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学通论 原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文学通论 原理
  • 李志宏主编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014506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03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215页
  • 主题词:文学理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文学通论 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文学审美性界说——文学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1

一、审美发生与文学审美性的获得1

(一)人类审美活动的发生过程与机制1

(二)审美理论正确的逻辑起点11

二、文学审美性是文学整体的功能性属性14

(一)审美性是文学的特定功能14

(二)审美性由多种因素组成15

三、文学审美性的内涵和表现16

(一)文学审美性的非功利性质来自于文学元形式的存在性质16

(二)艺术性不等于审美性18

四、文学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关系21

(一)文学中功利性与非功利性并存的现象21

(二)功利性概念内涵的界定23

(三)功利与非功利关系解析24

五、功利在文学审美性中的地位与作用27

(一)审美功利性要通过人的认识而产生作用27

(二)功利是怎样成为审美的基础和前提的28

(三)文学的社会功利作用与文学审美性中的功利因素33

第二章 文学审美性的构成性特征——文学的形象性37

一、文学形象与文学形象的形成37

(一)文学形象是形式化了的生活37

(二)形式化的主要过程42

二、文学形象与语言55

(一)语言为什么能够建构形象55

(二)语言如何构建形象60

三、文学形象的内部结构67

(一)文学形象的四个层次68

(二)语言层69

(三)语象层71

(四)具象层74

(五)思想层76

第三章 文学审美性的条件——文学的真实性与倾向性79

一、文学的真实性79

(一)文学真实性作为审美条件的原理79

(二)文学真实性的特点80

(三)现实主义作品对真实性的要求及表现81

二、文学的倾向性91

(一)文学倾向性作为审美条件的原理91

(二)文学倾向性的种类95

(三)文学倾向性的表现98

(四)文学倾向性的显现状态及艺术表现方式99

三、文学倾向性与文学真实性的关系102

第四章 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文学接受105

一、从审美需要的角度看文学接受的美学基础106

二、文学接受主体的构成109

(一)审美知觉的构成109

(二)审美意识的构成112

三、文学接受客体的构成114

(一)接受客体审美价值的来源114

(二)文本客体潜在审美价值的属性条件115

四、文学接受与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116

(一)文学审美价值的多样可能性116

(二)文学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制约因素118

第五章 文学审美价值的评价——文学批评124

一、文学批评的性质124

(一)关于文学批评性质的几种学说124

(二)文学批评的艺术性与科学性126

二、文学批评的标准131

(一)关于文学批评标准的几种代表性学说131

(二)关于社会主义文学批评标准的探讨133

三、文学批评的方法138

(一)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138

(二)文学史中几种主要的批评方法140

(三)“美学—历史”批评方法142

四、文学批评实践中须注意的几个问题147

(一)批评标准要与批评对象对应、统一147

(二)批评方法要与批评对象相适应149

(三)批评标准、批评对象、批评方法的对应契合统一151

第六章 文学的构成性本质属性——文学是可以具有意识形态性的审美社会意识形式153

一、文学的社会意识性质153

二、文学是社会意识的分工形式之一156

三、文学是可以具有意识形态性的审美社会意识形式158

(一)“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存在的问题158

(二)马克思恩格斯所使用的“意识形态”概念内涵162

(三)根据唯物史观原理对“意识形态”概念内涵的合理界定165

(四)意识形态不等同于观念上层建筑167

(五)文学本性不是审美意识形态而是可以具有意识形态性的审美社会意识形式173

四、文学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178

(一)要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上认识文学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关系178

(二)对某些作品来说,文学审美性要以意识形态性为前提条件179

(三)怎样科学地坚持文学的意识形态性181

第七章 文学审美性的关联性思考——“文学性”问题研究的理论与阐释186

一、关于“文学”的词源学考察187

二、几种不同的研究模式190

三、“文学性”问题的滥觞195

四、“文学性”问题的演化198

五、“文学性”问题的实质及其方法论意义20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