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疾病学基础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疾病学基础
  • 陆振虞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090070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622页
  • 文件大小:222MB
  • 文件页数:641页
  • 主题词:疾病学-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疾病学基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健康和疾病的概念1

一、健康1

二、疾病2

三、亚健康2

第二节 疾病发生的原因2

一、外因3

二、内因3

第三节 疾病发生的机制4

一、神经机制4

二、免疫机制4

三、内分泌机制5

四、体液机制5

五、组织、细胞机制5

六、分子机制5

第四节 疾病的经过和转归6

一、潜伏期6

二、前驱期6

三、临床症状明显期7

四、转归期7

第五节 疾病的治疗和预防7

一、疾病的治疗7

二、疾病的预防9

第一章 医学微生物学概述11

第一节 微生物11

第二节 医学微生物学12

第二章 细菌学14

第一节 细菌的基本性状14

一、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4

二、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代谢20

三、细菌与噬菌体23

四、细菌的遗传与变异24

第二节 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28

一、细菌的分布28

二、消毒与灭菌29

第三节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33

一、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33

二、细菌的致病机制34

三、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37

四、感染的发生与发展39

五、医院感染40

第四节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46

一、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46

二、细菌感染的防治原则47

第五节 呼吸道传播的细菌49

一、结核分枝杆菌49

二、脑膜炎奈瑟菌52

三、流感嗜血杆菌53

四、肺炎支原体53

五、肺炎链球菌54

六、其他细菌55

第六节 消化道感染的细菌56

一、大肠埃希菌56

二、志贺菌属58

三、沙门菌属59

四、霍乱弧菌62

五、副溶血性弧菌63

六、幽门螺杆菌63

七、肉毒梭菌64

第七节 创伤感染的细菌65

一、葡萄球菌属65

二、链球菌属67

三、破伤风梭菌69

四、其他细菌71

第八节 性传播细菌73

一、淋病奈瑟菌73

二、梅毒螺旋体74

三、其他细菌75

第九节 动物源性细菌77

一、钩端螺旋体77

二、其他细菌78

第三章 病毒学81

第一节 病毒的基本性状81

一、病毒的形态与结构81

二、病毒的增殖83

三、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85

第二节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86

一、病毒的感染86

二、抗病毒免疫88

第三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90

一、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90

二、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92

第四节 呼吸道感染病毒94

一、流行性感冒病毒94

二、麻疹病毒和腮腺炎病毒97

三、其他呼吸道感染病毒99

第五节 消化道感染病毒100

一、肠道病毒100

二、急性胃肠炎病毒102

第六节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103

一、虫媒病毒103

二、出血热病毒105

第七节 反转录病毒106

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07

二、人类嗜T细胞病毒110

第八节 肝炎病毒110

一、甲型肝炎病毒110

二、乙型肝炎病毒111

三、丙型肝炎病毒116

四、丁型肝炎病毒116

五、戊型肝炎病毒117

第九节 疱疹病毒117

一、单纯疱疹病毒118

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119

三、人巨细胞病毒120

四、EB病毒122

第十节 其他病毒123

一、狂犬病病毒123

二、人乳头瘤病毒125

三、朊粒125

第四章 真菌学128

第一节 真菌学总论128

一、真菌的生物学性状128

二、真菌的致病性、免疫性与防治原则129

第二节 主要致病性真菌131

一、皮肤癣真菌131

二、白假丝酵母菌132

三、新生隐球菌133

第五章 医学寄生虫学概述134

第一节 寄生现象、寄生虫和宿主关系135

一、寄生关系、寄生虫和宿主概念135

二、寄生虫和宿主的种类135

三、寄生虫的生活史136

四、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136

第二节 寄生虫病的流行、防制与诊断138

一、流行的基本环节138

二、影响流行的因素138

三、寄生虫病流行特点139

四、寄生虫感染的诊断139

五、寄生虫病的防治140

第六章 医学蠕虫和原虫141

第一节 肠道寄生线虫141

一、似蚓蛔线虫141

二、毛首鞭形线虫143

三、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144

四、蠕形住肠线虫147

五、旋毛形线虫149

六、粪类圆线虫150

第二节 肠道寄生吸虫和绦虫152

一、布氏姜片吸虫152

二、链状带绦虫153

三、肥胖带绦虫156

第三节 肠道寄生原虫157

一、溶组织内阿米巴157

二、蓝氏贾第鞭毛虫160

三、隐孢子虫162

四、人芽囊原虫163

第四节 肝胆与组织内寄生虫164

一、华支睾吸虫164

二、细粒棘球绦虫167

三、卫氏并殖吸虫169

四、刚地弓形虫172

第五节 血液与淋巴系统寄生虫175

一、丝虫175

二、日本裂体吸虫179

三、疟原虫183

四、杜氏利什曼原虫188

第六节 泌尿生殖道寄生虫191

一、阴道毛滴虫191

第七章 医学节肢动物193

第一节 皮肤寄生节肢动物193

一、疥螨193

二、蠕形螨194

三、虱195

第二节 病媒节肢动物197

一、蚊197

二、蝇199

三、蚤201

四、蜚蠊202

第八章 免疫学基础204

第一节 基本概念204

一、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204

二、免疫系统204

三、免疫系统与临床疾病205

四、免疫学205

第二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205

一、免疫器官205

二、免疫细胞208

三、免疫分子208

四、淋巴细胞的再循环208

第三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209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209

