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的农业合作制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当代中国的农业合作制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46/31780401.jpg)
- 杜润生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 ISBN:780170004X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770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82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的农业合作制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1
一、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农业合作理论2
二、旧中国合作思想的传播及农业合作的实施11
三、当代中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是以土地改革废除封建统治为前提18
四、当代中国农业合作化的必然性和艰巨性21
五、当代中国农业合作制的曲折发展24
第一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农业互助合作31
第一章 农民的劳动互助习惯和中共成立初期的合作社工作31
第一节 中国农民旧有的劳动互助习惯31
第二节 中共成立初期的合作社工作35
第二章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的农业互助合作41
第一节 农民创造了劳动互助的新形式42
第二节 中央革命根据地劳动互助社和犁牛合作社的发展44
第三节 李立三的土地国有、集中雇农组织集体农场及湖南省委的“共耕制”51
第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农业互助合作54
第一节 劳动互助组织的广泛发展与毛泽东“组织起来”的号召54
第二节 互助合作的成绩和发生的问题61
第三节 抗日民主根据地供销、信用、运输、手工业等合作社的发展63
第四节 土地入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出现67
第四章 解放战争时期的农业互助合作73
第一节 解放战争中劳动互助的进一步发展74
第二节 供销、信用、手工业合作社的发展78
第三节 批评“农业社会主义”,初步指出走向社会主义农业的途径79
第四节 东北等地“合伙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出现82
第五节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具体指明实现农业合作化的方向85
小结87
第二编 农业合作化初步奠定基础(一九四九年十月至一九五五年七月)第一章 老解放区土地改革后的新变化与农民的新要求93
第一节 老区农村经济变化的趋势93
一、农业生产开始回升,发展生产仍有困难93
二、“中农化”是主流,阶级分化露出苗头95
第二节 互助组在发展中出现涣散现象99
一、互助组在推广新技术中巩固和发展99
二、生产初步提高后,部分互助组涣散甚至解体101
三、加强了领导,互助组继续巩固发展103
第三节 农民迫切要求供销合作105
一、农民迫切要求流通领域的合作105
二、供销合作社对农业合作社的作用108
第四节 最早兴起的一批农业生产合作社110
一、一九五一年秋季以前建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110
二、初期试办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增产增收的原因115
第二章 对农业合作道路的探索和认识的统一118
第一节 东北互助合作的早期发展引起认识上的分歧118
一、黑龙江等地出现农业合作社,东北局予以制止118
二、张闻天提出土地改革后以供销合作社为促进农村发展和准备农村集体化的中心环节119
三、东北局和刘少奇关于党员雇工问题的讨论121
第二节 山西省委提出《把老区互助组织提高一步》和它引起的讨论124
一、中共长治地委提出关于互助组织的一系列新问题124
二、中共山西省委主张提高互助组织,动摇私有基础127
三、中共中央华北局不同意动摇私有基础129
四、刘少奇不同意把互助组提高为集体经济性质的农业合作社133
五、毛泽东提出可以办工场手工业式的农业合作社,但仍要以私有财产为基础,对它既要保护,又可动摇137
第三节 全国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关于互助合作的第一个决议140
一、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140
二、《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的主要内容142
第三章 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展和初次整顿150
第一节 互助合作运动与爱国增产运动紧密结合152
一、互助合作运动在爱国增产运动中开展起来152
二、互助合作代表会议和互助合作网154
三、组织农业劳动模范访问苏联159
第二节 全国第二次互助合作会议讨论合作制的具体政策和发展计划161
一、对互助合作运动形势的基本估计161
