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应用翻译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应用翻译研究
  • 方梦之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44656900
  • 出版时间:2019
  • 标注页数:373页
  • 文件大小:137MB
  • 文件页数:396页
  • 主题词:翻译-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应用翻译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翻译研究概述1

1.1 宏观理论2

1.1.1 翻译的“理论化”2

1.1.2 “一分为三”3

1.1.3 翻译理论与实践4

1.2 认识翻译5

1.2.1 先贤之见5

1.2.2 当代之说8

1.3 译学的“一体三环”9

1.3.1 译学本体10

1.3.2 “一环”11

1.3.3 “二环”13

1.3.4 “三环”14

1.4 翻译的价值17

1.4.1 社会文化交际价值17

1.4.2 美学价值18

1.4.3 学术价值19

1.5 多重转向20

1.5.1 语言学使翻译研究走向科学20

1.5.2 多学科充实翻译学方法21

1.5.3 文化转向推动翻译研究21

1.5.4 认知观重塑翻译的精神属性22

1.6 翻译研究的途径23

1.6.1 后语言学途径23

1.6.2 功能途径24

1.6.3 文化途径25

1.6.4 生态学途径25

1.6.5 社会学途径26

1.6.6 认知途径26

1.6.7 社会符号学途径27

1.6.8 翻译学途径28

第二章 市场、职业化与伦理31

2.1 语言服务市场31

2.1.1 市场的孕育和发展32

2.1.2 翻译服务33

2.1.3 本地化34

2.1.4 多语咨询35

2.1.5 翻译工具36

2.2 翻译规范与标准36

2.3 翻译职业化39

2.3.1 翻译职业化的内涵40

2.3.2 组织保障40

2.3.3 以专业翻译为主体42

2.3.4 信息技术的支持43

2.3.5 资格考试与认证43

2.4 翻译伦理46

2.4.1 一般概念46

2.4.2 职业技能47

2.4.3 专业期待48

2.4.4 服务意识50

2.4.5 译德51

第三章 应用翻译的特点与原则54

3.1 应用翻译的定位55

3.1.1 应用翻译与文学翻译55

3.1.2 应用翻译的范围56

3.1.3 应用翻译的定位56

3.2.应用翻译的特点57

3.2.1 信息性58

3.2.2 劝导性58

3.2.3 匿名性59

3.2.4 时效性59

3.3 应用翻译的目的性原则60

3.3.1 翻译的目的准则60

3.3.2 原文信息的取舍62

3.3.3 翻译策略的选择62

3.3.4 译文形式的确定63

3.4 应用翻译的理论原则64

3.4.1 实践性64

3.4.2 对策性64

3.4.3 功能性65

3.4.4 系统性65

3.4.5 综合性66

3.5 应用翻译的实践原则66

3.5.1 达旨67

3.5.2 循规69

3.5.3 共喻71

第四章 应用翻译的理论体系与范畴76

4.1 应用翻译研究的定位76

4.1.1 霍姆斯的路线图77

4.1.2 应用翻译研究的定位78

4.1.3 与霍氏应用翻译研究的区别79

4.2 应用翻译理论的分层80

4.3 宏观研究82

4.3.1 本体论82

4.3.2 方法论82

4.3.3 价值观83

4.3.4 认识论84

4.4 中观研究84

4.4.1 翻译策略85

4.4.2 翻译方法85

4.4.3 翻译模式86

4.5 微观研究86

4.5.1 实践经验的归纳87

4.5.2 相关理论的支持87

4.5.3 随相关学科发展88

4.6 特殊研究89

4.6.1 文类研究90

4.6.2 术语与术语库91

4.6.3 本地化与全球化91

4.6.4 翻译技术92

4.6.5 翻译管理92

第五章 翻译策略的理据和特征95

5.1 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95

5.1.1 “翻译策略”的引进96

5.1.2 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97

5.2 翻译策略的概念范畴99

5.2.1 思路99

5.2.2 途径100

5.2.3 方式102

5.2.4 程序103

5.2.5 策略的运用104

5.3 翻译策略的特征105

5.3.1 衔接性105

5.3.2 实践性106

5.3.3 开放性107

5.3.4 可复制性108

5.4 翻译策略的要素110

5.4.1 文化因素110

5.4.2 目的指向112

5.4.3 美学取向113

5.4.4 技术因子114

第六章 翻译策略的类聚118

6.1 总体策略和局部策略118

6.1.1 总体翻译策略118

6.1.2 局部翻译策略120

6.2 传统翻译策略(一)121

6.2.1 直译122

6.2.2 意译123

6.2.3 音译124

6.2.4 直意结合126

6.3 传统翻译策略(二):补偿127

6.3.1 语义补偿128

6.3.2 逻辑修补129

6.3.3 语用增补129

6.3.4 引申130

6.4 汉译英翻译策略131

6.4.1 解释性翻译131

6.4.2 译前处理134

6.4.3 不译138

6.4.4 “看易写”142

6.5 翻译策略本源与拓展144

6.5.1 直译、意译与零翻译144

6.5.2 翻译策略三元图146

6.5.3 改写、达旨与拟译147

第七章 外来翻译策略150

7.1 四步模式151

7.1.1 分析151

7.1.2 转换152

7.1.3 重组153

7.2 显化翻译与隐化翻译154

7.2.1 显化翻译154

7.2.2 隐化翻译156

7.3 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157

7.3.1 交际翻译157

7.3.2 语义翻译159

7.3.3 语用翻译161

7.4 深度翻译162

7.4.1 显性深度翻译163

