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哮喘病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李明华,殷凯生,蔡映云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6675X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1149页
- 文件大小:84MB
- 文件页数:1171页
- 主题词:哮喘-诊疗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哮喘病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发展简史2
第二节 定义4
第三节 哮喘病的新概念和常用术语5
第四节 我国哮喘病的研究现状10
第五节 今后的研究方向和目标12
第二章 病因学16
第一节 概述16
第二节 哮喘病的致病因素17
第三节 哮喘病的诱发因素30
第一节 哮喘病的患病率33
第三章 流行病学33
第二节 哮喘病的病死率39
第三节 哮喘病的自然病程41
第四章 遗传学43
第一节 概述43
第二节 哮喘家族史与遗传学的关系44
第三节 哮喘基因定位的策略和方法45
第四节 白细胞抗原基因与哮喘病47
第五节 T细胞受体遗传学与哮喘病50
第六节 β2受体多态性与哮喘病52
第七节 哮喘候选基因55
第八节 哮喘基因敲除模型59
第九节 IgE的遗传调控59
第一节 变应原与IgE62
第五章 免疫学62
第二节 炎症细胞与哮喘病65
第三节 细胞因子与哮喘病80
第四节 黏附分子与哮喘病95
第五节 炎性介质与哮喘病98
第六章 发病机制111
第一节 气道炎症学说111
第二节 神经-受体失衡学说118
第三节 免疫与变态反应学说121
第四节 与哮喘病发病机制有关的其他学说122
第五节 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机制125
第七章 病理学128
第一节 气道炎症和气道重构128
第二节 哮喘病的病理学改变131
第三节 哮喘病气道组织的细胞种类和病理学特征134
第四节 气道平滑肌的病理学特征139
第八章 病理生理学142
第一节 与磷脂类炎性介质相关的病理生理142
第二节 与嗜酸性粒细胞相关的病理生理149
第三节 与其他炎性细胞相关的病理生理157
第四节 与气道高反应性有关的病理生理168
第五节 与气道通气障碍有关的病理生理173
第六节 与迟发相哮喘反应相关的病理生理176
第七节 与气道换气功能障碍相关的病理生理178
第九章 分类与分型180
第一节 经典的分类方法181
第二节 近代分型分类方法183
第三节 变应性哮喘184
第四节 感染性哮喘187
第五节 运动性哮喘189
第六节 药物性哮喘191
第七节 职业性哮喘192
第八节 特殊类型哮喘病193
第十章 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196
第一节 哮喘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196
第二节 病史的重要性199
第三节 病史采集要点和主要询问内容199
第十一章 一般实验室检查203
第一节 实验室常规检查203
第二节 胸部X线或CT检查204
第三节 血气分析205
第四节 肺音分析208
第十二章 气道反应性及其测定210
第一节 气道高反应性的形成机制210
第二节 试验方法和仪器212
第三节 测定前准备215
第四节 乙酰甲胆碱/组胺吸入气道反应性测定216
第五节 运动激发试验221
第六节 特异性支气管激发试验222
第七节 气道反应性测定的评价223
第八节 支气管扩张试验227
第十三章 肺功能测定229
第一节 峰流速值测定229
第二节 用力肺活量及其衍生指标234
第四节 肺容积测定236
第三节 呼吸动力学测定236
第五节 流速-容量曲线237
第六节 换气功能237
第十四章 免疫学诊断及检测技术239
第一节 过敏原皮肤试验239
第二节 激发试验244
第三节 体外检测技术和主要检测项目245
第十五章 诊断与鉴别诊断254
第一节 诊断254
第二节 哮喘病严重程度的诊断256
第三节 哮喘病的鉴别诊断259
第十六章 免疫药理学265
第一节 概述265
第二节 抗哮喘药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266
第三节 与ThO细胞分化相关的免疫药理学267
第四节 与IgE相关的免疫药理学272
第五节 与细胞因子相关的免疫药理学277
第六节 炎性介质和抗炎性介质药物284
第七节 免疫调节药物与哮喘免疫药理学287
第十七章 哮喘病的临床药理学291
第一节 药动学研究292
第二节 药效学研究300
第三节 影响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因素307
第四节 抗哮喘药物和时间药理学310
第五节 抗哮喘药物在肺内的代谢过程314
第十八章 哮喘病急性期治疗总论317
第一节 哮喘急性期的严重度分级和治疗目的317
