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经济地理 第4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胡欣编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 ISBN:754290230X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564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582页
- 主题词:经济地理-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经济地理 第4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
二、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2
三、中国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2
第一章 经济布局概论4
第一节 我国经济发展与布局的展开4
一、经济发展与布局展开概貌4
二、大区域布局失衡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5
三、市场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5
四、经济发展的区域化趋势及问题6
第二节 影响经济布局的主要因素分析9
一、“资源约束”对经济发展和布局的影响增大9
二、知识与智力因素对经济布局的影响力更趋明显10
三、生产技术与工艺流程的变化12
四、社会经济因素、政治环境和政策变化13
五、国家经济安全因素16
第三节 经济布局合理化:理想与现实17
一、因地制宜确定(调整)区域发展战略,促进不同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及布局的改善18
二、经济布局(首先是工业布局)应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应注意防止因条件有利而使布局迅速密集化20
三、经济布局应有利于发挥地域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生产专业化和综合发展相结合,避免重复建设、产业趋同、结构趋同21
四、经济布局应做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避免出现“两个极端”(即布局过度集中与过度分散)的不合理局面21
五、经济布局应有利于实现区域性联合与协作,逐渐形成客观合理(而非主观拼凑)的经济协作区网络22
六、经济布局应与其主要载体——城镇相互协调,即同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以及城镇体系规划相互协调、同步进行23
七、经济布局应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24
二、农业经济发展及其结构演变28
一、农业内涵、地位与作用的变化28
第二章 农业布局28
第一节 农业经济结构和布局的变化28
三、农业生产的地域性29
四、问题与忧虑30
第二节比较优势变化,农业区域布局结构调整31
一、区域特色及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31
二、农业区域布局结构的进一步调整32
第三节 世界主要谷物生产国32
一、谷物生产国际比较32
二、稻谷生产及其地理分布34
三、小麦生产及其地理分布37
四、玉米和其他杂粮生产及其地理分布39
五、大豆生产长期萎缩,新的“大豆、玉米轮作计划”40
一、人均耕地递减,耕地总体质量不高41
第四节 建设商品粮基地,粮食增长中心北移41
二、建设商品粮基地42
三、全国粮食增长中心北移,“南粮北调”悄然结束43
四、北粮南运与南水北调45
第五节 经济作物生产与布局46
一、我国经济作物种植业的发展和布局特征46
二、棉区布局大调整47
三、油料作物种植及其地理分布52
四、糖料作物地理分布,蔗区布局大调整54
五、烟草、茶叶种植和蚕茧生产及其地理分布的变化55
六、水果生产及其地理分布58
第六节 林业定位变化,分区域林业建设与布局60
一、林业定位重大转变60
二、世界和我国的森林资源60
三、我国森林资源的地理分布及林业布局61
四、我国林业生产及其布局前瞻65
五、分区域林业建设与布局67
第七节 牧业发展规模化、区域化67
一、牧业经济发展和布局现状67
二、牧业生产结构变化69
三、牧业地理分布70
四、牧业发展前瞻,重点建设的牧业基地72
第八节 渔业:从沿海走向远洋73
一、世界第一渔业产量大国74
二、渔业产业结构变化74
三、发展渔业的资源条件75
五、渔业地理分布的变化78
四、从资源条件变化到发展战略调整78
六、主要渔港和渔获物产地81
