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社会管理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社会管理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47/31748457.jpg)
- 黄舜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ISBN:7801127498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78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294页
- 主题词:社会管理:行政管理-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社会管理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社会与社会管理4
第一章 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第一节 社会的构成要素4
一、社会成员4
二、社会资源和财富5
三、社会领域7
四、社会信息8
五、社会关系9
六、社会管理9
七、社会外部环境10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11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12
二、“两因素”理论的深化14
三、“两因素”理论的实际意义18
第三节 社会发展方向的管理20
一、社会方向的载体21
二、社会方向的辨认和把握23
第四节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25
一、社会主义有哪些优越性25
二、影响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的原因27
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条件29
第五节 关于中国的国情32
一、中国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32
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35
三、中国有久远的文化积累37
四、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37
五、有长期封建意识的沉淀38
第二章 社会管理总论39
第一节 社会管理的意义和性质39
一、社会管理的意义40
二、社会管理的性质45
第二节 社会管理的内容50
一、按管理对象的性质划分50
二、按管理形态划分51
三、按管理者的分工划分53
第三节 管理方式的转变54
一、两种管理方式54
二、两种管理方式的转变56
第三章 综合管理60
第一节 综合管理的意义60
一、综合管理是管理科学的新发展61
二、综合管理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方法61
三、综合管理是社会协调发展的保证62
四、有利于民主集中制的贯彻63
五、有利于领导水平的提高63
第二节 综合管理的内容64
一、领导工作64
二、综合平衡与规划65
三、制度管理与改革67
四、可持续发展管理68
五、人事管理及其他综合管理71
第三节 综合管理体制72
一、综合管理的机构72
二、综合管理体制的改革75
三、综合管理体制改革的效果预期76
四、综合管理体制改革要防止的问题78
第四章 法制管理81
第一节 法制管理概论81
一、社会制度81
二、“人”与“制”的关系83
三、法制管理的性质86
四、法制管理的作用88
第二节 法制管理的完善90
一、社会法制重在完善90
二、社会管理对法制的要求91
第五章 社会改革96
第一节 改革的性质和对象96
一、改革的性质97
二、改革的对象100
第二节 改革中的辩证关系101
一、“破”与“立”的关系101
二、“管”与“放”的关系102
三、“公”与“私”的关系102
四、“枉”与“正”的关系103
五、“协调”和“制约”的关系104
六、“改革”与“改良”的关系104
七、“改革”与“发展”的关系105
八、“改革”与“稳定”的关系106
九、“改革”与“传统”的关系106
十、“改革理论”与“改革实践”的关系107
第三节 改革中人的作用108
一、改革者与改革家108
二、发挥改革者的积极性110
第二编 经济基础的管理112
第六章 市场经济的共性与特性第一节 市场经济的共性规律112
一、都要运用“价值规律”112
二、都要运用竞争机制113
三、都要对市场进行规范管理114
四、都有某些相同的生产关系116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性117
一、所有制的结构不同117
二、分配倾向的不同119
三、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要求不同120
第七章 供需的调节122
第一节 社会需求的研究122
一、两种“需求”122
二、两种“需求”的矛盾124
三、两种“需求”的统一126
四、市场需求是检验贫富差距的标尺127
第二节 供需的平衡与调节130
一、供需平衡的调节130
二、两种调节方式的结合点133
三、社会主义调节的特点136
第三节 供需调节与资金管理137
一、资金的两种调节方式138
二、资金在消费和生产经营领域的分配139
三、资金渠道分析141
第八章 国有资产管理与国企改革第一节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145
一、土地资源的管理146
二、财政税收的管理147
第二节 国有企业的作用和问题150
一、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作用151
二、国有企业的弊端和资产流失152
三、政企不分的危害155
四、政企分开的难点158
第三节 国企改革的几个理论问题159
一、国企改革的对象159
二、国企改革的动力162
三、“全民”与“国有”163
四、国企改革要防止的几个误区164
五、国企改革的回顾与反思166
第四节 “全民企业”新体制的构想170
一、改革的内容170
二、改革效果的预期173
三、几种疑虑174
第五节 企业的“综合管理体制”175
一、两种不同的管理体制175
二、企业综合管理的内容176
三、怎样建立“综合管理机构”177
四、综合管理体制的效果预期178
第三编 上层建筑的管理181
第九章 权力的管理181
第一节 权力管理概论181
一、权力管理的原则181
二、权力管理的任务183
第二节 对权力的监督187
一、社会主义监督的意义187
二、完善社会主义的监督体系189
第十章 政治体制改革194
第一节 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和条件194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194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条件196
第二节 加强与改善党的领导198
一、“加强”与“改善”的依据199
二、需要加强的几个方面200
三、关于“改善”的问题203
第三节 党、政职权的合理划分204
一、党和政府划分职权的改革204
二、党和群众团体之间的分权205
三、党政部门和经济组织的分权206
四、党政部门和“人大”的职权划分206
第四节 行政机构改革207
一、政府职能的转换208
二、强化行政监督208
三、改革财政法规、加强财政管理209
四、行政管理的科学化210
第十一章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第一节 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212
一、进一步认识民主213
二、社会主义民主的特性214
三、社会主义民主的意义216
四、怎样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219
第二节 民主的内容222
一、民主意识222
二、民主权利223
第三节 民主制度的完善227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28
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31
三、人民来信、来访及市长热线电话制度234
第十二章 社会素质及人事管理第一节 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236
一、基础教育与科普教育237
二、加强高科技管理、提高科技水平240
三、培养管理人才、提高管理素质242
四、完善教育行政的管理244
第二节 人事管理的科学化245
一、人事管理的原则246
二、吏治必须从严249
三、人事管理科学化251
第十三章 意识形态及其管理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性质257
一、意识形态的共性257
二、意识形态的社会特性261
第二节 建立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264
一、建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264
二、建立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268
第三节 克服各种错误思潮270
一、无政府主义思潮271
二、实用主义思潮271
三、经验主义思潮272
四、过“左”与过“右”思潮273
第四节 意识形态的管与放274
一、对有害的意识形态要加强管理274
二、坚持“双百方针”,在探索中求繁荣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