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塑料橡胶加工助剂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塑料橡胶加工助剂 第2版
  • 山西省化工研究所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39662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1072页
  • 文件大小:62MB
  • 文件页数:109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塑料橡胶加工助剂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助剂在塑料和橡胶加工中的地位1

二、助剂的功能与分类2

(一) 稳定化助剂3

(二) 加工改性助剂4

(三) 机械性能改进助剂5

(四) 柔软化和轻量化助剂6

(五) 表观性能改进剂6

(六) 功能赋予剂7

三、聚合物助剂的应用8

(一) 助剂配合中的协同作用与对抗作用8

(二) 助剂与聚合物的配伍性9

(三) 助剂的耐久性10

(四) 助剂对加工条件的适应性10

(五) 制品用途对助剂的制约10

四、助剂工业的历史与现状10

五、助剂工业的动态与趋势12

第二章 增塑剂18

第一节 概述18

一、增塑剂的概念18

二、增塑剂的历史变迁18

三、增塑剂应具备的条件19

四、增塑剂的分类20

五、国内外增塑剂概况21

第二节 增塑剂的作用机理29

一、影响塑化的主要因素29

二、增塑剂作用机理29

三、增塑过程31

四、外增塑与内增塑31

第三节 增塑剂的性能及评价32

一、塑化效率32

二、相容性35

三、加工性40

四、耐寒性41

五、稳定性43

六、耐久性47

七、绝缘性52

八、难燃性54

九、黏度稳定性56

十、耐霉菌性58

十一、毒性59

十二、增塑剂对制品机械性能的影响65

十三、经济性68

第四节 增塑剂各论69

一、苯二甲酸酯69

二、脂肪族二元酸酯73

三、偏苯三酸酯77

四、多元醇酯79

五、柠檬酸酯81

六、磷酸酯82

七、聚酯增塑剂85

八、环氧增塑剂86

九、其他增塑剂89

十、增量剂91

第五节 增塑剂的生产92

一、概况92

二、增塑剂生产工序及设备94

三、酯化催化剂97

四、典型工艺流程介绍101

第六节 增塑剂原料的发展106

一、邻苯二甲酸酐109

二、偏苯三酸酐和均苯四酸酐110

三、脂肪族二元酸112

四、辛醇和丁醇113

五、其他高碳醇114

第七节 增塑剂的发展116

一、总体趋势116

二、生产工艺的发展116

三、新产品开发118

四、综合利用122

五、环境保护124

六、邻苯二甲酸酯的新应用125

参考文献126

第三章 抗氧剂130

第一节 概述130

一、抗氧剂的发展变迁131

二、抗氧剂的分类132

三、国内外抗氧剂概况132

(一) 国外抗氧剂概况132

(二) 国内抗氧剂概况134

第二节 聚合物的氧化及防止135

一、聚合物的氧化现象135

二、聚合物氧化机理135

三、聚合物氧化的防止137

四、抗氧剂作用机理138

(一) 受阻酚抗氧剂138

(二) 胺类抗氧剂139

(三) 亚磷酸酯抗氧剂139

(四) 含硫抗氧剂139

(五) 其他140

五、影响聚合物氧化降解的因素140

(一) 聚合物结构的影响140

(二) 聚合物中杂质的影响141

(三) 其他影响141

六、抗氧剂的配合效应142

(一) 协同效应142

(二) 加合效应143

(三) 对抗效应144

第三节 抗氧剂的性能145

一、污染性145

二、挥发性146

三、稳定性146

四、相容性148

五、抗氧性能148

六、卫生性152

第四节 抗氧剂各论155

一、胺类防老剂155

(一) 胺类防老剂概况155

(二) 醛胺类防老剂158

(三) 酮胺类防老剂159

(四) 二芳基仲胺类防老剂159

(五) 对苯二胺类防老剂161

