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尚书学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程元敏著;黄惠娟主编 著
- 出版社: 五南书局
- ISBN:9789571150598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1641页
- 文件大小:455MB
- 文件页数:169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尚书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壹 尚书各散篇之撰著1
一、尚书之起源2
二、尚书系记言体5
三、尚书体亦兼记事,但以记言为主11
贰 释尚书名义17
一、先秦但称「书」或「书」上加世代名18
二、尚书名起20
三、尚书义释23
四、馀说——尚书亦称「传」及「书经」之名起29
参 尚书篇数及名篇33
一、尚书篇数34
二、尚书名篇38
肆 孔子编「书」与所谓孔子删「书」说45
一、尚书先秦时已残缺46
二、孔子编书48
三、删书说检正53
(一)孔子删书说53
(二)孔子未曾删书58
伍 尚书之体裁63
一、六体说十例说64
二、定尚书一百零八目一百廿七篇八体(其中九篇存疑,不派入八体)75
陆 尚书总目篇91
一、书序92
二、尚书八十一目一百篇之目次篇次123
三、今本尚书二十九篇之著成时代简说131
四、定尚书一百零八目一百廿七篇篇次及其中一部分之著成时代总表141
柒虞、夏、商、周四代尚书各篇之题解规要及佚文辑考161
一、虞、夏书部分162
尧典第一162
舜典第二162
汨作第三164
九共九篇第四(有佚文)165
槀饫第五166
大禹谟第六166
皋陶谟第七(有佚文)168
益稷第八168
虞书佚文篇目不可确考者及疑虞书佚文169
禹贡第九173
禹誓第十(在百篇外下简称「百外」,有佚文)174
禹刑第十一(百外)174
禹之总德第十二(百外,有佚文)175
甘誓第十三175
武观第十四(百外,有佚文)175
五子之歌第十五178
夏训第十六(百外,有佚文)179
胤征第十七(有佚文)180
帝告第十八(有佚文)181
厘沃第十九182
汤征第二十(有佚文)183
汝鸠第二十一185
汝方第二十二186
夏令第二十三(百外,有佚文)186
夏书佚文篇目不可确考者及疑夏书佚文187
二、商书部分190
汤誓第二十四(有佚文)190
汤说第二十五(百外,有佚文)194
夏社第二十六195
疑至第二十七197
臣扈第二十八197
典宝第二十九198
仲虺之诰第三十(有佚文)199
汤诰第三十一(有佚文)202
明居第三十二203
汤之官刑第三十三(百外,有佚文)203
伊训第三十四(有佚文)204
肆命第三十五205
徂后第三十六206
太甲三篇第三十七(有佚文)206
咸有一德第三十八(有佚文)207
沃丁第三十九210
咸乂四篇第四十210
太戊第四十一(百外;此篇目之有无,存疑)212
古□第四十二(百外,有佚文)213
伊陟第四十三214
原命第四十四215
仲丁第四十五215
河亶甲第四十六216
祖乙第四十七217
盘庚三篇第四十八(有佚文)218
说命三篇第四十九(有佚文)220
高宗肜日第五十223
高宗之训第五十一(有佚文)224
西伯戡黎第五十二226
微子第五十三227
