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人民检察院规范化管理体系理论与实务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人民检察院规范化管理体系理论与实务 第2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25/30235286.jpg)
- 高权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 ISBN:9787510202346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477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500页
- 主题词:检察机关-规范化-管理-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人民检察院规范化管理体系理论与实务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人民检察院规范化管理体系概述1
第一节 检察管理1
一、管理的一般理论1
二、检察管理的概念3
三、检察管理的对象4
四、检察管理的方法5
第二节 人民检察院规范化管理6
一、检察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6
二、人民检察院规范化管理的提出、含义和特征8
三、人民检察院规范化管理的优势9
第三节 人民检察院规范化管理体系9
一、人民检察院规范化管理体系的含义9
二、人民检察院规范化管理体系的要素10
三、人民检察院规范化管理体系的机理11
四、人民检察院规范化管理体系的特征13
五、人民检察院规范化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15
第二章 人民检察院规范化管理体系标准18
第一节 概述18
一、人民检察院规范化管理体系标准的含义18
二、人民检察院规范化管理体系标准的制定原则18
三、人民检察院规范化管理体系标准的制定依据19
四、人民检察院规范化管理体系标准的数量20
第二节 人民检察院规范化管理体系标准的内容20
一、人民检察院规范化管理体系标准内容的确定20
二、规范化管理体系标准的内部关系21
三、规范化管理体系标准的基础内容21
四、规范化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内容23
五、规范化管理体系标准的操作内容23
第三节 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向人民检察院规范化管理体系标准的转化24
一、体系文件的转化24
二、管理原则的转化26
三、主要术语的转化28
第四节 标准的实施30
一、写30
二、做30
三、记30
四、查31
五、改31
六、验31
第三章 人民检察院规范化管理体系的建立32
第一节 概述32
一、建立规范化管理体系的原则32
二、建立规范化管理体系的前期准备34
三、建立规范化管理体系的阶段和步骤36
四、规范化管理体系建立的制约因素37
五、建立规范化管理体系应注意的事项38
第二节 人民检察院规范化管理体系的总体思路38
一、体系总体思路的表现形式38
二、体系总体思路的内容39
三、对总体思路的落实39
第三节 规范化管理体系的发展趋势40
一、规范化管理体系建立的现状40
二、规范化管理体系建立存在的问题41
三、规范化管理体系建立的建议42
第四章 管理文件规范化43
第一节 概述43
一、管理文件的含义43
二、管理文件的构成43
三、管理文件的格式44
四、管理文件的控制47
五、管理文件规范化的要求48
六、管理文件规范化的意义49
第二节 管理手册50
一、管理手册的含义和作用50
二、管理手册的结构和内容51
三、管理手册的编制52
第三节 程序文件53
一、程序文件的含义和作用53
二、程序文件的种类54
三、程序文件的结构和内容58
四、程序文件的编制59
第四节 操作文件60
一、操作文件的含义和作用60
二、操作文件的种类61
三、操作文件的结构和内容62
四、操作文件的编制63
第五节 操作记录(表格)64
一、操作记录(表格)的含义和作用64
二、记录和表格的分类64
三、记录和表格的编制66
四、记录和表格的填写66
五、记录和表格的管理66
第六节 外来文件67
一、外来文件的含义和作用67
二、外来文件的分类68
三、外来文件的管理68
第五章 领导职责规范化69
第一节 概述69
一、领导职责的含义69
二、领导职责的主体范围69
三、领导职责规范化的要求70
四、领导职责规范化的意义71
第二节 规范化管理教育71
一、含义71
二、要求71
三、内容72
第三节 制定工作方针72
一、工作方针的含义72
二、制定工作方针的要求72
三、工作方针的内容73
第四节 确定工作目标73
一、工作目标的含义73
