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
  • 郑祖辉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7505369148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427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44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移动通信系统概述1

1.1移动通信发展史1

1.2移动通信的特点3

1.3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5

1.3.1单向单工方式5

1.3.2双向同频(单频)单工方式5

1.3.3双向异频(双频)单工方式6

1.3.4双向异频(双频)半双工方式6

1.3.5双向异频(双频)双工方式6

1.4移动通信的分类7

1.4.1公用移动通信系统8

1.4.2专用移动通信系统22

1.4.3特种移动通信系统26

1.5无线电频谱管理与使用28

1.5.1无线电频谱管理28

1.5.2频谱工程技术30

1.5.3无线电频段划分及命名31

1.5.4移动通信的频谱管理和使用31

2.1集群通信的发展35

2.1.1从专用通信到集群通信35

第2章 集群通信系统35

2.1.2什么是集群通信系统36

2.1.3模拟集群通信38

2.1.4数字集群通信38

2.2集群通信的特点39

2.3信道的按需分配和信道的动态分配40

2.4集群方式42

2.4.1消息集群42

2.4.2传输集群43

2.4.3准传输集群44

2.5集群通信系统的分类和比较45

2.6集群通信系统的组网47

2.6.1集中式控制方式的单区单基站系统47

2.6.2集中式控制方式的单区多基站系统48

2.6.3集中式控制方式的多中心多区系统48

2.6.4多层次、多控制中心的多区系统50

2.6.5分散式控制方式的单区单基站系统51

2.6.6分散式控制方式的多区系统52

2.7集群通信系统的功能52

2.7.1使用功能52

2.7.2系统入网功能52

2.8.1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与常规移动通信系统的比较55

2.8集群移动通信系统与其他移动通信系统的比较55

2.7.3系统维护管理功能55

2.8.2集群移动通信系统与自动拨号无线电话系统的比较59

2.8.3集群移动通信系统与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比较60

2.9集群通信的发展趋势62

第3章 集群通信技术64

3.1多址方式64

3.1.1频分多址(FDMA)64

3.1.2时分多址(TDMA)65

3.1.3码分多址(CDMA)67

3.1.4混合多址71

3.1.5空分多址(SDMA)72

3.1.6随机多址72

3.2信道控制技术74

3.2.1多信道共用的概念74

3.2.2多信道共用的特点75

3.3信道指配模式83

3.3.1信道指配原则和信道指配模式83

3.3.2无三阶互调指配85

3.3.3等间隔信道指配87

3.4.1移动通信系统的信道控制方式90

3.4信道控制方式90

3.4.2集群通信系统的信道控制方式92

3.4.3集中式控制专用信令信道方式94

3.4.4分散式控制随路信令信道方式95

3.4.5两种控制方式的比较97

3.5信令技术99

3.5.1信令的地位和作用99

3.5.2信令的分类100

3.5.3模拟信令100

3.5.4数字信令103

3.5.7专用数字信令105

3.5.5信令在集群通信系统中的特殊地位105

3.5.6集群通信系统的信令技术105

3.5.8MPT-1327数字信令106

3.5.9LTR低速数字信令110

3.6通信保密技术111

3.6.1概述111

3.6.2通信保密的基本原理114

3.6.3话音保密技术114

第4章 数字集群通信中的数字通信技术128

4.1概论128

4.2话音编码技术128

4.2.1话音编码的基本概念129

4.2.2话音编码技术的现状和发展130

4.2.3采样和量化135

4.2.4增量调制(△M)136

4.2.5线性预测编码(LPC)139

4.2.6规则脉冲激励长时预测(RPE-LTP)编码145

4.2.7码本激励线性预测(CELP)编码148

4.2.8低时延码本激励线性预测(LD-CELP)编码149

4.2.9矢量量化话音编码150

4.2.10矢量和激励线性预测(VSELP)编码151

4.3.1为什么要用信道编码152

4.3信道编码技术152

4.3.2分组码和卷积码153

4.3.3线性分组码154

4.3.4交织编码157

4.3.5卷积码158

4.4调制技术159

4.4.1模拟信号调制160

4.4.2数字信号调制161

4.5数字频率调制161

4.5.1移频键控(FSK)调制161

4.5.2最小移频键控(MSK)调制162

4.5.3高斯最小移频键控(GMSK)调制163

4.6数字相位调制165

4.6.1绝对移相键控(BPSK)和相对移相键控(DPSK)调制165

4.6.2QPSK、OQPSK、π/4-QPSK和π/4-DQPSK调制167

4.7平滑调频(TFM)和通用平滑调频(GTFM)171

