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文化继承与创新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杨翰卿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16102822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35页
- 文件大小:156MB
- 文件页数:353页
- 主题词:哲学-继承-研究-中国;哲学-知识创新-研究-中国;文化-继承-研究-中国;文化-知识创新-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哲学文化继承与创新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代序“马魂、中体、西用”: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道路&方克立1
自序1
导言 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继承创新概论1
一 继承创新是中国哲学和文化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的基本路径1
二 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继承创新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概括和总结2
三 继承创新贯穿于中国哲学文化发展的全过程4
四 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继承创新取决于文化的可离析性和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9
五 余论12
第一篇 继承与创新:20世纪以来的中国哲学和文化观考察19
第一章20世纪立足传统的中体西用论及其衍化19
一20世纪中体西用论的理论背景19
二20世纪中体西用论的理论内涵21
三20世纪中体西用论的理论实质25
四“抽象继承”:20世纪50年代关于中国哲学遗产继承问题的一个重要观点26
五 儒学复兴论32
第二章20世纪反对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西化思潮39
一 西化思潮的成因39
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全盘西化”论42
三20世纪80年代的新“全盘西化论”46
四 西体中用论49
第三章20世纪“以传统批判现代化,以现代化批判传统”及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诸主张52
一 中西互为体用论52
二“以传统批判现代化,以现代化批判传统”55
三“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59
第四章20世纪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文化观63
一 辩证的分析,创造的综合63
二 批判继承,综合创新70
第五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创新发展的文化建设理论75
一 毛泽东思想关于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的理论75
二 邓小平理论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以立为本,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风貌81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文化创新,以创新为魂,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品格85
四 科学发展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旨的观念特征93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关于提高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问题97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97
二 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队伍104
三 实施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111
第二篇 中国哲学和文化继承创新、扬弃发展的理论研究123
第七章 判别中国优秀传统哲学和文化的实践标准(一)123
一 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123
二 实践及实践判别的意蕴128
第八章 判别中国优秀传统哲学和文化的实践标准(二)135
一 实践判别标准的预设性、实效性和相对性135
二 实践判别标准的时代性和民族性139
第九章 继承性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哲学和文化152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撷英咀华152
二 观念层面和实践层面的继承性弘扬问题161
第十章 剔除性转换和矫正性纠偏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165
一 剔除性转换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165
二 矫正性纠偏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174
第十一章 批判性重构和融合性创新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179
一 批判性重构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179
二 融合性创新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184
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当代转换与文化创新的当代特征191
一 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191
二 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和辩证转化195
三 文化创新的当代特征和理论结构199
四 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发展先进文化的基本途径204
五 结语207
第三篇中国哲学和文化继承创新、扬弃发展的个案考察211
第十三章 关于“道”、“仁”两个观念渊源的考察211
一 殷商时期“帝”、“上帝”、“天”的观念211
二 西周时期“天”、“人”的观念213
三 老子“道”、孔子“仁”的观念216
第十四章 道家哲学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意义222
一 先秦道家哲学思想的基本内涵222
二 先秦道家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225
三 道家哲学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意义230
第十五章 墨学的创立及其文化创造精神238
一 墨学创立的继承创新意义238
二 墨学的文化创造精神242
第十六章 韩愈儒学道统论的继承创新意义及其现代启示248
一 韩愈以儒排佛实质是倡兴儒学,重新确立儒学独尊地位248
二 韩愈道统论承前启后开宋明理学之先的创新价值252
三 韩愈复兴儒学针砭时弊改造社会现状的实用取向256
四 韩愈复兴儒学建立儒家道统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257
第十七章 二程洛学继承创新的理论特征259
一 二程继承创新的思想精神259
二 二程洛学继承创新的理论内容263
三 二程洛学继承创新的学术价值268
第十八章 朱熹知行观的理论承继和创新发展270
一 朱熹知行论的孔孟之承和二程之继270
二“闻见之外,犹有我不闻不见的道理在”274
三“格物致知”276
四“知先行后”、“行重知要”283
五 知行“常相须”、“互相发”287
六 朱熹知行论的主要特色和理论贡献288
第十九章 从邵雍与宋代象数易哲学的发展看宋代易学的超越意义293
一 邵雍易学哲学的承接和思想渊源293
二 邵雍易学哲学的创造性发展和理论贡献295
三 从邵雍易学哲学到南宋蔡元定、蔡沉的数理易学299
四 朱熹融合象数、义理的易学哲学302
五 宋代象数易哲学对中外哲学的影响304
第二十章 许衡明体达用的实学思想和创新精神309
一 许衡之学“自得伊洛”“以明体达用为主”309
二 许衡学宗伊洛不辨朱陆的“明体”理论继承性310
三 许衡“达用”实学的创新精神及成就313
第二十一章 冯友兰新理学对中国哲学精神的阐释320
一 新理学对中国哲学精神的概括和提升320
二 新理学观照中国哲学精神及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检讨323
三 新理学所阐扬的中国哲学精神的价值和意义325
四 新理学所阐扬的中国哲学精神的局限和偏执328
主要参考文献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