二、确定工作目标的要求73
三、工作目标的内容74
第五节 明确职责、权限和沟通75
一、含义75
二、要求75
三、内容76
第六节 主持管理评审76
一、主持管理评审的意义76
二、管理评审的要求77
三、主持管理评审的工作内容77
第七节 提供资源78
一、资源的含义78
二、提供资源的要求78
三、资源的内容78
第六章 岗位设置规范化82
第一节 概述82
一、岗位的含义、要素和分类82
二、岗位设置的含义和原则83
三、岗位设置规范化的要求83
四、岗位设置规范化的意义85
第二节 岗位分析85
一、岗位分析的含义和目的85
二、岗位分析的方法86
三、岗位分析的实施87
四、岗位分析的作用与意义89
第三节 岗位设置91
一、岗位类别和职能91
二、岗位数量和名称92
三、岗位职责和权限92
四、岗位设置表92
第四节 岗位说明书93
一、岗位说明书的含义和作用93
二、岗位说明书的内容93
三、岗位说明书的格式和结构95
第七章 工作流程规范化96
第一节 概述96
一、检察工作流程的含义96
二、检察工作流程的组成要素96
三、检察工作流程的分类97
四、工作流程规范化的要求98
五、工作流程规范化的意义99
第二节 工作流程的主体100
一、内勤100
二、承办人101
三、部门负责人102
四、决策层103
第三节 工作流程的过程104
一、输入、输出过程104
二、实施过程104
三、决策过程104
四、评审过程104
五、检查、分析和改进过程105
第四节 工作流程的期间和次序105
一、期间105
二、次序106
第五节 工作流程的设计107
一、工作流程设计的方法107
二、工作流程设计的步骤108
第六节 流程图109
一、流程图的含义和建立流程图的目的109
二、建立流程图的要求110
三、建立流程图的方法110
四、建立流程图的步骤113
第八章 案件管理规范化115
第一节 概述115
一、案件管理的提出及发展状况115
二、案件管理的内涵及特征116
三、案件管理规范化118
四、案件管理规范化的要求121
五、案件管理规范化的意义123
第二节 收送案管理124
一、案件受理124
二、案件分配125
三、信息录入126
四、案件送达126
第三节 赃证款物管理127
一、赃证款物受理127
二、赃证款物查询调取128
三、赃证款物处理128
第四节 案件监督管理129
一、案件流程监控129
二、案件跟踪监督130
第五节 综合查询管理130
一、案件数据统计130
二、案件档案管理131
三、案件查询系统131
四、律师阅卷系统131
第九章 案件质量标准规范化132
第一节 概述132
一、案件质量标准的含义132
二、案件质量标准的要素132
三、案件质量标准的原则133
四、案件质量标准规范化的要求134
五、案件质量标准规范化的意义135
第二节 案件质量标准136
一、自侦部门案件质量标准136
二、侦查监督部门案件质量标准142
三、公诉部门案件质量标准145
四、民事行政检察部门案件质量标准149
五、控告申诉检察部门案件质量标准151
第三节 案件质量等级155
一、案件质量等级的含义155
二、案件质量等级划分的原则155
三、案件质量等级的分类156
第十章 办案责任制规范化157
第一节 概述157
一、办案责任制的含义157
二、办案责任制的根据158
三、办案责任制规范化的要求159
四、办案责任制规范化的意义160
第二节 主诉(办、侦)检察官的选任160
一、任职资格160
二、选任程序162
三、选任范围163
第三节 权力和责任164
一、配置权力和责任的原则164
二、检察官的权力和责任165
三、部门负责人的权力和责任166
四、检察长的权力和责任167
五、检察委员会的权力和责任167
第四节 主诉检察官与相关人员及机构的关系168
一、主诉检察官与部门负责人的关系168
二、主诉检察官与检察长的关系169
三、主诉检察官与检察委员会的关系169
四、主诉检察官与助手的关系170
第五节 监督制约170
一、监督制约的必要性170
二、监督制约的原则171
三、监督制约的方式172
第十一章 人民监督工作规范化174
第一节 概述174
一、人民监督工作的目的和执行174
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概念和特征174
三、人民监督工作规范化的要求176
四、人民监督工作规范化的意义177
第二节 人民监督工作的根据178
一、人民监督员制度符合我国法律规定178
二、人民监督员制度是以权利制约权力理论的具体实践178
三、人民监督员制度是促进执法公正、民主、开放、保障人权的重要保障179
四、人民监督员制度是对国外有关制度的有益借鉴180
第三节 人民监督工作的基本内容181
一、人民监督员的条件181
二、人民监督员的选任182
三、人民监督员的监督范围182
四、人民监督员的监督程序182
五、人民监督员的监督效力183
六、人民监督员的履职保障183
第十二章 检察人员管理规范化184
第一节 概述184
一、检察人员管理的内容184
二、检察人员管理的原则184
三、检察人员管理规范化的要求185
