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农学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农学概论
  • 李存东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98328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66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278页
  • 主题词:农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农学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农业的基本概念1

1.1.1 农业的含义1

1.1.2 农业的组成1

1.1.3 农业的地位和作用2

1.1.4 农业系统观3

1.1.5 我国农业发展历程3

1.1.6 我国传统农学思想5

1.1.7 西方现代农业的优点和问题5

1.1.8 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战略5

1.2 农学概况7

1.2.1 农学的概念与范畴7

1.2.2 农学的地位与作用8

1.2.3 农学的性质8

1.2.4 农学的特点9

1.2.5 作物学与农学的关系10

1.2.6 作物生产特点11

1.2.7 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12

1.3 农学发展前景展望17

1.3.1 农学与农业信息技术17

1.3.2 农学与生态农业17

1.3.3 农学与可持续农业18

1.3.4 农学与生物技术18

1.3.5 农学与农业机械化19

1.4 《农学概论》的教学特点19

第2章 作物的起源、分类和分布20

2.1 作物的起源和传播20

2.1.1 作物的概念20

2.1.2 作物的起源20

2.1.3 作物的起源中心20

2.1.4 作物的传播23

2.2 作物的分类24

2.2.1 根据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24

2.2.2 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类25

2.2.3 按植物科、属、种分类25

2.3 作物的分布与生产28

2.3.1 作物分布与环境条件28

2.3.2 世界作物分布与生产及粮食贸易29

2.3.3 中国作物分布与生产34

第3章 作物的遗传改良41

3.1 作物的遗传改良41

3.1.1 作物品种概念与类型41

3.1.2 作物遗传改良的任务43

3.1.3 作物育种目标的内容及制定原则43

3.1.4 种质资源44

3.2 作物遗传改良的遗传学基础46

3.2.1 遗传学的基本概念46

3.2.2 生物性状遗传的基本规律47

3.2.3 数量性状及其遗传49

3.3 作物的繁殖方式与育种特点50

3.3.1 作物的繁殖方法50

3.3.2 不同繁殖方式作物的育种特点52

3.4 传统作物育种的方法53

3.4.1 作物育种方法相关性53

3.4.2 引种54

3.4.3 选择育种56

3.4.4 杂交育种58

3.4.5 杂种优势利用62

3.5 作物育种的基本方法67

3.5.1 细胞工程与作物育种67

3.5.2 基因工程在作物改良中的应用68

3.6 作物种子生产与管理68

3.6.1 作物品种审定与推广68

3.6.2 种子繁育与生产体系69

3.6.3 种子检验的主要技术70

第4章 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72

4.1 作物的发育特性与生育期72

4.1.1 作物的发育特性与发育阶段72

4.1.2 作物的生育期73

4.1.3 作物的生育时期74

4.2 作物的器官建成75

4.2.1 种子形态和萌发75

4.2.2 营养器官的建成77

4.2.3 生殖器官的建成80

4.2.4 器官生长的相关性81

4.3 作物的群体特征83

4.3.1 作物群体的基本概念83

4.3.2 作物群体结构与指标体系83

4.3.3 作物群体的源、库、流概念及其关系84

4.4 作物产量形成86

4.4.1 生物产量、经济产量与经济系数86

4.4.2 作物产量构成因素87

4.4.3 作物产量形成过程及影响条件89

4.4.4 作物产量潜力及增产途径90

4.5 作物品质形成91

4.5.1 作物产品品质及影响因素91

4.5.2 提高作物产品品质的途径94

第5章 作物与生态环境97

5.1 作物的生态因子与生长调节97

5.1.1 作物的生态因子及生态适应性97

5.1.2 作物生长的环境调节100

5.2 作物与光照101

5.2.1 光照强度对作物的影响101

5.2.2 日照长度对作物的影响105

5.2.3 光谱成分对作物的影响107

5.3 作物与温度108

5.3.1 温度变化规律对作物的影响109

5.3.2 温度对作物的影响111

5.3.3 积温及无霜期对作物的影响113

5.3.4 温度逆境对作物的危害及防御措施114

5.4 作物与水分117

5.4.1 作物对水分的需求特点117

5.4.2 水分逆境对作物的影响119

5.5 作物与空气121

5.5.1 作物与二氧化碳的关系121

5.5.2 作物与氧气的关系122

5.5.3 风速对作物的影响123

5.5.4 空气中其他气体与作物的关系123

5.6 作物与肥料124

5.6.1 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124

5.6.2 矿质元素的生理作用124

5.6.3 作物的需肥规律126