二、着重讨论办好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具体政策问题162
三、各大区提出五年农业增产和互助合作组织发展计划165
第三节 从小农经济的现状出发,积极而又稳步地引向合作道路169
一、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成立169
二、《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经中央修改后作为正式决议公布170
三、中共中央连续发出指示,强调从小农经济的现状出发172
四、毛泽东号召学习《农村工作指南》175
第四节 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改造农村经济的远大目标和稳步前进的方针178
一、把长远目标和当前步骤联系起来178
二、确认“当前”互助合作运动中的主要倾向180
三、议定巩固农村阵地的主要措施181
第五节 初次整顿农业生产合作社,纠正局部冒进倾向184
一、老区初次整顿农业生产合作社184
二、新区提出稳定生产秩序188
三、初次整顿顺利完成,常年互助组和农业社仍比上年显著增加191
四、中共中央要求随时注意进行两条战线的斗争193
第四章 过渡时期总路线推动了农业合作社的发展196
第一节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形成197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过程197
二、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200
第二节 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实行粮食统购统销202
一、中共中央对总路线的宣布慎重又慎重202
二、把粮食统购和互助合作并列为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内容203
三、结合粮食统购工作向农民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206
第三节 全国第三次互助合作会议和《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208
一、办好农业生产合作社可以带动互助组大发展208
二、全国第三次互助合作会议提出各大区办社计划210
三、毛泽东批评言不及社会主义212
四、《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的主要内容215
第四节 互助合作运动的重心由互助组转到农业生产合作社220
一、强调互助组是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220
二、人们更为重视农业生产合作社是运动的重要环节222
第五节 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巩固中求发展225
一、农业生产合作社出现加快发展的新局面,各地注意掌握和加强领导225
二、第二次全国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处理农业社内部矛盾的原则228
三、中共中央要求把现有合作社办好,并要求进行农业技术改革231
第五章 农业社内各项规章制度初步建立234
第一节 土地作股办法和计酬比例236
第二节 耕畜农具的公用和资金的筹集240
第三节 生产计划和作业安排244
第四节 劳动力的组织和劳动报酬的计算249
第五节 财务管理、会计制度和收益分配256
第六节 在各项经营管理工作中贯彻民主原则261
第七节 政治思想工作264
第六章 农业社的更大发展和“停、缩、发”方针的执行269
第一节 全国第四次互助合作会议总结经验调整部署270
一、总结四条基本经验,确定办好农业社的四项标准270
二、明确规定了中共在农村的阶级政策273
三、强调为农业合作化打好基础278
第二节 稳定农民的生产情绪279
一、控制发展,着重巩固279
二、大力保护耕畜成为紧急任务281
三、解决统购粮食过头的问题282
四、少数民族地区采取更为宽松的政策285
第三节 “停、缩、发”方针的提出和浙江等地农业社的收缩288
一、从三方面改善国家和农民的关系288
二、浙江等地农业合作社发展过快290
三、浙江省对发展过快的农业社采取全力巩固、坚决收缩的方针292
四、浙江整顿农业社效果良好295
第四节 对“自发社”的整顿298
一、“自发社”的来历298
二、对“自发社”具体分析,区别对待301
第五节 中央决定农业社暂时基本停止发展、全力巩固;不久又转为继续全面发展305
一、中央书记处会议提出,为巩固阵地而收缩农业社305
二、全国第三次农村工作会议决定农业社一般地区“停止发展一年半”,全力进行巩固306
三、毛泽东重新估计农村形势,召开十五省、市书记会议,批评消极情绪,要求全面发展农业社312
四、政治局六月十四日会议提出一九五六年春发展到一百万个社315
五、一九五五年春夏收缩农业社起了积极作用317
小结320
第三编 农业合作化加速进行和提前完成(一九五五年八月至一九五七年十二月)第一章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转折328
第一节 围绕农业社发展速度的争论329
一、毛泽东严厉批评浙江大量收缩农业社329
二、邓子恢申述稳步发展的理由330
第二节 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332
一、报告的准备、宣讲和修改补充332
二、主旨在于批判“右倾”335
三、毛泽东要求加快农业合作化速度的出发点337
四、毛泽东对农业合作化基本指导方针的正确论述338
第三节 中共各地党委和七届六中全会检查和批判“右倾”340