四、检察人员管理规范化的意义187
第二节 检察人员及其组合188
一、检察人员188
二、人民检察院的设置188
三、人民检察院的机构189
第三节 政治工作190
一、班子建设190
二、思想政治建设192
第四节 人事管理196
一、检察官管理196
二、其他检察人员管理201
三、奖励管理204
四、培训管理205
第十三章 绩效考核规范化209
第一节 概述209
一、绩效考核的含义209
二、绩效考核的种类210
三、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成211
四、绩效考核规范化的要求216
五、绩效考核规范化的意义217
第二节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218
一、指标的设计218
二、标准的设计219
三、权重的设计219
四、尺度的设计219
第三节 绩效考核的实施219
一、考核的组织219
二、考核的程序219
三、考核的方法220
四、考核结果的应用220
第十四章 责任追究规范化222
第一节 概述222
一、责任追究的含义和目的222
二、责任追究的原则223
三、责任追究规范化的要求224
四、责任追究规范化的意义226
第二节 检察人员责任的构成227
一、主体227
二、主观方面227
三、客观方面228
第三节 责任追究的管辖、依据和种类228
一、责任追究的管辖228
二、责任追究的依据230
三、责任追究的种类230
第四节 责任追究的事由231
一、纪律责任追究的事由231
二、法律责任追究的事由237
第五节 责任追究的效力及其处分的解除237
一、责任追究的效力237
二、责任追究相应处分的解除238
第六节 纪律责任追究的程序239
一、立案239
二、调查239
三、告知239
四、陈述和申辩239
五、申报239
六、审批240
七、作出决定240
八、归档240
九、申诉240
第十五章 政务管理规范化241
第一节 概述241
一、政务管理的含义241
二、政务管理的原则241
三、政务管理的分类243
四、政务管理规范化的要求243
五、政务管理规范化的意义244
第二节 常规政务管理245
一、公文管理245
二、档案管理248
三、信息管理248
四、保密管理249
五、会务管理249
六、统计与报表管理250
七、文印传真管理251
八、印鉴管理252
九、图书报刊管理253
十、其他交办工作管理253
第三节 计财装备管理253
一、财务管理253
二、资产管理254
三、服装管理255
四、车辆管理256
五、枪械管理257
第四节 综合协调管理257
一、宣传管理257
二、调研管理258
三、内外联络管理258
四、与人大代表联络管理259
五、督办管理259
六、计生管理260
第五节 后勤保障管理260
一、物品管理260
二、设施设备管理261
三、涉案款物管理262
四、环境管理262
五、值班执勤管理263
六、接待管理263
七、通信管理264
八、安全管理265
九、警车管理265
第十六章 信息技术管理规范化266
第一节 概述266
一、信息技术的含义及特征266
二、信息技术的资源提供267
三、检察信息化268
四、信息技术管理规范化的要求269
五、信息技术管理规范化的意义271
第二节 信息化建设272
一、信息化建设的提出及历史背景272
二、信息化建设的驱动因素273
三、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274
四、信息化建设的构成要素274
五、信息化建设的内容275
六、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意义280
第三节 信息化安全保障281
一、信息化安全理念281
二、信息化技术安全保障体系281
三、信息化安全规范和标准体系282
第四节 计算机软件开发288
一、计算机软件开发可行性研究与需求分析288
二、计算机软件开发计划与设计289
三、计算机软件功能实现与检测289
四、计算机软件实用技能培训290
五、计算机软件运行与维护290
第十七章 信息沟通规范化291
第一节 概述291
一、信息沟通的含义和特点291
二、信息沟通的分类292
三、信息沟通的构成要素293
四、信息沟通规范化的理论基础294
五、信息沟通规范化的要求295
六、信息沟通规范化的意义296
第二节 内部信息沟通297
一、内部信息沟通的含义和特点297
二、内部信息沟通的内容和方式297
三、内部信息沟通的记录、分析和反馈298
四、内部信息沟通的障碍及克服298
第三节 外部信息沟通300
一、外部信息沟通的含义和特点300
二、外部信息沟通的内容和方式300
三、外部信息沟通的记录、分析和反馈304
四、外部信息沟通的障碍及克服304
第十八章 工作考评规范化306
第一节 概述306
一、工作考评的含义306
二、工作考评的原则306
三、工作考评的方法307
四、工作考评规范化的要求308
五、工作考评规范化的意义309
第二节 工作考评的内容309