二、受阻酚类抗氧剂163

(一) 单酚抗氧剂166

(二) 双酚抗氧剂168

(三) 多元酚抗氧剂169

三、亚磷酸酯抗氧剂171

四、含硫抗氧剂176

五、复合抗氧剂177

第五节 抗氧剂在聚合物中的应用179

一、抗氧剂在聚丙烯(PP))中的应用179

二、抗氧剂在聚乙烯(PE)中的应用180

三、抗氧剂在苯乙烯类聚合物中的应用182

四、抗氧剂在聚醚胺中的应用185

五、抗氧剂在聚氨酯中的应用186

六、抗氧剂在聚碳酸酯中的应用186

七、抗氧剂在聚甲醛中的应用187

八、抗氧剂在聚对苯二甲酸酯中的应用187

九、抗氧剂在热塑性聚酯弹性体中的应用188

十、抗氧剂在聚氯乙烯中的应用188

十一、抗氧剂在橡胶中的应用188

第六节 抗氧剂的最新品种189

一、耐热稳定剂189

二、耐水解亚磷酸酯191

三、耐高温亚磷酸酯191

四、维生素E192

五、优秀半受阻酚抗氧剂193

六、新型季戊四醇双亚磷酸酯195

七、碳自由基捕获剂195

八、多功能稳定剂196

九、抗氧剂发展趋势200

第七节 抗臭氧剂201

一、臭氧化现象和臭氧稳定性201

二、臭氧老化及抗臭氧机理202

三、抗臭氧剂的性能及应用206

第八节 金属离子钝化剂209

一、概述209

二、金属离子钝化剂的作用机理210

三、金属离子钝化剂的性能评价211

四、金属离子钝化剂的品种及性能212

五、金属离子钝化剂的应用212

参考文献214

第四章 光稳定剂216

第一节 概述216

第二节 紫外光对聚合物的老化作用222

一、天候老化因素222

二、紫外光辐射222

三、聚合物的光降解223

第三节 光氧化降解机理224

一、光活化作用224

(一) 光物理过程224

(二) 光化学过程225

(三) “热”基态反应225

二、光氧化降解机理225

(一) 初级光化学引发226

(二) 次级光化学引发226

第四节 光稳定剂的作用机理229

一、光屏蔽剂229

二、紫外线吸收剂229

三、猝灭剂230

四、自由基捕获剂232

第五节 光稳定剂特性试验235

一、光稳定剂理论试验方法235

(一) 紫外线吸收剂吸收光谱的测定235

(二) 紫外线吸收剂的光稳定试验236

(三) 光稳定剂的热分析237

二、光稳定剂作用效果试验方法238

(一) 加速耐候试验238

(二) 户外耐候试验239

第六节 光稳定剂在聚合物中的应用239

一、在聚氯乙烯中的应用239

二、在聚乙烯中的应用240

三、在聚丙烯中的应用244

四、在聚苯乙烯中的应用249

五、在聚氨酯中的应用252

六、在聚酯中的应用253

七、在聚甲醛中的应用254

第七节 光稳定剂的发展254

一、高分子量化趋势255

二、复合化趋势256

三、反应型光稳定剂品种开发方兴未艾256

四、受阻胺光稳定剂的低碱性化趋势257

五、紫外线吸收剂官能团结构的多元化257

附4-1 国内外光稳定剂商品名及生产厂家258

一、光屏蔽剂258

二、二苯甲酮类化合物258

三、苯并三唑类化合物259

四、受阻胺光稳定剂260

五、有机镍络合物262

六、三嗪类光稳定剂262

七、苯甲酸酯类262

八、水杨酸酯类262

九、其他类光稳定剂263

参考文献263

第五章 热稳定剂265

第一节 概述265

一、热稳定剂的发展变迁265

二、热稳定剂的分类266

三、国内外热稳定剂现状268

第二节 聚氯乙烯的降解与稳定270

一、PVC的降解现象270

二、PVC的热降解机理271

三、影响聚氯乙烯热降解的因素274

四、热降解的抑制281

五、热稳定剂的作用机理282

六、热稳定剂的协同机理288

第三节 热稳定剂的性能290

一、耐热性290

二、加工性298

三、透明性301

四、耐候性302

五、相容性304

六、压析性305

七、电性能307

八、污染性309

九、卫生性309

十、其他性能313

十一、稳定剂对PVC发泡的影响314

十二、稳定剂对PVC机械性能的影响315

十三、稳定剂对PVC糊性质的影响316

第四节 热稳定剂各论316

一、有机锡稳定剂316

二、铅盐稳定剂326

三、金属皂稳定剂331