商书一作殷书佚文篇目不可确考者及疑商书佚文228
三、周书部分(上)230
泰誓三篇第五十四(有佚文,又附有诂述先秦泰誓文)230
牧誓第五十五242
武成第五十六(有佚文)243
大战第五十七(百外,有佚文)244
洪范第五十八245
分器第五十九247
旅獒第六十248
旅巢命第六十一250
康诰第六十二(此武王命书,又附有康诰诂述文)251
金縢第六十三253
大诰第六十四254
微子之命第六十五255
归禾第六十六257
嘉禾第六十七258
成王政第六十八262
揜诰第六十九(百外)263
将蒲姑第七十264
多方第七十一265
周官第七十二(有佚文)266
酒诰第七十三(有疑佚文)267
伯禽第七十四(有疑佚文)273
康诰第七十五(百外,此成王命书)275
唐诰第七十六(百外)275
蔡仲之命第七十七(百外,有佚文)276
多士第七十八276
召诰第七十九279
洛诰第八十279
梓材第八十一281
立政第八十二281
四、周书部分(下)282
无逸第八十三282
君奭第八十四283
贿肃慎之命第八十五284
亳姑第八十六286
君陈第八十七(有佚文)288
召公之执令第八十八(百外,有佚文)291
顾命第八十九292
康王之诰第九十293
毕命第九十一(有佚文)294
君牙第九十二(有佚文)297
冏命第九十三300
吕刑第九十四301
祭公之顾命第九十五(百外,有佚文)302
九刑第九十六(百外,有佚文)303
文侯之命第九十七304
周制第九十八(百外,有佚文)305
周之秩官第九十九(百外,有佚文)306
训语第一百(百外,有佚文)306
距年第一百一(百外,有佚文)306
禽艾第一百二(百外,有佚文)308
三代不国第一百三(百外,有佚文)309
驯天明不解第一百四(百外,有佚文)310
子亦第一百五(百外,有佚文)310
费誓第一百六311
秦誓第一百七312
韶命第一百八(百外,有佚文)313
周书佚文篇目不可确考者及疑周书佚文313
五、时代未详佚文323
六、汉河内本泰誓此为伪泰誓篇(有佚文)327
七、尚书辑逸征献344
捌 周秦尚书学357
一、先秦尚书传358
二、孔子之尚书学360
三、孔子之弟子及孔门后学之尚书学366
(一)漆雕启之尚书学366
(二)颜回之尚书学367
(三)端木赐之尚书学368
(四)卜商之尚书学370
(五)颛孙师之尚书学373
(六)曾参之尚书学375
乐正子春、孔伋(子思)、孟子之尚书学并见375
(1)曾参部分375
(2)乐正子春部分378
(3)孔伋(子思)部分378
(4)孟子部分380
(七)宓不齐之尚书学392
(八)荀况之尚书学393
四、春秋内、外传——左传、国语作者之尚书学401
(一)春秋左氏传作者之尚书学401
(二)国语作者之尚书学404
五、周秦诸子之尚书学409
(一)老耼、庄周之尚书学409
(二)墨翟之尚书学412
(三)吕氏春秋作者之尚书学415
玖 汉尚书学(甲之上)419
汉尚书学承传表表编在全书之末420
一、今文尚书学大宗师伏生之尚书学420
(一)伏生之生平420
(二)伏生尚书学之承传422
(三)伏生本尚书目篇426
(四)伏生尚书大传之著成462
(五)尚书大传旨要十一事468
(六)尚书大传初立三统学说474
(七)尚书大传之阴阳五行学说——以其洪范五行传为主475
(八)尚书大传之谶纬学说494
(九)尚书大传之心性学说497
二、伏生之子、女、孙,黾错、何比干,欧阳述、兴兄弟,张生与夏侯都尉、夏侯始昌叔侄、昌邑哀王刘髆,周霸、贾嘉、孔延年之尚书学498