第二节 急性发作时第一现场的治疗318
第三节 急性发作期的急诊室治疗320
第四节 急性发作期的住院治疗323
第五节 支气管解痉剂在急性期的应用原则324
第十九章 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的应用328
第一节 药理学研究329
第二节 速效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334
第三节 长效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344
第四节 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的给药途径和选择348
第五节 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的副作用及其防治349
第二十章 茶碱类药物的应用352
第一节 茶碱类药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352
第二节 茶碱类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358
第三节 茶碱类药物的种类和临床应用359
第四节 茶碱类药物的安全性、副作用及其防治367
第五节 缓(控)释茶碱的研究现状368
第二十一章 其他支气管扩张剂的应用370
第一节 抗胆碱药物371
第二节 选择性磷酸二酯酶同工酶抑制剂375
第三节 钙离子拮抗剂380
第四节 钾离子通道激活剂384
第五节 硫酸镁386
第六节 速尿387
第二十二章 糖皮质激素在危重度哮喘中的应用390
第一节 糖皮质激素在危重度哮喘时的作用机制390
第二节 临床常用糖皮质激素391
第三节 危重度哮喘分级治疗管理中激素的使用392
第四节 不良反应及其防治394
第二十三章 危重度哮喘的防治396
第一节 定义396
第二节 危重度哮喘的成因397
第三节 病理生理学398
第四节 严重程度判断400
第五节 鉴别诊断402
第六节 治疗403
第七节 预后418
第二十四章 哮喘病并发症及其防治419
第一节 自发性气胸和纵隔气肿419
第二节 呼吸衰竭420
第三节 气道黏液栓阻塞422
第四节 肺部细菌感染423
第五节 慢性阻塞性肺病424
第六节 哮喘猝死426
第七节 儿童生长发育迟缓429
第八节 其他并发症430
第二十五章 哮喘病缓解期治疗总论431
第一节 概述431
第二节 哮喘病的缓解期治疗原则和目的432
第三节 哮喘病的阶梯治疗方案435
第四节 哮喘病的三级分度治疗方案438
第五节 哮喘控制的临床评价指标与界定443
第二十六章 糖皮质激素吸入疗法446
第一节 吸入糖皮质激素的分子药理学447
第二节 吸入糖皮质激素的免疫药理学452
第三节 吸入糖皮质激素的药动学特征458
第四节 吸入糖皮质激素的临床药效学研究463
第五节 吸入糖皮质激素的适应证和临床应用465
第六节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的种类469
第七节 吸入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及防治477
第八节 吸入糖皮质激素的注意事项480
第二十七章 色甘酸钠487
第一节 概述487
第二节 药代动力学和药理机制488
第三节 临床药理学489
第四节 色甘酸钠的临床应用491
第五节 临床应用评价492
第六节 非糖皮质激素类气道抗炎药物的临床应用策略和评价493
第一节 概述494
第二十八章 尼多酸钠494
第二节 药代动力学研究495
第三节 药效学研究495
第四节 临床应用500
第二十九章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501
第一节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的试验药理学501
第二节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各论505
第三十章 抗过敏药物512
第一节 炎性介质在哮喘病气道炎症中的作用512
第二节 抗过敏药物的药理学研究515
第三节 抗过敏药物对哮喘的临床药效学研究519
第四节 抗过敏药物的种类521
第五节 临床治疗哮喘病常用的抗过敏药物526
第六节 抗组胺药物的毒副作用545
第三十一章 特异性变态反应疫苗治疗548
第一节 概述548
第二节 特异性变态反应疫苗治疗的免疫机制549
第三节 特异性变态反应疫苗治疗对哮喘的疗效评价551
第四节 特异性变态反应疫苗治疗的目的、适应证和禁忌证553
第五节 特异性变态反应疫苗治疗的各种治疗方案555
第六节 具体实施方法及注意事项559
第七节 特异性变态反应疫苗治疗的副作用及防治561
第八节 变应原疫苗的研究现状563
第九节 特异性变态反应疫苗治疗实验研究动向及临床研究方向566
第三十二章 免疫调节剂和免疫抑制剂569
第一节 免疫制剂在哮喘防治中的地位和现状569
第二节 免疫调节剂570
第三节 免疫抑制剂578
第三十三章 哮喘病的联合治疗583
第一节 联合治疗的特点583
第二节 哮喘治疗药物的分类584
