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检察机关证据运用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检察机关证据运用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18/31991289.jpg)
- 王一俊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1893505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469页
- 文件大小:50MB
- 文件页数:489页
- 主题词:检察机关-证据-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检察机关证据运用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检察机关证据运用的基本问题1
第一节 检察机关证据运用的一般问题1
一、检察机关证据运用的概念1
(一)证据运用界说1
(二)检察机关证据运用界说4
二、检察机关证据运用的特点6
(一)运用主体的特殊性6
(二)证明对象的特殊性9
(三)证明标准的特殊性11
(四)证明责任的特殊性13
(五)证据规则运用的特殊性15
三、检察机关证据运用的原则16
(一)遵守法制原则16
(二)保障人权原则17
(三)法律监督原则19
(四)庭审中心主义原则20
(五)证据裁判原则20
(六)全面收集和审查原则21
第二节 检察机关证据运用概述23
一、职务犯罪侦查的证据运用23
(一)电子证据运用的困境与对策23
(二)纪检监察证据转化问题28
(三)同步录音录像制度31
(四)再生证据33
二、审查逮捕的证据运用35
(一)审查逮捕阶段的证明标准35
(二)审查逮捕阶段的非法证据排除37
三、审查起诉的证据运用38
(一)审查起诉阶段的证明标准38
(二)审查起诉阶段的非法证据排除41
四、法庭审判的证据运用45
(一)庭审前证据开示45
(二)庭审阶段非法证据排除46
(三)审查逮捕、审查起诉与庭审阶段证明标准的差异47
五、未成年人品格证据运用50
(一)品格证据的意义50
(二)品格证据在未成年人案件中的运用51
六、检察机关公益诉讼的证据运用54
(一)检察机关公益诉讼的依据54
(二)检察机关公益诉讼之证据运用54
第三节 检察机关证据运用的现状与改进对策56
一、检察机关证据运用的主要问题56
(一)检察机关证据运用观念上的问题56
(二)检察机关证据运用实务中的问题58
二、检察机关证据运用的重要性67
(一)关系到冤假错案的防范68
(二)关系到检察公信力的建立70
(三)关系到法治国家的建设72
三、完善检察机关证据运用的对策74
(一)检察机关证据运用观念的转变74
(二)检察证据运用体系的完善84
第二章 职务犯罪侦查证据运用研究94
第一节 职务犯罪证据运用的法律挑战和现实困境94
一、职务犯罪案件证据运用的法律挑战95
(一)检察机关侦查权在目前法律框架下呈现的不完整性95
(二)新《刑事诉讼法》和司法解释对职务犯罪侦查的影响和挑战98
二、职务犯罪证据收集运用的现实困境99
(一)近几年职务犯罪案件证据运用现状分析99
(二)职务犯罪证据收集运用中存在的问题102
第二节 职务犯罪证据的收集与运用108
一、初查阶段证据收集应强化手段、更新方法109
(一)初查在职务犯罪侦查中的适用困境109
(二)加强情报信息的收集运用110
(三)运用“大数据”实现初查情报的精细化收集112
二、侦查阶段应着重解决证据固定的难点117
(一)言词证据的固定118
(二)信息化证据的收集固定120
三、特殊证据在职务犯罪侦查中的运用122
(一)纪检监察机关调取证据如何在职务犯罪侦查中加以运用122
(二)再生证据在职务犯罪侦查中的运用127
(三)技术侦查证据在职务犯罪侦查中的运用128
第三章 逮捕证据运用研究132
第一节 犯罪事实要素的证据运用136
一、捕后不起诉案件的不起诉原因分析137
(一)捕后存疑不起诉原因分析137
(二)捕后法定不起诉原因分析138
(三)捕后相对不起诉原因分析139
二、不起诉原因反映出的逮捕证据运用问题139
(一)证明力问题处理上的问题141
(二)过于依赖言词证据,特别是有罪供述,对客观性证据重视不够147
(三)对逮捕阶段证据的不完备性警惕不够,对在案证据缺少合理预判151
(四)对证据本身的层次性不够关注,次级证据审查不严格155
