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校仇广义 校勘编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校仇广义 校勘编
  • 程千帆,徐有富著 著
  • 出版社: 济南:齐鲁书社
  • ISBN:7533304020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514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535页
  • 主题词:文化 文献学 图书馆学、图书馆事业 新闻出版/图书馆/档案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校仇广义 校勘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丛书》编辑说明1

校雠广义叙录1

第一章 校勘学的界义与功用1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的发展1

第二节 校勘与校勘学的功用24

第二章 书面材料错误的类型43

第一节 单项错误44

一、讹44

二、脱47

三、衍53

四、倒57

第二节 两重错误69

一、既讹且脱70

二、既讹且衍72

三、既讹且倒74

四、既脱且衍76

五、既脱且倒77

六、既衍且倒78

第三节 三重错误79

一、既讹且脱又衍79

二、既讹且脱又倒80

三、既讹且衍又倒82

四、既脱且衍又倒84

第三章 书面材料发生错误的原因86

第一节 致讹的原因86

一、因形近而讹87

二、因偏旁而讹88

三、因字体变化而讹91

四、因重文作二画而讹99

五、因缺字作空围而讹100

六、因字形缺坏而讹102

七、一字讹为两字103

八、两字讹为一字104

九、因假借字而讹106

十、因字习见与否而讹108

十一、因上下文而讹110

十二、因注文而讹112

十三、因误改而讹113

十四、因避讳改字而讹124

十五、因政治原因而改126

十六、为方便读者而改130

十七、因提高文字水平而改131

第二节 致脱的原因133

一、因书籍缺损而脱133

二、因重文而脱137

三、因忽略重文符号而脱138

四、因上下文而脱141

五、正文误入注文143

六、因字体残缺而删144

七、因不识假借字而删146

八、因不明词义而删147

九、因不审文义而删148

十、因据他书而删151

十一、因据误本而删152

十二、写工缺钞154

十三、出版单位刊落155

十四、因避讳而删157

十五、因政治原因而删158

第三节 致衍的原因164

一、因形似而衍164

二、因残字而衍165

三、因不明通假字而衍166

四、因两字义同而衍167

五、因不明词义而衍169

六、因不明文义而衍174

七、因不明句读而衍175

八、注文误入正文177

九、校者旁记之字误入正文178

十、涉上下文而衍182

十一、误叠184

十二、涉注文而衍186

十三、因据误本文字而加188

十四、因误据他篇而加193

十六、本无缺文而误加空围195

十七、为牟利而加196

十八、为说明自己的观点而加197

十五、因误据他书而加197

十九、为便于阅读而加199

第四节 致倒的原因200

一、因上下字相关联而倒200

二、因上下句相关联而倒207

三、因错简错叶而倒211

四、因不明字音而乙217

五、因不明假借字而乙218

六、因不明词义而乙220

七、因不明文义而乙222

八、因不明修辞手法而乙223

九、因习见词语而乙225

十、因据误本而乙226

十一、因误据他书而乙232

十二、因政治原因而颠倒原书233

第四章 校勘的资料235

第一节 本书的异本235

一、稿本236

二、钞本240

三、拓本257

四、印本262

五、注本268

六、选本274

七、校本279

第二节 他书的引文285

一、古类书的引文285

二、古书注的引文297

三、其他古书的引文305

第三节 其他资料316

一、甲骨文316

二、金文318

三、石刻320

四、古印·封泥323

五、其它书籍中的有关资料326

六、专家学者的意见330

第一节 语言学知识333

第五章 从事校勘所应具备的知识333

一、文字334

二、目录336

二、音韵338

三、训诂346

四、语法355

五、修辞356

第二节 校雠学知识361

一、版本361

第三节 相关的专业知识371

第六章 校勘的方法381

第一节 对校382

一、对校383

二、本校397

三、他校403

四、对校、本校、他校相结合411

第二节 理校415

一、语言417

二、体例423

三、史实431

第三节 对校与理校相结合437

第四节 校勘宜慎442

第五节 校勘的程序与注记452

第七章 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458

第一节 定本458

第二节 定本附校勘记460

第三节 底本附校勘记464

第四节 单行的校勘记471

第五节 与注释混合的校勘记476

第六节 载于笔记中的校勘记480

第七节 用单篇文章发表的校勘记484

参考书目举要489

附录490

段玉裁与诸同志论校书之难疏证 李笠490

广段玉裁论校书之难 李笠50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