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影像中的20世纪中国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社会变迁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影像中的20世纪中国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社会变迁
  • 唐晨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 ISBN:9787106034047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60页
  • 文件大小:71MB
  • 文件页数:383页
  • 主题词:纪录片-电影史-中国-20世纪;社会变迁-研究-中国-20世纪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影像中的20世纪中国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社会变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序 影像中的20世纪中国1

第一篇章 诞生和萌发2

序言:纪录片的传入及其萌发(1896—1905年)2

一、纪录片的传入2

二、中国的第一部纪录片4

第一章 早期纪录片映照社会的动荡(1905—1931年)6

第一节 早期纪录片:一幅斑斓的民族奋争史6

一、1905—1921年的发展概况6

二、1922—1926年的发展概况11

三、1927—1931年的发展概况17

第二节 早期纪录片的形态特征:初始的新闻纪录19

一、简单再现19

二、纪录片的初始形态20

第三节 早期的社会与纪录片:真实的映照21

一、近现代文化演进的轨迹21

二、五四运动带来的生机22

第四节 美学特征形成之一:从“杂耍”起步23

一、从“杂耍”起步24

二、电影成为艺术24

三、中国电影的独特体系26

第二章 与时代共舞的抗战纪录片(1931—1945年)27

第一节 抗战纪录片:一幅抗日战争烽火图28

一、1932—1937年:划时代的变革时期28

二、1937—1945年:抗日战争烽火图30

第二节 抗战纪录片的形态特征:用事实说话37

一、形态特征37

二、典型作品37

第三节 抗战时期的社会与纪录片40

一、左翼电影运动的影响40

二、聚焦抗战40

第四节 美学特征形成之二:鼓动民众42

一、左翼电影运动的缘起42

二、苏联电影理论的引进43

三、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44

第三章 新时代的曙光——解放战争(1945—1949年)45

第一节 解放区纪录片:一首由千千万万人民英雄书写的历史叙事长诗49

一、共产党领导下的制片活动49

二、国统区的纪录片创作54

三、台湾的纪录片创作56

第二节 时代变动中的纪录片形态特征58

一、解放区纪录片的形态特征58

二、以《民主东北》的形态特征为例59

三、以《百万雄师下江南》的形态特征为例60

第三节 时代变动中的社会与纪录片61

一、国民党政治上独裁、经济上独占使得民怨载道61

二、国民党撕毁停战协议,学生抗议示威,社会一片混乱63

三、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进步电影摇旗呐喊64

四、配合战争,解放区电影鼓动宣传65

第四节 美学特征形成之三:记录胜利67

一、国统区电影美学特征之成因67

二、解放区电影美学特征之成因69

第二篇章 发展和扭曲74

序言74

第四章 新中国“十七年”纪录片(1949—1966年)76

第一节 纪录片的走向:在曲折中行进77

一、继续完成民主革命未竟任务的1949—1953年77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953—1966年81

第二节 社会背景与纪录片形态特征102

一、创作的指导思想102

二、关于真实性问题的讨论103

三、纪录片形态特征104

四、再次讨论真实性,制止拍摄中的浮夸现象106

第三节 变革中的社会与纪录片108

一、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之一108

二、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之二110

三、抗美援朝战争111

四、镇压反革命运动114

五、“三反”、“五反”运动114

六、开门整风运动115

七、“大跃进”运动116

第四节 美学特征形成之四:形象化政论121

一、苏联电影的影响121

二、美学特征之成因122

第五章 “文革”时期的纪录片(1966—1976年)125

第一节 纪录片的艰难跋涉126

一、新影厂和八一厂摄制的新闻纪录片126

二、伊文思与《愚公移山》128

三、电视纪录片129

第二节 纪录片的主要特色及创作经验131

一、主要特色131

二、创作经验132

第三节 “十年浩劫”中的社会与纪录片134

一、历史与影像交织回放134

二、“文化大革命”起因的探究148

第四节 美学特征形成之五:为政治服务150

一、“三突出”、“四句话”成为主要的创作原则151

二、为政治服务成为主要的创作目的152

第六章 转折时期的纪录片(1976—1989年)154

第一节 在徘徊中前进的纪录片155

一、新闻纪录电影155

二、电视纪录片174

第二节 艺术复兴的最初实绩190

一、创作特点191

二、新闻片、纪录片、专题片的区别193

第三节 转折时期的社会与纪录片195

影像中的历史在眼前回放195

第四节 美学特征形成之六:政论性回归208

一、纪录片创作中的时代特征209

二、美学特征之成因209

第三篇章 突破和局限214

序言214

第七章 迈向新世纪的纪录片(1989—2000年)216

第一节 与时代同步 与世界对话216

一、关于主流纪录片217

二、关于精英纪录片249

三、关于大众纪录片270

四、关于边缘纪录片287

第二节 纪录片的发展与繁荣289

一、纪录片形态上的改变289

二、关于中国电视专题节目的分类291

三、《东方时空·生活空间》的探索292

第三节 全方位描绘大时代的风采295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情况296

二、“与时代共舞”的中国纪录片297

三、20世纪中国社会出现的四次大转型299

四、20世纪中国的文艺学发展趋势300

第四节 美学特征形成之七:走向多元化302

一、回顾与比较303

二、美学特征分析310

结束语 纪录片与历史,在互动与交流中整合331

参考文献346

后记35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