第三章 能源布局83
第一节 能源资源与能源结构83
一、能源资源总量大83
二、能源结构矛盾突出84
三、改善能源结构的途径85
第二节 煤:工业布局由北向西延伸85
一、保有储量大,分布相对集中86
二、北煤南运、西煤东运格局长期存在86
三、主要产煤基地87
四、体制调整与布局变化89
五、生产集中度仍较低90
第三节 石油:稳定东部,发展西部90
二、石油工业发展及地位变化,石油安全与经济安全91
一、油气资源91
三、石油工业布局概况92
四、陆上主力油田94
五、海上油田94
六、新的石油工业发展格局95
第四节 天然气:气源偏西,用户居东97
一、天然气工业发展滞后97
二、已发现的天然气富集地97
三、陆上主力气田98
四、海底天然气田100
五、周边气源101
一、炼油厂布局原则变迁102
二、主要炼油基地的形成102
第五节 炼油厂选址新趋向102
三、新厂择深水岸线而建103
第六节电力:优化区域结构与电源结构103
一、二次能源及其布局特征103
二、由电力“瓶颈”到相对富余104
三、水火电之比几经起伏105
四、优化区域结构与电源结构106
五、火力发电站布局108
六、水力发电站布局109
七、核电站选址114
八、潮汐、潮流、地热、风能发电117
第七节 西电东送,全国联网119
一、能源地理分布的局限性119
二、跨省区电网及其布局119
三、全国联网、西电东送主要涉及的地理区域与效益122
四、西电东送主通道123
五、西电东送与宏观经济布局124
第四章 制造业布局125
第一节 我国制造业结构重组125
一、制造业发展概况125
二、制造业部门结构、地域结构调整127
第二节 冶金:产业集中度低需改变127
一、钢铁业:优化配置国有资产128
二、有色金属工业布局变迁133
第三节 机械电子:组建企业集团,调整布局140
一、机械工业发展及布局变化140
二、汽车制造业基地142
三、交通运输机械制造业基地143
四、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业基地145
五、其他机械工业生产基地146
第四节 化工:结构调整对布局有重大影响147
一、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及其布局变化148
二、主要化工部门生产基地149
第五节 建材:市场需求推动布局扩展155
一、建材资源分布155
二、主要建材部门的生产及其分布156
第六节 纺织:生产力布局区域性转移158
一、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及其布局的变迁158
二、棉纺织业及其主要生产基地161
三、毛纺织业及其生产中心164
四、麻纺织业及其生产中心165
五、丝纺织业及其生产中心165
六、化学纤维纺织业及其生产基地166
第七节 轻工:布局由点的集中向面的扩散169
一、我国轻工业的发展和结构调整169
二、轻工业布局的演变169
三、食品工业原料特征及其加工业布局170
四、烟草加工业布局向西转移174
五、造纸业对环境的重污染促使其原料结构与生产布局175
发生变化175
第五章 交通运输业布局177
第一节 全国运输网布局改善177
一、交通运输业内涵177
二、发展概况177
三、运网构成及布局变化177
一、铁路运输的地位有所下降179
第二节 铁路网:重点向西延伸,完善南北通道179
二、现有铁路网的基本特点180
三、近期铁路建设及路网布局改善181
四、“四纵两横”快速铁路网络183
五、高速铁路发展与布局184
第三节 公路网:两纵两横架构,国道主干成网186
一、公路运输地位呈上升态势186
二、我国公路网的建设及分布187
三、高速公路通道189
第四节 水运网:远洋运输、江海联运发展快190
一、发展水运的条件190
二、我国水运业发展概况191
三、主要水运企业191
四、主要港口及航线193
五、水运主通道建设与布局198
第五节 航空:干、支线航空运输并行增长199
一、快速运输的优势199
二、近二十年发展迅速,覆盖面广,但起步较晚199
三、机场布局与土地、空域资源合理利用200
四、主要航空线201
五、支线航空201
六、国际航线203
第六节 管道:铺设长距离大管径运输线203
一、管道运输优势无可替代203
二、战后世界管道运输蓬勃发展204
三、中国管道运输发展与布局204
四、新建输油气管线205
五、西气东输主干线206
六、其他管线207
第六章乡镇企业发展和布局调整208
第一节 乡镇企业发展及其特征208
一、新的经济增长点208
二、过度分散型的工业化209
第二节乡镇企业的结构和地域组合210
一、发展趋势210
二、结构分析210
三、地域组合212
第三节 乡镇企业布局调整215
一、布局分散化、乡土化及忽视环保的不良后果215
二、与布局调整有关的变化216
三、新建乡镇企业布局原则216
一、城市的出现与城市发展的阶段218
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进程218
第七章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地域差异218