7.4.2 隐性深度翻译165

7.5 改写167

7.5.1 驾驭意识形态167

7.5.2 恪守诗学形式168

7.6 归化翻译169

7.6.1 归化到译入语的惯常句式170

7.6.2 归化到译入语的惯常表述172

7.6.3 归化到译入语的篇章结构173

7.6.4 归化到译入语的规范、制度174

7.7 异化翻译175

7.7.1 音译175

7.7.2 直译176

7.7.3 异语视角176

7.8 异化—归化翻译177

7.8.1 音译+解释177

7.8.2 直译+解释177

第八章 翻译技巧的理据与特征181

8.1 翻译技巧研究的理据181

8.1.1 译论的微观研究181

8.1.2 翻译技巧的传承182

8.1.3 翻译技巧的语言学属性183

8.1.4 翻译技巧是策略的基础185

8.2 翻译技巧的作用186

8.2.1 有利于提高翻译水平186

8.2.2 开阔翻译实践的思路188

8.2.3 有助于实施翻译策略189

8.3 语际转换过程190

8.3.1 语际的转换生成190

8.3.2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过程192

8.3.3 Van Doorslaer的转换图193

8.3.4 翻译单位与构式单位193

8.4 翻译技巧的语言学视角194

8.4.1 语法学视角195

8.4.2 文体学视角196

8.4.3 语用学视角197

8.4.4 篇章语言学视角198

8.4.5 认知语言学视角200

8.5 翻译技巧的主体性201

8.5.1 选择技巧的主体性201

8.5.2 “未定性”的认定202

8.5.3 填补“空白点”203

第九章 选词炼句205

9.1 语境与选词205

9.1.1 语言语境206

9.1.2 情景语境207

9.1.3 文化语境209

9.2 词序安排210

9.2.1 语言习惯210

9.2.2 逻辑顺序212

9.2.3 信息重心213

9.3.4 修辞214

9.3 句子结构选择216

9.3.1 形式对应217

9.3.2 另选主语218

9.3.3 重述主题语219

9.3.4 “单点”与“多点”220

9.3.5 无灵动词221

9.3.6 there be句型221

9.4 句子连接223

9.4.1 句式的异同223

9.4.2 最大公约数224

9.4.3 意合与形合227

9.4.4 连接形式的调整228

第十章 组段成章231

10.1 语段翻译231

10.1.1 逻辑关联232

10.1.2 段意向心234

10.1.3 词语匹配235

10.1.4 语段调整237

10.2 篇章七性239

10.2.1 衔接性239

10.2.2 连贯性241

10.2.3 意向性242

10.2.4 可接受性244

10.2.5 语境性245

10.2.6 互文性247

10.2.7 信息性248

10.3 格调与布局250

10.3.1 格调250

10.3.2 布局252

10.4 标题翻译254

10.4.1 标题结构254

10.4.2 歧义256

10.4.3 译法258

第十一章 术语与翻译261

11.1 术语与概念262

11.1.1 专业语境262

11.1.2 专义与多义264

11.1.3 词的上下义265

11.1.4 近义词267

11.2 术语的定名原则269

11.2.1 科学性269

11.2.2 单义性269

11.2.3 系统性270

11.2.4 正确性270

11.2.5 简明性270

11.2.6 稳定性270

11.3 术语化270

11.3.1 普通语的转化271

11.3.2 术语的异化273

11.3.3 术语的代称275

11.3.4 术语的国际化276

11.3.5 术语的隐喻化277

11.4 术语的翻译278

11.4.1 准确278

11.4.2 循规279

11.4.3 入行280

11.4.4 译法281

第十二章 文类与翻译284

12.1 分类的途径284

12.1.1 功能途径284

12.1.2 正式程度—语域途径286

12.1.3 ESP的分类287

12.1.4 文类细分289

12.2 科技文体291

12.2.1 普通科技文体292

12.2.2 专用科技文体295

12.3 商务文体299

12.3.1 文本类型299

12.3.2 词语特点300

12.3.3 常用句式304

12.3.4 文体意识305

12.4 新闻文体307

12.4.1 新闻种类307

12.4.2 语言特点309

12.5 翻译的得体312

12.5.1 用词的得体312

12.5.2 结构的适切314

12.5.3 文体的相应315

第十三章 译品的类型319

13.1 全译319

13.2 节译320

13.2.1 要言不烦321

13.2.2 内外有别322

13.2.3 避虚译实323

13.3 改译324

13.3.1 服从政治语境325

13.3.2 符合规范制度325

13.3.3 顺应民族文化326

13.3.4 改善译文表达327

13.4 编译328

13.4.1 语义连贯329

13.4.2 分段取义330

13.4.3 全文着眼330

13.5 摘要333

13.5.1 指示性文摘333

13.5.2 资料性文摘334

13.5.3 资料—指示性文摘339

13.5.4 各类文摘340

13.5.5 综述摘要341

13.5.6 专利文摘342

13.6 综译343

13.6.1 步骤344

13.6.2 综译举例345

第十四章 我国应用翻译的历史与现状350

14.1 历史回顾350

14.1.1 历代的科学翻译350

14.1.2 民国时期的应用翻译353

14.1.3 1949年后的应用翻译355

14.2 翻译与我国近代科学359

14.2.1 西学的本土化359

14.2.2 应用翻译的影响361

14.3 当代应用翻译研究362

14.3.1 创办学刊363

14.3.2 交流学术364

14.3.3 发表论著365

14.3.4 研究理路366

14.4 新时期的翻译教学370

14.4.1 翻译教学的层次370

14.4.2 翻译教学的发展370

14.4.3 翻译教学的方法37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