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心理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社会心理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28/30172599.jpg)
- 肖旭编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149982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70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386页
- 主题词:社会心理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社会心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概述1
第一节 什么是心理学1
一、古老而年轻的科学1
二、什么是心理学1
三、现代心理学的学科结构与门类2
第二节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5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5
二、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7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特点8
一、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主要分支8
二、社会心理学是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8
三、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强的应用学科9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简史9
一、哲学思辨阶段9
二、经验描述阶段10
三、实证分析阶段11
第五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方法11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11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12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13
四、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环节15
第六节 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趋势18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整合性趋势18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化和世界化趋势19
复习与思考题19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主要派别及理论简介20
第一节 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简介20
一、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20
二、新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观点23
第二节 行为主义学派理论简介27
一、刺激——反应理论28
二、斯金纳的操作——强化观点29
三、联结理论29
四、模仿论30
五、社会学习理论30
六、社会交换理论31
第三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简介32
一、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32
二、罗杰斯的自我理论33
第四节 认知心理学派理论简介33
一、格式塔学派的理论34
二、场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35
复习与思考题37
第三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38
第一节 社会化38
一、社会化概述38
二、社会化的内容及类型40
三、社会化的主要影响因素41
第二节 社会角色46
一、社会角色概述46
二、角色社会化49
三、角色冲突与角色适应52
复习与思考题60
第四章 自我意识61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61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及心理成分61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62
三、自我意识的作用64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67
一、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阶段67
二、自我意识形成的信息来源70
三、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机制72
第三节 自我意识的特征73
一、自我意识的独特性73
二、自我意识的复杂性75
三、自我意识的确定性和灵活性75
四、自我意识的重要性76
五、自我意识的矛盾性76
第四节 青年自我意识的特点77
一、青年自我意识的特点77
二、青年自我统一与转化的意义80
三、青年自我统一与转化的类型81
第五节 健全自我意识84
一、健全自我意识的标准85
二、健全自我意识的途径85
第六节 自我意识的检测87
一、二十问法87
二、自我价值观探索88
三、Q分类技术(Q—sorttechnique)89
复习与思考题90
第五章 需要与动机91
第一节 需要与动机概述91
一、需要91
二、动机93
三、需要与动机的关系94
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社会动机95
一、成就动机95
二、亲和动机97
三、权力动机99
第三节 需要与动机激励理论100
一、麦独孤的本能论100
二、弗洛伊德的升华说101
三、麦奎尔的动机类型说101
四、阿德勒的自卑超越学说103
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结构理论104
六、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108
七、期望理论111
八、公平理论113
第四节 需要与动机激励理论的发展114
一、关于需要复杂性的研究114
二、需要三象理论的科学基础115
三、需要三象理论的基本观念116