四、有机锑稳定剂338

五、稀土稳定剂341

六、有机辅助稳定剂345

第五节 热稳定剂的发展352

参考文献361

第六章 阻燃剂365

第一节 概述365

一、阻燃剂的分类365

二、阻燃剂的发展背景366

三、国内外阻燃剂市场现状及预测366

(一) 全球阻燃剂工业现状及预测366

(二) 国内阻燃剂工业现状369

第二节 聚合物的燃烧与阻燃剂的作用机理372

一、聚合物的燃烧372

(一) 聚合物的燃烧过程372

(二) 影响聚合物燃烧的主要因素373

(三) 聚合物燃烧的发烟性375

(四) 聚合物燃烧的毒性377

二、阻燃剂的作用机理378

(一) 卤系阻燃剂阻燃机理378

(二) 磷系阻燃剂阻燃机理379

(三) 膨胀型阻燃剂阻燃机理381

(四) 无机阻燃剂的阻燃机理382

(五) 抑烟作用机理383

第三节 阻燃剂的性能评价384

一、氧指数385

二、水平燃烧、垂直燃烧性能386

(一) 水平燃烧法386

(二) 垂直燃烧法387

三、发烟性387

第四节 阻燃剂各论388

一、溴系阻燃剂388

(一) 阻燃机理389

(二) 生产方法389

(三) 主要的工业溴系阻燃剂389

(四) 国外溴系阻燃剂市场及产品动态396

(五) 国内溴系阻燃剂生产厂家及科研院所398

(六) 国际市场上销售的溴系阻燃剂的商品牌号、生产厂家及应用领域399

二、氯系阻燃剂401

(一) 氯化石蜡401

(二) 全氯戊环癸烷401

(三) 四氯双酚A402

(四) 四氯邻苯二甲酸酐402

(五) 双(六氯环戊二烯)环辛烷402

(六) 国外氯系阻燃剂市场及产品动态403

(七) 国内氯系阻燃剂生产厂家及科研院所404

三、磷系阻燃剂404

(一) 阻燃机理405

(二) 制备方法405

(三) 磷系阻燃剂的主要品种406

(四) 国外磷系阻燃剂市场及产品动态410

(五) 国内磷系阻燃剂生产厂家及科研院所411

(六) 国际市场上销售的有机磷系阻燃剂的商品牌号、生产厂家及应用领域411

四、膨胀型阻燃剂412

(一) 膨胀石墨阻燃体系414

(二) 膨胀型阻燃剂Exolit IFR-10和IFR-11416

(三) 膨胀型阻燃剂Spinflam MF82/PE和Spinflam MF82/PP418

五、无机阻燃剂419

(一) 氢氧化铝419

(二) 氢氧化镁423

(三) 红磷及包覆红磷426

(四) 聚磷酸铵431

(五) 氧化锑434

(六) 硼酸锌439

六、抑烟剂443

(一) 钼化合物443

(二) 锌镁复合物446

(三) 二茂铁447

第五节 阻燃剂的技术进展与发展趋势447

一、溴系阻燃剂的发展趋势447

(一) 阻燃剂向非溴化转变缓慢447

(二) 高分子型溴系阻燃剂是今后更新换代的较好品种449

二、低毒或无毒、稳定持久、低烟是磷系阻燃剂的发展方向450

三、微细化,抑烟性和耐热性是无机阻燃剂的发展方向451

(一) 三水合氧化铝451

(二) 氢氧化镁452

(三) 氧化锑452

(四) 硼酸锌453

四、追求协同效应是阻燃剂开发的新热点453

(一) 溴/磷的协效作用453

(二) 协效剂硼酸锌的应用454

(三) 氯系阻燃剂/氢氧化物的协效性454

(四) 红磷的阻燃协同效应455

五、国际市场上销售的无机阻燃剂的商品牌号、生产厂家及应用领域455

(一) 美国PQ公司生产的无机阻燃剂455

(二) 美国Amspec公司生产的锑系复合阻燃剂455

(三) 美国Borax公司生产的硼酸锌456

(四) 美国Alcoa化学工业公司生产的铝系阻燃剂456

(五) 美国Laurel公司生产的锑系阻燃剂456

(六) 美国Martin Marietta公司生产的镁系阻燃剂456

(七) 美国Sherwin Williams公司生产的钼系及钼-硅系阻燃剂456

(八) 美国Atochem North America公司生产的锑系阻燃剂457

(九) 美国M&T公司生产的锑系阻燃母粒457

(十) 日本Tosoh公司生产的无机阻燃剂457

六、抑烟技术是国外颇受重视的研究课题457

参考文献458

第七章 润滑剂460

第一节 概述460

