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城市社会的空间视角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城市社会的空间视角
  • 冯健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2124091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63页
  • 文件大小:50MB
  • 文件页数:379页
  • 主题词:城市地理学:社会地理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城市社会的空间视角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教学研究方法城市社会地理理论与研究方法2

1城市社会的空间视角:理论借鉴2

1.1芝加哥学派与古典城市生态学理论2

1.2韦伯学派和新韦伯主义城市理论3

1.3马克思主义学派和城市空间的政治经济学理论4

1.4全球化与信息化城市理论5

1.5城市意象与空间感知理论5

1.6时间地理学学派和时空制约理论7

1.7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型理论8

1.8基于因子生态分析的社会区理论10

1.9社会—空间辩证法理论11

2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理念:方法借鉴16

2.1归纳与演绎:两种研究逻辑及其应用16

2.2结构主义地理学理念:强调理论建构和深层机制19

2.3人本主义地理学理念:注重对个体的关注和理解21

2.4行为主义地理学理念:从行为和时空制约的层面研究空间24

2.5女权主义地理学理念:关注性别和空间的关系26

3如何开展城市社会地理调查31

3.1城市社会调查研究方法31

3.2数据、资料的种类、收集与处理32

3.3问卷调查方法36

3.4访谈、深度访谈与质性研究方法38

3.5社会调查的技巧40

3.6社会调查与研究的程序44

4如何撰写城市社会地理论文46

4.1地理研究的目标46

4.2如何体现“地理性”47

4.3超越“地理”和“空间”的约束48

4.4关于论文选题和研究方法的确定48

4.5相关研究文献的查阅50

4.6文献综述的写法51

4.7论文的写作技巧53

中篇 教学研究实践Ⅰ 宏观城市社会空间研究68

1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重构68

1.1引言68

1.2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重构特征69

1.3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重构模式76

1.4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重构机制79

1.5城市内部空间重构的中西比较80

1.6结论82

2转型期北京社会空间分异重构85

2.1引言85

2.2基本数据与研究方法86

2.3北京社会空间分异特征88

2.4转型期北京社会空间分异重构93

2.5北京社会空间分异与距离关系重构97

2.6基于制度、市场和文化变迁的解释:一个理论框架99

2.7结论100

3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乡结合部发展特征与机制——以北京海淀区为例103

3.1引言103

3.2研究区域与数据获取104

3.3城乡结合部发展特征105

3.4城乡结合部发展机制分析112

3.5结论与讨论116

4北京“吧式”休闲场所的空间分布119

4.1引言119

4.2数据采集与研究方法120

4.3北京“吧式”休闲场所的总体分布特征120

4.4北京各类型“吧式”休闲场所的空间分布特征124

4.5结论与讨论127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住宅的空间发展130

5.1引言130

5.2数据来源和住宅类型划分131

5.3建国后北京城市住宅发展历程131

5.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新建住宅分布特征132

5.5对北京住宅空间分布的解释138

5.6结论140

6北京当代艺术家集聚地的演变特征与发展背景143

6.1引言143

6.2国内外研究回顾143

6.3北京艺术家集聚地的发展背景144

6.4北京艺术家集聚地发展历史145

6.5北京艺术家集聚地的演变特征分析146

6.6国际艺术家集聚地对比及艺术村的规划意义154

7清代北京河湖水系分布与休闲文化空间157

7.1引言157

7.2现代北京河湖水系分布157

7.3河湖水系与休闲生活空间158

7.4清代北京各社会阶层的临水休闲生活160

7.5对临水休闲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启示169

8北京城市老年人日常活动的时空特征171

8.1问题的提出171

8.2研究方法172

8.3北京市老年人日常活动的时空特征分析172

8.4北京老年人时空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177

8.5个案研究180

8.6结论182

9北京肯德基的空间分布与区位决策184

9.1引言184

9.2数据与方法184

9.3文献综述185

9.4肯德基在全球与中国的发展186

9.5肯德基在北京的空间分布特征186

9.6北京肯德基微区位分析191

9.7结论194

10城市居民购物出行等级结构及其演变——以北京为例197

10.1引言197

10.2城市居民购物出行等级结构及其演变197

10.3对北京的调查及数据获取199

10.4北京市居民购物出行的等级结构特征200

10.5北京市居民购物出行等级结构演变202

10.6对北京城市商业发展和布局的启示207

下篇 教学研究实践Ⅱ 微观城市社会空间研究212

1中关村高校周边居住区的社会空间212

1.1引言——212

1.2研究方法与调查地区213

1.3社区演化特征214

1.4社区的社会空间特征215

1.5社区社会空间形成机制分析221

1.6结论与讨论224

2北京女性健身房使用的女性主义视角研究227

2.1引言227

2.2研究方法与调查228

2.3自身属性与女性健身活动229

2.4家庭作用与女性健身活动235

2.5社会因素与女性健身活动237

2.6讨论与结论239

3酒吧街经营模式的形成与演变——以北京什刹海环湖酒吧街为例241

3.1引 言241

3.2基本思路及研究方法242

3.3理论框架242

3.4案例研究246

3.5结论与讨论252

4城市空间的“第三极”——休闲式书城的特色与形成背景254

4.1引言254

4.2研究思路、方法及研究对象255

4.3休闲式书城特色分析256

4.4休闲式书城形成背景分析260

4.5结论263

5转型期城中村社会分层和社会空间模式——北京海淀区六郎庄案例265

5.1引言265

5.2研究方法与实证研究地区266

5.3社会阶层分析267

5.4社会阶层空间分布272

5.5结论与讨论277

6韩国留学生社区的社会网络结构及其演变——对北京五道口韩国留学生社区的调查280

6.1引言280

6.2研究区和研究方法281

6.3五道口韩国留学生社区演变过程283

6.4韩国留学生社区的社会网络结构特征284

6.5韩国留学生社区演变的影响因素和综合作用机制289

6.6结论与讨论294

7大学校园半虚拟社区的互动——以北京大学未名BBS为例296

7.1引言296

7.2基本概念、数据获取与研究方法297

7.3半虚拟社区的互动者角色构成299

7.4半虚拟社区的互动方式300

7.5半虚拟社区的互动关系302

7.6结论306

8社区网对邻里交往的影响——以望京网为例308

8.1引言308

8.2调查研究对象309

8.3研究思路和方法310

8.4社区网用户群体特征311

8.5社区网上的交流内容313

8.6从虚拟到现实邻里关系的建立315

8.7结论与讨论319

9大学校园意象空间——以北京大学为例322

9.1引言322

9.2调查方法323

9.3校园空间构成要素及差异性分析323

9.4校园空间感知类型及差异性分析325

9.5校园空间感知阶段分析331

9.6北京大学校园空间意象地图331

9.7城市与校园意象空间对比分析332

9.8结论与讨论:单位制度对城市意象的影响333

10基于老年人通勤的城市交通研究——以北京蓝旗营社区为例336

10.1引言336

10.2案例社区调查336

10.3老年人通勤行为特征分析337

10.4影响老年人通勤行为的因素分析341

10.5老年人对交通的空间认知343

10.6基于老年人通勤的城市交通思考345

10.7老年人的“乌托邦”347

附:全国城市规划专业社会调查报告一等奖作品(2007年)352

北京四合院地区老年居民交往活动的空间特征调查报告——以交道口地区为例35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