二、科学免疫学时期209

三、现代免疫学时期210

第九章 抗原211

第一节 概念、特征211

一、抗原、免疫原和半抗原211

二、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211

第二节 抗原特异性和抗原表位212

一、特异性212

二、抗原表位213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214

一、根据抗原是否显示免疫原性区分214

二、根据抗原和宿主的亲缘关系区分215

三、根据B细胞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细胞辅助区分215

第四节 医学中常见的抗原物质215

一、感染性物质215

二、非感染性物质215

三、超抗原215

第十章 免疫分子217

第一节 抗体217

一、抗体的分子结构217

二、抗体的免疫学特性219

三、抗体的生物学功能219

四、五类抗体的特性220

五、抗体在医学上的应用222

六、抗体的制备222

第二节 补体223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23

二、补体的激活223

三、补体的生物学功能225

第三节 细胞因子226

一、细胞因子的来源226

二、细胞因子的作用方式及特点226

三、细胞因子的功能227

四、细胞因子与疾病228

第四节 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229

一、白细胞分化抗原的命名229

二、分化抗原的功能229

三、白细胞分化抗原与临床230

第十一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231

第一节 HLA复合体的基因结构231

一、HLA Ⅰ类基因232

二、HLA Ⅱ类基因232

三、HLA Ⅲ类基因232

第二节 HLA复合体的遗传特点232

一、单元型遗传232

二、共显性表达232

三、多态性233

四、连锁不平衡234

第三节 HLA分子结构及其分布234

一、HLA Ⅰ类分子234

二、HLA Ⅱ类分子234

第四节 MHC的生物学功能236

一、诱导T细胞的分化成熟——决定个体T细胞库的形成236

二、提呈抗原——启动免疫应答236

第五节 HLA与医学237

一、HLA与器官移植237

二、HLA与疾病的关联237

三、HLA异常表达和疾病238

四、法医学应用238

第十二章 免疫细胞239

第一节 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发育239

一、造血干细胞239

二、免疫细胞的分化发育和调控239

第二节 固有免疫细胞240

一、自然杀伤细胞240

二、单核吞噬细胞242

三、树突状细胞244

四、其他固有免疫细胞245

第三节 适应性免疫细胞246

一、T细胞246

二、B细胞250

第四节 抗原提呈细胞253

第十三章 免疫应答254

第一节 固有免疫应答254

一、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254

二、固有免疫系统的识别特点254

三、固有免疫抗感染应答的作用时相255

四、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关系255

第二节 适应性免疫应答256

一、概述256

二、抗原的加工与提呈257

三、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259

四、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261

五、T、B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264

六、黏膜免疫应答266

第十四章 疾病的遗传学基础267

第一节 医学遗传学发展简史267

一、遗传病的早期认识267

二、医学遗传学的兴起268

第二节 遗传性疾病的分类269

一、染色体病269

二、单基因病269

三、多基因病269

四、线粒体基因病269

五、体细胞遗传病269

第三节 医学遗传学和人类基因组研究270

第十五章 人类染色体和染色体病271

第一节 人类染色体的基本特征271

一、染色质和染色体271

二、人类染色体的数目、结构和形态274

三、染色体分析的显带技术及其他的技术应用277

四、染色体的分类及其命名和书写原则280

第二节 人类染色体的异常及其畸变281

一、染色体畸变的原因281

二、染色体畸变的类型282

三、人类染色体畸变的国际命名体制285

第三节 常染色体病288

一、三体综合征288

二、缺失综合征291

第四节 性染色体病291

一、Klinefelter综合征292

二、Turner综合征293

三、XYY综合征293

四、多X综合征294

五、脆性X染色体智力障碍综合征294

第五节 两性畸形295

一、真两性畸形295

二、假两性畸形295

第十六章 单基因遗传病298

第一节 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298

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99

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303

三、X伴性显性遗传306

四、X伴性隐性遗传308

五、Y伴性遗传310

第二节 影响单基因遗传的因素310