拾 汉尚书学(甲之中)507
一、欧阳尚书学宗始师欧阳容之尚书学508
(一)欧阳容之生平508
(二)欧阳家(与两夏侯家)本尚书目篇510
(三)儿宽、欧阳高等与欧阳尚书学宗之形成534
二、欧阳尚书平(当)、陈(翁生)学之承师与传徒543
三、欧阳尚书学之极盛551
(一)桓氏累世尚书学,桓荣、桓郁、桓焉祖孙三代为五帝王师,暨传授其他学徒,多仕至通显551
(二)杨氏累世尚书学,杨震、杨秉、杨赐、杨彪祖孙曾四叶相传为三公两帝王师,暨传授其他学徒,自季汉徂三国568
四、欧阳尚书学之馀波576
(一)光武帝、章帝暨其承师许子威、张酺等之尚书学576
(二)承师不明者牟长、刘宽、传燮、董扶、廖扶、徐稺等二十八家之尚书学580
拾壹 汉尚书学(甲之下之上)589
一、大夏侯学宗始师夏侯胜之尚书学590
(一)夏侯胜之生平、著述暨其书学要旨——洪范五行说590
(二)大夏侯学递传二帝一后、孔(光)许(商)称孔、许之学、吴章学徒千馀人暨其他十二家之尚书学593
二、班固与其伯祖班伯之尚书大夏侯学603
三、承师不明者鲑阳鸿、吴良、宗京意父子、牟融、张驯之尚书学暨蜀杨统厚父子家叶相传之尚书经、纬学618
拾贰 汉尚书学(甲之下之下)627
一、小夏侯学宗始师夏侯建之尚书学628
(一)小夏侯建尚书学宗之创构628
(二)欧阳、两夏侯书说之同异,暨三家与伏生书说之同异629
二、经由张山拊传郑(宽中)、李(寻)、张(无故)、假(仓)、秦(恭)之学——小夏侯尚书学之光大634
拾参 汉尚书学(乙之上)643
一、古文尚书学大宗师孔安国之尚书学644
(一)孔安国尚书学之承师644
(二)孔安国以家壁所出古文尚书与书序授徒,古文尚书孔氏家法始兴646
(三)壁书篇目篇次与逸书篇之存亡653
(四)孔安国未曾撰著尚书传670
二、司马迁之尚书学685
三、从私家都尉朝、庸谭、胡常、徐敖,转入官学王璜、涂恽而续有下传之尚书学703
四、贾徽逵父子、许慎与弟子孟生李闰尹珍之尚书学709
五、承师不明者六系二十家暨尹敏、东里先生某周磐师徒与孔乔等四家之尚书学724
(一)孔安国家世相传孔子立、孔僖、孔长彦、孔季彦之尚书学724
(二)会稽王君仲、董春师徒之尚书学725
(三)百两篇伪古文尚书撰作者张霸或其父张某与同门樊并之尚书学726
(四)尚书杂记作者周防与师盖豫暨子周举之尚书学735
(五)扶风学派尚书学创兴者杜林与其徒卫宏、徐巡之尚书学736
(六)东汉晚末张楷、度尚、刘祐、刘陶、孙期之尚书学746
(七)南阳尹敏与东里先生某、周磐师徒,及里人孔乔之尚书学751
拾肆 汉尚书学(乙之下)755
一、马融之尚书学756
(一)承师挚恂、同窗桓驎之尚书学756
(二)马融之仕历、经著、书学要义暨传续757
(1)马融之仕历、经学著作757
(2)马融尚书说要义760
(3)马门弟子延笃、范冉、卢植及族孙日磾之尚书学772
二、郑玄之尚书学777
(一)郑玄之里贯、履历及求学经过777
(二)郑玄之尚书著作788
(三)郑玄尚书说述评792
(四)郑玄之弟子、门人及友生共二十六人籍学录800
三、汉佚名古文学家之尚书说813
拾伍 汉尚书学(丙)817
两汉尚书学与政教818
(一)两汉天人合一说寻原818
(二)灾异策对、决刑狱、封建诰命与任荐大臣、戒泆豫、迁都城、定疆域用书义820
(三)以禹贡治河834
(四)以洪范察变840
(五)汉家、新莽以五德终始说与三统说施行政教866
(六)王莽执汉政及篡建后之行政用书义876
拾陆 三国蜀尚书学881
