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专利说明书撰写实务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专利说明书撰写实务
  • 颜吉承著 著
  • 出版社: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ISBN:9571170399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536页
  • 文件大小:67MB
  • 文件页数:56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专利说明书撰写实务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专利说明书概说1

1.1申请文件之架构2

1.2申请书之记载2

1.3说明书之记载3

1.4申请专利范围之记载4

1.5图式之制作6

1.6摘要之记载6

1.7说明书与申请专利范围之作用6

1.8申请文件之撰写顺序8

第二章 说明书、摘要及图式之撰写11

2.1基本概念11

2.1.1形式要件12

一、说明书13

(一)发明名称13

(二)技术领域13

(三)先前技术13

(四)发明内容13

(五)图式简单说明14

(六)实施方式14

(七)符号说明14

二、图式14

三、摘要14

四、其他14

(一)有关生物材料之发明14

(二)有关核苷酸或胺基酸序列15

(三)说明书之撰写顺序及方式15

(四)说明书之段落编号15

五、案例15

2.1.2实体要件32

一、明确且充分揭露34

(一)判断标准35

(二)判断原则35

(三)判断方式及顺序36

(四)明确之意义38

(五)充分之意义40

二、可据以实现49

(一)判断标准50

(二)判断内容52

(三)可据以实现之审查59

(四)产业利用性与可据以实现要件60

2.2说明书撰写方式61

2.2.1图式66

2.2.2发明名称74

2.2.3技术领域75

2.2.4先前技术76

2.2.5发明内容78

(一)发明所欲解决之问题79

(二)解决问题之技术手段80

(三)对照先前技术之功效80

2.2.6图式简单说明83

2.2.7实施方式84

一、发明本身之说明85

二、可据以实现之说明85

(一)物之发明86

(二)方法发明87

三、支持申请专利范围之说明87

四、其他88

2.2.8符号说明94

2.2.9摘要94

2.3撰写前之准备事项96

2.3.1了解发明的实质内容96

一、发明目的与必要技术特徵97

二、发明范畴98

2.3.2先期应确认之事项101

一、发明专利保护之标的101

(一)发明之定义101

(二)不授予专利之发明102

(三)产业利用性102

二、发明单一性102

2.3.3检索并分析先前技术103

2.3.4决定撰写策略104

一、适当之请求范围及内容104

(一)申请专利之发明与先前技术距离远104

(二)申请专利之发明与先前技术距离近104

(三)先前技术涵蓋申请专利之发明105

二、分割或合并申请106

三、隐藏技术秘诀106

第三章 申请专利范围之撰写109

3.1基本概念110

3.1.1形式要件110

一、专利法施行细则110

(一)施行细则第18条111

(二)施行细则第19条114

(三)施行细则第20条116

二、语句116

(一)用语116

(二)单句原则117

三、类型117

(一)独立项118

(二)附属项124

(三)多项附属项131

四、组合式请求项之结构134

(一)前言134

(二)连接词139

(三)主体142

3.1.2实体要件147

一、明确148

(一)判断标准148

(二)判断原则148

(三)判断内容149

二、简洁162

三、支持163

(一)判断步骤164

(二)具体要求164

(三)判断原则168

四、发明单一性170

3.2撰写形式172

3.2.1请求项之标的类别172

一、物之范畴172

(一)物品173

(二)装置173

(三)物质173

(四)组合物174

二、方法范畴174

(一)制造方法175

(二)一般方法175

(三)用途175

3.2.2请求项之构成元件176

一、单一元件176

二、组合176

三、次组合177

3.2.3请求项之总括方式179

一、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180

二、上位概念请求项与下位概念请求项181

三、次上位概念请求项182

3.2.4请求项之格式整理182

一、单段式183

二、分段式183

三、次分段式184

