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学术思潮史 卷7 朴学思潮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学术思潮史 卷7 朴学思潮
  • 尹继佐,周山主编;李海生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ISBN:7806818634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645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678页
  • 主题词:玄学-思想史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学术思潮史 卷7 朴学思潮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清代朴学思潮的界定1

第一节 几个常用概念的比较1

一、关于“汉学”1

二、关于“清学”、“新汉学”4

三、关于“实学”6

四、关于“乾嘉考据学”8

第二节 清代朴学与朴学思潮11

一、关于清代朴学11

二、关于朴学思潮13

第二章 清代朴学思潮兴起的内在原因17

第一节 明末清初社会批判思潮与否定理学末流的救世精神相呼应18

一、王学的衰落与社会批判思潮的崛起19

二、“明道救世”的思想启蒙24

三、清初三大儒对王学末流的进一步清算26

四、推动实学取代理学 最终走向朴学32

第二节 经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清代学术的复古轨迹契合35

一、经学发展的历史沿革35

二、经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学术回归元典39

第三节 东汉以降训诂考据学的积累为朴学后起奠定了基础45

一、训诂考据学的历史沿革45

二、训诂考据学的历史积累与清代学术的厚积而发48

第三章 清代朴学思潮兴起的外部原因52

第一节 怀柔与高压并行的文化政策胁迫学问转向考据之实52

一、政治高压下的文化禁锢政策及其对清初学术界的影响52

二、与政治高压伴行的文化怀柔政策及其对汉族知识分子的影响60

三、控制驯服的政策效用胁迫学问走入故纸丛碎65

第二节 康乾盛世为朴学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69

一、学术发展离不开稳固安定的社会政治环境69

二、强化社会控制系统 提高国家统治能力71

三、完善社会保障疏导系统 促进社会安定78

四、经济繁荣的“康乾盛世”79

五、文化投入的加大与知识分子生存状况的改善推动了学术发展82

第四章 清初的学术转变与朴学思潮的形成88

第一节 明季遗儒实开清代朴学之风88

一、蕺山学派与证史考经学风的出现89

二、王绪遗响与正学的衰落100

三、殊途同归与朴学思潮的初步形成106

第二节 开启朴学思潮的第一人顾炎武118

一、道德文章 一代楷模119

二、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沿125

三、引领经学走出哲学化域地130

四、奠定朴学的学问基础134

五、影响卓著 光照后人140

第五章 汉学倾向崛起与《书》、《易》辨伪运动147

第一节 朴学思潮中“汉学”倾向的崛起147

一、通经致用观念及其变异147

二、汉宋兼采之学向汉学的过渡150

第二节 清初的古《书》辨伪运动154

一、阎若璩与《古文尚书》辨伪154

二、毛奇龄对古《书》辨伪学的批评163

三、《古文尚书》辨伪与清初的学术发展166

第三节 清初的《易图》辨伪运动174

一、清初《易图》辨伪学的产生174

二、胡渭与《易图》辨伪诸家176

三、《易图》辨伪与清初的学术发展182

第四节 《书》、《易》辨伪的思想史意义及其对朴学思潮的影响186

一、《书》、《易》辨伪的思想史意义187

二、《书》、《易》辨伪对朴学思潮的影响189

第六章 朴学主流地位的确立与乾嘉中兴195

第一节 汉学阵营的凸现与乾嘉学派的形成195

一、汉学阵营与乾嘉学派196

二、关于乾嘉学派的划分200

第二节 乾嘉“三大儒”及其创立的学术与学派207

一、惠栋与吴派学者207

二、戴震与皖派学者215

三、钱大昕与嘉定学者220

第七章 引领朴学进入汉学时代的发轫者惠栋229

第一节 从标帜汉学到峻立家法229

一、汉学涵义辨正230

二、峻立汉学家法232