一、道教三天师张陵、张衡、张鲁之尚书学882
二、蜀经学博士许慈许勋父子、胡潜、尹默尹宗父子暨周巨之尚书学884
三、李仁李譔父子、杜琼高玩师徒暨何宗、杜微之尚书学887
四、谯?、谯周父子暨周弟子陈寿之尚书学889
五、其他文立、诸葛亮、蒋琬、许靖、何随、秦宓、常朂、郤正、常宽之尚书学·本篇结论893
拾柒 三国吴尚书学901
一、吴设学校立学官暨经学博士韦昭、盛冲之尚书学902
二、范慎、程秉与郑玄、王肃书学之争906
三、在吴都建业张昭、张纮、陆绩、诸葛瑾、步骘、严畯、陆抗之尚书学906
四、在交州士燮、刘熙薛综师徒暨虞翻之尚书学911
五、吴文臣承旨撰文引尚书·本篇结论929
拾捌 三国魏尚书学931
一、魏设学校,立经学博士,刊三体石经932
二、七儒宗博士之尚书学941
三、王粲、田琼、韩益之尚书学与郑玄、王粲尚书学之争946
四、王朗王肃父子之尚书学与郑玄、王肃尚书学之争,参争者孔晁、郑冲、庾峻、高贵乡公等之尚书学949
五、其它郑学之徒赵商、张逸、宋均等七人之尚书学972
六、著论用尚书义者徐干、曹植、陈羣、何晏等十一家之尚书学981
七、文臣代君上制言十二事本诸尚书·本篇结论990
拾玖 晋尚书学995
一、两晋设国子学、太学,立学官,置生徒996
二、北方五胡十六国之经学事类八简说1002
三、两晋三十四家之尚书学1004
(一)已并入前朝(蜀、魏)陈寿、谯周、孔晁等六家之尚书学录名1005
(二)依汉今文尚书三家说制礼暨杜夷之尚书学1005
(三)治真古文尚书者束晳、孔衍二家之尚书学1006
(四)治马融尚书学者崔游、刘渊、董景道、杜预等七家之尚书学1010
(1)杜预左传注引逸书,在伪古文尚书二十五篇之内者1013
(2)杜注引逸书,在伪古文尚书五十八篇之外者1019
(3)杜注用汉河内本大泰誓或先秦真泰誓(故)1020
(4)杜注引书序以证三代史寔1022
(5)杜注与伪孔传同异别举1022
(6)杜预「礼议」说无逸「亮阴三年」,非据伪孔传1026
(五)治郑玄书学者范宣、谢沈等四家之尚书学1033
(六)治伪古文尚书者苏愉、梁柳、皇甫谧、梅颐、司马彪、徐邈、郭璞、李颙、范甯等十四家之尚书学1036
(1)皇甫谧撰帝王世纪用伪古文尚书经、传1037
(2)西晋皇甫谧士安著帝王世纪首疑伪古文尚书经、传(四事)1049
(3)今辑本帝王世纪所引之伪古文尚书经、传,非何茂材续帝王世纪原引之误入1055
(4)晋武帝朝,太学立伪古文尚书经、传博士陈疑1056
(5)皇甫谧尚书学下传挚虞、臧曹1057
(6)梅颐上献伪古文尚书经、传1060
(7)司马彪駮伪孔传1063
(8)徐邈撰(伪)古文尚书音1065
(9)干宝用伪古文尚书1068
(10)郭璞尔雅注及山海经注等明引伪古文尚书经、传1071
(11)李颙注伪古文尚书、引汉河内泰誓遗文及某人伪托之伪孔安国泰誓传1084
(12)范甯集解伪古文尚书(中含舜典),又改尚书隶古定古文为今文,集解谷梁传用伪古文尚书1087
(七)莫确其宗本者裴秀、杨方等七家之尚书学1096
(八)义疏创起人——西晋伊说之尚书学·本篇结论1101
贰拾 南北朝尚书学(上)1107
北朝尚书学1108
一、北朝兴替1108
二、北朝中央暨地方之官学1109
三、于前代经学家派,南、北宗尚不尽同1110
四、北朝之集书校书编书录1111
五、北朝重视石经1113
六、北朝人尚书学专著1113
七、五经(或作七经)专著及大戴礼注1114
八、通尚书通五经者二十三家1114
九、依人分卷类论其尚书学1115