二、当前我国城市化概貌219
三、统计口径差异大220
四、城市主导地位确立221
五、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问题分析222
六、缺少堪称典范的城市222
七、城市化政策研究滞后223
第二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224
一、城市设置标准长期以来只考虑少数指标224
二、中外城市设置比较225
三、设市城市的划分228
四、大中小城市的建设和发展231
一、城市发展在地域上的不平衡性238
第三节 城市化地域差异和城市布局调整238
二、城市化水平的地域差异241
三、我国城市布局的调整,不同地区的城市化发展目标242
第八章 行政区、经济区、经济地带245
第一节 行政区与行政区划245
第二节 经济区与经济区划247
一、经济区与经济区划的涵义247
二、确定经济区划的原则248
第三节 经济区网络,七大经济区250
一、经济区网络的涵义及其发展历程250
二、经济技术协作区的几个层次,七大经济区252
第四节 三大经济地带258
一、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表现258
三、区域协调发展主要目标260
二、东、中、西部发展差距拉大260
第九章 对外开放格局262
第一节 沿海开放格局262
一、经济特区与沿海开放城市262
二、扩大沿海开放地区263
三、由点到面的开放格局263
第二节 沿江、沿边和内陆开放格局263
一、沿江开放城市263
二、沿边开放城镇264
三、内陆开放城市264
第三节 开放地区经济发展及布局264
一、开放地区经济发展与布局的基本态势264
二、大区域布局失衡,“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265
一、各类开发区概况268
第四节 各类开发区建设和发展268
二、开发区建设、发展和布局的主要特点269
三、开发区建设、发展和布局的政策与措施270
第十章 华东地区经济272
第一节 受惠于自然272
第二节 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274
一、具有全国专门化意义的机械电子工业275
二、全国最大的化工生产区277
三、重点开发的石油、煤炭和电力工业278
四、钢铁新产品和精品钢材生产基地280
五、传统纺织工业对产品结构和布局进行了大调整281
第三节 商品化、多样化的农业经济284
第四节以沪宁线为中轴的运输网285
一、区内差异与经济发展前景293
第五节区内差异与经济联系293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协作区302
第六节 主要城市与经济中心304
一、城市与城市化304
二、主要经济中心305
三、经济特区、新区315
第七节 开放、开发区及口岸317
一、对外开放地区概况317
二、各类开发区318
三、对外开放口岸322
第十一章中南地区经济323
第一节区位因素有利323
第二节 粮、棉、油、糖、热作综合开发325
一、我国最大的水稻产区326
二、甘蔗、棉花和油料的重要生产区域327
三、全国热带经济作物基地328
第三节 能源与轻、重工业协调发展328
一、世界最大的水电基地328
二、轻、重工业相结合331
第四节 完善南北通道340
一、陆经水纬340
二、经向陆路构成我国南北交通主轴340
三、水运:内河与海运并行发展,水运设施利用不充分343
四、高速公路基本成网345
五、航空由薄弱到强化,南部机场布局过密345
第五节区内差异与经济联系346
一、区内差异与经济发展前景347
二、区域经济技术协作、城市经济协作区、沿海经济开放区356
第六节 主要城市与经济中心359
一、城市与城市化359
二、主要经济中心359
三、经济特区366
第七节 开放、开发区及口岸371
一、对外开放地区概况371
二、各类开发区372
三、对外开放口岸375
第十二章 华北地区经济377
第一节 京畿之地377
一、地处首都周边377
二、生态屏障受损378
三、地下资源富饶379
第二节 全国能源基地379
一、煤炭资源的开发及布局380
二、电力工业布局及煤电联营383
三、其他工业385
第三节 农牧业经济发展与布局390
一、粮食、经济作物390
二、畜牧业391
第四节 新的陆、空、海交通网络392
一、交通运输地位显要392
二、以运能干线为主的铁路网392
三、以首都为中心的航空运输395
四、以高速公路为骨架的公路网397
五、海运量大,海港布局有过密倾向398
第五节区内差异与经济联系400
一、区内差异与经济发展前景400
二、经济区、经济协作区405
第六节主要城市与经济中心408
一、城市与城市化408
二、经济中心与次中心409
第七节 开放、开发区及口岸415
一、对外开放地区概况415
二、各类开发区416
三、对外开放口岸421
第十三章东北地区经济422
第一节 土地、水热和矿物资源的良好结合422
