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大城县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大城县志](https://www.shukui.net/cover/64/34316158.jpg)
- 李玉川主编;河北省大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华夏出版社
- ISBN:7508006968
- 出版时间:1995
- 标注页数:892页
- 文件大小:5MB
- 文件页数:27页
- 主题词:地方志 大城县(学科: 地方志) 大城县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大城县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概述1
目录1
大事记7
第一编政区建置57
第一章位置沿革57
第一节地理位置57
第二节境域沿革57
第三节隶属沿革58
第二章行政区划59
第一节清代区划59
第二节民国时期区划62
第三节建国后区划70
第三章县城乡镇85
第一节县城85
第二节乡镇86
第一节地层107
第二编自然环境107
第一章地质107
第二节构造109
第三节地史109
第二章地貌112
第三章气候112
第一节气温113
第二节降水量114
第三节 日照辐射114
第四节风向风速115
第五节霜雪116
第六节湿度蒸发116
第七节物候117
第四章水文120
第一节陆地水文(地表水)120
第二节地下水123
第三节地上水(河流)128
第五章土壤129
第六章野生动植物132
第一节动物132
第二节植物134
第七章自然灾害135
第一节水灾135
第二节旱灾141
第三节风灾142
第四节雹灾143
第五节病虫害144
第六节地震146
第七节雪霜148
第三编人口149
第一章人口总量149
第二章人口分布151
第二节机械变动153
第三章人口变动153
第一节自然变动153
第四章人口构成154
第一节民族构成154
第二节性别年龄构成155
第三节劳力构成159
第四节文化构成160
第五节职业构成160
第六节 自然素质161
第五章人口调查162
第一节第一次人口普查162
第二节第二次人口普查162
第三节第三次人口普查163
第六章人口政策164
第一节自然生育164
第二节计划生育164
第三节奖惩办法166
第四节管理机构168
第四编中国共产党169
第一章组织建设169
第一节第一个党小组的建立169
第二节组织发展170
第三节各级党委及支部174
第四节县委工作部门177
第二章思想建设181
第一节党员教育181
第二节理论学习183
第三节党刊184
第三章县委决策185
第一节抗日战争时期185
第二节解放战争时期186
第三节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87
第四节 “大跃进”时期188
第五节 “文革”时期189
第六节改革开放时期190
第四章统一战线191
第五章纪律检查194
第一节组织建设194
第二节检查违纪行为195
第三节平反冤假错案196
第四节打击经济领域的犯罪活196
动196
第五节纠正不正之风197
第六章社会宣传197
第七章代表大会199
第五编人民群众团体203
第一章战地总动员委员会203
第二章抗日救国联合会203
第二节贫农团204
第一节农民联合会204
第三章农民组织204
第三节贫下中农协会205
第四章工人组织205
第一节工人抗日救国联合会205
第二节工会206
第五章青少年组织208
第一节青年组织208
第二节少年组织210
第六章妇女组织212
第一节妇女抗日救国联合会212
第二节民主妇女联合会213
第三节妇女联合会214
第七章其他社会团体215
第一节中苏友好协会215
第二节工商业联合会215
第一节 国民党大城县执行委员会219
第六编 中国国民党及旧社团219
第一章中国国民党219
第二节 国民党河北省直属大城区执行委员会220
第三节 国民党大城县指导员办事处220
第四节 国民党大城县党部220
第五节流亡县党部221
第二章旧社团222
第一节农民协会222
第二节商会222
第三节绅士团223
第七编政权政协225
第一章人民代表大会225
第一节选举225
第二节县议会227
第三节各界代表会议227
第四节历届人民代表大会228
第五节人大常务委员会230
第二章政府231
第一节封建社会的县府、县衙231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县署(政府)237
第三节人民政府239
第三章人民政协248
第一节主要活动248
第二节历届委员会会议249
第八编综合政务253
第一章民政253
第一节机构设置253
第二节救济与扶贫253
第三节生产救灾255
第四节社会福利257