第三节 哮喘病的联合治疗587
第三十四章 中医中药的临床实践和常用方剂595
第一节 病因病机595
第二节 辨证施治597
第三节 中医治疗哮喘的常用方剂600
第四节 治疗哮喘病的传统中药606
第五节 哮喘病相关中药的副作用616
第三十五章 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研究618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研究和治疗的指导思想619
第二节 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病的疗效621
第三节 哮喘病中西医结合药理学研究思路和现状624
第四节 哮喘病中西医结合诊断627
第五节 哮喘病中西医结合治疗631
第三十六章 植物药在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的应用637
第一节 概述637
第二节 不同国家治疗疾病的差异性638
第三节 各国治疗哮喘病的植物药研究639
第四节 各国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植物药研究657
第五节 植物药对哮喘病和过敏性鼻炎疗效研究660
第三十七章 哮喘病中药免疫药理学研究678
第一节 中药免疫药理学研究概况678
第二节 阻断哮喘病各个环节的中药681
第三节 治喘中药的免疫药理学研究684
第一节 基因治疗的一般问题694
第三十八章 哮喘病的基因治疗694
第二节 哮喘病的基因治疗696
第三十九章 呼吸道感染与哮喘病的关系以及治疗思路700
第一节 呼吸道感染与哮喘的发生700
第二节 哮喘病合并呼吸道感染708
第四十章 哮喘病的预防713
第一节 哮喘病的一级预防713
第二节 哮喘病的二级预防715
第三节 哮喘病的三级预防715
第四十一章 哮喘病的心理学研究721
第一节 概述721
第二节 心理因素对哮喘的影响721
第三节 哮喘对心理情绪的影响724
第四节 哮喘患者心理障碍的处理726
第四十二章 哮喘患者的生命质量评估及临床应用729
第一节 概述729
第二节 影响哮喘患者生命质量的主要因素729
第三节 哮喘患者生命质量评表的制定730
第四节 哮喘患者生命质量评分表的使用732
第五节 我国哮喘患者生命质量与欧美患者的差异733
第六节 哮喘生命质量评估临床应用的价值733
[附] 成人哮喘生命质量评分表(5分制)734
第四十三章 哮喘患者的麻醉与手术问题737
第一节 麻醉中影响哮喘的因素和机制737
第二节 哮喘患者术前评估738
第三节 麻醉和术前对哮喘病的处置741
第四节 哮喘患者的麻醉和手术742
第四十四章 哮喘患者的护理746
第一节 哮喘患者的教育746
第二节 病室的安排749
第三节 协助医生病情观察750
第四节 注意观察药物的副作用750
第五节 饮食护理751
第六节 心理护理751
第四十五章 哮喘的预后753
第一节 影响哮喘预后的因素753
第二节 医疗因素对预后的影响758
第三节 患者的依从性和自我防治水平的影响760
第四节 儿童哮喘病的预后760
第五节 哮喘病预后的估计和评价方法763
第四十六章 儿童哮喘765
第一节 我国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766
第二节 儿童哮喘的病史及临床表现770
第三节 儿童哮喘的辅助诊断方法771
第四节 我国儿童哮喘的诊断和治疗常规(2003年11月修订)774
第五节 儿童哮喘常用药物的临床应用781
第六节 儿童哮喘的特殊治疗796
第七节 2002年GINA方案有关儿童哮喘的修改要点800
第八节 婴幼儿喘息804
第九节 病毒感染、过敏性疾病和儿童哮喘的内在联系810
第十节 哮喘自我管理与教育812
第十一节 目前儿童哮喘防治中常见的误区及问题813
第一节 流行病学研究815
第四十七章 老年性哮喘815
第二节 病因及发病机制816
第三节 临床特征818
第四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821
第五节 治疗823
第六节 预后828
第四十八章 咳嗽变异性哮喘829
第一节 发病机制829
第二节 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830
第三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831
第四节 治疗832
第四十九章 难治性哮喘833
第一节 定义833
第二节 难治性哮喘的主要类型833
第三节 难治性哮喘的相关因素838
第四节 难治性哮喘的药物治疗848
第五节 难治性哮喘的卫生经济学思考852
第五十章 职业性哮喘855
第一节 职业性哮喘的定义855
第二节 职业性哮喘的流行病学855
第三节 职业性哮喘的病因856
第四节 职业性哮喘的发病机制859
第五节 职业性哮喘的临床表现860
第六节 职业性哮喘的诊断861
第七节 职业性哮喘的治疗和预后865
第五十一章 运动性哮喘866
第一节 发病机制866
第二节 病理生理867
第三节 诊断873
第四节 运动性哮喘的防治874
第五十二章 药物性哮喘880
