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草业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洪绂曾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9787109159808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593页
- 文件大小:482MB
- 文件页数:642页
- 主题词:草原建设-畜牧业经济-经济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草业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一、草业史的主要内容3
二、草业的主要功能4
三、草业的认知过程4
四、草业的内涵6
五、传统草业的历史过程7
六、现代草业的发展历程11
七、草业发展的历史机遇14
主要参考文献15
第一章 中国草政史17
第一节 古代和近代的草政19
一、机构的产生与兴起19
二、政策与法规24
三、中国近代草原政策与法规27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草政管理机构设置29
一、中央草政机构29
二、地方草政机构32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草业立法史41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制建设历程41
二、《草原法》的主要内容和规定的主要制度44
三、与草原保护建设相关的其他法律法规48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草原保护及草业发展政策50
一、1949—1977年草原政策的发展和演变50
二、1978—1999年国家关于草原政策的发展和演变52
三、2000—2009年草原保护建设政策的发展与完善54
四、国家对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投入政策的发展与变化56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草原监理和执法史58
一、新中国草原监理和执法工作发展历程58
二、草原监理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现状59
三、草原监理和执法工作现状60
主要参考文献63
第二章 中国草原资源及重点草原史65
第一节 中国草原资源概况67
第二节 草原的变迁及影响因素69
一、气候条件对草原资源的影响69
二、民族纷争对草原资源的影响71
三、社会政策对草原资源的影响72
四、草地利用方式对草地资源的影响74
第三节 呼伦贝尔草原75
一、呼伦贝尔草原的自然概况75
二、呼伦贝尔草原的形成75
三、呼伦贝尔草原开发利用的演变76
四、呼伦贝尔草原研究史77
第四节 松嫩草原78
一、松嫩草原的概况78
二、松嫩草原的形成79
三、松嫩草原开发利用的演变79
四、松嫩草原的研究80
五、松嫩草原研究机构与学科的发展82
第五节 科尔沁草原82
一、科尔沁草原的概况82
二、科尔沁草原的形成83
三、科尔沁草原开发利用的演变83
四、科尔沁草原的研究84
五、科尔沁草原研究机构的发展85
第六节 锡林郭勒草原85
一、锡林郭勒草原自然概况85
二、锡林郭勒草原的形成85
三、锡林郭勒草原开发利用的演变86
四、锡林郭勒草原的研究87
第七节 阿拉善草原88
一、阿拉善草原的自然概况88
二、阿拉善草原的形成89
三、阿拉善草原开发利用的演变89
四、阿拉善草原的研究史90
五、阿拉善草原利用的问题90
第八节 乌兰察布草原91
一、乌兰察布草原的自然概况91
二、乌兰察布草原的形成91
三、乌兰察布草原开发利用的演变92
四、乌兰察布草原的研究史92
五、乌兰察布草原利用的问题92
第九节 阿尔泰草原93
一、阿尔泰草原的自然概况93
二、阿尔泰草原的形成94
三、阿尔泰草原开发利用的演变94
四、阿尔泰草原研究史95
五、阿尔泰草原利用的问题95
第十节 伊犁草原96
一、伊犁草原的自然概况96
二、伊犁草原的形成97
三、伊犁草原开发利用的演变98
四、伊犁草原研究史98
五、伊犁草原的利用问题99
第十一节 巴音布鲁克草原100
一、巴音布鲁克草原的自然概况100
二、巴音布鲁克草原的形成100
三、巴音布鲁克草原开发利用的演变101
四、巴音布鲁克草原研究史101
五、巴音布鲁克草原利用的问题102
第十二节 青海环湖草原103
一、青海环湖草原的概述103
二、青海环湖草原的形成103
三、青海环湖草原开发利用的演变104
四、青海环湖草原的研究史105
五、青海环湖草原的利用问题106
第十三节 甘南草原106
一、甘南草原的自然概况106
二、甘南草原的形成107
三、甘南草原开发利用的演变108
四、甘南草原研究史108
五、甘南草原利用的问题109
第十四节 川西北草原110
一、川西北草原的自然概况110
二、川西北草原的形成110
三、川西北草原开发利用的演变111
四、川西北草原研究史111
五、川西北草原利用的问题112
第十五节 那曲草原113
一、那曲草原的自然概况113
二、那曲草原的形成114
三、那曲草原开发利用的演变114
四、那曲草原研究史115
五、那曲草原利用的问题115
主要参考文献116
第三章 草原畜牧业发展史123
第一节 草原畜牧业发展概况125
一、草原畜牧业含义与特征125
二、草原畜牧业发展概况125
三、主要牧区草原畜牧业发展概况129
四、半农半牧区草原畜牧业发展概况148
五、南方草地(原)畜牧业发展概况153
第二节 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变迁158
一、游牧158
二、半定居放牧161
三、定居放牧163
第三节 草原家畜种类与分布165
一、北方半干旱、干旱草原区放牧家畜种类与分布166
二、西北荒漠和山地草原区放牧家畜种类与分布167
三、华北暖性灌草丛区放牧家畜种类与分布168
四、南方热性灌草丛区放牧家畜种类与分布168
五、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原和高寒草原区放牧家畜种类与分布169
主要参考文献170
第四章 草产业发展史173
第一节 人工种草及草产品加工调制业175
一、古代的人工种草及草产品加工调制175
二、近代的人工种草及草产品加工调制176
三、现代的人工种草及草产品加工调制177
第二节 种草养畜业180
一、种草养奶牛180
二、种草养羊184
三、种草养马188
四、种草养鱼的产生和发展190
五、种草养鹅的技术进步及发展192
第三节 草种业195
一、牧草育种195
二、草种生产196
三、草种贸易201
四、草种业管理203
