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行政诉讼法问题探析与制度创新 法条至法理的延展理论与实践的转换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行政诉讼法问题探析与制度创新 法条至法理的延展理论与实践的转换
  • 张弘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1840608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33页
  • 文件大小:77MB
  • 文件页数:348页
  • 主题词:行政诉讼法-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行政诉讼法问题探析与制度创新 法条至法理的延展理论与实践的转换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行政诉讼法》对中国人格独立之塑造1

一、人格独立的基本内涵及其重要性1

二、《行政诉讼法》对中国人格独立的塑造(一)《行政诉讼法》的首要功能是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二)《行政诉讼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权利观念,促进了中国人格独立意识的形成(三)《行政诉讼法》明确了原被告平等的诉讼法律地位,增强了原告的主体意识和能动意识(四)《行政诉讼法》对行政主体的制约,从另一个角度促进了中国人格独立的形成10

三、关于《行政诉讼法》进一步保障私权利、促进人格独立的设想12

(一)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12

(二)简化对被告的认定13

(三)行政诉讼类型化13

四、结语15

第二章 纳税人诉讼制度研究16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与理论16

二、国外纳税人诉讼制度概况20

三、关于设立纳税人诉讼的几点建议22

(一)明确纳税人诉讼案件的适用范围22

(二)扩大原告的起诉资格23

(三)明确政务公开的范围,妥善处理信息公开与保守秘密的关系24

(四)纳税人诉讼的步骤25

第三章论“先行登记保存”之不可诉性27

一、问题的提出27

二、“非可诉性行为”论29

(一)从行为自身性质看其不可诉性29

(二)从立法原意看其不可诉性31

(三)从司法审查必要性看其不可诉性31

三、“非可诉性期限”论34

(一)立法背景角度35

(二)立法用语角度35

(三)可操作性及操作结果角度36

(四)现行的立法供给角度37

四、救济论:从应然救济方式看其不可诉性及如何救济40

(一)立法条文语言对比41

(二)行政相对人权利与民事主体权利性质对比41

(三)不同情形下受妨碍的相对人权利性质对比42

第四章 行政机关侵犯公民非法利益的诉讼衡量46

一、非法利益之界定46

二、行政机关侵犯公民非法利益的危害性48

三、行政机关侵犯公民非法利益的诉讼衡量50

(一)对行政监督体制的诉讼衡量50

(二)诉权与客观诉讼的衡量52

(三)权利公益诉讼救济的衡量54

(四)行政诉讼的目的衡量55

第五章 行政法不当得利制度确立及对我国行政诉讼的影响研究57

一、问题的提出:从法条开始57

二、他山之石:民法上不当得利研究对行政法的借鉴作用58

三、形成与分类:行政法上不当得利与行政行为的关系及其类型59

(一)公法上的不当得利与行政行为59

(二)行政法上不当得利的类型62

四、恢复权利:行政法上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行使63

(一)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机关的请求权64

(二)行政主体对行政相对人的请求权65

(三)行政主体之间的不当得利请求权65

五、诉讼配给:行政法不当得利制度确立对行政诉讼的影响66

(一)确立给付诉讼解决相对人对行政主体不当得利请求权问题66

(二)确立“官告民诉讼”解决行政主体对行政相对人的不当得利请求权问题68

(三)确立机关诉讼解决行政主体之间的不当得利请求权问题69

六、结语70

第六章 扩大司法审查范围实现对抽象行政行为的违宪审查72

一、基本概念梳理及相关链接72

二、我国对抽象行政行为审查之现状及评析74

三、对抽象行政行为的违宪审查和司法审查的比较76

四、对抽象行政行为审查切入点的设想与选择79

第七章 欧盟宪法中公民社会权司法救济对我国的借鉴——兼论我国公民社会权司法救济之行政诉讼路径82

一、问题的提出83

二、《欧盟宪法条约》赋予社会权以司法救济的意义86

(一)《欧盟的基本权利宪章》赋予社会权以司法救济是一种宣示86

(二)该项规定既可以帮助“说事”,也是效仿或参照立法的一个标本86

(三)过往的判例和审判实践为所有权利都可获得司法救济打下了一定的司法实践基础87

(四)对于欧盟公民是一种幸福88

三、对公民社会权不能司法救济的批判与反思88

(一)传统公民社会权不能司法救济的理由88

(二)公民自由权与社会权具有不可分性90

(三)基本权利原则要求行政救济具有无漏洞性91

四、我国公民社会权行政诉讼救济之构想92

(一)公民社会权宪法诉讼之必要93

(二)南非《宪法》和宪法法庭的经验借鉴94

(三)社会权司法救济的路径选择及行政诉讼救济理由95

第八章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关系研究98

一、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关系的含义与原因98

(一)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关系的含义98

(二)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存在衔接关系的原因99

二、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关系的现状100

(一)国外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关系的现状100

(二)我国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关系的现状103

(三)我国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关系之不足106

三、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关系的完善109

(一)确立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关系应遵循的原则109

(二)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衔接111

(三)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处理行政行为合法性与合理性权限衔接112

(四)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具体程序衔接113

第九章 扩大原告资格与扩大受案范围的互动与平衡117

一、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与原告资格的诉讼法规定117

二、对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认定也包含了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叠合界定120