四、需要的三象结构117
五、需要的九种类型121
六、需要的几种周期124
七、需要结构分析的步骤124
八、需要结构分析与需要的调控125
复习与思考题125
第六章 挫折126
第一节 挫折概述126
一、挫折的含义126
二、挫折的分类128
三、挫折产生的原因130
四、影响挫折心理体验程度的因素131
第二节 挫折理论134
一、挫折本能理论134
二、挫折——攻击理论135
三、需要和紧张的心理系统理论135
四、社会文化理论136
五、挫折的ABC理论136
六、精神分析学派的挫折理论136
第三节 心理的防御机制137
一、心理防御机制的含义137
二、各种自我心理防御机制及其功能137
第四节 挫折应对143
一、增强挫折承受力和心理力量143
二、挫折应对的策略与方法148
复习与思考题152
第七章 对人认知153
第一节 对人认知与社会适应153
一、什么是对人认知153
二、对人认知在社会适应中的意义153
第二节 对人认知的范围154
一、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154
二、对他人内部特征的认知158
第三节 印象形成164
一、印象形成概述164
二、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164
三、印象形成中的心理效应165
四、印象形成的结果——自我实现预言169
五、印象整饰170
第四节 归因及其理论171
一、归因的概念171
二、归因的理论171
三、归因原则与归因偏差175
第五节 影响对人认知的因素177
一、影响对人认知的客观因素177
二、影响对人认知的主观因素177
第六节 认知他人个性的模式和方法179
一、认知他人个性的模式179
二、对人认知过程的坐标选择180
三、认知他人个性的视角181
四、认知他人个性的方法182
复习与思考题186
第八章 社会态度187
第一节 社会态度概述187
一、社会态度的含义187
二、社会态度的三要素188
三、社会态度的特点188
四、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与态度的关系189
第二节 态度与社会适应189
一、态度的社会适应机能189
二、态度与行为190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和发展192
一、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心理过程192
二、影响态度形成的主要因素193
第三节 社会态度的测量196
一、瑟斯顿量表196
二、利克特量表196
三、语义区分量表196
四、开放式态度测量法197
五、投射法197
六、情境法197
七、生理指标测量法197
第四节 态度的改变197
一、态度改变的形式与类型198
二、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198
三、态度改变理论200
四、态度改变的原则、步骤203
五、态度改变的路径、技术和劝说方法204
第五节 偏见209
一、什么是偏见209
二、偏见的特征210
三、偏见产生的原因211
四、偏见的消除212
复习与思考题213
第九章 人际关系214
第一节 人际关系建立的条件214
一、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214
二、人际关系的类型216
三、人际吸引217
四、人际关系的发展224
第二节 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227
一、真诚原则227
二、尊重原则228
三、互酬原则229
四、宽容原则230
五、心理互换原则230
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测量231
一、人际关系测量的必要性与可能性231
二、社会测量法232
三、参照测量法234
四、人物推定法234
五、一般人际关系状态自我诊断235
第四节 人际冲突与合作237
一、人际冲突237
二、人际合作240
三、大学生人际矛盾及其处理方法241
复习与思考题249
第十章 人际沟通250
第一节 人际沟通概述250
一、人际沟通的含义250
二、人际沟通的功能251
第二节 人际沟通的过程与特点254
一、人际沟通的过程254
二、人际沟通的特点256
第三节 沟通的类型257
一、语词沟通和非语词沟通257
二、口语沟通与书面沟通258
三、有意沟通与无意沟通258
四、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259
五、个人内部沟通与人际沟通259
六、群体沟通与大众沟通260
第四节 非语词符号的沟通261
一、身体语言的特点261
二、身体语言沟通的类型262
三、人际空间与人际距离267
四、副语言沟通269
第五节 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269
一、沟通背景的影响269
二、人际交往的心理模式对沟通的影响271
三、人际沟通的心理模式对沟通的影响272
四、人际沟通的参照系固执273
第六节 沟通的改善方法276
一、沟通的自我评价与沟通改善计划276
二、提高沟通的准确性278
三、社会心理效应在沟通中的利用278
四、激发沟通的良性定向技术282
五、身体语言沟通的改善287
复习与思考题289
第十一章 爱情与婚姻心理290
第一节 爱情心理理论290
一、什么是爱情290
二、爱情的心理结构292
三、爱情的类型293
四、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形理论295
五、爱情依恋理论297
第二节 恋爱心理298
一、恋爱心理发展的一般过程298
二、关于异性吸引因素的研究299
三、影响恋爱成功的因素301
四、大学生中的恋爱错觉现象302
五、爱情与好感、友情的区别305
六、失恋的处理307
第三节 夫妻关系心理309
一、婚姻的意义309
二、影响夫妻关系的因素311
三、婚姻的成长过程316
四、婚姻类型317
第四节 夫妻爱的培育319
一、培育心灵的亲密感319
二、彼此支持体谅320
三、建立充满爱的家321
第五节 夫妻心理冲突的处理322
一、夫妻心理冲突的原因322
二、夫妻冲突的处理324
复习与思考题326
第十二章 群体心理327
第一节 群体心理概述327
一、群体与群体心理含义327
三、群体的形成与发展329
四、群体的功能330
五、群体规范330
六、群体压力331
第二节 典型群体心理现象分析331
一、从众现象332
二、社会助长334
三、社会惰化336
四、模仿与暗示337
第三节 群体凝聚力342
一、什么是群体凝聚力342
二、群体凝聚力与工作效率的关系343
三、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343
四、群体凝聚力的测量347
五、群体凝聚力的维持与提高348
复习与思考题349
特别附录 扬起生命的风帆350
一、不确定为什么不能克服350
二、面对不确定,科学还有没有办法352
三、生命的安全岛在哪里358
四、为什么必须扬起生命的风帆366
后记368
参考文献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