第四节 草坪业205
一、中国古代草坪业进程(1840年以前)205
二、中国近代草坪业的发展(1840—1949)206
三、中国现代草坪业的发展(应用史)(1949—2009)206
第五节 草原旅游业211
一、概述211
二、古代草原旅游萌芽阶段(1840年以前)212
三、近代草原旅游的形成(1840—1949)213
四、现代草原旅游的发展(1949年至今)213
主要参考文献215
第五章 草原游牧文化219
第一节 草原游牧文化与草原文化221
一、草原文化的内涵及特质221
二、草原文化的历史分期及游牧文化的历史地位222
三、游牧文化的主要特征229
四、游牧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历史贡献230
第二节 我国北方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游牧民族233
一、秦汉以前的游牧民族233
二、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游牧民族233
三、隋、唐、宋时期的主要游牧民族237
四、元、明、清时期以来的主要游牧民族241
第三节 游牧民族的多元生活文化251
一、早期游牧民族的岩画251
二、牧业生产技术文明254
三、游牧民族的农业文明255
四、游牧民族的手工业文明255
五、游牧民族的贸易文化258
六、游牧民族衣食住行中的文化特色259
第四节 游牧民族的非物质文化261
一、游牧民族的历法与医学261
二、游牧民族的文学艺术263
第五节 古代主要游牧民族的游牧文化教育266
一、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教育266
二、伦理道德教育268
第六节 传统游牧文化背景下的草原利用、管理和保护273
一、蒙古高原草原的利用、管理和保护273
二、青藏高原草原的利用、管理和保护279
三、新疆草原的利用、管理和保护283
第七节 草原文化盛会285
一、草原那达慕285
二、乌兰牧骑286
三、阿肯弹唱会287
四、草原文化节287
主要参考文献288
第六章 草业教育史293
第一节 草业本科教育295
一、单门课程教学阶段(1938—1957)295
二、本、专科专业教学体系初步形成阶段(1958—1976)295
三、本、专科专业教学体系恢复和完善阶段(1977—1997)297
四、本科专业教学体系快速发展和提高阶段(1998年至今)299
第二节 草业研究生教育305
一、“文化大革命”前的非学位研究生教育阶段(1951—1976)306
二、“文化大革命”后的学位研究生教育阶段(1978年至今)307
三、博士后制度和培养316
四、国家重点学科的建立与发展316
第三节 教材出版317
一、“文化大革命”前的教材出版317
二、“文化大革命”后的教材出版317
第四节 草业职业教育、民族教育和其他教育323
一、草业职业教育323
二、少数民族草业教育327
三、草业留学生333
四、草业非学历教育337
第五节 教学研究345
一、学科和专业建设研究346
二、教学计划与培养模式研究348
三、教学方法研究351
四、课程创新研究352
五、草业科学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353
第六节 我国的草业科学专业介绍357
一、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草业科学系357
二、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草业科学系357
三、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草业科学博士点357
四、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358
五、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草业科学专业359
六、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草业科学系360
七、新疆农业大学草业与资源环境学院草业科学系360
八、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草业科学专业361
九、青海大学农牧学院草业科学系361
十、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草业科学系362
十一、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草业科学专业362
十二、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草业科学博士点362
十三、宁夏大学农学院动物科学系草业科学专业363
十四、西藏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草业科学专业363
十五、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草业科学专业364
十六、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草业科学系364
十七、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草业科学系364
十八、东北师范大学草地科学研究所草业科学研究生学科点365
十九、中山大学草业科学硕士点365
二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草业科学系365
二十一、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农林与园林学院草业科学专业366
二十二、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草业科学系366
二十三、海南大学农学院草业科学系366
二十四、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草业科学系367
二十五、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367
二十六、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草业科学专业368
二十七、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草业科学系368
二十八、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草业科学系368
