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培养模式论 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培养模式论 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魏所康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898353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26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441页
  • 主题词:数字电视-高等学校:技术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培养模式论 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问题聚焦和方法选用2

认识新语和改革思考5

第一章 模式概说—什么是人才培养模式17

第一节 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辨析18

从“模型”到“模式”18

“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提出20

“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界定22

第二节 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素25

目的要素26

内容要素28

方法要素29

第三节 模式研究法的本质属性和操作要点29

模式研究法的本质属性30

模式研究法的操作要点31

模式研究与范例研究32

模式研究与范式研究33

第二章 模式概览—人才培养模式有哪些基本类型35

第一节 从教育目的角度分类36

培养什么人更有价值?——“英才模式”与“大众模式”37

培养成什么人更有价值?——“传承模式”与“创新模式”39

第二节 从教育内容角度分类42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学术定向模式”与“职业定向模式”42

怎样组织和提供知识?——“刚性模式”与“弹性模式”46

第三节 从教育方法角度分类49

学习活动的主体是谁?——“师本模式”与“生本模式”49

学习应按什么方式进行?——“接受模式”与“探究模式”52

学习通过什么途径进行?——“文本模式”与“实践模式”54

第三章 模式解析—什么样的模式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57

第一节 从成功者的足迹中寻找成功58

对人的研究不能在完全控制的实验条件下进行58

传记是未刻意进行实验的实验报告59

第二节 百名院士教育背景分析61

百名院士的家庭出身61

百名院士的中小学学业成绩63

百名院士的留学比例66

百名院士的大学专业67

百名院士成长道路分析73

第三节 创新拔尖人才的成长启示86

创新拔尖人才的成长要有能激励志气的培养模式86

创新拔尖人才的成长要有能激发兴趣的培养模式90

创新拔尖人才的成长要有能启发思考的培养模式94

第四章 模式审视—我国人才培养模式优劣何在100

第一节 教育目的审视101

“临摹画”与“创意画”101

“劳心者”与“劳力者”112

第二节 教育内容审视119

“深挖洞”与“广积粮”119

“八大碗”与“自助餐”123

第三节 教育方法审视126

“讲解式”与“交互式”126

“背答案”与“找结论”130

第五章 模式选择—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走向何方139

第一节 从注重传承转向注重创新139

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139

世界教育改革愈来愈重视创造性培养141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144

第二节 从刚性划一转向弹性多元145

创新人才成长需要有自由发展的空间145

东亚文化圈日益关注学生的自由发展148

要淡化选拔而注重选择151

第三节 从注重灌输转向注重启发152

教育不是“告诉”152

不会永远有人“告诉”154

要毫不留恋地告别“告诉”155

第六章 思想基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确立哪些观念157

第一节 观念更新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先导157

教育观念的概念157

教育观念的属性158

教育观念的功能162

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时代局限164

现代教育观念的基本特征169

第二节 重新审视教育、教师、学生等基本概念173

教育是对学习的服务173

教师是学生的向导178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185

第三节 着力推进教育观念更新189

树立终生教育的观念189

树立主体教育的观念191

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193

第七章 治本之策—如何推进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197

第一节 教师养成制度的历史演变和现代趋势197

教师养成制度的历史回顾197

“能者为师”、“学高为师”的悖论200

教师专业素质的复合结构204

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国际趋势205

第二节 主要国家教师教育概览208

美国教师教育概览208

英国教师教育概览210

法国教师教育概览211

德国教师教育概览212

日本教师教育概览214

第三节 加快新时期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215

我国教师教育的现实状况和面临的矛盾215

新时期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理念217

新时期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218

新时期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措施219

第八章 重点所在—如何改进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能力221

第一节 教学活动的基本属性222

莫衷一是说教学222

追根溯源话教学224

制高点上看教学227

第二节 学习活动的基本类型230

从自身实践中获得认识——经验学习230

从他人实践中获得认识——接受学习233

从模拟实践中获得认识——发现学习236

第三节 教学活动的改革策略242

改革接受性学习242

拓展研究性学习248

增加体验性学习252

第九章 寻求均衡—如何推进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60

第一节 基础教育的界定和性质分析261

基础教育的界定261

基础教育的性质262

基础教育功能定位上的基本矛盾266

第二节 主要国家基础教育特色比较270

美国基础教育概览270

苏俄基础教育概览274

英国基础教育概览278

法国基础教育概览282

德国基础教育概览288

芬兰基础教育概览293

第三节 世界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类型303

已有分类的借鉴303

分类标准的选择305

世界基础教育的四大基本类型306

四类基础教育模式的主要特点310

第四节 我国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319

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现象——在“升学准备”和“生活准备”的矛盾调适中寻求新的平衡320

改变过于注重统一规格的现象——在“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的矛盾调适中寻求新的平衡323

改变过于注重接受学习的现象——在“师本范式”和“生本范式”的矛盾调适中寻求新的平衡327

第十章 面向就业—如何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331

第一节 职业教育的界定和性质分析332

职业教育的界定332

职业教育的特点336

第二节 主要国家职业教育特色比较346

美国职业教育概览346

德国职业教育概览347

法国职业教育概览349

英国职业教育概览350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概览351

日本职业教育概览353

第三节 世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类型354

分类标准的选择和对已有分类的借鉴354

世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类型357

世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趋势364

第四节 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372

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归属372

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选择376

第十一章 激发创新—如何推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381

第一节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活动的历史追溯和现实矛盾382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活动的历史追溯382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活动的现实矛盾387

第二节 主要国家高等教育体系和特色概览390

美国高等教育概览390

德国高等教育概览392

法国高等教育概览394

英国高等教育概览397

日本高等教育概览398

第三节 世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类型讨论400

以招生制度为划分标准:“开放招生型”、“证书甄别型”、“高考选拔型401

以培养目标为划分标准:“二元结构型”、“三元结构型”、“多元结构型”403

以课程计划为划分标准:“通识为本型”、“专识为本型”409

以教学制度为划分标准:“自由发展型”、“规范指导型”412

第四节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415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归属415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考417

后记422

参考文献42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