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经济法基础理论专题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经济法基础理论专题研究
  • 王全兴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 ISBN:7801850203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769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78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经济法基础理论专题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3

第一章 经济法学的特点、体系和研究方法3

第一节 经济法学的主要特点4

一、经济法学是一门独立学科5

二、经济法学是一门年轻学科6

三、经济法学是一门边缘学科8

四、经济法学是一门应用学科9

第二节 经济法学体系的基本框架11

第三节 经济法学研究方法的反思15

一、概念与含义,含义更重要15

二、观点与论证,论证更重要18

三、定性与设计,设计更重要18

四、分化与综合,综合更重要21

五、总体与结构,结构更重要23

六、个体与整体,整体更重要24

七、平面与立体,立体更重要26

八、法律与经济,经济更重要28

九、当代与后代,后代更重要30

十、全球化与本土化,本土化更重要31

十一、传统与现代,现代更重要33

十二、借鉴与原创,原创更重要34

十三、静态与动态,动态更重要36

第四节 经济法学研究框架的初步总结38

一、经济与法律互动结合框架39

二、经济法规体系框架45

三、“主体-行为-责任”框架47

四、“政府-社会中间层-市场”框架51

五、复合法益主体框架53

六、比较框架57

七、可诉性规范与不可诉性规范相结合框架60

第二章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研究65

第一节 经济法调整对象研究的反思65

一、经济法调整对象研究的简要总结65

二、法律调整对象研究有何意义67

三、法律调整对象研究应当研究什么68

四、应当如何评价“纵横统一说”69

第二节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及其法律需求79

一、基于市场缺陷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80

二、基于政府缺陷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84

三、政府与市场互动的简要描述和法律需求88

第三节 中国市场经济的特征及其法律需求91

一、双重缺陷及其弥补的理论框架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91

二、我国市场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93

三、我国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大国的市场经济95

四、我国市场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转化而来的市场经济96

五、我国市场经济是压缩发展阶段的市场经济97

六、我国市场经济是民主和法治条件尚不完备的市场经济98

第三章 经济法的地位研究100

第一节 经济法地位研究的反思100

一、法律部门划分研究的反思101

二、“四法”关系研究的反思107

一、民法与商法的关系114

第二节 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关系114

二、经济法与民商法的表层区别116

三、经济法与民商法的深层区别119

四、经济法与民商法的联系124

第三节 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128

一、几对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128

二、产生背景的联系与区别130

三、基本精神的联系和区别132

四、调整对象的联系与区别137

五、调整方式的联系和区别139

第四节 经济法与社会法的关系142

一、社会法的演变和界定142

二、经济法与广义社会法的关系148

三、经济法与狭义社会法的关系153

第五节 民法的附随义务与经济法的基本义务——民法与经济法关系个案研究158

一、从学说判例中的附随义务到现代合同法中的法定义务,看合同法调整合同关系功能的局限和完善158

二、从现代合同法的附随义务到经济法的基本义务,看经济法调整现代合同关系的特殊使命169

三、经济法与合同法调整现代合同关系之分工与配合177

第六节 社会保障财政制度研究——经济法与社会法关系个案研究184

一、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财政制度的必要性185

二、社会保障财政责任的界定192

三、完善我国社会保障财政制度的若干法律对策201

第四章 经济法与经济民主的关系研究226

第一节 经济民主的界定226

一、经济民主化的原因226

二、经济民主的基本理念233

三、经济民主的边缘分析237

四、经济法中的经济民主242

第二节 市场层面经济民主的经济法构造246

一、经营者民主、投资者民主、劳动者民主与消费者民主246

二、资本民主与劳工民主250

第三节 政府层面经济民主的经济法构造256

一、政府定位的民主化257

二、政府治道的民主化264

第四节 社会中间层面经济民主的经济法构造274

一、社会中间层主体的“缺位”及其对策275

二、社会中间层主体的“错位”及其对策278

三、社会中间层主体的“越位”及其对策280

第五章 经济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283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要点和法律意义283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与经济立法中的“人”288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与经济立法中的政府290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与经济立法中的公平和效率294

一、可持续发展与公平294

二、可持续发展与效率296

三、可持续发展与公平、效率的比较地位297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立法中的重点298

一、可持续发展的立法的重点工作298

二、可持续发展立法的重点法域299

第六章 经济法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研究301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和法律需求301

一、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与成因301

二、WTO是经济全球化的当代表现304

三、经济全球化的矛盾性法律需求308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对经济法的挑战321

