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材料强度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材料强度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63/34206713.jpg)
- 李庆生编著 著
- 出版社: 太原: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
- ISBN:7537702985
- 出版时间:1990
- 标注页数:484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50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材料强度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篇 强度设计原理1
第一章 强度与失效1
1.1强度与失效的概念1
1.1.1材料失效模式1
1.1.2材料、构件和结构强度5
1.2断裂力学和强度设计6
1.3.1基本概念10
1.3强度的统计学特征10
1.3.2可靠性12
1.4强度设计方法论13
第二章 应力应变关系17
2.1应力17
2.1.1一点的应力状态17
2.1.2主应力19
2.1.3主剪应力21
2.2.1一点的应变状态23
2.2应变23
2.2.2主应变24
2.3材料的拉伸变形行为25
2.3.1拉伸试验25
2.3.2应力应变曲线28
2.4真实应力应变曲线31
2.4.1真应力与真应变31
2.4.2真应力应变曲线33
2.4.3缩颈形成条件36
2.5广义虎克定律37
2.5.1各向异性弹性体38
2.5.2各向同性弹性体39
2.6塑性应力应交关系43
2.7理想粘弹性体应力应变关系47
2.7.1粘性流动与粘弹性交形47
2.7.2粘弹性变形模型49
2.7.3时间——温度等效原理53
第三章 经典强度理论57
3.1最大正应力理论57
3.2最大正应变理论58
3.3最大剪应力理论59
3.4畸变能理论61
3.5莫尔圆在强度设计中的应用64
3.5.1三维应力状态的莫尔圆64
3.5.2莫尔失效理论65
3.6力学状态图67
3.7强度理论在设计中的应用69
3.7.1选用合适的强度理论70
3.7.2选用合适的安全系数70
第四章 断裂韧性73
4.1裂纹顶端应力73
4.1.1线弹性裂纹73
4.2.1塑性区尺寸的近似计算76
4.2裂纹顶端塑性区76
4.1.2应力强度因子76
4.2.2平面应力与平面应交78
4.2.3变形方式79
4.3平面应变断裂韧性81
4.3.1一般概念81
4.3.2工程材料的断裂韧性82
4.4韧脆性转交83
4.4.1韧脆性转变现象83
4.4.2韧脆性转变温度85
4.5裂纹扩展能量释放率87
4.5.1Griffith理论87
4.5.2能量释放率89
4.6裂纹顶端张开位移91
4.7扩展阻力曲线93
4.8复合型断裂判据95
第五章 断裂控制设计原则100
5.1选择材料100
5.2韧脆性转变控制原则103
5.2.1全厚度屈服准则104
5.2.2比例分析方法105
5.3破裂前渗漏原则107
5.4破损安全109
5.5断裂控制设计原理111
5.5.1断裂控制设计内容111
参考文献116
第二篇 微观强度理论119
第六章 缺陷与强度119
6.1固体的理论强度119
6.2晶体缺陷121
6.2.1位错121
6.2.2空位和间隙原子125
6.2.3晶界126
6.3金属中的非晶体缺陷130
6.4.1高分子材料的强化机理133
6.4高分子材料的结构特征133
6.4.2碳链聚合物136
6.4.3杂链热塑性聚合物138
6.5聚合物缺陷141
6.5.1位错和点缺陷141
6.5.2链结构缺陷141
6.5.3银纹143
6.6内界面变形兼容性原理146
6.7内耗149
6.8缺陷对强度影响的两重性153
第七章 微观强度理论157
7.1位错的基本性质157
7.1.1位错的弹性性质157
7.1.2位错间的交互作用160
7.1.3晶格对位错运动的阻力164
7.1.4位错的增殖164
7.2塑性变形方式166
7.2.1滑移166
7.2.2孪生169
7.3屈服现象的位错理论170
7.3.1屈服应力降落170
7.3.2延迟屈服和应变时效172
7.4屈服强度的微观理论174
7.4.1合金元素含量——屈服强度关系174
7.4.2分散相颗粒——屈服强度关系177
7.4.3晶粒大小——屈服强度关系179
7.4.4位错密度——屈服强度关系182
7.4.5两相合金的强度183
7.5高分子材料的变形机制184
第八章 细观断裂力学188
8.1断裂机制188
8.1.1断裂类型189
8.1.2断裂图191
8.2解理断裂195
8.2.1解理断裂的亚型195
8.2.2解理裂纹形成196
8.2.3解理裂纹扩展199
8.3韧性断裂202
8.3.1韧性断裂和第二相颗粒202
8.3.2空洞形成机理204
8.3.3空洞生长205
8.4裂纹的位错模型(BCS模型)208
8.4.1位错塞积群与裂纹的相似性209
3.4.2BCS模型211
8.5.1强度-韧性关系213
8.5断裂韧性的微观理论213
8.5.2RKR模型215
8.5.3RJ模型218
8.6高分子材料的断裂223
8.6.1速率效应223
8.6.2无定形聚合物的断裂224
8.6.3晶态与半晶态聚合物断裂226