第二节 润滑剂的功能与作用461

一、润滑剂的功能461

二、润滑剂的作用机理464

第三节 润滑剂的分类与性质465

一、润滑剂的分类465

二、润滑剂结构与功能的关系466

三、润滑剂各论467

第四节 润滑剂的应用481

一、润滑剂性能的测试和评价481

二、润滑剂的选择与应用483

三、应用配方举例488

第五节 润滑剂的发展趋势489

参考文献490

第八章 抗静电剂491

第一节 概述491

第二节 抗静电剂的作用机理494

一、抗静电剂的分类494

二、表面活性剂型抗静电剂的结构特征495

三、抗静电剂的作用因子495

四、表面活性剂型抗静电剂作用机理497

(一) 外加型抗静电剂的作用机理497

(二) 表面活性剂类混炼型抗静电剂作用机理498

五、高分子类混炼型永久抗静电剂作用机理500

第三节 抗静电剂各论502

一、表面活性剂类抗静电剂502

(一) 阴离子型抗静电剂502

(二) 阳离子型抗静电剂505

(三) 两性离子型抗静电剂510

(四) 非离子型抗静电剂512

(五) 有机硼类抗静电剂516

二、高分子型永久抗静电剂516

(一) 聚醚酯酰胺类高分子量永久抗静电剂518

(二) 阳离子型高分子量永久抗静电剂520

三、导电填料521

(一) 炭黑和碳纤维521

(二) 金属类导电填料522

第四节 抗静电剂的性能评价524

一、表面电阻和体积电阻率的测定524

二、摩擦带电的测定方法526

三、静电半衰期的测定526

第五节 抗静电剂的应用527

一、涂敷型抗静电剂的应用527

二、添加型抗静电剂的应用530

(一) 聚烯烃531

(二) 苯乙烯类树脂535

(三) 聚氯乙烯536

三、抗静电剂的卫生性538

附表 抗静电剂的主要品种及其适用性538

参考文献542

第九章 偶联剂544

第一节 硅烷偶联剂544

一、概述544

二、硅烷偶联剂的特性、作用机理及应用范围545

三、硅烷偶联剂的制备547

(一) γ-取代丙基型[Y(CH2)3SiX3]的合成547

(二) 取代甲基型[Y(CH2SiX3)]的合成548

(三) 过氧基型的合成548

四、硅烷偶联剂的主要品种及其应用范围548

五、硅烷偶联剂的使用方法及选择基准552

(一) 硅烷偶联剂的使用方法552

(二) 硅烷偶联剂的选择基准552

六、硅烷偶联剂的应用效果实例553

七、我国硅烷偶联剂品种及主要品种各论554

(一) 我国硅烷偶联剂品种554

(二) 硅烷偶联剂主要品种各论554

第二节 钛酸酯偶联剂557

一、概述557

二、钛酸酯偶联剂的种类及特征558

三、钛酸酯偶联剂的作用机理及适用体系559

四、钛酸酯偶联剂的制备方法562

五、钛酸酯偶联剂的主要品种、性能及用途562

六、钛酸酯偶联剂的功能及填充效果568

七、对偶联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偶联剂用量的确定569

八、钛酸酯偶联剂的使用方法571

第三节 铝酸酯偶联剂572

一、铝酸酯偶联剂的基本结构与特征572

二、铝酸酯偶联剂的作用机理572

三、铝酸酯偶联剂的主要品种及性能573

四、铝酸酯偶联剂的使用方法573

第四节 锆类偶联剂574

一、锆类偶联剂的特点、品种及适用体系574

二、锆类偶联剂的使用方法575

第五节 有机铬类偶联剂575

第六节 复合偶联剂576

一、铝钛复合偶联剂576

二、铝锆酸酯偶联剂578

第七节 其他偶联剂580

一、硼酸酯类偶联剂580

二、大分子钛酸酯偶联剂580

三、稀土偶联剂580

四、二聚磷酸二异辛酯硬脂酸镁(南大-821)580

参考文献580

第十章 填充剂582

第一节 概述582

第二节 填充剂的性能及选择条件583

一、填充剂的性能583

(一) 形态特征583

(二) 粒径583

(三) 表面形态与性质584

(四) 物理性质584

(五) 热化学效应586

二、填充剂的选择条件586

第三节 主要填充剂的制法、性质、用途及生产厂586

一、碳酸钙586

二、碳酸镁589

三、陶土590

四、滑石粉594

五、硫酸钡596

六、硫酸钙596

七、云母粉597