四、大纲式184

五、冒号分号式184

六、吉普森式185

3.2.5请求项之发明特徵187

一、马库西式请求项188

二、指纹式请求项190

三、手段请求项192

(一)应记载之事项194

(二)说明书之审查198

(三)可专利性之审查203

(四)美国2011年35 U.S.C.112补充审查指南205

(五)案例说明213

四、制法界定物之请求项218

五、寄存材料式请求项224

六、图式请求项224

七、套组式请求项227

八、命名式请求项227

九、剂量式请求项228

3.2.6请求项之撰写风格229

一、混合式请求项229

二、综合/形式请求项230

三、照片式请求项230

四、标籤式请求项230

3.3一般原则231

3.3.1一般用语232

3.3.2元件符号235

3.3.3择一形式235

3.3.4商标及商业名称236

3.3.5数值范围及总量237

3.3.6负面表现之技术特徵238

3.3.7前提基础239

3.3.8元件之双重包含241

3.3.9功能子句242

3.3.10请求项之解释244

一、赋予请求项中之用语字面意义244

二、字面意义应参酌通常习惯意义245

三、申请人得自己定义请求项中之用语246

3.4物之请求项之撰写248

3.4.1前言248

3.4.2技术特徵之记载248

一、技术特徵之内容249

二、元件名称250

三、元件之撰写顺序252

四、推导式请求253

五、元件之零件或特徵255

六、周边元件或工作物256

七、连结或协同关系257

八、元件之集合258

九、功能与操作259

3.4.3电路请求项262

3.4.4组合物请求项262

3.5方法请求项之撰写264

3.5.1技术特徵之记载264

一、步骤之撰写264

二、步骤之顺序267

三、装置作为技术特徵268

3.5.2可专利性之基础269

3.5.3化学方法请求项271

3.5.4电脑软体相关发明请求项272

3.5.5有关用途之请求项276

一、用途界定物之请求项276

二、用途界定方法请求项278

三、用途请求项279

四、有关用途之请求项的记载方式280

第四章 申请专利范围之规划及撰写技巧283

4.1申请专利范围之规划283

4.1.1涵蓋发明构思284

4.1.2决定必要技术特徵285

4.1.3决定新颖特徵287

4.1.4涵蓋宽广的范围290

一、申请标的——组合式/次组合式请求项290

二、范畴——物/方法请求项293

三、技术特徵之用语——上位概念/择一形式/手段请求项296

四、技术特徵之数目——独立项/附加式附属项297

4.1.5决定附属项及请求项群组298

4.1.6案例300

U.S.PATENT:5,835,139305

U.S.PATENT:5,926,237306

U.S.PATENT:6,002,457309

U.S.PATENT:6,020,942311

U.S.PATENT:6,373,537313

4.2请求项之撰写重点314

4.2.1撰写步骤315

4.2.2撰写内容315

一、前言部分315

二、元件、零件及细部特徵316

三、连结或协同关系318

四、功能与操作319

4.2.3检视、修改请求项319

一、撰写格式320

二、推导式请求320

三、功能特徵及功能子句321

4.2.4物之请求项321

一、组合与集合322

二、功能子句322

三、负空间之记载323

四、不适当之用语323

五、新型专利之标的与技术特徵323

六、电脑可读之记录媒体及程式产品324

七、附属项324

4.2.5方法请求项325

一、方法请求项与装置请求项325

二、技术特徵326

三、方法子句的涵蓋范围326

四、相互关系327

五、附属项327

4.2.6吉普森式请求项328

4.2.7手段请求项329

4.2.8制法界定物之请求项330

4.3范例说明330

4.3.1请求项之撰写330

一、撰写格式330

二、技术特徵之整理332

三、明确要件333

四、必要技术特徵334

五、涵蓋宽广的范围335

4.3.2专利申请文件之撰写337

一、绘制草图并标示元件符号338

二、撰写图式简单说明及符号说明339

三、撰写独立项339

四、撰写附属项及编排请求项340

五、撰写说明书343

(一)发明名称343

(二)技术领域343

(三)先前技术343

(四)发明内容344

(五)实施方式344

(六)摘要346

第五章 申请专利范围之解释347

5.1基本理论348

5.1.1周边限定主义348

5.1.2中心限定主义348

5.1.3折衷主义349

5.2基本概念350

5.2.1解释申请专利范围之场合及必要性352

5.2.2解释申请专利范围之目的353

5.2.3解释申请专利范围之意义355

