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 法学学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 法学学卷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沈国明,王立民(卷)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7208057303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79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495页
  • 主题词:社会科学-历史-中国-20世纪;法学史-中国-20世纪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 法学学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二十世纪中国近现代法学的形成与发展3

一、中国传统法学向近代法学的转型3

(一)中国法学转型的准备3

(二)中国法学转型的表现6

(三)中国法学转型的成效、影响与意义10

二、中国近现代法学的发展16

(一)法学出版物日益丰富16

(二)本土著名法学家大量涌现17

(三)法学研究机构渐次兴起21

(四)法学教育日趋正规化23

三、两种法律文化与两种国家命运29

(一)民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法学29

(二)民国时期的三民主义法学33

(三)两种法律文化的对抗35

四、马克思主义法学支配地位的确立38

(一)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初创——全盘接受苏联法学38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与曲折——法学新思潮与“左”倾影响42

(三)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破坏——“文化大革命”期间法学的悲剧47

(四)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法学演变的思考49

五、拨乱反正后法学的重建与繁荣51

(一)法学的重建51

(二)法学的独立发展55

(三)法学走向繁荣57

(四)对拨乱反正后中国法学发展历程的思考61

六、依法治国与法学创新63

(一)有关依法治国研讨会的不断召开和论文的大量发表63

(三)法学新观点的层出不穷65

(二)著作、译著的大量出版65

(四)法学教育的飞跃式发展72

第二编 二十世纪中国近现代法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与主要成就79

一、法理学的发展79

(一)法理学的主要成就79

(二)民国时期法理学的发展81

(三)新中国前三十年“国家与法的理论”的主要成果85

(四)改革开放以后法理学的形成、发展与繁荣87

(一)近代中国宪法学的萌芽94

(二)旧中国宪法学发展的艰难历程94

二、宪法学的发展94

(三)旧中国宪法学发展的成就97

(四)新中国宪法学的初创与挫折102

(五)新中国宪法学的复兴与繁荣103

三、行政法学的发展110

(一)“沟通中西法制”与中国行政法学的萌芽110

(二)大陆法系行政法观念的影响与旧中国行政法学的形成111

(三)新中国行政法学的历史阶段与新中国行政法学的初创和挫折116

(四)当代中国改革与行政法学的复苏119

(五)依法行政原则的确立与中国行政法学的发展123

四、民法学的发展133

(一)民刑分离、民法近代化的开端133

(二)民法近代化的完成和民法学者的涌现137

(三)新中国民法学的初创、中断与崛起141

(四)民法学的蓬勃发展147

五、商法学的发展160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商法学160

(二)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间的中国商法学166

(三)1978年之后的中国商法学168

(一)中国经济法学的诞生179

六、经济法学的发展179

(二)中国经济法学的新生182

(三)中国经济法学的发展186

(四)加入WTO之后的中国经济法学191

七、刑法学的发展195

(一)清末刑法学的转轨195

(二)民国时期刑法学的发展198

(三)新中国前三十年刑法学的主要成就201

(四)改革开放后刑法学的发展204

(一)诉讼法学的产生及代表性观念212

八、诉讼法学的发展212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政权的诉讼理念216

(三)新中国建国初期的诉讼法学状况219

(四)诉讼法学的受挫时期221

(五)诉讼法学的恢复与发展221

(六)诉讼法学研究的展望229

九、法律史学的发展234

(一)中国法制史学的研究成就234

(二)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的研究成就241

(三)外国法制史学的研究成就244

(四)西方法律思想史学的研究成就249

(五)法律文化史学的研究成就251

十、国际法学的发展255

(一)国际公法学的研究成就255

(二)国际私法学的研究成就261

(三)国际经济法学的研究成就267

一、清末预备立宪的论争277

(一)君主立宪与民主立宪之争277

第三编 二十世纪中国近现代法学的重大论争277

(二)清廷内部立宪利弊之争280

(三)立宪中的部院司法权限之争282

二、联省自治与省宪的论争286

(一)联省自治思潮和省宪运动的背景286

(二)联省自治思想287

(三)省宪运动291

三、训政与法治(宪政)的论争296

(一)“三权分立”原则与“五权宪法”思想之争296

(二)孙中山先生的“训政”思想与国民党“训政”理论的差异298

(三)“训政”与“宪政”之争301

(四)评价:“贤人政治”与“平民政治”303

四、旧政协与宪法的论争305

(一)旧政协与宪法之争的背景305

(二)争论的主要内容306

(三)争论的特点312

五、议会政治与新民主主义政治的论争316

(一)宪政方向之争316

(二)宪政的理论基础之争318

(三)关于宪政动力源泉的论争320

(四)宪政道路:一个方法论的争论321

(五)两种宪政道路的不同命运323

六、法的本质的论争326

(一)论争经过326

(二)论争的主要内容327

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论争335

(一)建国初期至五十年代中期335

(二)五十年代后期至“文化大革命”期间336

(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九十年代初期337

(四)九十年代初至今340

八、权利本位与义务本位的论争343

(一)论争的概况343

(二)论争的主要内容343

(三)评价348

九、“法治”与“人治”的论争351

(一)近代中国学者的“法治”观351

(二)新中国成立后二十年:法治建设的初创与严重挫折353

(三)“法治”与“人治”的正式交锋353

(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与目标的确立355

十、无罪推定原则的论争360

(一)无罪推定的表述之争360

(二)无罪推定引申规则之争362

(三)无罪推定的适用之争364

(四)无罪推定的入宪前景之争369

第四编 二十世纪中国法学教育机构与制度、研究机构与社团、刊物论著出版与出版机构,以及中外学术交流375

一、法学教育机构与制度375

(一)清末近代法学教育机构及制度375

(二)民国时期法学教育机构及制度387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法学教育及制度397

(四)法学教育的恢复与发展404

二、法学研究机构与社团412

(一)清末的法学研究及法学会的创立412

(二)民国时期的法学研究及评价416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法学研究及社团419

(四)法学研究恢复和法学研究机构及社团复建425

三、法学刊物、论著的出版及出版机构431

(一)清末法学刊物的出版431

(二)民国时期法学著作与法学期刊的出版434

(三)新中国成立后法学刊物和论著的出版439

(四)改革开放以来法学报刊、论著的出版及出版机构的复建440

四、新时期法学领域的对外交流443

(一)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派出留学生443

(二)聘请外国专家学者来我国讲学443

(三)与国外各种教育科研机构和组织合作培养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444

(四)接受外国留学生来我国学习444

(五)组织法学代表团出国考察学习444

附录 二十世纪中国法学发展大事记447

后记47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