一、确认与校正310

二、外显率和表现度313

三、基因多效性314

四、发病年龄314

五、患者性别对常染色体遗传病发病的影响315

六、X染色体失活316

七、亲代印迹317

八、亲缘系数和近亲婚配317

九、遗传异质性318

十、遗传早现319

十一、拟表型320

第十七章 多基因遗传病321

第一节 多基因遗传病的模型及特点321

一、多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模型321

二、多基因遗传病的易患性和发病阈值322

三、遗传度的计算323

第二节 多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特点324

第三节 多基因遗传病的研究方法325

第四节 多基因遗传病的基因定位325

一、多基因遗传病基因定位的策略326

二、易感基因定位的分析方法327

第五节 多基因遗传病个案分析328

一、糖尿病易感基因的研究328

二、精神分裂症328

第十八章 遗传病的预防330

第一节 遗传筛查330

一、出生前筛查330

二、新生儿筛查331

三、携带者检测331

第二节 遗传咨询332

一、如何开展遗传咨询332

二、遗传咨询的类型334

三、遗传病再显危险率的估计335

第三节 遗传登记和随访340

一、遗传登记的类型340

二、遗传登记的适应证341

三、遗传登记的方法341

四、遗传随访342

第四节 遗传保健342

第十九章 组织细胞的适应和损伤344

第一节 适应344

一、肥大344

二、萎缩345

三、增生345

四、化生346

第二节 组织细胞的损伤347

一、细胞内(外)物质积聚347

二、细胞死亡350

第二十章 损伤的修复354

第一节 再生354

一、细胞的再生潜能354

二、组织的再生过程355

第二节 纤维性修复355

一、肉芽组织356

二、瘢痕组织356

第三节 创伤愈合357

一、创伤愈合过程357

二、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357

第二十一章 血液循环障碍359

第一节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359

一、充血359

二、出血362

三、血栓形成363

四、栓塞368

五、梗死371

第二节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374

一、正常凝血与抗凝血过程374

二、血液高凝状态与血栓形成377

三、止凝血功能障碍与出血病378

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79

第二十二章 炎症与发热387

第一节 炎症387

一、概述387

二、急性炎症388

三、慢性炎症395

第二节 发热397

一、基本概念397

二、发热的原因与机制397

三、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400

四、热限及其成因401

五、发热时功能与代谢变化401

六、热型及意义402

七、发热的利与弊及处理原则402

第二十三章 肿瘤403

第一节 肿瘤的概念和一般形态403

一、肿瘤的概念403

二、肿瘤的一般形态和结构404

第二节 肿瘤的异型性405

一、肿瘤细胞的异型性405

二、肿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405

第三节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406

一、肿瘤的命名406

二、肿瘤的分类406

第四节 肿瘤的生长与扩散407

一、肿瘤的生长407

二、肿瘤的扩散409

第五节 肿瘤的分级与分期410

一、肿瘤的分级410

二、肿瘤的分期410

第六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411

第七节 良性和恶性肿瘤的区别411

第八节 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412

一、癌前病变412

二、非典型增生413

三、原位癌413

第九节 常见肿瘤举例413

一、上皮组织肿瘤413

二、间叶组织肿瘤415

三、神经外胚叶肿瘤417

四、多种组织构成的肿瘤417

第十节 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417

一、肿瘤的病因学417

二、肿瘤的发病学419

第二十四章 水、电解质代谢与酸碱平衡的紊乱421

第一节 水、钠代谢障碍421

一、正常水、钠代谢421

二、水、钠代谢紊乱425

三、低钠血症425

四、高钠血症429

五、血钠正常的水钠代谢紊乱430

第二节 钾代谢紊乱434

一、正常钾代谢434

二、低钾血症435

三、高钾血症438

第三节 酸碱平衡紊乱440

一、概述440

二、酸碱物质来源和酸碱平衡调节441

三、评价酸碱平衡常用的指标及意义444

四、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基本类型、概念和特点445

五、四种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发生的原因和机制445

六、代偿性和失代偿性酸、碱中毒的概念和特点448

七、不同类型酸碱平衡紊乱对机体的影响449

八、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基本概念451