三、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122

四、在扩大原告资格范围的同时扩大受案范围124

五、互动平衡所涉及的立法、司法问题及对策126

(一)互动平衡所涉及的立法、司法问题126

(二)互动平衡所涉及问题的对策127

六、原告资格和受案范围之拓展128

第十章行政诉讼审前程序研究130

一、行政诉讼审前程序一般原理130

(一)行政诉讼审前程序的内涵和构成130

(二)行政诉讼审前程序的价值134

二、德国和美国行政诉讼审前程序模式的比较和启示137

(一)德国的职权主义行政诉讼审前程序137

(二)美国的当事人主义行政诉讼审前程序138

(三)德国和美国行政诉讼审前程序的差异140

(四)德国和美国不同的行政诉讼审前程序对我国的启示142

三、行政诉讼审前程序的构建142

(一)构建行政诉讼审前程序应遵循的原则142

(二)设立诉答程序145

(三)被告举证时限适用对象范围的扩展146

(四)确立审前证据交换程序147

(五)设立预备庭148

第十一章 行政赔偿附带行政追偿诉讼研究152

一、行政追偿权153

(一)行政追偿的法定根据及要件153

(二)行政追偿的数额范围及标准155

(三)追偿程序中争议的解决156

(四)关于追偿时效问题157

二、行政赔偿附带行政追偿诉讼的基本内涵157

三、确立行政赔偿附带行政追偿诉讼的理由159

(一)行政机关放弃追偿159

(二)行政机关对第三人很难索要赔偿费用159

(三)人民法院附带解决行政追偿,因事实清楚而容易确立和实现159

(四)由人民法院解决行政问题,在行政诉讼中已有先例160

(五)行政赔偿附带行政追偿,国外已有实践160

四、确立行政赔偿附带行政追偿诉讼的意义160

(一)可以避免行政机关放弃追偿,减少国家损失160

(二)为人民法院受理内部行政行为创造条件160

(三)由法院一并解决,减少了行政成本和诉讼成本,符合经济原则161

(四)实现了我国行政赔偿乃至国家赔偿制度的新突破161

五、行政赔偿附带行政追偿诉讼的程序问题161

(一)程序的适用161

(二)追偿请求的提起161

(三)不适用调解161

(四)举证责任应以行政机关为主161

(五)关于判决162

(六)判决书的制作162

(七)关于上诉问题162

(八)强制执行162

第十二章 民事行政交叉案件请求权研究163

一、问题的提出163

二、民事行政交叉案件请求权的界定165

(一)请求权的界定165

(二)民事行政交叉案件请求权的界定166

(三)请求权与具体诉讼请求168

三、民事行政交叉案件依托不同权利类而形成多样请求权竞合169

(一)民事行政交叉案件依托不同权利类而形成多样请求权169

(二)民事行政交叉案件请求权的竞合170

四、民事行政交叉案件请求权的选择与指引172

(一)民事行政交叉案件请求权的一般选择标准172

(二)法院对公民请求权的指引173

(三)尊重当事人的选择权175

五、结语176

第十三章 行政诉讼管辖制度研究177

一、问题的提出177

(一)级别管辖177

(二)地域管辖178

(三)避免管辖冲突规则178

二、行政审判体制完善与行政诉讼管辖181

三、受案范围与原告范围扩大及行政诉讼管辖182

(一)受案范围扩大与行政诉讼管辖182

(二)原告范围扩大与行政诉讼管辖183

四、完善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管辖184

第十四章 行政诉讼起诉期限研究186

一、法律及司法解释确定起诉期限的演进及评析186

(一)《行政诉讼法》规定了直接起诉期限和经复议后起诉期限两种类型,而每种类型又分为一般起诉期限与特殊起诉期限187

(二)《若干意见》针对《行政诉讼法》疏漏,而实践中又急需的起诉期限内容,作了补充性、解释性规定188

(三)《若干解释》在《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基础上,不但弥补了《若干意见》规定之不足,而且增加了《行政诉讼法》并未规定而实践中又急需的内容189

二、起诉期限的理论分析190

(一)确立起诉期限之目的190

(二)起诉期限与诉讼时效191

(三)起诉期限与诉权192

(四)起诉期限是起诉条件,抑或是受理后审理的条件或对象193

(五)被告对超过起诉期限的举证问题194

三、对法律及司法解释规定的理解195

(一)何为“复议期满”195

(二)如何理解“知道”与“应当知道”196

(三)“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与“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的区别196