(一)卢辩兼用汉今、古文尚书说1115
(二)郑玄(连带及于马融)尚书学盛行1117
(1)常爽、刁冲、游雅修郑说1117
(2)经由徐遵明承传之郑学者十二家1118
(三)郑玄书学之反动1124
(四)间亦行用之王肃尚书学1126
(五)习伪古文尚书经、传者三家——兼考北方稍早传伪古文尚书经、传1128
(六)尚书说玄理化1131
(七)尚书学南北交流(参看下说伪古文尚书经、传之流传卷)1134
(八)其他通尚书者六家·本篇结论1136
贰壹 南北朝尚书学(中)1141
南朝尚书学1142
一、南朝兴替1142
二、南朝中央暨地方之官学1142
三、南朝所立尚书官学1145
四、尚书学专著及后汉书、史记集解之尚书说1146
五、五经(或作六经)专著及文心雕龙之尚书说1146
六、通尚书、通五经及治真古文尚书者1147
七、依人分卷类论其尚书学1147
(一)治真古文尚书者——刘显1147
(二)伪古文尚书学盛行范晔及见伪古文经、传,裴駰引伪古文经、传、未曾别引所谓真古文经、传辨附1148
(三)唐陆德明经典释文音义之宗承——王俭、张讥1154
(四)唐孔颖达尚书正义所据本——蔡、巢、费本1156
(五)尚书学南北交流(亦参看下说伪古文尚书经、传之流传卷)1159
(六)尚书学玄理化1160
(七)专合槀饫、帝告等亡篇书序创注1171
(八)其他通尚书者二十家与刘勰文心雕龙之尚书学1172
八、尚书义疏学之展大&本篇结论1189
贰贰 南北朝尚书学(下)1195
伪古文尚书经、传之流传1196
一、伪古文尚书经、传之渡江而左1196
(一)郑冲四传梅颐1196
(二)南方五代公私学行用伪古文尚书1200
二、伪古文尚书经、传之还传于北1203
(一)唐孔氏尚书正义之说1203
(二)蔡氏等五家可能先已传伪孔学于朔方,推史儒传序之说亦失1204
(三)征房景先、郦道元、苏绰、颜之推等十三家引用,明伪书早已流传于河洛·本篇结论1210
贰参 隋尚书学(上)1229
一、隋设国学及州县学,立学官置学生1230
二、隋贡举始创设进士科、明经科1233
三、隋图书(含汉、魏石经)之聚毁1234
贰肆 隋尚书学(下)1239
一、王頍、辛彦之、王孝籍、宇文弼、元善、房晖远、何妥、包恺、张文诩、孙万寿、萧该之尚书学1240
二、顾彪之尚书学1244
(一)顾彪之尚书学专著1244
(二)顾彪书说与二刘——焯炫书说关系1246
(三)顾彪尚书义疏疏解伪孔传讨说1246
三、二刘——焯炫之尚书学1255
(一)二刘——焯炫之生平、承师与尚书学著述1255
(二)唐尚书正义所依以删定之前代义疏检讨1264
(三)孔颖达尚书正义参用众家义疏,非纯用刘炫述议删定1270
(四)总论二刘——孔正义评二刘,二刘与费、顾书学同异说籥1273
四、王通之尚书说1277
(一)隋代最后一位经学者王通之里贯、仕历、授业及著作1277
(二)王通中说说书——书诗春秋三经皆「史」;作续经,其中续书始汉终晋,霸王道兼用;拟尚书六体,定君臣制命「四范、七业」1280
(三)续书佚文征存·本篇结论1289
贰伍 唐尚书学(甲)1295
一、六君倡经学1296
二、中央官学及地方学1299
三、贡举1301
(一)贡举重要科目——明经科、进士科1301
(二)贡举制度一变——明经科、进士科加试老子策,再变——进士科试杂文1306
(三)进士科加试杂文予唐代用人暨经学教育之影响1311
四、唐图书之聚散1316
五、唐人尚书学专著暨五经专著中之尚书学言论集目1323
贰陆 唐尚书学(乙)1325