一、全国各地纷纷检查和批判“右倾错误”,加快合作化步伐340
二、毛泽东在中央农村工作部的“检查报告”上加批342
三、中共七届六中全会猛烈批判“右倾机会主义”343
四、毛泽东在中共七届六中全会上的结论346
第二章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351
第一节 《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的制定352
一、迫切需要制定示范章程352
二、章程草案的讨论与修订353
三、章程经过试用,证明切合实际354
四、示范章程最后文本与前两个文本的比较355
第二节 毛泽东主编《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359
一、从《怎样办农业生产合作社》到《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359
二、九月间写的序言和按语对“右倾”的批判362
三、十二月间写的按语更猛烈地批判“右倾”363
四、按语中有许多思想具有长期指导意义366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运动脱离控制突飞猛进372
一、在批判“右倾”的同时注意控制速度372
二、提出必须注意防“左”,但未引起注意374
三、由“十七条”到“四十条”376
第四节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仍然慎重稳进378
一、毛泽东的有关论点和当时少数民族的不同情况378
二、边疆民族地区的农业合作化运动380
第三章 高级农业合作化提前实现385
第一节 高级合作化设想的变化386
一、原先设想不采取直接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方式386
二、《高潮》按语提倡办大社、高级社388
第二节 并社升级的加快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的制定390
一、北京市被推到新高潮的最前面390
二、北京欢呼“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393
三、毛泽东一度比较冷静地思考395
四、制定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398
第三节 高级合作化的提前实现及其历史意义402
一、“四十条”成为并社升级的强大推动力402
二、原定十八年完成的社会主义改造提前十一年实现406
三、历史性的伟大胜利409
第四节 高级农业合作化的遗留问题410
一、社队的规模和体制与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410
二、老社富社在并社中吃了亏411
三、新老上中农在升级中吃了亏412
四、过早地取消土地报酬,使原有土地多而劳力少的农户生活发生困难412
五、助长了命令主义、官僚主义作风413
第四章 调整高级社体制和改进经营管理414
第一节 整顿高级社的指导方针416
一、毛泽东关于整顿农业社的指导思想416
二、中央农村工作部部署整社工作418
三、中共中央发布整社指示,提出巩固农业社的条件421
第二节 实行勤俭办社和重视多种经营423
一、纠正铺张浪费之风423
二、解决忽视多种经营使农民收入减少的问题425
三、分析多种经营萎缩的根本原因429
第三节 缩小社队规模和改进劳动管理431
一、纠正社队规模过大的偏向431
二、实行统一经营、分级管理的原则434
三、建立和改进生产责任制436
四、对耕畜的饲养和使用采取灵活措施438
第四节 落实互利政策和做好分配工作439
一、实行“少扣多分”,保证百分之九十的社员增加收入439
二、制止银行、信用社强制吸收存款和强迫扩大股金441
三、秋收分配中分析一些社未能做到百分之九十社员增收的原因442
四、按照互利原则解决在“高潮”中建社的遗留问题444
第五节 推进民主办社和整顿干部作风445
一、“八大”前后中共中央反复强调扩大民主生活445
二、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民主办社448
三、在发动群众教育干部的基础上建立社内民主制度450
第六节 委托农业社团结教育和管理个体农户453
第五章 一次“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455
第一节 局部地方的退社风潮456
一、一些地方发生“退社”风潮456
二、退社和要求退社的是哪些人459
三、当时人们对“闹退社”事件的看法460
四、按照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解决问题462
第二节 两条道路的“大辩论”465
一、“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的提出465
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的进行467
三、在“大辩论”中对部分地方“闹退社”事件的处理470
四、在“大辩论”中发生的一些问题472
第三节 包产到户初次出现和受到批判475
一、安徽芜湖、四川江津等地一些农业合作社实行包工包产到组到户475
二、浙江永嘉、广西环江等地推行包产到户成效显著477
三、广东把“按户包产”作为照顾收入减少的社员的办法480
四、“包产到户”在反右派运动中遭到扼杀481
第四节 生产建设的“大辩论”483
一、《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的公布和全民讨论483
二、强调赶超富裕中农和增加公共积累485
