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重庆教育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重庆教育志](https://www.shukui.net/cover/39/30175904.jpg)
- 蒋国昌主编;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重庆:重庆出版社
- ISBN:7536656718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1059页
- 文件大小:320MB
- 文件页数:111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重庆教育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凡例1
序1
总述1
第一章 古代教育1
第一节 发展概况1
第二节 官学3
重庆府(州、县、厅)官学一览表5
重庆府学署教授表8
重庆府学署训导表9
第三节 科举制度10
一、沿革10
二、科考程序10
三、科考内容11
四、科考官员11
五、应试资格12
六、取士名额12
重庆府进士题名一览表13
重庆府武进士题名一览表25
重庆府举人题名统计表26
重庆府武举人题名统计表28
重庆府五贡题名统计表28
第四节 书院30
一、书院的建立与发展30
二、校舍30
三、建制与管理30
四、教学31
五、考课31
重庆府书院一览表32
重庆府书院选介42
第五节 义学(乡学)44
一、义学的建立与发展44
二、经费44
三、教学45
清朝义学统计表46
义学(乡学)一览表47
附:私塾62
第二章 幼儿教育66
第一节 发展概况66
一、晚清时期66
二、民国时期66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68
第二节 领导管理79
一、民国时期79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79
第三节 保育教育82
一、幼儿园的性质、任务和目标82
二、幼儿园的教养活动和教养原则84
三、幼儿卫生保证85
四、教育教学90
附:重庆市幼儿园选介92
第三章 小学教育97
第一节 发展概况97
一、晚清时期97
二、民国时期98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04
第二节 小学教育的管理体制112
一、办学体制112
二、地方教育行政管理体制117
三、学校行政管理体制123
第三节 小学教学工作129
一、学制129
二、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材131
三、教育教学改革143
第四节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148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及途径148
二、少年儿童组织的变迁及其教育活动155
第五节 小学体育卫生和保健工作160
一、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160
二、卫生教育和保健工作165
第六节 课外活动、校外教育169
一、民国时期169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71
附:小学选介175
第四章 中学教育183
第一节 发展概况183
第二节 学校管理210
一、学校管理体制210
二、学校的组织系统210
三、学籍管理和成绩考查215
第三节 德育工作220
一、清末民国时期的思想教育220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思想教育221
第四节 教学工作229
一、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229
二、教学和教学改革242
第五节 体育与卫生248
一、体育工作248
二、卫生工作261
附:中学选介265
第五章 特殊教育和工读教育281
第一节 特殊教育281
一、发展概况281
二、教育教学282
第二节 工读教育291
一、发展概况291
二、工读学校的性质、任务、指导思想292
三、招生、毕业生293
四、教育与管理294
五、教学299
第六章 职业技术教育301
第一节 发展概况301
一、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301
二、中等专业学校的发展322
第二节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333
一、宗旨、学制333
二、课程与教材335
三、实习351
第三节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353
第四节 设置与管理356
一、办学形式356
二、管理体制358
三、学校内部管理机构359
四、入学资格360
五、毕业与就业361
附:职业学校选介366
第七章 中等师范教育377
第一节 发展概况377
第二节 领导体制与学校管理383
一、领导体制383
二、学校管理384
第三节 学校设置391
一、清末时期391
二、民国时期392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397
第四节 教学401
一、学制401
二、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401
三、教育实习412
第五节 德育415
第六节 体育、卫生417
一、体育417
二、卫生417
附:中等师范学校选介418
第八章 普通高等教育422
第一节 发展概况422
第二节 清末民初的高等教育425
一、高等学校的建立与初步发展425
二、高等学校课程与专业设置425
三、高等学校的招生与管理427
四、高等学校的教学、教师、学生430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高等教育431
一、高等学校的迁置431
二、高等学校的专业与课程设置435
三、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440
四、高等学校的课外教育与社会活动442
五、高等学校的招生与管理444
六、高等学校的教师与学生447
七、高等学校的经费来源450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高等教育452
一、高等学校的复员与建设452
二、高等学校的专业与课程设置456
三、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458
四、高等学校的招生与管理459
五、高等学校的教师与学生461
六、高等学校的经费来源463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高等教育464
一、高等学校的改造与发展464
二、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与课程设置469
三、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477