八、硅灰石598

九、硅藻土599

十、实心玻璃微珠599

十一、中空微球601

十二、玻璃纤维604

十三、白炭黑605

十四、炭黑610

十五、石棉612

十六、金属粉612

十七、二氧化钛(钛白粉)612

十八、水合氧化铝612

十九、有机物填充剂613

(一) 木粉613

(二) 果壳粉614

(三) 纤维素614

二十、工业废渣614

(一) 粉煤灰玻璃微珠615

(二) 白泥616

(三) 红泥617

(四) 其他工业废渣618

二十一、晶须618

二十二、纳米级填料618

第四节 填料改性的效果及复合材料的性能621

一、填充剂在橡胶中的应用621

(一) 使用填充剂的目的621

(二) 填充剂的性能对橡胶的影响622

(三) 填充剂对各种橡胶的配合效果624

二、填充剂在塑料中的应用629

(一) 塑料中使用填充剂的目的629

(二) 填充剂对塑料的作用效果630

(三) 在软质聚氯乙烯中的应用631

(四) 在硬质聚氯乙烯中的应用633

(五) 在半硬质聚氯乙烯中的应用634

第五节 填充剂的发展趋势634

参考文献636

第十一章 发泡剂638

第一节 概述638

一、发泡剂的发展变迁638

二、发泡剂的分类638

三、国内外发泡剂概况639

第二节 发泡剂的性能640

一、发气量640

二、分解温度641

三、分解产物642

四、粒度643

五、与其他助剂的配用644

六、卫生性645

第三节 物理发泡剂646

一、挥发性液体647

二、固体发泡剂648

三、气体发泡剂649

四、物理发泡剂应用举例649

第四节 化学发泡剂649

一、无机化合物类发泡剂650

二、有机化合物类发泡剂652

第五节 发泡助剂662

一、发泡促进剂662

二、发泡抑制剂664

第六节 重要发泡剂品种介绍665

一、发泡剂ADC665

二、发泡剂DPT667

三、发泡剂OBSH668

第七节 发泡剂的发展670

一、氟氯烃的发展670

二、化学发泡剂的发展672

三、吸热型发泡剂672

四、复合型发泡剂672

五、发泡剂母料673

六、发泡剂的新应用674

参考文献674

第十二章 着色剂676

第一节 概述676

一、颜色的基本概念676

二、着色塑料的光学性能677

三、塑料橡胶着色的目的677

四、配色原理678

(一) 颜色色料的混合——相减混合678

(二) 颜色色光的混合——相加混合678

(三) 配色要点679

五、着色剂的主要类别680

第二节 着色剂的性能680

一、着色力680

二、遮盖力681

三、耐热性681

四、分散性681

五、耐光性和耐候性681

六、耐迁移性682

七、化学稳定性682

八、电气性能683

九、毒性683

第三节 无机颜料685

一、钛白颜料685

二、氧化铁颜料687

(一) 铁黄688

(二) 铁红688

(三) 铁黑688

(四) 天然氧化铁颜料689

三、镉颜料689

(一) 镉黄689

(二) 镉红690

(三) 镉橙690

四、铬颜料690

(一) 铬黄690

(二) 锌黄691

(三) 钼橙和钼红691

(四) 铬绿692

(五) 氧化铬绿692

五、铁蓝692

六、群青693

七、锰颜料693

八、钴颜料693

九、其他无机颜料693

(一) 立德粉693

(二) 锌白694

(三) 锑白694

(四) 钒酸铋694

(五) 钛酸盐694

第四节 有机颜料694

一、偶氮颜料695

(一) 单偶氮颜料696

(二) 双偶氮颜料697

(三) 缩合偶氮颜料698

二、炭黑699

三、酞菁颜料700

(一) 酞菁蓝700

(二) 酞菁绿701

四、喹吖啶酮颜料701

五、二?嗪颜料702

六、异吲哚啉酮类颜料703

七、喹酞酮类颜料703

八、瓮颜料703

九、吡咯并吡咯二酮类颜料704

第五节 染料705

一、苯胺黑705

二、偶氮染料705

三、蒽醌染料706

第六节 特效着色剂706

一、金属颜料706

二、珠光颜料707

三、荧光颜料708

四、磷光颜料709

五、其他特效着色剂709

第七节 荧光增白剂709