三、“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好例引出《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经验》一书486
四、“大跃进”的序幕488
小结490
第四编 人民公社的建立和体制调整(一九五八年一月至一九六二年十二月)第一章 农村人民公社产生的历史背景500
第一节 发动全面“大跃进”,号召苦战三年基本改变面貌501
一、再次批判反冒进,发动全面“大跃进”501
二、号召“苦战三年,基本改变面貌”502
第二节 “共产主义大协作”和农业生产“大跃进”505
一、提倡发扬“共产主义大协作”精神505
二、农业生产“大跃进”506
第三节 小型社再次合并成大型社的思想和实践509
一、再次并社的指导思想509
二、并社的实践510
第二章 农村人民公社的设想、发动和实现513
第一节 农村人民公社的设想、试办和推广514
一、农村人民公社的设想514
二、部分地区试办不同名称的公社515
三、“还是办人民公社好”516
第二节 《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517
一、公社发展的基础518
二、公社的名称和组织规模518
三、公社的组织管理机构518
四、公社的所有制性质和分配制度519
五、并社中公共积累的处理520
六、社员自留地等的处理520
七、并大社、转公社的步骤520
八、人民公社的前途520
第三节 实现农村人民公社化521
一、人民公社化运动521
二、高速实现人民公社化523
第四节 人民公社初建时的主要特征与问题526
一、组织规模大526
二、公有化程度高527
三、政社合一528
四、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529
五、生产劳动组织军事化531
六、生活集体化533
第五节 严重后果534
第三章 人民公社体制的初步调整538
第一节 第一次郑州会议和武昌会议阐述若干理论和政策问题538
一、澄清若干理论问题538
二、规定若干具体政策542
第二节 第二次郑州会议和上海会议以后对公社体制作出的调整545
一、实行以生产大队(相当于原高级社)所有为基础的三级所有制548
二、算账退赔,维护原高级社和社员的所有权552
三、社员分配中供给部分比重下降553
四、提倡建立生产责任制,改善劳动管理554
五、放宽对社员经营家庭副业的规定,允许社员经营自留地555
六、提出可以自愿参加公共食堂557
第四章 庐山会议“反右倾”和公社体制调整的中断558
第一节 庐山会议上发动“反右倾”559
一、会议初衷是继续纠正“左”的错误559
二、从纠“左”到反对“右倾机会主义”560
第二节 “反右倾”对公社体制调整的影响562
一、揭露所谓“右倾歪风”562
二、宣传“左”的“成绩”和做法563
三、一度急于向基本社有制过渡565
四、把公共食堂看成社会主义阵地567
五、批判包产到户569
第三节 农村形势急剧恶化570
一、“反右倾”斗争的严重后果570
二、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农业全面减产571
三、人民生活严重困难572
第五章 重新转入调整人民公社体制的轨道573
第一节 重新开始纠正“左”倾的错误573
一、开始提出问题573
二、头脑逐步清醒575
三、保粮保钢576
四、再次强调反对“共产风”577
第二节 国民经济进入最困难的时期579
一、农业继续减产579
二、人民生活困苦,人口减少579
第三节 继续纠正“左”的重大步骤581
一、中共中央发出《紧急指示信》581
二、毛泽东带头作自我批评584
三、决定彻底退赔585
第四节 整风整社587
一、提出夺回被阶级敌人篡夺的领导权587
二、整顿三类社、队590
第六章 确立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人民公社体制593
第一节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的提出594
一、毛泽东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594
二、制订《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598
三、《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的内容602
第二节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的修改605
一、深入调查研究,广泛搜集意见605
二、制订《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613
第三节 基本核算单位从大队改为生产队的广泛研究616
一、《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的贯彻执行616
二、毛泽东提出改变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620
三、全面试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622
第四节 决定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626
一、“七千人大会”上的有关讨论626
二、决定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627
第五节 以生产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新体制的确立632
一、再次修改《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632
二、确定以生产队为基础的公社新体制634
第六节 走出低谷,经济开始复苏638