(四)“未告知诉权或起诉期限”是否以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及告知为前提197

(五)起诉期限与行政违法的程度197

四、起诉期限的实践操作198

(一)起诉中,起诉期限与申请复议期限之矛盾选择198

(二)先前同主体同行为性质的已决案件,能否作为认定在后一案件中,相对人已知道或应当知道诉权或起诉期限的依据199

(三)是使用“不予受理”,还是使用“驳回起诉”200

(四)告知的起诉期限未满足法定期限,是否属于法定的“已告知起诉期限”200

(五)关于行政机关实施查封、扣押超过法定期限,相对人要求解除查封、扣押而行政机关拒绝或不予答复的起诉期限问题201

第十五章 行政诉讼非正常撤诉研究203

一、行政诉讼非正常撤诉含义的界定及其现象分析203

(一)行政诉讼撤诉含义的界定203

(二)行政诉讼非正常撤诉含义的界定205

(三)行政诉讼非正常撤诉现象的分析206

二、行政诉讼非正常撤诉的原因与危害分析207

(一)行政诉讼非正常撤诉的原因分析207

(二)行政诉讼非正常撤诉的危害分析210

三、解决行政诉讼非正常撤诉问题的对策——建立行政诉讼有限调解制度211

(一)各种解决行政诉讼非正常撤诉问题的对策评析211

(二)建立行政诉讼有限调解制度的法理基础214

(三)建立行政诉讼有限调解制度的现实分析216

(四)行政诉讼有限调解制度的程序219

第十六章 行政诉讼中规范性文件的证据性质及其法治意义222

一、问题的提出222

二、规范性文件与行政诉讼证据的内涵界定及关系分析223

(一)规范性文件的内涵界定223

(二)行政诉讼证据的内涵界定225

(三)规范性文件与行政诉讼证据的关系分析228

三、规范性文件的证据性质界定229

四、规范性文件证据定性的法治意义234

(一)可以突破行政诉讼对规范性文件审查的有限性234

(二)最低限度地实现违宪审查的可能性235

(三)从证据形式主义向证据实质主义过渡236

(四)通过个案审查实现对公共利益的保护237

五、结语238

第十七章 行政诉讼变更判决研究240

一、行政诉讼变更判决的基本理论240

(一)行政诉讼变更判决的内涵及发展概况240

(二)司法自治是行政诉讼变更判决的理论核心242

(三)行政诉讼变更判决的功能244

二、我国行政诉讼变更判决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245

(一)我国行政诉讼变更判决存在的问题245

(二)我国行政诉讼变更判决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248

三、我国行政诉讼变更判决的完善250

(一)合理扩展行政诉讼变更判决的适用范围250

(二)规范行政诉讼变更判决的适用标准253

(三)完善行政诉讼变更判决的配套制度257

四、结语260

第十八章 行政诉讼“维持判决”存废论262

一、问题的缘起262

二、维持判决自身的缺陷265

三、“维持判决”的不合理性267

(一)从比较法的观点看维持判决的不合理性267

(二)从司法权的性质看维持判决的不合理性270

(三)从实证的角度来看维持判决的不合理性270

四、取消“维持判决”与行政诉讼之目的272

第十九章 行政诉讼司法建议问题研究273

一、行政诉讼司法建议的基本理论273

(一)行政诉讼司法建议的含义与法律依据273

(二)行政诉讼司法建议的特点276

(三)行政诉讼司法建议的功能277

二、我国行政诉讼司法建议存在的问题278

(一)行政诉讼司法建议理念滞后279

(二)行政诉讼司法建议适用范围狭窄279

(三)行政诉讼司法建议具体制度缺失280

(四)行政诉讼司法建议法律效果较弱281

(五)行政诉讼司法建议缺乏责任追究281

三、完善行政诉讼司法建议的建议281

(一)更新行政诉讼司法建议理念282

(二)扩大行政诉讼司法建议范围283

(三)确立行政诉讼司法建议制度285

(四)提高行政诉讼司法建议法律效果286

(五)完善行政诉讼司法建议责任追究287

第二十章 行政判例制作中的法律解释288

一、问题的提出288

二、行政判例与法律解释的内涵界定290

(一)行政判例的内涵界定290

(二)法律解释的内涵界定296

三、行政判例与法律解释的一般关系304

四、行政判例制作中法律解释的应用309

(一)行政判例制作的主体309

(二)行政判例的创制过程310

(三)行政判例制作中一般法律解释方法的应用311

(四)行政判例制作中特色法律解释方法的应用319

五、结语330

后记33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