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基础理论必背速记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必背速记
  • 袁卫玲,田露,杜娟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9787509185391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01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213页
  • 主题词:中医医学基础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基础理论必背速记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1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1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5

第二章 哲学基础11

第一节 阴阳学说11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11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12

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3

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9

第二节 五行学说24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24

二、五行的特性24

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25

四、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26

五、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1

第三章 藏象37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37

一、藏象及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37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38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38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区别38

第二节 五脏39

一、心39

二、肺45

三、脾52

四、肝56

五、肾61

第三节 六腑67

一、胆67

二、胃68

三、小肠69

四、大肠70

五、膀胱71

六、三焦71

第四节 奇恒之腑72

一、脑72

二、女子胞73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74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74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79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80

第四章 精气血津液83

第一节 精83

一、精的概念83

二、精的代谢83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84

第二节 气84

一、气的基本概念84

二、气的生成85

三、气机与气化85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86

五、气的分类89

第三节 血91

一、血的基本概念91

二、血的生成91

三、血的运行92

四、血的功能92

第四节 津液93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93

二、津和液的区别与联系93

三、津液的代谢93

四、津液的功能95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95

一、气与血的关系95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97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98

第五章 经络100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100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100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100

第二节 十二经脉103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103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104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105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106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107

第三节 奇经八脉108

一、督脉108

二、任脉108

三、冲脉108

四、带脉108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109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109

二、临床应用109

第六章 体质111

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111

一、体质的概念111

二、体质的构成111

三、体质的特点112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113

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113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114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115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116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116

二、阐释发病原理116

三、解释病理变化116

四、指导辨证117

五、指导治疗117

六、指导养生119

第七章 病因120

第一节 外感病因120

一、六淫120

二、疠气131

第二节 内伤病因132

一、七情内伤132

二、饮食失宜135

三、劳逸过度137

第三节 病理产物138

一、痰饮138

二、瘀血140

三、结石141

第四节 其他病因141

一、外伤141

二、诸虫142

三、药邪142

四、医过143

五、先天因素143

第八章 发病144

第一节 发病原理144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144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145

第二节 发病类型146

一、感邪即发146

二、徐发146

三、伏而后发146

四、继发147

五、合病与并病147

六、复发147

第九章 病机150

第一节 基本病机150

一、邪正盛衰150

二、阴阳失调153

三、精气血的失常158

四、津液代谢失常167

五、内生“五邪”170

第二节 疾病传变175

一、疾病传变的形式175

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181

第十章 防治原则183

第一节 预防183

一、未病先防183

二、既病防变186

第二节 治则187

一、正治与反治188

二、治标与治本190

三、扶正与祛邪191

四、调整阴阳193

五、调理精气血津液196

六、三因制宜19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