
(四)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167
(五)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168
(六)因子XIII定性试验170
(七)蝰蛇毒时间(RVVT)测定171
(八)蝰蛇毒磷脂时间(RVVCT)测定172
(九)蝰蛇毒复钙时间(RVVRT)测定172
二、凝血因子缺乏纠正试验173
(一)凝血酶原消耗试验及其纠正试验173
(二)简易凝血激酶生成试验及其纠正试验176
(三)Bigg凝血激酶生成试验(BTGT)178
(四)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纠正试验180
(五)肝促凝血酶原激酶试验(HPT)181
(六)单碘醋酸定量试验183
三、凝血因子功能活性检测184
(一)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的凝血活性测定(一期法)184
(七)因子XIII抗体的纠正试验184
(二)凝血因子Ⅱ、Ⅴ、Ⅶ和Ⅹ的凝血活性测定(一期法)186
(三)凝血因子Ⅷ活性测定(二期法)188
(四)凝血因子Ⅸ活性测定(二期法)191
(六)凝血因子XIII活性测定194
(七)组织因子(TF)活性测定195
四、凝血因子抗原含量检测197
(一)凝血因子Ⅷ抗原测定197
(二)凝血因子Ⅸ抗原测定199
(三)凝血因子Ⅺ抗原测定199
(六)凝血因子Ⅴ抗原测定200
(四)凝血因子Ⅻ抗原测定200
(五)凝血因子Ⅱ抗原测定200
(七)凝血因子Ⅶ抗原测定201
(八)凝血因子Ⅹ抗原测定201
(九)组织因子抗原测定202
(十)凝血因子XIII亚基抗原测定204
五、纤维蛋白原检测205
(一)双缩脲法205
(二)Clauss法(凝血酶法)206
(三)导衍法207
(四)免疫火箭电泳法208
(五)酶免疫分析法208
(一)凝血酶原片段1+2测定209
六、凝血因子分子标志物的检测209
(二)纤维蛋白肽A测定211
(三)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测定212
第四节 抗凝系统的检测214
一、抗凝血酶检测214
(一)抗原检测214
(二)活性检测217
(三)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检测219
(四)肝素辅因子Ⅱ活性检测221
二、蛋白C系统检测224
(二)蛋白C活性检测225
(三)蛋白S抗原检测228
(四)抗活化蛋白C(APCR)试验229
(五)ProC Global试验230
三、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JFPI)的检测232
(一)抗原检测232
(二)活性检测238
(三)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因子Xa复合物(TFPI/FXa)测定241
四、其他生理性抗凝蛋白的检测243
(一)α2-巨球蛋白(α2-MG)抗原检测243
(二)α1-抗胰蛋白酶(α1-AT)抗原检测244
(三)CT抑制剂(CT-INH)抗原检测244
五、病理性抗凝物质检测245
(一)复钙交叉试验245
(二)因子Ⅷ抑制剂检测246
(三)其他凝血因子抑制剂检测247
(四)狼疮抗凝物质检测248
六、血浆肝素检测252
(一)游离肝素时间检测252
(二)肝素浓度检测253
(三)HEPTEST法检测255
(四)凝固法检测258
第五节 纤溶系统的检测262
一、纤溶有关组分的检测262
(一)总纤溶活性检测262
(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抗原检测263
(三)组织型纤深酶原激活物的活性检测264
(四)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抗原检测266
(五)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的抗原总量检测269
(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活性检测271
(七)纤溶酶原的抗原检测272
(八)纤溶酶原的活性检测273
(九)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检测274
二、纤溶降解产物检测277
(一)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277
(二)纤维蛋白单体检测278
(三)凝血酶时间检测279
(四)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检测280
(五)尿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检测281
(六)D-二聚体检测282
(七)FDP-D碎片检测285
(一)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抗原检测287
三、纤溶抑制剂检测方法287
(二)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的活性检测291
(三)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2的抗原检测293
(四)α2-纤溶酶抑制剂的抗原检测295
(五)α2-纤溶酶抑制物的活性检测296
(六)Bβ1~15与Bβ15~42的检测298
第六节 血液流变学的检测300
一、血液的流动性检测300
(一)毛细管黏度计检测300
(二)旋转式黏度计检测302