(五)证据预判存在的风险158
第二节 刑罚要素和社会危险性要素的证据运用159
一、刑罚要素的证据运用159
(一)刑罚要素的证据运用情况考察160
(二)如何看待刑罚要素论证的缺失161
二、社会危险性要素的证据运用163
(一)社会危险性要素证据运用的情况考察163
(二)如何看待实践中社会危险性要素的证据运用情况165
第三节 逮捕证据运用中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172
一、关于证据能力的问题172
(一)形式上审查文书是否齐备173
(二)通过对证明力的审查来发现证据能力的问题177
(三)其他问题证据的处理178
二、直觉在证据运用中的地位181
三、捕前提讯的相关问题184
四、证据调查核实与侦查187
五、目的性论证问题189
六、证据的形式性运用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191
(一)言词证据摘录192
(二)证据分析198
(三)审查逮捕意见书的制作201
第四章 刑事起诉证据运用研究206
第一节 刑事起诉传统审查证据模式存在的问题206
一、典型刑事错案、无罪案件样本分析情况统计206
二、典型刑事错案、无罪案件证据采纳与运用中存在的问题207
(一)非法证据未能有效排除207
(二)证明体系间关键证据不能相互印证213
(三)对关键证据存在的问题把握不准215
三、北京地区存疑不起诉案件样本分析情况统计220
(一)2013~2014年北京市11区县检察院存疑不起诉案件罪名分布情况统计221
(二)2013~2014年北京市11区县检察院存疑不起诉案件存疑事由分布情况统计223
(三)2013~2014年北京市11区县检察院存疑不起诉案件主要案由存疑事由分布情况统计225
四、存疑不起诉案件证据采纳与运用中的经验与不足227
(一)存疑不起诉案件证据采纳与运用的相关经验227
(二)存疑不起诉案件证据采纳与运用的不足230
第二节 刑事起诉证据模式存在问题的成因234
一、“有罪推定”的法律思维234
(一)刑事诉讼法“二元任务结构”对“有罪推定”的抑制作用不佳234
(二)主观主义刑法观推动“有罪推定”的形成与发展235
二、“口供中心主义”的诉讼思维236
(一)主观主义刑法观对侦查取证模式的反噬237
(二)缺少刑事实体法关怀的刑事诉讼证明体系239
三、“侦查中心主义”的诉讼结构240
(一)被作为“惩罚手段”的审前羁押措施241
(二)缺少对侦查行为的制约“能力”242
(三)辩护人的“有效参与”不足244
四、“粗放式”的案件审查模式245
第三节 刑事起诉证据审查与运用规范248
一、刑事起诉证据审查与庭审中心主义248
(一)庭审中心主义与案件证据审查的精细化发展249
(二)适应庭审中心主义转变传统审查证据模式251
(三)完善控辩正常沟通机制促进证据审查的“对抗式”发展253
二、庭审中心主义下案件证据能力的审查254
(一)对非法供述的排除255
(二)对非法证言的排除258
(三)对非法辨认证据的排除261
(四)对非法实物证据的排除263
(五)对非法鉴定意见证据的审查266
三、庭审中心主义下相互印证规则的运用规范269
(一)相互印证规则与对被告人供述的审查270
(二)相互印证规则与证人证言的审查278
(三)相互印证规则与被害人陈述的审查282
第四节 出庭公诉中的证据运用290
一、庭前会议中证据的展示与交换290
(一)庭前会议程序中的证据运用情况290
(二)庭前会议程序中的证据制度运用的完善293
二、出庭公诉中的举证、质证296
(一)出庭公诉中举证、质证的基本原则296
(二)出庭公诉中举证、质证的基本方法299
(三)对出庭证人、鉴定人的交叉询问310
三、全案证据的综合运用317
(一)出庭公诉中全案证据综合运用的法律依据317
(二)出庭公诉中全案证据综合运用的具体方法320
第五章 刑事二审证据运用研究329
第一节 刑事二审构造与证据裁判330
一、刑事二审构造与证据审查330
(一)刑事二审的审判对象330
(二)刑事二审构造与证据审查333
二、刑事二审的证明标准335
(一)刑事诉讼中证明标准的阶段性336
(二)刑事二审中的证明标准336
三、刑事二审的证明责任340
(一)刑事二审证明责任的运用340
(二)检察机关在刑事二审中的证明责任342
四、刑事二审的证明规则345
(一)刑事二审的证据审查规则346
(二)刑事二审的证据运用规则347
第二节 刑事二审证据审查与运用348
一、刑事二审证据审查特点和方法348
(一)检察机关刑事二审证据审查职责348