第一节 定义与概述880
第二节 可能诱发哮喘的药物880
第三节 发病机制882
第四节 诊断883
第五节 治疗和预防883
第六节 阿司匹林性哮喘884
第五十三章 胃食管反流病与哮喘病890
第一节 病因与发病机制890
第二节 临床表现891
第三节 诊断891
第五节 预后892
第四节 治疗892
第五十四章 食物过敏性哮喘893
第一节 流行病学893
第二节 食物的抗原性894
第三节 发生机制894
第四节 诱发哮喘的食物种类896
第五节 影响食物变应原的因素898
第六节 诊断898
第七节 预防和治疗901
第五十五章 激素抵抗性哮喘903
第一节 概念及临床特征903
第二节 激素抵抗性哮喘的发生机制904
第三节 激素抵抗性哮喘的诊断策略908
第四节 激素抵抗性哮喘的治疗策略909
第五节 预后913
第五十六章 脆性哮喘914
第一节 分型914
第二节 流行病学915
第三节 病因学915
第四节 发病机制的探索918
第五节 治疗919
第五十七章 妊娠期哮喘924
第一节 妊娠与哮喘的相互影响924
第二节 妊娠期哮喘的治疗926
第三节 哺乳期哮喘的治疗932
第二节 发病机制933
第一节 定义及概况933
第五十八章 月经性哮喘933
第三节 临床表现934
第四节 治疗934
第五十九章 尘螨过敏与哮喘病936
第一节 尘螨病原生物学936
第二节 尘螨的变应原性940
第三节 尘螨变应原的免疫应答945
第四节 流行病学947
第五节 特异性免疫诊断951
第六节 尘螨变应原疫苗治疗954
第七节 预防措施958
第六十章 真菌过敏与哮喘病961
第一节 概述961
第二节 真菌变态反应的基础研究962
第三节 真菌变态反应的临床研究967
第六十一章 花粉过敏与哮喘病977
第一节 概述977
第二节 我国致敏花粉的主要种类978
第三节 与致敏花粉相关的基础研究979
第四节 花粉对过敏性哮喘的影响因素981
第五节 临床症状983
第六节 实验室检查985
第七节 特异性治疗986
第八节 一般治疗988
第六十二章 过敏性鼻炎与哮喘病991
第一节 过敏性鼻炎与哮喘病的关系992
第二节 过敏性鼻炎的病理学996
第三节 过敏性鼻炎的病理生理学997
第四节 过敏性鼻炎的发病机制1002
第五节 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1004
第六节 过敏性鼻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1006
第七节 过敏性鼻炎的防治1012
第六十三章 微机管理在哮喘病诊治中的应用1024
第一节 微机管理系统在哮喘病诊断中的应用1024
第二节 微机管理系统在哮喘病防治中的应用1026
第三节 微机在哮喘病教育中的应用1028
第四节 微机在哮喘病科研中的应用1029
第五节 微机管理系统在防治对策中的应用1029
第六节 微机在哮喘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1031
第一节 在哮喘病运用循证医学的目的1034
第六十四章 循证医学在哮喘病中的应用1034
第二节 循证医学在哮喘病中的运用程序(附哮喘相关网站、书籍和杂志)1036
第三节 循证医学在哮喘病中的具体运用1042
第六十五章 哮喘病社会经济学研究1045
第一节 概述1045
第二节 哮喘病临床经济学的现状1046
第三节 哮喘病临床经济学的研究内容1048
第四节 哮喘病临床经济学的今后研究方向1050
第六十六章 哮喘病药物治疗的临床思维1051
第一节 临床思维的基础1051
第二节 临床思维的要点1053
第六十七章 对哮喘病人的宣传教育和社会支持1056
第一节 患者教育在哮喘病防治中的作用1056
第二节 教育的方式和内容1058
第三节 哮喘病基本知识的教育内容1060
第四节 哮喘病预防知识的教育内容1063
第五节 哮喘病治疗知识的教育内容1066
第六节 哮喘病患者的心理教育内容1069
第七节 社会支持与哮喘病教育1071
第六十八章 哮喘病的膳食和饮食治疗1073
第一节 膳食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1073
第二节 膳食在哮喘病中的治疗作用1074
第三节 祖国医学有关哮喘病食疗的实践1077
第六十九章 哮喘病患者的身体锻炼1079
第一节 哮喘病患者的耐寒锻炼1079
第二节 哮喘病患者的体能锻炼1080
第三节 哮喘病患者的调整呼吸锻炼1082
第四节 气功疗法1085
第一节 抗哮喘药物的临床试验的内容和设计1089
第七十章 抗哮喘药物的临床试验和评价方法1089
第二节 抗炎性抗哮喘药物的临床评价方法1097
第三节 平喘性抗哮喘药物的评价方法1102
第四节 抗哮喘药物开发与研究的特殊问题1104
第五节 利用计算机建模进行药物试验1106
第七十一章 21世纪抗哮喘药物的研究和开发1109
第一节 研究思维和模式1109
第二节 近期研究药物1109
第三节 中期开发目标1111
第四节 远期研究目标1112
第五节 21世纪哮喘免疫药理学的研究方向1114
第七十二章 哮喘病防治问答(向哮喘病人宣教用)1118
参考文献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