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大通史 23 清 1840-1911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大通史 23 清 1840-1911 下
  • 陈振江主编;徐永志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学苑出版社
  • ISBN:7507753240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1009页
  • 文件大小:104MB
  • 文件页数:58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大通史 23 清 1840-1911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国家控制编445

第一章 专制体制的衰落和瓦解445

一、19世纪中叶后中央机构的演变445

(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445

(二)总税务司署的设立446

(三)戊戌维新的改制变局447

(四)新政时期中央机构的调整448

(五)为“立议院基础”而创设的资政院450

(六)昙花一现的“皇族内阁”452

(七)民主共和制的建立与专制政体的终结453

二、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454

(一)省、道、府、州、县管理机构的沿续与调整454

(二)南北洋通商大臣的设立455

(三)各省谘议局的建立456

(四)地方自治的推行458

三、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治理460

(一)从理藩院到理藩部460

(二)边疆民族地区的开发与经营462

(三)东北军政制度的重大变化464

(四)新疆行省体制的确立及其郡县管理机构的变化466

(五)西藏行政管理改革468

四、对基层社会的控制471

(一)里甲与保甲制的发展471

(二)团练系统的形成473

(三)乡绅与地方秩序的维持474

五、两级社会结构的分离趋势及其对国家统治的影响476

第二章 军事制度479

一、军事领导体制的演变479

(一)中央军事领导机构479

(二)京师和盛京的军事领导机构480

(三)地方军事领导机构481

二、军队组织编制的演变481

(一)湘军、淮军的编练482

(二)对八旗、绿营编制的局部调整483

(三)练军与防军的编制484

(四)新式陆军的编练484

(五)新型海军的创建487

(六)巡警部的创设488

(七)太平军的领导体制与编制489

三、武器装备的改善与后勤制度的改革490

(一)陆军武器装备的改善491

(二)新型海军的武器装备494

(三)后勤保障制度的改革495

(四)太平军的武器装备与后勤保障496

四、边海防炮台式要塞体系的建设497

(一)炮台式要塞的建设思想498

(二)边海防炮台式要塞建设498

五、士官的选拔与军事教育的改革502

(一)士官选拔的演变与改革502

(二)军事教育的演变与改革502

六、军事训练的演变与改革505

(一)陆军训练方式的演变与改革505

(二)海军训练的开端与发展507

七、军事书籍的翻译与编著507

(一)对西方军事书籍的翻译508

(二)军事书籍的编著509

八、军队的功能表现511

(一)镇压人民起义511

(二)抵御外侮512

第三章 监察机构和法律制度514

一、监察机构的延续与调整514

(一)监察机构的末路514

(二)监察机构改革的失败515

二、法律制度的革新516

(一)《大清现行刑律》与《大清新刑律》516

(二)《大清民律草案》518

(三)《刑事诉讼法草案》与《民事诉讼法草案》519

(四)刑民及诉讼等法律修订的地位521

(五)适用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法规522

三、法律制度的变化524

(一)领事裁判权和会审公廨524

(二)新的司法体制的建立525

第四章 教育与文官选任526

一、旧式教育的危机与初步变革526

(一)旧式教育的维持与困境526

(二)洋务学校的产生与发展531

(三)书院的变通与趋新535

(四)教会学校的冲击536

二、太平天国的教育、考试和选官制度538

(一)教育538

(二)考试与选官541

三、新学制的建立与科举制度的终结543

(一)维新教育的兴起及其影响543

(二)新学制的建立548

(三)科举制度的逐步改革和废弃551

(四)清末学校的发展和局限554

四、留学教育558

五、文官选任与考核制度562

(一)科甲正途和荐擢选任562

(二)捐纳的滥行及其他异途566

(三)废科举后的入仕之途和清末“新选举”568

(四)考核、奖惩与致仕制度570

第五章 文化政策与思想控制572

一、“崇儒重道、昌明正学”的文化方针572

(一)宋学与汉学并为官学格局的沿袭与调适572

(二)正面宣传教育的措施574

二、辟“邪”伐异578

(一)针对太平天国起义造成的文化“奇变”和“左道”、“邪教”578

(二)针对维新和革命的“异端”思想、文化581

三、中本西末、中体西用的“官政化”及传统官学的没落583

(一)中本西末、中体西用的“官政化”583

(二)传统官学的没落586

第六章 礼乐教化588

一、宫廷传统礼乐制度的维持与变化588

(一)礼乐机构和礼乐制度588

(二)礼事行施举要590

二、地方礼法教化的组织实施595

(一)地方官员的礼法595

(二)褒扬“忠良”和旌表“节孝”597

(三)讲约施教和乡饮酒礼599

(四)利用家族组织施教与维护家族礼法601

三、传统道德的危机605

精神文化编611

第一章 学术思想与流派611

一、从经世到启蒙611

(一)经世思潮的勃兴611

(二)“中体西用”思想范式615

(三)进化论的引入与西学的传播619

二、异军突起的今文经学623

(一)汉宋争讼与调和623

(二)今文经学的复兴626

(三)今文经学的递嬗627

(四)今文经学的变异631

(五)今文经学的改造与集成633

三、汉学的演化643

(一)汉学的后劲——孙诒让643

(二)汉学的殿军——章太炎645

(三)国粹学派653