一、工作考评内容的设定309
二、工作考评内容的设计310
第三节 工作考评的实施317
一、工作考评的主体317
二、工作考评的标准317
三、工作考评的程序319
四、工作考评的评分办法319
五、考评结果的评定及运用321
第十九章 内部审核规范化323
第一节 概述323
一、内部审核的含义和目的323
二、内部审核的特点323
三、内部审核的依据和范围324
四、内部审核的原则和方法325
五、内部审核的时机和频次326
六、内审员326
七、内部审核规范化的要求327
八、内部审核规范化的意义329
第二节 内部审核的步骤329
一、内部审核的策划329
二、内部审核的实施331
三、内部审核报告333
四、内部审核的跟踪验证335
第三节 内部审核的内容336
一、领导层审核336
二、队伍管理和事务管理部门的审核340
三、业务部门的审核343
第二十章 管理评审规范化346
第一节 概述346
一、管理评审的含义和作用346
二、管理评审的时机、方式和执行347
三、管理评审规范化的要求348
四、管理评审规范化的意义349
第二节 管理评审的策划350
一、计划阶段的策划350
二、实施阶段的策划351
三、输出阶段的策划351
四、后续阶段的策划352
第三节 管理评审的内容352
一、对工作方针和工作目标适宜性的评价352
二、对体系组织机构及管理职能适宜性的评价352
三、对体系运行监控充分性的评价353
四、对体系运行有效性的评价353
五、对体系与环境变化适宜性的评价353
六、对资源配置充分性的评价354
七、对改进必要性的评价354
第四节 管理评审的输入准备354
一、输入准备的职责和内容354
二、输入准备的过程和要求355
三、管理评审的主要输入信息355
第五节 管理评审的实施356
一、管理评审输入356
二、管理评审过程357
三、管理评审输出358
四、管理评审报告358
五、管理评审实施阶段的注意事项360
第六节 管理评审的后续活动361
一、执行管理评审的改进要求361
二、跟踪验证改进效果361
三、实施文件跟进更改361
四、保持管理评审记录361
第二十一章 外部审核规范化363
第一节 概述363
一、外部审核的含义363
二、外部审核的主体和目的363
三、外部审核的阶段364
四、外部审核规范化的要求364
五、外部审核规范化的意义365
第二节 外部审核活动的主要内容366
一、认可前审批过程366
二、认可后监管过程368
第三节 审核启动369
一、审核可行性确定369
二、确定审核组370
三、审前沟通370
第四节 文件审核370
一、文件审核的目的370
二、文件审核的要求370
三、文件审核的主要对象和执行者370
四、文件审核的一般程序371
第五节 现场审核371
一、现场审核的准备371
二、现场审核的实施372
三、外部审核报告376
第六节 现场审核的跟踪验证378
一、受审核检察院的跟踪验证要求378
二、审核组的跟踪验证要求378
三、验证方式、时限及内容378
第二十二章 检查和分析规范化379
第一节 概述379
一、检查和分析的含义379
二、检查和分析的方法379
三、检查和分析规范化的要求380
四、检查和分析规范化的意义380
第二节 诉讼参与人及相关方和人民群众满意度调查381
一、诉讼参与人及相关方和人民群众满意度的含义和特征381
二、诉讼参与人及相关方和人民群众满意度调查383
三、诉讼参与人及相关方和人民群众满意度体系的设计386
四、诉讼参与人及相关方和人民群众满意度信息的分析和处理388
第三节 过程和结果的检查390
一、过程和结果检查的含义390
二、过程和结果检查的范围和因素391
三、过程和结果检查的方法392
第四节 不合格的管理393
一、不合格的含义393
二、不合格的范围和分类393
三、不合格的管理394
第五节 数据分析396
一、数据分析的含义396
二、数据分析的实施396
三、数据分析的方法398
四、数据分析的信息来源及结果运用399
五、统计分析报告的制作399
第二十三章 持续改进规范化404
第一节 概述404
一、持续改进的含义404
二、持续改进的目的、基本活动和方法404
三、持续改进的原则405
四、持续改进的步骤406
五、持续改进规范化的要求407
六、持续改进规范化的意义408
第二节 持续改进的动因409
一、持续改进的外部动因409
二、持续改进的内在动因411
第三节 纠正和预防措施411
一、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含义411
二、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的职责权限413
三、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的识别413
四、纠正措施的制定及实施414
五、预防措施的制定及实施417
附录:人民检察院规范化管理体系标准418
主要参考文献473
再版后记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