一、一九六一年经济仍然困难638
二、一九六二年农业形势开始好转639
第七章 “包产到户”再次出现和再批判642
第一节 安徽的“责任田”642
一、安徽省试行“责任田”642
二、对“责任田”的争论645
第二节 广西农村的“单干”及对龙胜“包产到户”的调查647
一、广西“单干”的七种形式647
二、对龙胜“包产到户”的分析649
第三节 其他地方的“包产到户”与“单干风”651
一、湖南、贵州等省“包产到户”的发展651
二、甘肃、陕西等省对“单干风”的分析653
三、浙江省一位基层干部的建议656
第四节 湖南、河南的借地渡荒和有的建议“包产到组”657
一、湖南省的借冬闲田生产自救657
二、河南省的借地渡荒658
三、胡开明建议实行“三包到组”660
第五节 邓子恢主张“田间管理包产到户”661
一、邓子恢在办社初期提出的“生产责任制”661
二、进一步探索生产队的生产责任制661
三、邓子恢提出田间管理包产到户662
第六节 强调阶级斗争,批判和纠正“包产到户”664
一、中共中央禁止在报纸上宣传“包产到户”之类的作法664
二、毛泽东严厉批评“包产到户”664
三、巩固集体经济,纠正“包产到户”665
小结668
第五编 人民公社体制调整后的十六年(一九六三年一月至一九七八年十二月)第一章 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与整顿人民公社677
第一节 社会主义教育的新阶段——“四清”的提出与实践678
一、河北保定地区的“四清”及其推广678
二、初期的政策679
三、要求农村干部参加劳动681
第二节 “前十条”对农村阶级斗争形势的分析及对策682
一、“前十条”的制定与要点682
二、提出阶级敌人正在猖狂进攻683
三、依靠贫下中农,组织革命的阶级队伍684
四、运动的政策和方法685
五、提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包括三项内容686
第三节 “后十条”的制定及对农村形势的新估计687
一、“后十条”的制定及主要内容687
二、对农村形势的新估计690
第四节 “桃园经验”的推广与“后十条”修正草案的制定692
一、“桃园经验”及其推广692
二、“后十条”修正草案的重要修正694
第五节 从夺权斗争至“二十三条”696
一、批判“右倾”和夺权斗争696
二、新“四清”的提出和强调点面结合699
三、“二十三条”的制定及其影响700
第六节 “四清”结束702
一、全国三分之一县、社进行了“四清”702
二、“四清”对人民公社的影响703
三、“四清”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704
第二章 “文化大革命”对人民公社的冲击706
第一节 新的“夺权”斗争707
一、“四清”运动停顿707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农村“夺权”斗争709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对农村的冲击与重申“六十条”712
一、批判“三自一包”,收自留地,限制社员家庭副业生产和集市贸易712
二、批判“物质刺激”、“工分挂帅”,推行大寨“政治工分”等经验714
三、批判“唯生产力论”,鼓吹“穷过渡”717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农业生产的发展722
第四节 西藏农村、牧区建立人民公社723
第三章 农业学大寨对人民公社的影响725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前的农业学大寨726
一、大寨成为全国农业先进典型的由来726
二、毛泽东、周恩来对大寨的评价和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展开729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农业学大寨732
一、大寨继续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典型732
二、学大寨运动走上歧途733
第三节 两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734
一、第一次会议提出普及大寨县734
二、第二次会议再次提出普及大寨县,并明确提出为向人民公社所有制过渡创造条件736
第四节 农业学大寨运动的终止737
一、停止组织到大寨参观737
二、农业学大寨运动的经验教训的总结737
第四章 两年徘徊时期的人民公社740
第一节 重申有关人民公社的若干政策741
一、改善劳动计酬办法741
二、强调保障生产队的自主权742
三、提出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和解决干部违法乱纪问题743
第二节 “左”的错误仍然存在745
一、继续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745
二、急于实现农业机械化746
三、再提向大队所有制过渡746
第五章 人民公社的社队企业750
第一节 农村发展工业的构想752
第二节 一哄而起,旋即萎缩752
一、“大跃进”中的社队办工业752
二、在公社体制调整中大部分社队企业被撤销754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社队企业重新兴起756
一、从《五·七指示》到重提农业机械化756
二、社队企业发展的道路仍然是曲折的758
第四节 农民创造了社队企业的新机制763
一、农民兴办非农产业的新路数763
二、艰辛的历程765
三、当时社队企业的弱点766
小结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