第五节拥军优属259
第六节退伍安置260
第七节婚姻登记261
第八节丧葬管理262
第九节地名管理263
第二章人事264
第一节干部状况264
第二节干部管理267
第三节干部制度269
第四节工资福利270
第五节人事机构271
第三章外事与侨务272
第一节外事272
第二节侨务273
第四章信访274
第一节信访机构274
第二节信访工作274
第五章档案276
第一节档案机构276
第二节档案管理277
第九编公安司法279
第一章公安279
第一节机构设置279
第二节社会治安281
第三节侦破和预审284
第四节管教和看守285
第五节交通安全管理285
第六节消防286
第二章检察287
第一节检察机关287
第二节刑事检察287
第三节经济检察288
第四节法纪检察289
第五节监所检察289
第六节控告申诉检察290
第一节审判机构291
第三章审判291
第二节审判制度292
第三节审判活动292
第四章司法行政297
第一节机构设置297
第二节法律顾问297
第四节民事调解298
第五节法制宣传298
第三节公证298
第十编政治运动299
第一章土地改革299
第一节反奸复仇299
第二节实行耕者有其田300
第三节平分土地301
第四节复查纠偏、划阶级定成303
份、确权发证303
第一节镇反304
第二章镇反肃反304
第二节肃反305
第三章 “三反”“五反”306
第四章整风反右307
第五章 “反右倾”斗争308
第六章 “四清”运动309
第七章 “文化大革命”310
第一节造反夺权310
第二节斗批改311
第三节批林批孔312
第八章批判“四人帮”313
第十一编军 事315
第一章军事机构315
第一节旧政权军事机构315
第二节“七七事变”后的地方316
武装316
第三节人民武装机构317
第二章兵役制度325
第一节旧时兵役制325
第二节人民政权兵役制326
第三节民兵327
第三章兵事纪略330
第一节农民起义330
第二节抗日战争332
第三节解放战争342
第四节抗美援朝343
第五节对越自卫反击战343
第四章兵祸匪患344
第一节 历代兵匪祸及大城344
第二节日军暴行345
第三节国民党军骚扰352
第二节互助组353
第一节小农经济353
第一章生产关系的变革353
第十二编经济总情353
第三节农业生产合作社354
第四节人民公社354
第五节农业生产责任制355
第六节手工业和商业的社会主356
义改造356
第二章产业结构357
第一节国民收入结构357
第二节农业内部结构357
第三节工业内部结构358
第三章经济总值358
第一节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358
第二节工农业总产值359
第三节社会商品零售额359
第一节堤防361
第一章水利设施361
第十三编水 利361
第二节渠道362
第三节扬水站365
第四节闸涵368
第二章除涝工程370
第一节清南地区排水系统370
第二节黑龙港河流域排水系统372
第三章井灌工程373
第一节水井373
第二节提水工具377
第三节打井队伍378
第四节节水措施378
第四章改造盐碱378
第五章工程管理380
第一节扬水站闸的管理380
第三节财务管理381
第二节堤防和渠道的防护管理381
第六章县外工程383
第一节海河工程383
第二节支援唐山工程387
第七章机构设置387
第一节县水利机构387
第二节水利局下属单位388
第三节临时水利机构388
第十四编农 业389
第一章农业区划389
第二章种植业390
第一节农作物390
第二节农作技术392
第三节生产管理399
第四节管理机构402
第一节植树造林403
第三章林业403
第二节树木品种406
第三节果树果园408
第四节林业科技410
第五节经营管理411
第四章畜牧水产412
第一节畜牧412
第二节水产418
第三节管理机构419
第五章农业机械420
第一节农机种类420
第二节农机服务423
第三节农机管理424
第十五编工 业427
第一章经营体制427
第一节国营工业427
第三节乡镇工业428
第二节县属集体工业428
第四节个体及联户工业429
第二章生产门类431
第三章 重点企业及名优产品432
第一节重点企业432
第二节名优产品439
第四章经营管理440
第五章职工队伍441
第六章管理机构441
第十六编 乡镇企业443
第一章曲折的发展443
第二章行业构成444
第一节建材444
第二节建筑445
第三节机械445
第四节食品445
第七节服装织绣446
第五节化工446
第六节冶炼铸造446
第三章经营管理448
第一节劳动管理448
第二节财务管理449
第四章重点企业简介449
第五章 乡镇企业管理机构451
第十七编基础设施453
第一章电力453
第一节电网建设453
第二节电力供应455
第三节电力管理456
第四节管理机构458
第二章交通459
第一节公路459
第二节桥涵465
第三节运输468
第四节管理472
第三章邮电475
第一节机构475
