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统一战线与中华民族凝聚力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任涛等主编;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等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28049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437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456页
- 主题词:统一战线 民族精神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统一战线与中华民族凝聚力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页1
前言1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法宝3
一、统一战线的诠释3
二、广义统一战线的一般功能3
三、革命的统一战线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7
四、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法宝之一11
一、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诠释13
第二节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基本条件13
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结构与功能17
三、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规律19
第三节 统一战线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关系24
一、统一战线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区别性和一致性24
二、中华民族凝聚力是统一战线的灵魂和支柱26
三、统一战线工作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项重要工作28
第四节 研究中华民族凝聚力理论,开拓统一战线的新局面29
一、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中华民族最广泛的凝聚29
二、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视角发展爱国统一战线29
三、统一战线要致力于促进民族的认同37
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推进统一祖国、振兴中华伟大事业40
上篇 凝聚政治力量的古代联合阵线47
第二章 古代纷争中的联合阵线与统战谋略47
第一节 列国对峙争雄的联合致胜谋略48
一、中国古代几个大分裂时期的背景48
二、春秋战国时期联合谋略的运用54
三、三国时期的联合阵线与历史教训66
四、宋辽夏金逐鹿中原的联合谋略与历史教训76
第二节 改朝换代统一战争中的联合阵线79
一、末代亡国之君违统战而致乱79
二、历代开国之主由弱转强的统战谋略81
三、千古一帝秦始皇的统战谋略87
第三章 安边徕远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大聚合92
第一节 维护统一、凝聚人心的周边政策93
一、稳定周边与中央政权的关系93
二、“和亲”,巩固政治联盟的重要手段97
三、羁縻政策,稳定周边的政治策略104
第二节 消弭隔阂,增强内聚力的民族大融合109
一、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形式和特点109
二、民族大融合的作用和影响112
三、历代政权对待民族大融合的政策116
一、分离对抗则民族衰亡118
第三节 离则衰、聚则兴的历史规律118
二、和睦相处则国家强盛122
三、民族联合阵线稳固则整个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125
中篇 从古代联合阵线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飞跃133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理论来源133
第一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133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统一战线思想134
二、列宁的统一战线思想135
三、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学说的继承和发展138
一、毛泽东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八个实例143
第二节 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政治智慧143
二、毛泽东批判继承中国古代统战智慧的鲜明时代特点149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153
一、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历史特点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153
二、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156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159
一、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关于统一战线性质、地位和范围的科学界定160
二、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的内容163
三、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166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和策略原则168
一、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战略方针168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原则及其实践形式168
二、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和策略原则171
三、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和策略原则177
第二节 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统一战线的形式和内容179
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179
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182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185
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189
五、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192
一、爱国统一战线的提出及其实践形式196
第三节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新形式和新内容196
二、爱国统一战线的凝聚功能199
三、坚持共产党的凝聚核心地位,正确掌握政策,注意工作方法203
第六章 统一战线的特点及其凝聚效应208
第一节 统一战线核心的先进性与守正不挠的革命引导力209
一、优秀的本质属性赋予中国共产党不可动摇的核心地位209
二、英明的组织决策显示出中国共产党正确的领导作用213
三、果决地消除离散因素表现出中国共产党坚定的政治立场218
第二节 统一战线组织的包容性与亘古未有的民族团结力223
一、左提右挈,组成了最为巩固的革命同盟223
二、求同存异,促成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229
三、团结海内外儿女,形成了最大范围的民族凝聚234
一、“联合”与“斗争”结合,取得了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238
第三节 统一战线实践的求实性与持久的社会推动力238
二、“合作”与“协商”相协,推动了政治民族化的进程243
三、“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并举,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与发展247
下篇 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爱国统一战线255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与中华民族凝聚力255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255
一、中国民主党派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255
二、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必然结果259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前提263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基本特征263
二、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多党合作的基础264
三、“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265
四、各党派都拥有在宪法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法律地位平等是多党合作的重要原则267
第三节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268
一、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增强党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268
二、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推进中华民族的凝聚271
三、有利于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的优势,增强参政党内部的亲和力273
第四节 人民政协与中华民族凝聚力277
一、人民政协的性质277
二、新时期人民政协的特点278
三、人民政协对全民族的凝聚280
第八章 做好知识分子工作,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286
第一节 知识分子是一个特殊的阶层286
一、知识分子的内涵286
二、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角色和地位291
三、中国知识分子的概况和特点293
第二节 知识分子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发展298
一、知识分子在民族文化形成中的作用298
二、知识分子在民族精神形成中的作用303
三、知识分子是团结和凝聚中华民族的重要力量305
第三节 做好知识分子工作,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306
一、充分认识知识分子在增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中的作用306
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调动知识分子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积极性310
三、做好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317
第九章 民族、宗教政策的聚合效应318
第一节 民族问题与中华民族凝聚力318
一、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凝聚力318
二、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求团结是协调民族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必然要求323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实践与当代中国的民族凝聚330
一、民族平等、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前提330
二、民族区域自治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本形式333
三、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培养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必要条件335
四、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根本保障337
五、巩固和壮大党同民族上层人士的爱国统一战线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内容339
第三节 宗教问题与中华民族凝聚力341
一、我国宗教特点与中华民族凝聚力341
二、正确处理宗教问题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客观要求345
第四节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和当代中国的民族凝聚349
一、宗教信仰自由是培养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保证349
二、巩固和扩大党同爱国宗教界的统一战线,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必然要求350
三、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353
第十章 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统战工作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358
第一节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359
一、非公有制经济群体的性质和地位359
二、非公有制经济实体的功能363
三、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意义366
第二节 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统战工作的任务及其凝聚功能370
一、“团结、帮助、引导、教育”八字方针的凝聚功能370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凝聚功能373
三、培养积极分子队伍的凝聚效应377
一、加强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群体的领导378
第三节 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统战工作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主要途径378
二、发挥工商联在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380
三、完善法律法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383
四、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群体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多作贡献385
第十一章 祖国和平统一与中华民族凝聚力388
第一节 当代中华民族的一大主题: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389
一、割不断的历史与文化联系389
二、危害中华民族凝聚的逆流392
三、中华民族克服民族离散力的努力398
一、回归效应与民族凝聚意识的强化404
第二节 民族凝聚意识的激昂和发展404
二、台湾的前途系于祖国统一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407
三、凝聚港澳台同胞的一面旗帜408
第三节 民族凝聚的新模型:“一国两制”413
一、“一国两制”的凝聚力及其对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深刻影响413
二、民族凝聚的新篇章:“港人治港”417
三、“一国两制”的凝聚效应与海峡两岸关系的未来420
第四节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祖国完全统一424
一、中华文化与港澳人心回归424
二、中华文化与祖国统一428
三、培育及维护海外华侨华人的中华情结,加快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432
后记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