第二节 老工业基地的衰退与改革424
一、冶金工业425
二、机械制造业426
三、石油工业427
四、化学工业428
五、煤炭、电力工业429
六、其他工业430
第三节 全国商品粮、豆主产区432
一、粮、豆生产商品率高432
二、主要农作物地理分布432
三、不同的作物类型组合区433
四、新的“大豆、玉米轮作计划”434
第四节 铁路主导型交通网络434
一、铁路五横七纵,入关通道434
二、北方最便利的水运系统436
四、国际陆海联运438
三、公路运输438
五、民用航空、电力网、439
管道运输439
第五节区内差异与经济联系440
一、东北三省差异,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440
二、经济区、城市经济技术协作联合体444
第六节 主要城市与经济中心446
一、城市与城市化446
二、四大经济中心(大区级)447
三、其他经济中心450
第七节 开放、开发区及口岸452
一、对外开放地区概况452
二、各类开发区453
三、对外开放口岸454
第十四章 西南地区经济456
第一节 “西部大开发”主要地域载体456
一、盆地精华456
二、资源富集458
三、已有初步开发459
第二节 新兴能源、金属、化工基地460
一、新兴的钢铁和有色金属基地460
二、能源资源丰富,“西电东送”主要源头462
三、以磷、硫为特色的化学工业465
四、在军工基础上发展的机械、电子工业466
五、建设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带467
六、少数轻纺工业的部门优势467
一、经济作物地位上升,烟草、橡胶产业布局扩展468
第三节 种植业、养畜业和桑蚕、柑橘产区468
二、粮食作物布局469
三、牧业发展和布局特色470
第四节 构筑出海和外运通道470
一、西南出海和外运通道概况470
二、铁路主通道471
三、进藏铁路布局及选线方案比较474
四、公路“西南大通道”及国际通道475
五、航空运输476
六、内河运输与国际水运和水陆联运478
第五节区内差异与经济联系479
一、区内差异,各自经济优势与发展前景479
二、经济协作区486
二、主要经济中心489
第六节 主要城市与经济中心489
一、城市与城市化489
第七节 开放、开发区及口岸495
一、对外开放地区概况495
二、各类开发区495
三、对外开放口岸496
第十五章 西北地区经济498
第一节 “西部大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498
一、价值34万亿元的矿物财富498
二、水是开发利用大西北的关键499
三、黄河上的“水力富矿”500
五、经济布局应相对集中501
第二节 特色农牧业经济501
四、生态环境恶化,农牧业资源有待保护利用501
一、优质长绒棉商品基地502
二、“面包小麦”502
三、牧业生产条件衰退503
第三节 原材料和能源工业开发初具规模504
一、“西气东输”最大源头504
二、“西煤东运”、“西电东送”重要基地505
三、以镍、铜、铝、铅、锌为主的有色金属采选和冶炼基地507
四、纺织、化工、机械工业510
五、五大产业群体及其地理分布512
第四节 延伸西北通道513
一、西北大通道概况513
二、铁路干线513
三、公路:大区域公路交通枢纽建设518
四、民航:国家与地方共同进行机场布局规划建设519
五、管道:新建大口径、长距离运输线520
第五节区内差异与经济联系520
一、区内差异,各省区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520
二、西北五省区经济技术协作529
第六节 主要城市与经济中心531
一、城市与城市化531
二、经济中心531
第七节 开放、开发区及口岸534
一、对外开放地区概况534
二、各类开发区535
三、对外开放口536
岸536
第一节 香港经济:国际金融、贸易与航运中心538
第十六章 特别行政区域经济538
一、恢复行使主权539
二、香港经济发展结构及其地理基础539
三、全球名列榜首的自由经济区域541
四、制造业兴衰与工业再配置构想541
五、国际贸易与金融中心542
六、香港同内地的经济联系544
七、国际交通枢纽545
八、旅游购物中心546
九、构建“理想之都”,开拓城市用地新方案547
十、香港数码港547
第二节 澳门经济:独具特色的旅游博彩业549
一、恢复行使主权550
二、经济发展特征及其演变550
三、交通运输551
四、旅游博彩业552
第三节台湾经济:技术密集产品输出基地553
一、深受海洋之惠553
二、台湾经济发展历程554
三、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经济结构演变556
四、未来产业发展目标557
五、经济布局及其变化558
六、新竹科学园区崛起558
七、工业布局向境外延伸558
八、对外贸易与地域结构559
九、海峡两岸经济贸易560
十、交通运输网络561
十一、城镇体系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