5.2.4解释申请专利范围之性质357

一、法律问题或事实问题357

二、马克曼听证360

5.2.5申请专利范围之解释的效力362

5.3解释申请专利范围之依据363

5.3.1解释之基础364

一、以申请专利范围为准364

二、以文字为核心与界线366

三、禁止读入原则367

5.3.2内部证据371

一、适用顺序372

二、说明书及图式377

三、申请历史档案379

5.3.3外部证据384

一、种类385

二、角色及性质389

三、使用字典的问题392

5.4解释申请专利范围之一般原则395

5.4.1解释之主体395

5.4.2解释之时间点397

5.4.3专利有效原则398

一、必须涵蓋实施例401

二、不涵蓋先前技术402

三、以最窄者为准404

5.4.4公示原则405

一、请求项整体原则405

二、相同用语解释一致性原则407

三、请求项差异原则411

5.5请求项结构及用语之解释415

5.5.1前言416

5.5.2连接词418

5.5.3上位概念420

5.5.4择一形式421

5.5.5一般用语及非特定用语421

5.5.6摘要、实施例及符号之解释423

一、摘要423

二、实施例424

三、符号427

5.5.7功能子句428

5.6特殊请求项之解释429

5.6.1吉普森式请求项429

5.6.2手段请求项430

一、手段请求项之解释及其步骤431

二、是否为手段请求项之判断435

三、步骤功能用语之解释442

5.6.3制法界定物之请求项444

一、制造方法非技术特徵444

二、制造方法为技术特徵445

三、因应不同阶段之解释方法447

5.6.4用途请求项450

第六章 发明暨新型专利权范围侵害判断453

6.1专利侵害判断之阶段及流程453

6.1.1流程概述453

6.1.2各步骤之范围图示454

6.1.3流程图455

6.2解析申请专利范围及系争对象456

6.2.1解析申请专利范围456

一、解析申请专利范围之目的及必要性457

二、解析申请专利范围之标准458

6.2.2解析系争对象461

6.3全要件原则461

6.3.1定义462

6.3.2 Pennwalt Corp.v.Durand-Wayland, Inc.案462

6.3.3全要件原则并非判断步骤463

6.3.4实务操作三原则464

6.4文义侵害465

6.5均等侵害466

6.5.1均等论466

6.5.2均等侵害判断469

一、无实质差异469

二、三部检测469

三、可置换性471

四、逐一比对或整体比对472

(一)逐一比对473

(二)整体比对474

五、手段请求项之均等判断475

六、改劣发明之均等判断478

七、贡献原则478

(一)Maxwell v.J.Baker, Inc.案479

(二)Johnson&Johnston v.R.E.Service Co案480

八、Warner- Jenkinson v.Hilton Davis案480

九、可预见性484

十、限制均等论的新理论485

(一)请求项破坏原则486

(二)特别排除原则495

(三)详细结构原则502

6.5.3逆均等论506

一、逆均论之意义506

二、逆均论之适用507

三、主张逆均论之风险508

四、逆均论vs.解释申请专利范围508

6.6禁反言原则509

6.6.1何谓禁反言原则510

6.6.2禁反言原则之类型510

6.6.3禁反言原则之特性511

6.6.4判断重点512

6.6.5 Festo v.Shoketsu Kinzoku Kogyo Kabushiki案513

一、可专利性之意义514

二、主动、被动修正的考量515

三、禁反言原则阻卻之范围515

四、推定禁反言原则阻卻之范围516

五、禁反言原则与全要件原则517

6.7先前技术阻卻517

6.7.1举证责任518

6.7.2适用场合518

6.7.3先前技术的范围520

6.7.4先前技术阻卻之判断520

6.7.5先前技术阻卻vs.禁反言原则522

6.7.6先前技术阻卻vs.专利无效抗辩523

6.8日本Tsubakimoto Seiko Co.Ltd.案524

6.8.1本质上的技术特徵525

一、定义525

二、美国设计专利Litton System, Inc.v.Whirlpool Corp.案526

三、与美国均等侵害判断法则之比较527

6.8.2置换可能性529

6.8.3置换容易性529

6.8.4先前技术阻卻530

6.8.5禁反言原则531

6.9德国重要判决532

6.10专利侵害判断与专利要件审查之对应关系533

6.10.1文义侵害与新颖性533

6.10.2均等侵害与进步性53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