8.6.4提高聚合物强度与韧性的途径227
8.7.1细观应力与应交230
8.7细观断裂力学方法论230
8.7.2细观模型231
8.7.3细观变形测量233
第九章 复合材料强度235
9.1复合材料简介235
9.2纤维复合材料236
9.3层合复合材料和颗粒复合材料242
参考文献244
第三篇 工程应用248
第十章 应力腐蚀开裂和环境强度248
10.1环境脆性特征248
10.1.1环境作用脆性的分类248
10.1.2应力腐蚀开裂的一般特征249
10.2应力腐蚀机理253
10.2.1阳极溶解型应力腐蚀机制253
10.2.2氢脆型应力腐蚀机制254
10.3SCC裂纹形成258
10.4SCC裂纹扩展261
10.4.1SCC裂纹扩展方式261
10.4.2SCC裂纹扩展同应力强度因子的关系263
10.5高分子材料的环境强度265
第十一章 金属的蠕变和高温强度268
1.11蠕变现象268
11.1.1蠕交曲线268
11.1.2蠕变类型270
11.2蠕交律271
11.2.1蠕变随时间的变化272
11.2.2应力和温度的影响273
11.3蠕交机制276
11.3.1扩散对蠕变的影响276
11.3.2蠕交机制278
11.4蠕变断裂285
11.4.1蠕变断裂类型285
11.4.2蠕交断裂机制286
11.5蠕变实验数据的外推290
11.6三维应力状态下的蠕变293
第十二章 疲劳强度297
12.1材料的循环变形行为297
12.1.1循环载荷297
12.1.2材料的循环变形性质298
12.2高周疲劳302
12.2.1P—S—N曲线303
12.2.2平均应力的影响304
12.2.3多轴应力疲劳309
12.3低周疲劳310
12.3.1低周疲劳特征310
12.3.2应变寿命曲线311
12.4疲劳裂纹形成314
12.4.1疲劳裂纹形成的一般特征314
12.4.2夹杂物315
12.4.3驻留滑移带(PSB)316
12.5.1Paris公式319
12.5疲劳裂纹扩展319
12.5.2裂纹闭合效应及裂纹顶端屏蔽321
12.5.3疲劳裂纹扩展机制325
12.6矢量裂纹顶端位移判据328
12.7细观组织小裂纹332
12.8疲劳蠕变交互作用338
12.8.1交交应力对蠕变行为的影响338
12.8.2累积损伤方法339
12.8.3修正的Coffin—Manson关系340
12.8.4分解应变范围方法342
12.9影响材料疲劳行为的因素344
12.10高分子材料的疲劳348
12.10.1热疲劳破坏348
12.10.2疲劳断裂350
第十三章 缺口强度353
13.1弹性缺口应力集中353
13.1.1理论应力集中系数353
13.1.2缺口顶端弹性应力应变状态358
13.2缺口塑性变形359
13.2.1缺口局部屈服360
13.2.2整体屈服362
13.2.3Neuber关系366
13.3缺口断裂367
13缺口疲劳370
13.4.1缺口疲劳系数371
13.4.2缺口局部循环应力应变373
13.4.3缺口短疲劳裂纹扩展376
第十四章 冲击强度382
14.1冲击载荷下材料变形与断裂的特点382
14.1.1Hopkinson落锤实验382
14.1.2能量方法383
14.2应力波385
14.2.1材料动态响应的范围385
14.2.2弹性波386
14.2.3弹塑性波392
14.2.4激波394
14.3高应交速率塑性变形396
14.3.1动态应力应变曲线397
14.3.2动态屈服398
14.3.3流变应力401
14.3.4复合应力状态406
14.4应变速率效应的微观理论407
14.4.1低度应变速率敏感区(Ⅰ区)408
14.4.2中度应变速率敏感区(Ⅱ区)408
14.4.3应变速率不敏感区(Ⅲ区)410
14.4.4高度应变速率敏感区(Ⅵ区)410
14.5冲击断裂413
14.5.1应变速率对韧脆性转变的影响414
14.5.2动态断裂韧性414
14.5.3剥落破裂416
14.5.4绝热剪切破坏419
14.6冲击载荷下金属的相变421
14.7.1各种力学性能试验的应交率范围423
14.7材料动态力学性能试验423
14.7.2摆锤式冲击弯曲试验424
14.7.3分离式425
14.8冲击疲劳427
14.9高应变率下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432
第十五章 磨损与表层强度435
15.1表层结构和性质435
15.1.1表层的粗糙性435
15.1.2表面能436
15.1.3表层材料的力学性质437
15.2摩擦440
15.2.1金属的摩擦440
15.2.2高分子材料的摩擦442
15.2.3滚动摩擦445
15.3磨损现象447
15.3.1磨损的类型447
15.3.3磨损试验449
15.3.2高分子材料的磨损特性449
15.4滑动磨损450
15.4.1滑动磨损现象450
15.4.2粘着磨损理论452
15.4.3表层分离理论453
15.5磨粒磨损和冲击磨损456
15.5.1磨粒磨损456
15.5.2冲击磨损457
15.6.1接触应力459
15.6滚动接触疲劳459
15.6.2接触疲劳失效特征461
第十六章 寿命预测及失效分析464
16.1缺口疲劳寿命预测464
16.2累积损伤理论468
16.2.1Miner线性损伤理论468
16.2.2Manson双线性损伤理论470
16.3失效分析472
16.4断口分析475
参考文献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