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环境技术政策设计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环境技术政策设计
  • 王金南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ISBN:7801359771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459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47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环境技术政策设计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概述2

1.1 设计背景2

1.2 国内外现状2

1.2.1 发达国家的状况2

1.2.2 中国的环境政策4

1.3 设计的内容与领域4

1.4 技术路线5

第2章 现行《政策要点》的实施评估8

2.1 《政策要点》执行程度分析8

2.1.2 政策条款的面上执行率9

2.1.1 政策条款执行比例分析9

2.1.3 政策条款的适应程度评价10

2.2 《政策要点》执行效果分析11

2.2.1 区域开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11

2.2.2 防治工业交通企业对环境的污染12

2.2.3 城市建设中的环境保护14

2.2.4 保护乡镇农业环境和自然环境15

2.2.5 提高环保装备水平16

2.3 《政策要点》执行中的问题分析17

2.3.1 执行中的原因总体分析17

2.3.3 相关政策不配套18

2.3.2 缺乏有效的措施18

2.3.4 体制的限制或障碍19

2.3.5 政策条款本身不适应20

2.4 评估结论和建议20

2.4.1 总体结论20

2.4.2 结构框架的调整或完善20

2.4.3 现有五大部分建议增加的内容20

第3章 环境政策理论与制定方法24

3.1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环境政策24

3.1.1 从战略到政策的延伸24

3.1.2 政策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定向调控手段25

3.1.3 政策在实施中的调整26

3.2 环境政策学的基本理论27

3.2.1 战略、政策、法规三位一体的双向调控理论27

3.2.2 政策目标与战略目标的耦合28

3.2.3 政策组合与其三位一体化功能的结构28

3.2.4 政策行为的离散与定向调控29

3.2.5 政策执行中的协调反应机制30

3.3 环境政策制定的基本方法32

3.3.1 制定环境政策的原则32

3.3.2 制定环境政策的基本方法34

3.3.3 制定环境政策的决策方法36

4.1.3 跨世纪环境保护的形势和机遇40

第4章 技术政策框架设计42

4.1 主要环境问题识别42

4.1.1 环境状况日趋严重42

4.1.2 影响我国环境保护的主要因素44

4.1.4 知识经济对环境保护的影响50

4.1.5 环境保护科学技术问题55

4.2 政策目标确定57

4.2.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57

4.2.2 环境保护的目标和任务60

4.2.3 技术政策目标63

4.3 制定原则和制定依据63

4.3.1 基本方针和政策63

4.3.2 政策制定原则64

4.3.3 制定政策的依据66

4.4 政策框架确定68

4.4.1 两种政策框架方案68

4.4.2 各个领域政策框架的确定68

4.5 技术政策制定72

4.5.1 领域发展目标72

4.5.2 政策制定内容要求73

第5章 促进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76

5.1 建立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76

5.1.1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现状76

5.1.2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政策目标79

5.1.3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政策条款80

5.2 实施宏观经济布局与环境的协调发展81

5.2.1 中国宏观经济布局的现状格局81

5.2.2 经济布局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政策目标82

5.2.3 经济布局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技术政策83

5.3.1 中国资源与环境发展的现状态势89

5.3 大力推行自然资源的集约开发与持续利用89

5.2.4 主要技术政策论证与配套政策89

5.3.2 国内外资源开发的主要环境政策91

5.3.3 推行资源开发与持续利用的政策目标92

5.3.4 资源开发与持续利用的技术政策93

5.3.5 技术政策论证及其配套政策97

5.4 切实强化重大建设项目的环境保障制度98

5.4.1 中国重大建设项目的环境保障态势98

5.4.2 重大项目建设的环境技术政策99

5.4.3 重大项目环境技术政策的配套政策100

6.1.1 农业面临着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双重矛盾104

第6章 产业部门的环境污染防治104

6.1 农业104

6.1.2 农业发展方向的选择106

6.1.3 推广科学施用化肥,发展高效、无污染的绿色肥料和其他有机肥料107

6.1.4 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发展生物农药109

6.1.5 预防和整治乡镇工矿业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109

6.1.6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111

6.1.7 推广高效、实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大力兴办节水农业112

6.2 森林生态体系与林业产业114

6.2.1 林业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114

6.2.2 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林业产业政策116

6.2.3 森林生态屏障的构建与保护118

6.2.4 森林资源的高效利用与保护121

6.3 能源产业122

6.3.1 能源与环境问题122

6.3.2 与环境有关的能源产业政策124

6.3.3 提高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水平124

6.3.4 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比重128

6.3.5 能源开发利用与控制大气污染132

6.3.6 能源产业开发中的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133

6.3.8 能源高新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134

6.3.7 能源生产废弃物的再利用134

6.4 资源--能源--污染密集型加工制造业136

6.4.1 工业污染现状与控制策略136

6.4.2 与环境有关的行业产业政策138