陆德明经典释文之尚书学及其馀波1326
(一)经典释文著成年岁1328
(二)经典释文之著作目的1335
(三)书名「经典释文」解题1336
(四)记经典释文录十四部书并论其编次1337
(五)经典释文体例纪要1340
(六)经典释文所宗主之传注家1345
(七)经典释文古今本1349
(八)经典释文尚书舜典&王肃本、姚方兴本暨敦煌本1356
(九)唐世续陆氏经典释文之专著,有刘、欧二家二书,谓之经典释文之馀波1363
贰柒 唐尚书学(丙)1365
孔颖达等尚书正义及王元感尚书纠谬1366
一、五经正义之修撰1367
(一)孔颖达受诏领撰五经正义1367
(二)初名五经义赞,后定名五经正义1368
(三)五经正义篇卷1370
(四)初受诏撰五经正义年岁——贞观十二至十四年间1370
(五)五经正义初成书、初颁下年岁——贞观十五年1372
(六)五经正义初次刊正、再颁下年岁——贞观十六年1372
(七)马嘉运对于初次修订本之驳正——贞观十六至十七年间1373
(八)五经正义再刊正、三(最后)颁下之岁月——永徽二年三月至四年二月1374
二、尚书正义修撰者1375
三、五经正义板本1381
四、五经正义所宗主之传注及义疏1383
五、论五经正义得失1391
(一)论五经正义弃古从近1391
(二)论五经正义抄袭旧疏1395
(三)论五经正义自我牴梧、曲徇传注1400
(四)论五经正义破注&举尚书正义例1402
(五)论五经正义杂引谶纬1404
(六)论五经正义援用道、佛1409
(七)论五经正义文繁1417
(八)论尚书正义疑伪古文尚书经、传1418
(九)论五经正义攘善1426
(十)论五经正义总结南北朝义疏之学1429
(十一)五经正义予唐宋经学之影响1430
贰捌 唐尚书学(丁)1435
唐代经书定本——从五经定本至开成石经之刻成1436
一、颜师古五经定本1436
二、唐玄宗、卫包改定之尚书本1439
三、张参五经文字暨唐玄度九经字样中之尚书文字本1444
四、唐文宗、郑覃等开成石经中之石经尚书本1450
(一)开成石经产生背景1450
(二)开成石经初刻暨刻成年岁1452
(三)开成石经所据之注本1454
(四)开成石经与刻人员1457
(五)开成石经价值1461
贰玖 唐尚书学(戊)1467
其它诸家之尚书学1468
一、撰有尚书学专著者王玄度、成伯玙、穆元休、崔良佐、沈颜五家之尚书学1468
二、贾耽之禹贡地图学、唐文宗之尚书君臣事迹图1471
三、补续尚书陈正卿、陈黯、白居易之著作1473
四、尹思贞、张镒、颜真卿、李肇、僧十朋著尚书旨要之类书讨说1477
五、淩准、马光极之专释尚书难义考究1479
六、赵炎、能执易等十家纂类尚书经文之作记述1479
七、刘贶之尚书外传、袁表微之尚书师授谱记述篇结论1484
参拾 五代、十国尚书学(上)1489
五代1490
一、五代之求书献书聚书校书1491
二、五代学校、贡举1494
三、五代尚书学暨其相关经著1503
(一)五代尚书学与五代羣经学简说1503
(二)十二经九经三传、本经暨其注文与五经文字、九经字样之长兴雕板印行1507
(三)重校经典释文雕板印行&本篇结论1517
参壹 五代、十国尚书学(下)1523
十国1524
一、十国之聚书求书校书1525
二、十国太学、贡举1528
三、十国尚书学暨其相关经著1533
(一)十国尚书学与十国羣经学简说1533
(二)丘光庭兼明书之书说1539
(三)蜀石经十二经本经暨其注文与宋刻之孟子经、注·本篇结论1545
参贰 尚书板本要略1557