4.7.1平滑调频(TFM)171

4.7.2通用平滑调频(GTFM)172

4.8正交振幅调制(QAM)174

4.9分集方式176

4.9.1 空间分集176

4.9.4隐分集178

4.9.2频率分集178

4.9.3时间分集178

4.9.5分集合并技术180

第5章 集群通信的应用和集群通信网的举例181

5.1集群通信的共网与专网181

5.1.1概述181

5.1.2集群通信专网182

5.1.3集群通信共网182

5.2我国集群通信网的应用举例183

5.2.1模拟集群通信网——黄河下游堤岸查险、报险用集群通信网183

5.2.2数字集群通信网——福建省的IDEN数字集群通信网189

5.3.1北京市的模拟集群指挥调度通信网193

5.3北京市拟建数字集群通信共网193

5.3.2建一个综合性的、统一的指挥调度通信网的必要性194

5.3.3数字集群通信是新一代集群通信领域研究和发展的方向194

5.3.4建网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195

5.3.5建网规模的确定因素195

5.3.6系统和设备选型196

第6章 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概述197

6.1影响集群通信正常发展的主要因素197

6.2我国发展集群通信面临的问题197

6.3.1模拟集群通信标准198

6.3数字集群通信标准198

6.3.2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体制电子行业推荐性标准199

6.3.3数字集群通信标准是推动我国集群通信产业发展的加速器203

6.4我国数字集群通信的发展206

6.5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体制207

6.5.1TETRA208

6.5.2iDEN210

6.5.3FHMA211

6.5.4系统简要比较211

7.1.2考虑iDEN的原因213

7.1.1 iDEN系统概述213

7.1引言213

第7章iDEN数字集群通信系统213

7.1.3 iDEN功能小结214

7.2技术优势215

7.2.1物理无线电信道与频段215

7.2.2矢量和激励线性预测(VSELP)的话音编码215

7.2.3无线电信道调用方法215

7.2.4高级调制技术216

7.2.5高级iDEN217

7.3系统组成218

7.3.1增强性基站收发信机系统(EBTS)219

7.3.2基站控制器-高级呼叫处理器(BSC-ECP)221

7.3.3基站控制器-高级话音转码器(BSC-EXCDR)221

7.3.4Metro分组数据交换(MPS)221

7.3.5调度应用程序处理器(DAP)或NDAP群221

7.3.6MSC的原籍位置寄存器(HLR)222

7.3.7MSC的访问位置寄存器(VLR)222

7.3.8互通功能(IWF)222

7.3.9移动交换中心(MSC)223

7.3.10运行维护中心-无线电(OMC-R)223

7.3.12建立综合定时系统226

7.3.13移动台(MS)226

7.3.11短信息服务-服务中心(SMS-SC)226

7.4网络路由、接口与通信协议227

7.4.1网络信道227

7.4.2接口通信协议227

7.4.3信令方案映射228

7.4.4调度应用程序处理器的连接228

7.4.5 iDEN移动台遥控编程229

7.5.1信道类型概述231

7.5信道类型231

7.5.2控制信道233

7.5.3话务信道(TCH)234

7.5.4未指定的信道(UCH)234

7.6调度呼叫运行234

7.6.1概述234

7.6.2调度呼叫的操作步骤238

7.6.3扩容239

7.6.4调度呼叫类型239

7.6.5减容呼叫模式241

7.7.1互联步骤242

7.7电话互联运行与定制呼叫功能242

7.7.2移动台至公共电话交换网的电话呼叫243

7.7.3公共电话交换网至移动台的电话呼叫243

7.7.4移动台至移动台的呼叫243

7.7.5定制呼叫功能244

7.8移交251

7.8.1地区标识251

7.8.4移交操作——由固定网络设备或移动台发起252

7.8.5用户机辅助移交——采用标准系统默认值252

7.8.3移交测量——iDEN数字集群通信系统252

7.8.2移交测量——模拟蜂窝通信系统252

7.8.6其他移交考虑事项253

7.8.7高站/低站253

7.8.8覆盖253

7.8.9频率复用254

7.9 iDEN系统的组网254

7.9.1调度254

7.9.2电话互联移动管理256

7.10数据——电路与分组259

7.10.1电路数据的应用259

7.10.4 iDEN系统的电路数据移动台的软件要求260

7.10.5 iDEN系统的载波的硬件与软件要求260

7.10.2数据通过量与通信协议260

7.10.3 iDEN电路数据用户机的硬件要求260

7.10.6分组数据261

7.10.7 iDEN空中接口261

7.10.8分组数据系统概述262

7.10.9分组数据结构概述263

7.10.10移动主机264

7.11 短信息服务-服务中心操作266

7.12.2实际应用267

7.12.3VPN的实现原理267

7.12.1概述267

7.12 iDEN虚拟专用网平台267

7.13安全270

7.13.1鉴权验证270

7.13.2鉴权验证与识别码管理计划270