6.4.3 削减小型、分散、工艺落后的污染源140

6.4.4 推广绿色技术和清洁生产141

6.4.5 全面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143

6.4.6 普遍采用降耗减污及综合利用的实用成熟技术144

6.4.7 主要污染行业的环境保护技术政策145

6.5.1 交通运输污染现状及污染控制策略154

6.5 交通运输产业154

6.5.2 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交通运输产业政策156

6.5.3 节约土地,预防生态破坏157

6.5.4 防治环境污染158

6.5.5 研究开发推广节能、降噪、低污染的绿色交通技术161

6.6 旅游产业162

6.6.1 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概况162

6.6.2 中国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63

6.6.3 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政策165

7.1.2 城市环境保护“九五”主要指标170

7.1.1 基本政策和环境目标170

第7章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170

7.1 中国城市环境保护170

7.1.3 重点领域171

7.1.4 城市环境目标172

7.2 城市规划172

7.2.1 城市规划发展概况172

7.2.2 2010年规划目标175

7.3 城市环境规划175

7.3.1 国外环境规划概况175

7.3.3 环境规划的原则179

7.3.2 城市环境规划的作用179

7.3.4 环境规划的一般程序180

7.4 能源与防治大气污染182

7.4.1 城市燃气和集中供热182

7.4.2 防治城市燃煤大气污染与总量控制189

7.4.3 汽车尾气污染的防治195

7.5 水源保护、节水与水污染防治200

7.5.1 中国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分析202

7.5.2 城市水污染防治的政策建议206

7.6.1 城市固体废物控制的技术政策211

7.6 城市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管理211

7.6.2 城市垃圾处理的技术政策219

7.6.3 中国城市粪便处理技术政策219

7.6.4 控制“白色污染”的技术政策220

7.7 噪声污染和光污染控制224

7.7.1 噪声污染现状与控制对策224

7.7.2 城市光污染防治227

7.8 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城市园林绿化228

7.8.1 中国风景名胜区发展概况228

7.8.2 中国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230

8.1.1 中国自然生态环境现状评价236

第8章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236

8.1 中国自然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236

8.1.2 中国自然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238

8.2 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目标241

8.2.1 近中期目标241

8.2.2 远期目标242

8.3 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政策的主要内容242

8.3.1 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243

8.3.2 发展生态型技术和产业245

8.3.3 解决重大生态环境问题245

8.3.5 重建重要的生态系统246

8.3.4 强化重要生态环境的保护246

8.3.6 加强自然生态环境的管理248

8.4 海洋环境保护技术政策249

8.4.1 控制海洋污染250

8.4.2 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251

8.4.3 可持续地开发利用海岸带资源252

8.4.4 综合管理海洋环境与资源253

8.4.5 开展海洋环境保护国际合作254

8.5 草地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政策255

8.5.1 开展草地生态学研究255

8.5.2 草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增殖并重256

8.5.3 努力实现草畜平衡257

8.5.4 治理草地生态平衡258

8.5.5 建立新兴草地产业259

8.5.6 加强草地科学管理260

8.6 湿地环境保护技术政策261

8.6.1 湿地的科学研究262

8.6.2 湿地资源与环境保护262

8.6.3 湿地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263

8.6.4 合理利用海岸带湿地264

8.7 水土保持技术政策264

8.7.1 用生态观念指导水土保持265

8.7.2 加强土地资源的综合管理266

8.7.3 加强水土流失治理266

8.7.4 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267

8.7.5 建立科技服务与信息网络267

8.8 土地荒漠化防治技术政策268

8.8.1 确立荒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方针269

8.8.2 发展新型的北方荒漠化地区经济270

8.8.3 荒漠化土地综合整治与管理271

8.9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政策272

8.8.4 荒漠化土地生态环境保护272

8.9.1 控制农村人口增长,提高农村人口素质273

8.9.2 做好村镇环境与发展规划273

8.9.3 发展可持续农业,改善农业生态环境274

8.9.4 保护和恢复残存的自然生态系统275

8.10 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环保技术政策276

8.10.1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开发利用效率277

8.10.2 实行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管理278

8.10.3 促进合理开发,加强矿区环境管理278

8.10.4 严格实行EIA和“三同时”制度279

8.11 大力保护自然保护区279

8.11.1 自然保护的基本原则280

8.11.2 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科学原则282

8.11.3 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政策与措施284

第9章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290

9.1 发达国家环保产业发展状况290

9.1.1 美国的环保产业292

9.1.2 德国的环保产业293

9.1.3 日本的环保产业295

9.2 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295

9.2.1 中国环保产业现状295