二、血浆黏度检测303
(一)毛细管黏度计检测303
(二)旋转式黏度计检测303
(一)血液黏弹性检测304
三、血液黏弹性检测304
(二)凝血过程黏弹性检测306
四、血细胞比容检测307
五、红细胞聚集性检测308
六、红细胞变形性检测309
(一)黏性检测法309
(二)微孔滤过法310
七、白细胞流变性检测311
(一)白细胞变形性检测311
(二)白细胞粘附性检测313
八、细胞膜流动性检测313
九、细胞表面电荷检测316
(一)心脑血管疾病318
十、血液流变检测的应用318
(二)血液系统疾病319
(三)血液流变性异常的评价320
(四)存在的问题321
第三章 血栓与止血检测的临床应用322
第一节 筛选、分类及确诊试验的应用322
一、血栓性疾病的检测322
(一)筛选试验322
(二)分类试验323
二、出血性疾病的检测325
(一)筛选试验325
(二)确诊试验326
三、对出血、血栓性疾病检测的评价327
(二)血管内皮细胞检测328
(一)筛选试验328
(三)血小板检测329
(四)凝血因子检测330
(五)纤溶系统检测330
第二节 血栓与止血检测在出血性疾病中的具体应用331
一、术前止血功能的判断331
(一)筛选试验331
(二)结果的判断和诊断思路332
(三)评价333
二、血小板数量和质量异常导致出血的检测334
(一)筛选试验334
(二)确诊试验335
(三)结果判断336
(四)评价337
三、血友病出血的检测338
(一)筛选试验338
(二)纠正试验338
(三)确诊试验339
(四)鉴别试验339
(五)排除试验339
(六)携带者诊断和产前诊断340
(七)评价340
四、血管性血友病出血的检测342
(一)筛选试验342
(二)确诊试验342
(三)排除试验343
(四)分型试验343
(六)评价344
(五)携带者检查和产前诊断344
五、维生素K缺乏引起出血的检测345
(一)筛选试验345
(二)分类试验345
(三)评价345
六、肝病出血的检测346
(一)筛选试验346
(二)分类试验347
(三)并发DIC的检测350
(四)肝病并发DIC的实验室诊断标准351
(五)评价351
七、新生儿出血的检测354
(二)分类试验355
(一)筛选试验355
(三)评价357
八、药物性出血的监测358
(一)抗凝血药的监测358
(二)溶血栓药的监测361
(三)抗血小板功能药的监测361
(四)蛇毒类药物的监测362
(五)评价362
九、肾功能衰竭出血的检测362
(一)筛选试验363
(二)分类试验363
(三)DIC的实验室诊断365
(四)评价365
十、病理性抗凝物质所致出血的检测367
(一)筛选试验369
(二)确诊试验370
(三)评价371
十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检测373
(一)筛选试验373
(二)分类试验374
(三)DIC的诊断标准376
(四)评价379
十二、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的检测380
(一)筛选试验381
(二)分类试验381
(三)评价382
十三、产科出血的检测382
(一)筛选试验382
(四)血管性血友病的确诊试验383
(二)DIC确诊试验383
(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确诊试验383
(五)评价384
十四、器官移植出血的检测385
(一)筛选试验385
(二)分类试验386
(三)评价387
十五、体外循环出血的检测390
(一)筛选试验390
(二)血小板功能试验391
(三)凝血因子活性或含量检测391
(七)评价392
(六)血管内皮细胞检测392
(五)DIC的检测392
(四)抗凝和纤溶功能试验392
十六、外科手术出血的检测394
(一)筛选试验394
(二)确诊试验395
(三)DIC的检测396
(四)评价396
十七、急性白血病出血的检测398
(一)筛选试验399
(二)分类试验400
(三)急性白血病合并DIC及DIC前期的实验室诊断标准402
(四)评价403
第三节 血栓与止血检测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405
一、易栓症的检测405
(二)确诊试验407
(一)筛选试验407
(三)评价410
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检测411
(一)筛选试验411
(二)分类试验412
(三)器械检查413
(四)评价413
三、动脉血栓栓塞的检测414
(一)筛选试验415
(二)分类试验415
(三)器械检查416
(四)评价416
(一)筛选试验417
四、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的检测417
(二)分类试验418
(三)神经肽检测419
(四)酶学和特殊蛋白质检查419
(五)器械检查420
(六)评价421
五、恶性肿瘤血栓形成的检测423
(一)筛选试验423
(二)凝血系统检查423
(三)抗凝和纤溶系统的检测424
(四)血管壁和血小板的检测424
(五)器械检查424
(六)评价424
六、糖尿病与血栓形成的检测425
(一)筛选试验426
(二)分类试验426
(三)器械检查427
(四)评价427
七、肾脏疾病与血栓形成的检测428
(一)筛选试验428
(二)分类试验429
(三)器械检查429
(四)评价429
附录一 血栓与止血检查结果的参考值432
附录二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正常参考值440
附录三 缩略语441
附录四 索引(按拼音字母排序)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