一、对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的挑战322

二、对政府的市场规制职能的挑战325

三、对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能的挑战328

四、对政府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挑战330

五、对政府的外贸管理职能的挑战332

第三节 经济法回应经济全球化的对策334

一、政府经济职能定位的对策334

二、宏观调控法的对策——以税法为例339

三、市场规制法的对策——以电信服务业规制为例344

四、农业法的对策351

第七章 经济法与知识经济的关系研究357

第一节 知识经济的特点和法律需求357

一、知识经济的概念357

二、知识经济的特点361

三、知识经济的法律需求368

第二节 知识经济中宏观调控的法律调整371

一、对市场与政府关系的各种态度372

二、政府地位的一般系统论理解373

三、政府的角色和职能375

四、宏观调控法的对策379

第三节 知识经济中微观运行的法律调整384

一、知识的产权化及其法律调整384

二、知识的商品化及其法律调整388

三、知识的资本化及其法律调整392

四、知识的要素化及其法律调整395

五、知识的产业化及其法律调整398

六、知识的异化及其法律调整401

中篇409

第八章 市场主体研究409

第一节 市场主体定位概述409

一、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第一要素409

二、市场主体制度的部门法特点410

三、市场主体的资格412

四、市场主体的权利义务配置414

一、构建市场主体类型的原则416

第二节 市场主体类型416

二、投资者418

三、经营者421

四、劳动者426

五、消费者428

第三节 企业法律形态436

一、企业法律形态的概念和意义436

二、企业法律形态的演变438

三、特殊企业法律形态440

四、不同企业法律形态的关系450

第四节 企业法律责任454

一、企业法律责任的发生原因——企业违法行为454

二、企业法律责任的主体458

三、企业法律责任的体系463

第一节 经济行政主体定位概述472

一、经济行政主体的界定472

第九章 经济行政主体研究472

二、经济行政主体的定位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关系475

三、经济行政主体的经济法主体资格479

第二节 经济行政主体的双重身份482

一、双重身份的界定和存在模式482

二、双重身份分开的必要性及其方式483

三、双重身份的财政支撑485

一、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内涵和特征486

第三节 经济行政主体的层级框架486

二、中央——地方政府关系的改革489

三、地方政府的定位491

四、地方经济行政系统的框架494

第十章 社会中间层主体研究499

第一节 超越“政府-市场”二元框架501

第二节 社会中间层主体的理论基础511

一、法团主义——政治学基础512

二、市场增进论——经济学基础516

三、自组织论——社会学基础519

一、社会中间层主体的概念和特征524

第三节 社会中间层主体的概念、特征和功能524

二、社会中间层主体的功能528

第四节 社会中间层主体的法律地位531

一、社会中间层主体与政府的关系533

二、社会中间层主体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544

三、社会中间层主体相互之间关系546

第五节 社会中间层主体的类型化研究547

一、社团性中间层主体——以商会为例549

二、经济鉴证性中间层主体——以会计师事务所为例555

三、经济调节性中间层主体——以商业银行为例563

四、市场中介性中间层主体——以职业介绍机构为例570

下篇581

第十一章 市场规制法基本问题研究581

第一节 市场规制法的调整对象582

一、市场规制的法律界定582

二、市场规制中的社会关系585

一、市场规制法与民商法588

第二节 市场规制法的地位588

二、市场规制法与行政法592

三、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592

第三节 市场规制法的体系595

一、市场准入法的定位596

二、价格法的定位597

三、政府采购法的定位597

四、合同监管法的定位598

第四节 强化规制与放松规制的选择599

一、美国强化规制与放松规制变迁概述600

二、美国规制变迁的启示与我国的规制选择605

第五节 市场规制法的制度要素607

一、规制对象607

二、规制主体611

三、规制手段612

四、规制责任616

第十二章 宏观调控法基本问题研究619

第一节 宏观调控的法学界定619

二、社会公益原则623

一、尊重市场原则623

第二节 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623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624

四、经济民主原则624

第三节 宏观调控法的体系625

一、宏观调控法体系的结构625

二、制定宏观调控基本法的必要性627

第四节 宏观调控法的制度要素630

一、调控主体630

二、调控对象632

三、调控方式633

四、法律责任639

第十三章 国有资产法基本问题研究643

第一节 国有资产法的调整对象643

一、国有资产的概念和特征644

二、国有资产的法律形态646

三、国有资产运行的简要描述651

四、国有资产关系的体系和范围654

一、国有资产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656

第二节 国有资产法的地位656

二、国有资产法在经济法规体系中的地位657

第三节 国有资产法的体系660

一、国有资产法体系的指导思想660

二、国有资产法体系的结构662

第四节 国有资产法的基本原则669

一、国有资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669

二、公共管理者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相对分开的原则670

三、国家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法人财产权)适当分离的原则671

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的原则672

五、国家统一所有与分级分类管理结合的原则673

第五节 国有资产法律关系的基本类型674

一、国有资产产权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674

二、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676

三、国有资产服务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677

第六节 国有资产法主体678

一、国有资产管理主体680

二、国有资产产权主体685

三、国有资产服务主体689

第七节 国有资产产权690

一、产权的概念和基本属性690

二、国有资产产权的种类692

三、国家所有权693

四、国有股权694

五、国有企业经营权698

六、国有公司法人财产权699

一、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702

第十四章 社会保障法基本问题研究702

第一节 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体系和地位702

二、社会保障法的体系708

三、社会保障法的地位713

第二节 社会保障法的本位、本质和价值719

一、社会保障法的本位719

二、社会保障法的本质724

三、社会保障法的价值727

一、社会保障管理层次的主体733

第三节 社会保障组织体系的基本框架733

二、社会保障供给层次的主体736

第四节 社会保障权的构成要素738

一、主体738

二、权利739

三、客体740

第五节 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742

一、社会保险模式的选择742

二、社会救助模式的选择745

三、社会福利模式的选择747

四、社会优抚模式的选择749

第六节 社会保障基金的制度创新752

一、社会保障基金的结构、运行和产权753

二、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机制755

三、社会保障基金的使用机制759

四、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营机制761

后记76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