九、防治原则451

第二十五章 应激453

第一节 基本概念453

一、应激453

二、应激原453

三、全身适应综合征453

第二节 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454

一、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454

二、应激的细胞反应456

三、应激时机体的物质代谢变化和功能变化457

第三节 应激与疾病458

一、应激与躯体疾病——心身疾病459

二、应激与心理、精神障碍460

第四节 应激的防治原则461

第二十六章 呼吸系统疾病462

第一节 呼吸系统病理462

一、慢性支气管炎462

二、小叶性肺炎463

三、肺硅沉着症464

四、肺结核病465

第二节 缺氧470

一、常用血氧指标及其意义470

二、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生机制471

三、缺氧时细胞的代谢和功能变化473

四、缺氧时器官的功能和代谢变化475

五、影响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因素478

六、氧疗与氧中毒479

第三节 呼吸衰竭479

一、原因和发病机制480

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485

三、主要的代谢、功能变化486

四、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488

第二十七章 循环系统疾病490

第一节 心血管疾病490

一、动脉粥样硬化490

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493

三、高血压495

四、风湿病498

五、感染性心内膜炎500

六、慢性心脏瓣膜病501

七、心肌病和病毒性心肌炎502

第二节 休克503

一、休克的病因与分类503

二、休克的发生发展机制505

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511

四、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512

第三节 心力衰竭513

一、概述513

二、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和分类514

三、心力衰竭发病过程中机体的代偿反应516

四、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518

五、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学基础523

六、心力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524

第二十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526

第一节 消化系统疾病病理526

一、消化性溃疡526

二、病毒性肝炎527

三、肝硬化530

四、常见消化道肿瘤533

第二节 肝功能衰竭540

一、概述540

二、肝性脑病541

三、肝肾综合征548

第二十九章 泌尿系统疾病550

第一节 泌尿系统病理550

一、肾小球肾炎550

二、肾盂肾炎557

第二节 肾功能衰竭558

一、概述558

二、急性肾功能衰竭559

三、慢性肾功能衰竭562

第三十章 免疫系统疾病568

第一节 超敏反应568

一、Ⅰ型超敏反应568

二、Ⅱ型超敏反应570

三、Ⅲ型超敏反应571

四、Ⅳ型超敏反应573

第二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574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特征与分类574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因与发生机制575

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损伤机制576

四、自身免疫性病治疗原则578

第三节 免疫缺陷病578

一、原发性免疫缺陷病579

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580

第四节 移植免疫583

一、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反应的识别机制583

二、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及效应机制585

三、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586

第五节 肿瘤免疫587

一、肿瘤抗原587

二、机体抗肿瘤的免疫学机制588

三、肿瘤免疫逃逸机制590

四、肿瘤的免疫治疗591

第六节 免疫治疗592

一、免疫治疗分类592

二、临床常见的免疫治疗方法593

第三十一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597

第一节 甲状腺疾病597

一、甲状腺肿597

二、甲状腺肿瘤599

第二节 糖尿病601

参考文献603

索引60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