四、历史学的繁荣与趋新657

(一)骤然兴起的“当代史”研究热潮657

(二)舆地学的拓进659

(三)蒙元史研究的重大成就665

(四)明史研究的新局面668

(五)私家编纂的清代历史资料670

(六)正统史学的流风余韵672

(七)外国史学的引进674

(八)“新史学”体系的初创679

(九)从金石学向古器物学的转化683

第二章 科学691

一、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新形势691

二、发展科学技术的途径与方式693

三、一些自然科学的初步成就694

(一)数学成就694

(二)物理学成就696

(三)化学成就697

(四)天文学成就698

(五)地学成就699

(六)生物学成就701

四、医药学703

(一)中医中药学的继承发展703

(二)西医西药学的传入与发展704

(三)中西医的结合706

五、农学707

(一)创办农学会与农学报707

(二)新农学教育的兴起与发展708

(三)新农学研究的兴起与发展709

第三章 文学艺术712

一、桐城派的复兴和“文界革命”的兴起712

二、诗歌的衰落与“诗界革命”714

三、小说的繁荣与意蕴716

四、西方艺术的传入与传统戏剧的改良719

(一)西洋音乐与美术的传入719

(二)戏曲改良增新与电影艺术的传入721

五、传统绘画的新境界722

(一)绘画与著名画家722

(二)民间绘画与太平天国绘画725

六、书法、书学与篆刻的辉煌727

(一)书法727

(二)书学728

(三)篆刻艺术728

第四章 语言文字研究的进步趋向730

一、章太炎和他的语言文字学研究730

二、切音字运动和白话文运动732

(一)切音字运动732

(二)白话文运动735

三、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马氏文通》736

第五章 时代精神与社会观念、社会思潮737

一、爱国与求强求富、抵御外侮737

(一)爱国精神737

(二)学习西方,富国强兵741

(三)中体西用746

二、社会思潮749

(一)自强思潮750

(二)维新思潮753

(三)新民思潮756

(四)天演思潮759

(五)民主革命思潮763

(六)无政府主义思潮765

(七)社会主义思潮769

第六章 文化传播与碰撞的高峰期776

一、西学东渐及其影响776

二、海派文化的产生与发展781

三、湖湘文化的转型与繁盛786

四、巴蜀文化的发展789

五、中国文化向西方传播791

第七章 宗教信仰的嬗变794

一、佛教的初步复兴794

(一)居士佛教的崛起794

(二)世俗佛学的兴盛795

(三)出家寺僧的兴学保产活动797

(四)佛教诸宗派的延续798

二、道教的衰替与延续800

(一)道教教团的凋蔽800

(二)道教宗教生活的社会化801

三、伊斯兰教的曲折发展802

(一)穆斯林学者汉文译著活动的进一步发展802

(二)伊斯兰教新教派的出现803

(三)穆斯林新文化运动的初步兴起804

四、西方宗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805

(一)西方宗教在华传播概况805

(二)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社会808

五、民间宗教的流延817

(一)民间宗教的新发展及其时代特色817

(二)主要教门的流变821

第八章 民间文化的转型与发展830

一、民间哲学830

(一)理性传统与民众宗教意识淡漠830

(二)重现世的人生观835

(三)务求实用的宗教心理840

(四)多神崇拜848

二、民间史观851

三、民间武术文化859

社会生活编869

第一章 衣食住行869

一、服饰869

(一)一般官民服饰及其变化869

(二)太平天国服饰871

(三)新式机织衣料的增多与西服的出现874

(四)女子服饰的变迁876

(五)剪辫风潮878

二、饮食881

(一)穷奢极侈的宫廷饮宴881

(二)民间日常饮食与节令食品884

(三)西餐与西洋食品886

三、居住889

(一)传统官民建筑的式样、结构与风格889

(二)西式建筑的出现891

四、交通894

(一)新式交通建设的缘起与发展894

(二)交通工具的嬗变896

(三)交通近代化与社会变迁899

第二章 人生教养与丧葬礼俗902

一、慈幼养老902

(一)求子与诞生礼仪902

(二)男女成年礼和寿庆904

(三)敬老养老风尚906

二、社会保障事业908

(一)官民医疗908

(二)常平仓、义仓、善堂909

(三)散赈911

三、丧葬制度与祭祀914

(一)官方丧礼914

(二)民间丧礼及其演变918

第三章 婚姻礼俗923

一、婚嫁礼俗的演化923

(一)传统婚姻礼俗923

(二)新式婚姻礼俗925

(三)离婚与再嫁的增多927

二、婚姻的民俗形式928

三、恣肆的欲情930

(一)狎妓冶游的公开化与普遍化930

(二)色情业931

第四章 岁时娱乐933

一、岁时节日933

(一)宫廷节令及其庆祝活动933

(二)民间节日习俗及其变异936

二、文体娱乐940

(一)宫廷游乐及其社会影响940

(二)丰富多采的民间娱乐活动942

(三)新式娱乐活动的兴起945

第五章 行业活动与习俗949

一、会馆、公所的新变化949

(一)会馆、公所的性质949

(二)会馆、公所的新变化951

二、新式商人社团的出现953

(一)商会的建立954

(二)农会的设立955

(三)其他新式商人社团956

三、南北名店与经营特色957

四、商贸习俗的传承与演变960

第六章 社会风尚的演变964

一、西来之俗及其影响964

(一)西俗传播964

(二)社会价值观的变化966

(三)社会风气的变化968

二、时代变革与移风易俗971

(一)太平天国的礼俗改革971

(二)维新运动与移风易俗974

(三)辛亥革命前夕的“天下移风”977

三、邪风陋习的兴废979

(一)烟毒与禁烟运动979

(二)赌博与禁赌982

(三)娼妓的畸形膨胀984

(四)缠足与反缠足986

(五)溺女的盛行989

(六)械斗及其治理991

附录995

附录一 主要参考史料995

附录二 清朝(1840—1911)历史纪元表1005

附言100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