一、双苯并?唑衍生物710

一、香豆素类衍生物711

三、双苯乙烯联苯或苯712

第八节 着色技术712

一、着色剂的主要形态712

(一) 粉状色料714

(二) 膏状色料714

(三) 液体着色剂714

(四) 着色颗粒714

(五) 色母粒715

二、着色方法715

(一) 液体色料着色系统717

(二) 色母料着色系统717

第九节 着色剂的应用717

一、着色剂在聚氯乙烯中的应用717

(一) 热稳定性问题717

(二) 迁移问题718

(三) 电绝缘性718

(四) 耐光性及耐候性718

(五) 颜料与稳定剂的作用718

二、着色剂在聚烯烃中的应用718

(一) 热氧老化问题718

(二) 光稳定性问题719

(三) 颜料对成型收缩率的影响720

三、着色剂在聚苯乙烯中的应用721

四、着色剂在ABS树脂中的应用722

五、着色剂在聚酰胺中的应用722

六、着色剂在聚碳酸酯中的应用723

七、着色剂在聚甲醛中的应用724

八、着色剂在甲基丙烯酸树脂中的应用724

九、着色剂在热固性塑料中的应用725

(一) 不饱和聚酯725

(二) 氨基树脂725

(三) 酚醛树脂725

(四) 环氧树脂730

(五) 聚氨酯的着色730

十、着色剂在橡胶中的应用730

参考文献730

第十三章 加工改性剂和抗冲改性剂732

第一节 加工改性剂732

一、概述732

二、聚合物的流动特性734

(一) 剪切黏度和流动曲线734

(二) 高聚物熔体的剪切黏度734

(三) 高聚物熔体的弹性表现736

(四) 拉伸黏度737

三、加工改性剂的作用和作用机理738

(一) 加工改性剂的作用738

(二) 加工改性剂的作用机理741

四、加工改性剂各论743

(一) 丙烯酸酯类加工改性剂743

(二) 具有核/壳结构的ACR加工改性剂746

(三) 聚乙烯加工改性剂747

(四) 改性石油树脂改性剂748

(五) 其他类型的加工改性剂749

五、加工改性剂的发展及技术进展749

六、国内外改性剂品种开发现状与展望751

第二节 抗冲改性剂752

一、概述752

二、抗冲改性剂的类型与特征753

三、聚合物的力学强度及抗冲改性剂的作用机理755

(一) 聚合物的力学强度755

(二) 抗冲改性剂的抗冲机理768

四、影响抗冲改性剂增韧塑料的因素773

(一) 基体特性的影响773

(二) 橡胶相的影响774

(三) 橡胶相与基体树脂之间黏合力的影响776

五、抗冲改性剂各论776

(一)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776

(二) 氯化聚乙烯(CPE)783

(三) 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EVA)788

(四) 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MBS)791

(五) 丙烯酸酯聚合物(ACR)793

(六) 其他抗冲改性剂798

六、抗冲改性剂的应用799

(一) 抗冲改性剂改性聚氯乙烯799

(二) 抗冲改性剂对聚乙烯的改性814

(三) 抗冲改性剂对聚丙烯的改性814

(四) 抗冲改性剂对PET的改性815

(五) 抗冲改性剂对其他材料的改性816

参考文献816

第十四章 其他塑料助剂820

第一节 防雾滴剂820

一、雾滴的形成与抑制820

二、防雾滴剂的分类820

三、防雾滴剂各论821

(一) 脂肪酸多元醇酯类防雾滴剂821

(二) 含氮表面活性剂822

(三) 烷基酚类表面活性剂823

(四) 含氟表面活性剂823

(五) 复合型防雾滴剂825

四、防雾滴剂的应用825

(一) 基础树脂825

(二) 应用性能825

(三) 膜的厚度与层次结构825

(四) 消雾与流滴性能的协同826

(五) 防雾滴性能的评价826

第二节 成核剂826

一、聚合物的结晶理论826

二、成核剂活性的表征827

三、成核剂对聚合物的结晶改性827

(一) 聚丙烯828

(二) 聚乙烯834

(三) 聚酰胺834

(四) 热塑性聚酯835

第三节 相容剂836