二十九、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动物科学系草业科学专业368
三十、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草业科学系369
三十一、山东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草业科学专业369
三十二、塔里木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草业科学专业369
三十三、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草业科学专业370
三十四、内蒙古大学生命学院草业科学硕士点370
三十五、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系草业科学硕士点370
三十六、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草业科学系370
三十七、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草业科学专业371
三十八、扬州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草业科学专业371
三十九、延边大学农学院动物科学系草业科学硕士点371
四十、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草业科学硕士点372
四十一、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草业科学研究所草业科学硕士点372
四十二、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草业科学硕士点372
主要参考文献374
第七章 中国草业科技史377
第一节 中国草业科技发展的历史阶段379
一、古代草业科技思想的启蒙(1840年前)379
二、近代牧草及草原学在中国的兴起(1840—1949)380
三、现代草业科技奠基与草原科学研究(1949—1978)381
四、现代草业科技体系建立与草业科学研究(1978—2010)384
第二节 草业科技机构的发展与变迁386
一、草业科技机构的设立与发展386
二、主要的草业研究机构387
第三节 草业基础研究395
一、草原类型理论395
二、草地资源调查与评价396
三、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401
四、牧草新品种选育402
五、草地牧草、草业区划及饲用植物405
六、草原生态系统研究及功能评价410
七、草地农业生态系统413
八、草业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414
第四节 草业应用研究415
一、草原培育改良与合理利用415
二、草原有害生物防控419
三、国外草种引进421
四、牧草栽培利用与草种生产425
五、草业信息化服务与数字草业430
第五节 草业开发研究与保护建设431
一、南方草山草坡开发利用431
二、人工草地建植与草田轮作433
三、飞播牧草441
四、种草种树,发展畜牧442
五、退耕还林还草443
六、牧区“退牧还草工程”446
七、草地类自然保护区建设448
八、草业科技国际交流与研发450
九、草地改良与饲草料加工机械研制456
十、草原法制管理与草地资源动态监测研究458
第六节 草坪科技研发459
一、草坪科技发展历程459
二、草坪科技研究461
第七节 草业科技项目设立与研发成果468
一、草业国家重大研究项目设立468
二、草业规程标准的研究与制定470
三、获国家奖的草业科技成果471
四、草业科技论著478
主要参考文献479
第八章 中国草业学术组织483
第一节 中国草学会485
一、成立经过485
二、历史沿革486
三、重大活动487
第二节 中国草学会下属专业委员会511
一、草地资源专业委员会511
二、饲料生产专业委员会513
三、牧草育种专业委员会516
四、牧草种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518
五、草坪专业委员会519
六、牧草遗传资源专业委员会526
七、草地植保专业委员会528
八、草地生态专业委员会530
九、草业教育专业委员会535
十、青年工作委员会538
十一、草原法专业委员会540
十二、草地火管理专业委员会540
第三节 省(自治区、直辖市)涉草学会541
一、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学会541
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草原学会541
三、青海省草原学会544
四、甘肃省草原学会545
五、四川省草学会546
六、黑龙江省草原学会547
七、吉林省草原学会549
八、宁夏回族自治区草原学会550
第四节 其他相关学会与机构551
一、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551
二、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552
三、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553
第五节 国际交流554
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554
二、在华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559
第九章 中国草业学术刊物与历史人物565
第一节 学术刊物567
一、《草业学报》567
二、《草地学报》568
三、《中国草地学报》(原《中国草原》、《中国草地》)569
四、《草业科学》(原《中国草原与牧草》)570
五、《草原与草坪》(原《国外畜牧学——草原与牧草》)571
六、《草业与畜牧》(原《四川草原》)572
七、《内蒙古草业》573
八、《青海草业》574
九、《牧草与饲料》575
第二节 历史人物576
一、孙醒东576
二、叶培忠577
三、孙仲逸577
四、王栋578
五、还振举579
六、贾慎修580
七、朱懋顺580
八、卢得仁581
九、梁祖铎581
十、吴仁润582
十一、王朝品583
十二、宋恺583
十三、吴青年583
十四、黄兆华584
十五、李鹏年584
十六、王无怠585
十七、余复陶585
十八、杜逸586
十九、李逸民586
二十、李琪587
二十一、彭启乾587
二十二、李博587
二十三、金巨和588
二十四、萧文一588
二十五、吴永敷589
后记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