7.14进行规划时的考虑事项271

7.14.1无线电频率的特性271

7.14.2交换规模272

7.14.3通信量计算272

7.15.2调度处理机273

7.15.3其他Harmony MSO组成部分273

7.15Harmony系统273

7.15.1系统控制器273

7.16 iDEN系统的手机274

7.16.1概况274

7.16.2i600型手机274

7.16.3i1000型手机275

7.16.4i2000型手机277

7.16.5i85s型手机279

第8章 TETRA数字集群通信系统282

8.1引言282

8.1.1 TETRA标准282

8.2 TETRA标准283

8.1.2关于ETST283

8.2.1 TETRA的标准接口284

8.2.2 TETRA接口285

8.3 TETRA系统介绍286

8.3.1OSI参考模型286

8.3.2 TETRA的空中接口协议栈288

8.3.3 TETRA业务289

8.4无线电空中接口291

8.4.1TETRA需要的无线电频谱291

8.4.2TDMA时分多址复用293

8.4.3物理信道293

8.4.4猝发(Burst)结构297

8.5.1逻辑信道304

8.5 TETRA控制信道304

8.5.2 TETRA控制信道305

8.5.3信道控制模式306

8.6 TETRA的移动业务309

8.6.1开启电源的过程310

8.6.2 C1的计算311

8.6.3空闲模式312

8.6.4无线电通信的改善312

8.6.5无线电通信的中断313

8.6.6重新选择小区的过程313

8.7.2直通模式使用的猝发结构315

8.7直通模式(DMO)315

8.7.1概述315

8.7.3直通模式的单呼和组(群)呼317

8.7.4直通模式支持的数据业务319

8.7.5常用的几种直通模式319

8.7.6直通模式的适用场合321

8.8 TETRA的网络结构322

8.8.1网络结构322

8.8.2交换和管理基础设施(SwMI)322

8.8.3 TETRA用户终端323

8.8.4 TETRA集群通信网络的结构325

8.8.5 TETRA网络的区域划分326

8.8.6移动台326

8.8.7基站327

8.9 TETRA网络安全328

8.9.1 TETRA系统的安全性328

8.9.2加密原理329

8.9.3 TETRA系统的鉴权331

8.9.4 TETRA空中接口加密332

8.10 TETRA网络管理336

8.10.1 TETRA的网络管理结构和参与管理的人员336

8.10.2网络管理内容337

8.10.3网络管理标准化的方向340

8.11 TETRA系统技术341

8.11.1 TETRA的话音编码和信道编码341

8.11.2 TETRA的调制方式346

8.11.3接收机类型346

8.11.4覆盖性能348

8.11.5 TETRA的发展352

8.12 ACCESSNET(r)-T数字集群通信系统352

8.12.1概况352

8.12.2 ACCESSNET(r)-T系统特征和功能354

8.12.4 ACCESSNET(r)-T业务355

8.12.3 ACCESSNET(r)-T优点355

8.12.5 ACCESSNET(r)-T操作方式358

8.12.6 网络服务359

8.12.7 ACCESSNET(r)-T的安全保密359

8.12.8系统与其他网络的连接360

8.12.9系统结构361

8.12.10 ACCESSNET(r)-T系统的设备361

8.12.11应用369

8.13 Dimetra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版本号:1.0)370

8.13.1简介370

8.13.3 Dimetra的系统配置371

8.13.2 Dimetra的系统结构371

8.13.4 Dimetra的系统可靠性377

8.13.5 Dimetra的系统功能380

8.13.6 Dimetra的VPN384

第9章 GSM-R铁路指挥调度系统386

9.1引言386

9.1.1 GSM-R的发展历史386

9.1.2 GSM-R的实施情况387

9.2当前的铁路通信系统389

9.3铁路对通信系统的需求389

9.3.1 GSM-R——UIC选定、验证并加以规范的系统389

9.3.3由EIRENE定义的GSM-R的应用390

9.3.2铁路对通信系统的需求概述390

9.3.4与国家或运营商有关的业务393

9.3.5列车上的非GSM-R应用395

9.4 GSM-R——面向未来的铁路通信系统395

9.4.1 GSM-R网和它的结构395

9.4.2 GSM-R质量要求(QoS)398

9.4.3 GSM-R网络规划要求399

9.5特性和应用400

9.5.1标准GSM的特性400

9.5.2 GSM-R增加的特性和应用400

9.6.2GSM数据业务的演进408

9.6 GSM-R的演进408

9.6.1智能网(IN)与GSM-R408

9.6.3 GSM-R数据业务为铁路可能提供的服务409

9.6.4铁路与GPRS410

9.7结论411

附录A 建立综合定时系统413

附录B调度呼叫情况及功能详解415

附录C iDEN电路数据移动台的软件要求420

附录D 已公开的TETRA接口标准名称和提要421

参考文献42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