第二节邮政476
第三节电信479
第四节经营管理481
第四章城镇建设482
第一节县城建设482
第二节乡镇建设489
第三节环境保护492
第四节建筑队伍493
第五节管理机构494
第十八编商 业495
第一章商业体制495
第一节私营及个体商业495
第二节合作商业497
第三节国营商业499
第二章商品购销503
第一节生产资料购销503
第二节生活资料购销504
第三节食品副食品购销505
第四节农副产品收购507
第五节 中西药品购销508
第六节烟草购销514
第七节废品收购514
第三章饮食服务515
第一节饮食业515
第二节服务业515
第四章储运经营518
第一节储运管理518
第二节经营管理518
第一节出口商品520
第五章对外贸易520
第二节经营管理522
第六章物资管理525
第一节统配物资526
第二节议购物资526
第三节仓储运输527
第七章粮油购销528
第一节购销528
第二节储运534
第三节粮油加工536
第八章管理机构537
第一节商业局537
第二节供销合作社537
第三节外贸局540
第四节物资局541
第五节粮食局541
第六节烟草专卖局542
第十九编财税金融543
第一章财政543
第一节财政体制543
第二节财政收支544
第三节乡镇财政546
第四节债券547
第五节管理机构548
第一节农业税549
第二章税务549
第二节工商税及其他税552
第三节税务管理557
第三章金融560
第一节金融机构560
第二节货币563
第三节信贷566
第四节储蓄570
第四章保险571
第五节结算571
第二十编经济管理575
第一章工商行政管理575
第一节集市贸易管理575
第二节工商企业管理579
第三节经济合同管理579
第四节商标广告管理580
第五节工商行政管理机构580
第二章物价管理582
第三节计量标准管理585
第二节计量制度585
第一节管理机构585
第三章计量管理585
第四章土地管理586
第一节土地资源详查586
第二节非农业占地清理586
第三节土地使用管理587
第四节土地法规宣传588
第五章劳动管理588
第一节劳动就业588
第二节用工形式588
第三节工人工资589
第六节职工奖励596
第五节职工福利596
第四节劳动保护596
第七节退职退休597
第八节管理机构598
第六章统计管理598
第一节农业统计599
第二节工业财贸统计600
第三节编印统计资料600
第七章计划管理601
第一节管理机构601
第二节计划制订601
第八章审计监督602
第二十一编教育科技605
第一章教育605
第一节科举教育605
第二节基础教育614
第三节专业教育624
第四节成人教育626
第五节教师628
第六节教学研究632
第七节考试与招生633
第八节教育经费635
第九节勤工俭学636
第十一节教育机构637
第二章科学技术638
第一节科技组织机构638
第二节科技队伍640
第三节科技普及与推广640
第四节科研成果641
第五节测报643
第六节能源利用644
第一节民众教育馆645
第一章社会文化645
第二节县文化馆645
第二十二编文 化645
第三节乡镇文化站647
第四节图书发行648
第五节电影放映650
第一节农村俱乐部651
第二节业余剧团651
第二章群众文化651
第三节文艺宣传队654
第四节民间花会655
第五节文艺汇演657
第三章文学艺术658
第一节文学658
第二节美术书法674
第三节戏曲675
第四节音乐680
第十节集资办学686
第五节曲艺杂技687
第六节文化名人688
第四章民谣民谚692
第一节民谣692
第二节民谚693
第五章古迹文物697
第一节古遗址古墓葬697
第二节文物703
第三节碑石文存708
第一节广播715
第六章广播电视715
第二节电视717
第七章通讯报道717
第八章史志编纂718
第一节编史718
第二节修志718
第二十三编卫生体育723
第一章卫生723
第一节医疗机构723
第二节医疗队伍730
第三节公共卫生734
第四节妇幼保健740
第五节卫生事业管理743
第二章体育745
第一节群众体育745
第二节学校体育746
第三节体育设施747
第四节体育比赛748
第二十四编 民情风俗751
第一章居民生活751
第一节农民生活751
第二节职工生活753
第二章风俗习惯754
第一节生活习俗754
第二节生产习俗758
第三节节令习俗760
第四节礼俗762
第五节陋俗765
第六节美德良风770
第三章宗教宗族773
第一节宗教773
第二节宗族776
第三节姓氏776
第四章太监778
第一节起因779
第二节净身779
第三节职事780
第四节发迹780
第五节归宿781
第五章方言781
第一节语音781
第二节语汇785
第三节语法792
第二十五编人 物793
第一章人物表录793
第一节文武职官793
第二节党政军干部799
第三节先进人物805
第四节烈士英名录806
第二章人物传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