一、相容剂的特性与分类837

二、聚合物共混体系的性能预测838

三、聚合物共混体系的表征838

四、聚合物共混体系相容剂举例839

第四节 防霉菌剂841

一、高分子材料对真菌的敏感性842

二、聚合物的生物老化表现形式843

三、防雾菌剂及其作用机理844

四、防霉菌剂的评价方法847

五、微生物抑制剂和抗菌剂的发展848

参考文献849

第十五章 橡胶硫化体系助剂和塑料交联剂850

第一节 橡胶的硫化850

一、概述850

二、硫化中的物性变化和正硫化850

三、硫化的历程851

第二节 橡胶硫化剂和塑料交联剂852

一、硫黄和硫黄给予体852

(一) 硫黄852

(二) 硫黄的种类853

(三) 硫黄硫化机理854

(四) 硒和碲856

(五) 硫黄给予体856

二、有机过氧化物860

(一) 有机过氧化物的合成方法860

(二) 有机过氧化物的特性值860

(三) 各类有机过氧化物的性能868

(四) 有机过氧化物的安全性871

(五) 交联用有机过氧化物的选择871

(六) 影响有机过氧化物交联的因素872

(七) 有机过氧化物在橡胶硫化中的应用875

(八) 有机过氧化物在塑料交联中的应用881

三、金属氧化物884

四、醌类化合物885

五、树脂类硫化剂887

六、胺类硫化剂889

(一) 用胺类硫化剂交联氟橡胶889

(二) 用胺类硫化剂交联丙烯酸酯橡胶891

七、其他硫化剂892

八、硫化剂的最近发展893

(一) 通用橡胶硫化体系893

(二) 特种橡胶硫化体系893

(三) 热塑性弹性体用硫化体系895

(四) 聚乙烯的交联895

(五) 氨基甲酸酯类硫化剂896

(六) 马来酰亚胺类硫化剂896

第三节 硫化促进剂897

一、概述897

二、促进剂的分类898

三、促进剂的功能和选择900

四、促进剂各论900

(一) 噻唑类900

(二) 次磺酰胺类903

(三) 秋兰姆类907

(四) 二硫代氨基甲酸盐910

(五) 胍类914

(六) 硫脲类915

(七) 黄原酸盐类916

(八) 醛氨和醛胺类917

(九) 三嗪类促进剂919

(十) 混合型促进剂919

五、促进剂的最近发展920

(一) 催化氧化工艺920

(二) 造粒921

(三) 表面处理技术和微胶囊化技术922

(四) 预分散体922

(五) 对人类安全的促进剂922

(六) 多功能促进剂926

第四节 硫化活性剂926

一、无机硫化活性剂927

二、有机硫化活性剂929

第五节 防焦剂930

一、有机酸类防焦剂930

二、亚硝基化合物930

三、次磺酰胺类防焦剂931

四、其他品种935

第六节 抗硫化返原剂936

一、后硫化稳定剂936

(一) 作用机理936

(二) 应用性能937

二、抗硫化返原剂937

(一) 作用机理937

(二) 应用性能938

(三) 与后硫化稳定剂HTS配合使用939

三、优化组成的锌皂混合物939

四、平衡硫化体系941

五、其他942

参考文献945

第十六章 橡胶用其他助剂948

第一节 软化剂和增塑剂948

一、石油系软化剂948

(一) 石油系软化剂的生产949

(二) 石油系软化剂的性质和分类950

(三) 石油系软化剂对橡胶的作用956

(四) 石油系软化剂的应用960

二、古马隆-茚树脂962

(一) 古马隆-茚树脂的制法963

(二) 橡胶用古马隆-茚树脂的性质和应用964

三、石油树脂966

四、煤焦油和沥青967

五、松油类软化剂968

六、硫化油膏968

七、酯类增塑剂969

八、皂类增塑剂969

第二节 增黏剂969

一、概述969

二、增黏剂的选用和测试方法970

三、各类增黏剂简介971

第三节 补强树脂975

一、酚醛树脂976

二、高苯乙烯树脂977

三、齐聚酯和其他树脂977

第四节 塑解剂和再生活化剂977

一、塑解剂977

(一) 概述977

(二) 塑解剂的主要品种977

(三) 作用机理979

(四) 塑解剂的应用979

二、再生活化剂980

第五节 均匀剂981

一、均匀剂的组成、性质和制法981

二、均匀剂的应用和作用机理982

第六节 分散剂983