9.2.3 环保产业发展前景297

9.2.2 环保产业存在的问题297

9.2.4 环保产业发展目标298

9.3 发展环保产业的重点选择299

9.4 可供选择的环保技术产品300

9.4.1 燃煤SO2污染控制技术300

9.4.2 汽车尾气污染净化设备303

9.4.3 污水处理最佳实用技术303

9.4.4 开发和推广其他环保产品304

9.5 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措施309

10.1.1 可持续的消费模式314

10.1 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和消费模式314

第10章 促进可持续消费314

10.1.2 可持续生产消费的政策手段318

10.1.3 可持续生活消费的政策手段321

10.2 促进可持续生活消费323

10.2.1 建立合理的消费结构323

10.2.2 倡导绿色或简化包装,减少资源浪费,控制环境污染325

10.2.3 控制一次性生活用品的滥用326

10.2.4 生活--商业废旧物品的再利用327

10.2.5 开展可持续生活消费领域的科学研究328

11.1.1 全球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332

第11章 积极参加全球环境合作332

11.1 全球环境合作的总体现状332

11.1.2 全球环境问题的国际合作333

11.1.3 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原则立场333

11.2 减缓全球气候变化334

11.2.1 气候变化的研究与争议335

11.2.2 全球气候变化控制战略336

11.2.3 主要发达国家的政策行为338

11.2.4 中国对气候变化的响应341

11.2.5 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政策344

11.2.6 技术政策的可实施性347

11.3.1 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350

11.3 生物多样性保护350

11.3.2 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现状353

11.3.3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技术政策355

11.3.4 技术政策的可实施性分析358

11.4 防止臭氧层物质耗损360

11.4.1 我国ODS排放与控制现状361

11.4.2 保护臭氧层的战略对策363

11.4.3 削减ODS排放的技术政策367

11.4.4 技术政策的可实施性分析368

11.5.1 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的现状372

11.5 防止危险废物的越境转移372

11.5.2 危险废物越境转移控制373

11.5.3 防止越境转移的技术政策375

第12章 提高环境管理技术水平380

12.1 环境管理技术现状380

12.1.1 指令性控制手段:法规标准381

12.1.2 经济刺激手段384

12.1.3 非管制手段:自愿协商387

12.1.4 环境管理的信息技术390

12.2.1 环境管理技术的综合化391

12.2 环境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391

12.2.2 环境信息技术日新月异393

12.2.3 适应环境管理的新需求395

12.3 环境管理技术政策确定396

12.3.1 提高现行环境管理的效率397

12.3.2 ISO14000与环境管理体系397

12.3.3 建立现代化的环境信息系统398

12.3.4 建立面向管理的环境监测体系399

13.1 促进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402

13.1.1 建立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402

第13章 面向21世纪的环境保护技术政策402

13.1.2 实施宏观经济布局与环境的协调发展403

13.1.3 大力推行自然资源的集约开发与持续利用406

13.1.4 切实强化重大建设项目的环境保障制度408

13.2 产业部门的环境污染防治410

13.2.1 农业410

13.2.2 森林生态体系与林业产业413

13.2.3 能源产业与能源消费415

13.2.4 资源--能源--污染密集型加工制造业418

13.2.5 交通运输产业420

13.2.6 旅游产业421

13.3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423

13.3.1 城市环境规划423

13.3.2 能源与防治大气污染424

13.3.3 水源保护、节水与水污染防治428

13.3.4 城市固体废物处置与管理430

13.3.5 噪声及其他物理污染防治431

13.4.1 自然生态保护的基本政策431

13.3.6 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城市园林绿化432

13.4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433

13.4.2 大力保护自然保护区434

13.4.3 切实加强生态安全区的保护435

13.4.4 保护湿地生态环境436

13.4.5 保护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环境436

13.4.6 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437

13.4.7 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控制439

13.4.8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440

13.5 大力发展环境保护产业441

13.5.1 发展环保产业的重点选择441

13.5.2 发展控制燃煤大气污染的技术和设备442

13.5.3 发展处理污水最佳实用技术、设备和材料制剂442

13.5.4 发展环境监测技术手段443

13.5.6 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444

13.5.5 开发和推广其他的环保产品444

13.6 促进可持续消费445

13.6.1 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和消费模式445

13.6.2 可持续生活消费的基本政策445

13.6.3 建立合理的消费结构446

13.6.4 倡导简化包装和绿色包装447

13.6.5 控制一次性生活用品的滥用447

13.6.7 开展可持续生活消费领域的科学研究448

13.7 积极参加全球环境合作448

13.6.6 家庭--商业废弃物品的再利用448

13.7.1 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原则立场449

13.7.2 减缓全球气候变化450

13.7.3 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452

13.7.4 减少臭氧层耗损物质454

13.7.5 防止危险废物的越境转移455

13.8 提高环境管理技术水平456

13.8.1 提高现行环境管理的效率456

13.8.2 ISO14000与环境管理体系457

13.8.3 建立现代化的环境信息系统458

13.8.4 建立面向管理的环境监测体系45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