(二)检察机关刑事二审证据审查特点351
(三)检察机关刑事二审证据审查方法354
二、刑事二审证据审查内容356
(一)刑事二审对证据的复审356
(二)刑事二审对一审证据裁判的审查357
(三)刑事二审对新证据的审查360
三、刑事二审中的证据运用362
(一)刑事二审中的证据补充363
(二)刑事二审中的证据补强365
(三)刑事二审中的瑕疵证据补救366
(四)刑事二审中的非法证据排除368
(五)刑事二审中的案件事实认定370
第三节 刑事二审证据审查运用程序的完善372
一、刑事二审证据审查程序的完善373
(一)刑事二审证据审查模式的多元化373
(二)刑事二审证据审查程序的诉讼化377
(三)刑事二审证据审查程序的规范化378
二、刑事二审证据运用程序的完善379
(一)二审视角下证据运用中的推定379
(二)刑事二审中的证据存疑与疑罪从无381
(三)刑事二审中的排除合理怀疑与定罪标准382
第六章 民事监督证据运用研究385
第一节 北京市检察机关民事监督案件基本情况385
第二节 民事监督案件证据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387
一、民事监督案件证据运用中存在的问题388
(一)关于主体身份、资格等事实的认定388
(二)关于当事人陈述的采信389
(三)关于书证的认定与采信391
(四)关于当事人一方提供的录音材料392
(五)关于鉴定意见、评估报告、诊断证明等的审查393
(六)关于伪造证据的识别问题394
(七)关于法院审判程序合法与否的证据394
(八)关于调查核实权的行使396
二、民事监督案件证据运用问题的成因396
(一)法院最终裁判权的制约396
(二)检察机关中立地位的“尴尬”397
(三)民事诉讼法的“旧传统”397
(四)证据运用规范研究的缺失398
(五)办案人员经验不足、畏难情绪与培训缺失399
第三节 民事监督案件证据运用规范分析400
一、民事抗诉案件证据运用分析400
(一)民事抗诉案件证据运用分析400
(二)检察机关调查核实与听证对证据运用的价值417
二、不支持监督申请案件证据运用分析420
(一)申请人与检察机关在证据认识方面的分歧421
(二)息诉工作中证据的运用427
三、民事案件提出改进工作的检察建议证据运用分析429
(一)可以提出改进工作检察建议的情形429
(二)提出改进工作检察建议的具体案件中的证据运用430
第七章 行政公益诉讼证据运用研究432
第一节 行政公益诉讼证据运用的困境433
一、检察机关的主体资格存在争议433
(一)理论争议433
(二)实践争议435
二、调查取证存在的困境436
三、具体运用证据困境437
(一)举证责任不明确437
(二)庭审证据运用缺乏程序规范438
(三)行政公益诉讼证据运用缺乏成熟经验438
第二节 运用证据困境的破解439
一、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中主体资格的证立439
(一)公共利益严重受损439
(二)其他主体的局限性439
(三)检察机关司法属性和实践符合原告主体资格441
二、证据运用的基本遵循442
(一)遵循行政诉讼法的原则442
(二)遵循基本证据规则443
(三)遵循检察权本身属性原则444
三、域外公益诉讼证据运用经验的借鉴445
(一)举证规则445
(二)查证规则446
(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447
第三节 行政公益诉讼证据规则的构建448
一、调查取证的设计448
(一)举证责任448
(二)证据的收集451
二、证明对象的扩张453
(一)被告行政机关的法定职责453
(二)行政行为454
(三)国家或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后果455
(四)因果关系455
三、不同诉讼之间证据的运用456
(一)前提456
(二)刑事证据在行政公益诉讼中的运用457
(三)民事证据在行政公益诉讼中的运用458
四、诉前程序证据的运用459
(一)诉前程序的必要性459
(二)诉前程序的证据标准与运用460
五、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的构建460
(一)庭前证据交换的意义460
(二)庭前证据交换461
六、庭审证据运用的程序设计462
(一)质证462
(二)认证465
后记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