四、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484
五、高等学校的招生、分配与领导体制486
六、高等学校的教师与学生490
七、高等学校的经费来源与基本建设493
第九章 成人教育496
第一节 成人识字教育496
一、清末时期496
二、民国时期498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05
第二节 成人初、中等教育511
一、民国时期511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12
第三节 成人高等教育528
一、职工大学528
二、广播电视大学532
三、教育学院533
四、管理干部学院533
五、中共重庆市委党校534
六、普通高等学校办夜大、函大534
七、外地高校在渝设函授教育辅导站538
八、高等教育自学考试540
九、《专业证书》班541
第十章 教育行政544
第一节 教育行政机构544
一、清代末年544
二、民国时期545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48
附:1950年一1983年永川地区教育行政概况560
第二节 教育党委组机构562
第三节 教育督导565
一、清代末年565
二、民国时期565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73
第十一章 教师586
第一节 概述586
第二节 教师的任用和管理591
一、教师的资格认定591
二、教师的考核、检定、登记594
三、教师的任用、人员设置599
第三节 教师工资、福利待遇603
一、教师工资603
二、教师福利待遇611
三、教师的住房616
第四节 教师的社会地位618
一、表彰奖励618
二、教师节621
三、参政、议政622
第五节 教师职称623
一、沿革623
二、教师评职条件、职责及其他626
第六节 教师进修627
一、沿革627
二、实施教师进修活动629
三、教师进修机构631
四、高师、中师函授教育632
第七节 民办教师633
一、教师队伍633
二、福利待遇635
第十二章 教育经费及教学设备637
第一节 教育经费的来源637
一、清末时期637
二、民国时期639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653
第二节 教育经费的支出662
一、清末时期662
二、民国时期664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673
第三节 助学金678
一、清末时期678
二、民国时期678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679
第四节 校舍建设681
一、清末时期681
二、民国时期683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684
第五节 教学仪器698
一、清末时期698
二、民国时期698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698
第六节 勤工俭学703
一、清末时期703
二、民国时期704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705
第十三章 教育科研715
第一节 发展概况715
第二节 民国时期720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726
一、建国后17年的教育研究活动726
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改革和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727
第十四章 教育社团、报刊、电化教育738
第一节 教育社团738
一、清末时期738
二、民国时期739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745
第二节 教育报刊750
一、民国时期750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751
第三节 电化教育751
一、民国时期751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755
第十五章 国际交流760
第一节 晚清时期760
一、外国教会学校的兴办760
二、留日热潮在重庆兴起762
三、学习外国经验,办好重庆新学764
第二节 民国前期765
一、外国教会学校增加766
二、民国前期重庆的留学教育768
三、留法勤工俭学769
第三节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773
一、留学教育773
二、国际交流775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777
一、50年代教育的对外交流778
二、60、70年代教育的对外交流783
三、80年代教育的对外开放785
教育人物795
徐昌绪795
廖春瀛795
黎庶昌796
黄秉湘796
钟耘舫796
龚秉枢797
杜成章797
邓鹤翔797
杨公托798
周家桢798
沈懋德799
鹿依士799
文伯鲁800
向宗鲁800
曾吉芝800
杜芬801
林美衍801
陶行知801
太虚802
赵熙802
滕兰馨803
田斗寅803
张伯苓803
练廷梁804
杨若愚804
杨芳龄805
余国材805
何体明805
董秉奇806
李海文806
张佐周806
汪云松806
魏元光807
杨德辉807
吕凤子808
陈豹隐808
黄泽渊808
林少勤809
高显鉴809
孙铭勋809
刘才广810
罗怀清810
甘绩镛811
柯磺811
吕子方812
黄炎培812
赖以庄812
喻传?813
王世闻813
辜其一813
郑思群813
石美森814
何文俊814
胡庶华815
温少鹤815
周勖成815
段调元816
肖华清816
赵廷鉴816
陈世騠817
郑兰华817
万丛木817
周子高818
何鲁818
刘兰畦818
颜实甫819
米景贤819
王风819
胡光慈820
张可治820
笪远纶820
叶?820
吴宓821
夏代淮821
陈朝玉821
谭远模822
马寅初822
税西恒823
李有行823
傅任敢823
沈勃然823
张博和824
张佳敏824
夏仲祺825
黄忠恕825
陈礼江825
邓子琴826
蒋导江826
黄子林826
阎松父827
杜贵文827
刘博禹827
靳施民828
陈兆畦828
聂荣藻829
施白南829
徐国棨829
蒋杰830
王经才830
李嘉芸830
孙培良831
宋殿宾831
苏运中831
梁漱溟832
孙述万832
胡光833
钱存普833
王雅芳833
陈让卿834
冯建吴834
杨竞飞834
李孝传835
胡世荣835
朱敬民835
陈仁溥836
晏阳初836
周泽昭836
盛叙功837
苏葆桢837
陈世儒838
金永华838
林兆偀838
祁开仁839
唐以荣839
张毓松839
黎见明840
张洪沅840
陈孟汀841
陶端予841
教育大事记843
附录966
抗日战争时期陪都重庆的教育966
民主革命时期重庆的学生运动989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华西教育实验区1017
陶行知在重庆的教育实践活动1033
统计表1040
后记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