一、炭黑胶料的分散剂983

二、白炭黑分散剂983

第七节 添加型黏合体系助剂984

一、直接黏合剂984

(一) 间苯二酚给予体984

(二) 亚甲基给予体985

(三) 直接黏合剂作用机理985

(四) 直接黏合剂的应用987

二、黏合促进剂988

(一) 各品种的性质和制法988

(二) 作用机理989

(三) 应用990

参考文献990

第十七章 胶乳专用助剂992

第一节 概述992

第二节 表面活性剂992

一、按化学性质分类992

(一)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992

(二) 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994

(三) 两性表面活性剂994

(四)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994

二、按工艺效能分类995

(一) 分散剂995

(二) 乳化剂995

(三) 湿润剂995

(四) 部分分散剂、乳化剂和湿润剂新产品995

第三节 稳定剂1000

第四节 增调剂和膏化剂1001

第五节 凝聚剂1003

一、凝固剂1003

二、胶凝剂1004

三、热敏化剂1004

第六节 防泡剂和抗蹼剂1005

第七节 防腐剂和保存剂1006

第八节 胶乳制品表面处理剂1006

一、隔离剂和防黏剂1007

二、胶乳制品表面润滑剂1007

三、胶乳制品表面卤化处理剂1007

四、用溶剂进行表面粗糙化处理1008

第九节 发泡剂、起泡剂和稳泡剂1008

参考文献1008

第十八章 塑料和橡胶中助剂的分析1010

第一节 塑料和橡胶中聚合物的鉴别1010

一、燃烧法1010

二、溶解法1012

三、显色反应鉴别1013

四、红外光谱法1014

五、裂解气相色谱法1016

第二节 助剂的分离和检测方法概述1018

第三节 塑料中助剂的分离和鉴别1019

一、塑料中助剂的分离1019

二、增塑剂的鉴别1021

三、稳定剂的分离和鉴别1028

四、发泡剂的分析1030

五、抗氧剂和光稳定剂的分析1031

第四节 橡胶中助剂的分离和分析1034

一、橡胶中助剂的分离方法1034

二、硫化剂的分离和分析1036

三、纤维素的分离和鉴别1038

四、硫化促进剂和防老剂的分离和鉴别1039

五、硫化橡胶中无机物的分析1052

六、橡胶中树脂的分离和鉴别1056

七、硫化橡胶中炭黑含量的测定——硝酸消化法1058

参考文献1059

附录 厂商登录名单1061

附录1 山西省化工研究所1061

附录2 山西省化工研究所精细化学品研究部1061

附录3 山西省化工研究所橡胶助剂厂1062

附录4 全国化学助剂信息总站1063

附录5 化学工业助剂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063

附录6 北京加成助剂研究所1063

附录7 北京市化学工业研究院(企业集团)精细化工研究所1064

附录8 北京市兴萨罗娜商贸公司化工部1065

附录9 晨光化工研究院(成都)1065

附录10 靖江旭光塑胶有限公司1065

附录11 江苏化工农药集团有限公司1066

附录12 江苏江阴市香料化工厂1066

附录13 江苏省海安县东洋化工厂1067

附录14 浙江黄岩东海化工厂1067

附录15 浙扛省德清县东来化学有限公司1067

附录16 招远市玲珑橡胶助剂总厂1068

附录17 温州天盛塑料助剂有限公司1068

附录18 南京飞马高分子材料开发有限公司(原南京嘉玉化工有限公司)1069

附录19 山东桓台新波化工有限公司1069

附录20 广东广洋高科技实业有限公司1070

附录21 石家庄市化工九厂1070

附录22 温州市瓯海石钟山化工厂1070

附录23 常州市碳酸钙厂(武进市南洋助剂厂)1070

附录24 海安飞亚化学工业有限责任公司1071

附录25 天津市有机化工一厂1071

附录26 淄博塑料助剂厂107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