第二节 从辨伪到求真:朴学“汉学化”改造的重心235

一、《古文尚书》的辨伪与考真236

二、整理汉《易》 恢复《易》经249

第三节 对汉经的全面整理与恢复279

一、考释毛《诗》郑笺 恢复古经面目279

二、考训“三礼” 申说汉儒经解284

三、从经入手 考释《春秋》287

第四节 惠学对朴学思潮的主要影响与贡献291

一、峻立汉学家法 开启汉学时代291

二、经学研究从革命性的辨伪转向建设性的求真292

三、掀起了全面考经的新高潮294

四、开创吴学派 扬励纯汉学296

第八章 朴学思潮的光大者戴震300

第一节 矫惠学之偏 正通经路线300

一、从惟求其古到惟求其是300

二、以小学为基303

三、以典章为辅313

四、治诸艺而会于经321

第二节 缀惠学之缺 创戴学之新332

一、把求义理、明古经、知故训合为一体333

二、义理之学的非宋学含义337

三、义理三书的历史命运及其评价346

第三节 戴学对朴学思潮的主要影响与贡献351

一、以新义理黜旧 直捣宋学的最后堡垒352

二、用科学方法 立朴学正统354

三、树朴学权威 占学界高地356

四、开创皖派 将朴学进行到底358

第九章 朴学思潮的拓展者钱大昕364

第一节 不专治一经而无经不通364

一、错综贯串 发人所未发364

二、经学说论中的掘古发幽366

三、经学答问体与条目例的拾遗补缺370

四、钱氏考经的特点与成就376

第二节 磅礴昆仑 别开史学面目378

一、《廿二史考异》与历史考证学378

二、重篸《元史》 功及后代400

三、卓尔不群的史学思想405

第三节 不专攻一艺而无艺不精412

一、会通音韵413

二、昌明方志418

三、考核金石422

四、明晓避讳426

五、旁通历算目录诸学430

第四节 钱学对朴学思潮的主要影响与贡献435

一、尊史为经 丰富了学术批判中的非宋学含义435

二、考史与考经并立 拓展了朴学的主流学术437

三、考史提携诸艺百学 促进清代学术全面发展439

第十章 朴学思潮推动清代学术的大面积发展449

第一节 朴学思潮与清代小学、音韵学、金石学的发展449

一、小学与小学研究的兴盛与发展450

二、古音学的崛起与切韵学的发展453

三、金石学的研究与发展457

第二节 朴学思潮与清代史学的发展459

一、清代考证史学的形成与发展460

二、方志学的兴盛与发展463

第三节 朴学思潮与清代文献学的发展466

一、校勘学的兴盛与发展466

二、版本学、目录学的形成与发展470

第四节 朴学思潮与清代自然科学的发展473

一、天文学的活跃与发展474

二、数学的繁荣与发展477

三、地理学及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480

第十一章 《书》《易》考辨的总结与乾嘉学派的两个殿后大师487

第一节 《书》《易》考辨的总结487

一、孙星衍与《书》经考辨的总结488

二、焦循与《易》经考辨的总结494

第二节 乾嘉学术的两个殿后大师501

一、阮元:掇拾校勘之学的大家501

二、章学诚:清代史学的殿后大师507

第十二章 朴学思潮的延续与汉学阵营的分化519

第一节 皖派后学的积极经营519

一、传承戴氏音韵训诂一脉的段、王之学520

二、传承戴氏典章制度之学的弟子后人524

三、弘扬戴氏算学的薪火传人527

第二节 汉学批判的兴起与更新主张的涌动530

一、来自阵营内部的批评530

二、道学家的兴师问罪535

三、更新主张的涌动538

第三节 汉学阵营的分化与常州学派的崛起541

一、汉学阵营的分化541

二、常州学派的崛起547

第十三章 朴学思潮的边缘化及其余绪遗响556

第一节 朴学被边缘化的旅程556

一、昙花一现的理学回潮556

二、扑而后起的今文经学561

第二节 朴学思潮的余绪遗响570

一、道咸以还的朴学余绪571

二、终结者的谢幕表达575

第十四章 朴学思潮衰落的原因及其基本得失591

第一节 朴学思潮衰落的原因591

一、从现实批判精神的丢失到远离社会实践而死寂591

二、学隐之风不合变革的社会主题603

三、学术缺陷造就的必然苦局611

第二节 朴学思潮的基本得失615

一、朴学思潮之得:学理价值与工具性价值616

二、朴学思潮之失:学术缺陷与适用性价值缺失628

结语635

一、关于朴学思潮635

二、姚际恒与崔述637

三、朴学家不泥师法639

四、清代学术思潮在中国学术思潮史中的地位与作用640

五、朴学对民国学界的影响641

主要参考书目64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