5.7 作物与土壤127

5.7.1 土壤和土壤肥力127

5.7.2 土壤的主要性质及其对作物的影响128

5.7.3 我国主要低产田土壤的改良131

第6章 作物生产技术133

6.1 土壤耕作技术133

6.1.1 土壤耕作的作用、意义133

6.1.2 土壤耕作的类型134

6.2 播种技术137

6.2.1 播前技术137

6.2.2 播种技术139

6.2.3 播后技术141

6.3 育苗移栽技术142

6.3.1 育苗移栽的意义142

6.3.2 育苗方式143

6.3.3 苗床管理144

6.3.4 移栽技术145

6.4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146

6.4.1 地膜覆盖技术的作用146

6.4.2 地膜的种类与性能147

6.4.3 地膜覆盖的效应及增产机理148

6.4.4 地膜覆盖栽培管理149

6.5 施肥技术151

6.5.1 施肥的意义151

6.5.2 影响肥效的因素及施肥原则152

6.5.3 提高肥效的途径153

6.5.4 养分作用规律154

6.5.5 推荐施肥技术155

6.5.6 肥料种类和施肥方法157

6.6 水分管理技术158

6.6.1 作物的需水规律158

6.6.2 合理灌溉指标159

6.6.3 节水灌溉方法160

6.7 化学调控技术163

6.7.1 化学调控的原理163

6.7.2 激素的种类163

6.7.3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类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166

第7章 作物病、虫、草害与防治169

7.1 病害169

7.1.1 作物病害的种类和症状169

7.1.2 病原生物170

7.1.3 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与流行172

7.2 虫害174

7.2.1 昆虫的特征与发育174

7.2.2 昆虫的主要习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177

7.2.3 害虫发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78

7.3 草害179

7.3.1 农田杂草的危害180

7.3.2 杂草的类型180

7.3.3 杂草的主要特性181

7.4 植物病、虫、草害的防治182

7.4.1 植物检疫182

7.4.2 农业防治182

7.4.3 化学防治184

7.4.4 生物防治186

7.4.5 物理机械防治186

7.5 专家系统在作物病、虫、草害防治中的应用187

7.5.1 农业专家系统187

7.5.2 专家系统在作物病、虫、草害防治中的应用189

第8章 农副产品贮藏与加工190

8.1 概述190

8.1.1 农副产品及农副产品贮藏与加工190

8.1.2 农副产品贮藏与加工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190

8.2 粮食产品的贮藏与加工192

8.2.1 小麦的贮藏与加工192

8.2.2 稻谷加工与贮藏197

8.3 油料纤维产品的贮藏加工202

8.3.1 油料产品的贮藏加工202

8.3.2 纤维产品的贮藏加工205

8.4 生物质能源产品贮藏与加工207

8.4.1 生物质能源207

8.4.2 典型生物质能源208

第9章 农田生态系统214

9.1 农田生态系统的起源和结构214

9.1.1 农业的起源与农田生态系统的发展214

9.1.2 农田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215

9.2 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216

9.2.1 农田生态系统的能源216

9.2.2 能量流动遵循的热力学定律217

9.2.3 农田生态系统的光能利用率218

9.2.4 农田生态系统的人工辅助能及能量效率219

9.2.5 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220

9.3 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222

9.3.1 农田生态系统的生命与元素222

9.3.2 物质循环的库与流222

9.3.3 农业生态系统中几种重要循环的概述223

9.4 农田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与调控229

9.4.1 信息传递229

9.4.2 农田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231

第10章 种植制度234

10.1 种植制度与作物布局234

10.1.1 种植制度的概念和特点234

10.1.2 资源与种植制度234

10.1.3 作物布局的含义与生产意义236

10.1.4 作物布局的影响因素237

10.1.5 作物布局的原则243

10.1.6 我国的作物布局244

10.2 复种245

10.2.1 复种的概念与意义245

10.2.2 复种的条件248

10.2.3 复种技术248

10.2.4 我国主要复种方式250

10.3 间、套作252

10.3.1 间、套作的概念与意义252

10.3.2 间、套作效益原理254

10.3.3 间、套作技术特点255

10.3.4 间、套作主要类型与方式257

10.4 轮作与连作259

10.4.1 轮作259

10.4.2 连作262

主要参考文献26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