一、先秦尚书板本1558
(一)尚书散篇本1558
(二)孔子编定之尚书本1560
(三)孟子引尚书所据之尚书板本1561
(四)其他儒家荀况、礼记及大戴礼记作者引尚书所据之尚书版本1561
(五)春秋内、外传——左传、国语作者引尚书所据之尚书板本1564
(六)春秋公羊传作者引尚书所据之尚书板本1568
(七)墨子引尚书所据之尚书板本1568
(八)吕氏春秋作者引尚书所据之尚书板本1571
二、汉至宋尚书板本1572
(一)汉今文尚书系本1572
(1)汉伏生本1572
(2)汉欧阳家本1574
(3)汉大、小夏侯家本1574
(4)汉王莽、刘歆本1575
(5)汉桓荣郁父子、张奂及汉明帝删节本1576
(6)季汉荆州尚书后定本1577
(二)汉孔壁古文尚书系本1578
(1)汉中古文尚书本(即孔壁原本,又名中祕本等)1578
(2)汉孔安国钞孔壁本1578
(3)汉河间献王刘德钞孔壁本1580
(4)汉杜林漆书古文本1581
(5)汉马融、郑玄本1582
(6)北魏石经崔浩本1582
(三)汉校定系本1583
(1)汉刘向别录本1583
(2)汉贾逵校定本1583
(3)汉熹平一字石经本1584
(4)汉刘陶中文尚书本1585
(四)魏今、古文字合刻本1586
魏正始三字石经本1586
(五)伪古文尚书本共六本1587
(1)汉河内伪泰誓篇本1587
(2)汉张霸伪百两篇尚书本1587
(3)东晋梅颐献上之伪古文尚书隶古定本(见下(六)隶古定尚书系本)1587
(4)南齐姚方兴伪舜典本1588
(5)明丰坊古书世学伪本1588
(6)清孙承泽洪范经传集义伪本1594
附:贺成大古洪范1597
(六)隶古定尚书系本1597
(1) 东晋梅颐献上之伪古文尚书隶古定系本(此目亦见上(五)(3))1597
(2)唐陆元朗德明经典释文尚书本1601
(3)唐颜籕师古尚书定本本1601
(4)唐孔颖达尚书正义本1602
(5)敦煌石窟藏唐写隶古定尚书本1602
(6)新疆出土唐写隶古定尚书本共三本1607
高昌本、吐鲁番本、和阗本1607
(7)日本写唐隶古定尚书本共十六本1608
足利本、内野本、杨守敬获本、罗振玉影印古钞本、岩崎本、九条本、神田本、神宫本、中原本、上图本(即元亨本)、观智院本、古梓堂本、清原宣贤手钞本、天理本、上图本(即影天正本)、上图本(即八行本)1608
(8)后周显德中郭忠恕等校定古文尚书释文本1610
(9) 宋薛季宣书古文训本1611
(七)改隶古定古文为今文系本1620
(1)东晋范甯改隶古定本尚书为今文本1620
(2)唐玄宗天宝诏卫包改隶古定本尚书为今文本1621
(3)唐开成石经尚书今文本1622
(4)后唐长兴锓板尚书经、注今文本1623
(5)孟蜀石经尚书经、注今文本1623
(八)两宋监本经书1624
(1)北宋初,摹刻后唐长兴板十二经本1624
(2)北宋五经正义单疏本1625
(3)北宋七经疏单疏本1628
(4)南宋十二经疏(五经正义、七经疏)单疏本1630
(5)孟子疏伪本1631
(6)北宋单注本(经文、注文、毛诗传更有笺文)1632
(7)北宋新定尚书释文本1634
(8)南宋单注本(经文、注文、毛诗传笺文)1635
(9)两宋十二经单经正文(白文、纯粹经本文)本1637
(10)南宋经、注、疏三合一本1638
(11)南宋经、注、疏、附释音四合一本1639
汉尚书学承传表(此表编目亦系汉尚书学卷首)1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