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治腐 中用历代政权建设明鉴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治腐 中用历代政权建设明鉴](https://www.shukui.net/cover/17/34927151.jpg)
- 窦永记编 著
- 出版社: 合肥:黄山书社
- ISBN:9787546101903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35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358页
- 主题词:执政-案例-中国-古代;廉正建设-中国-古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治腐 中用历代政权建设明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以史为鉴,共创和谐(代序)&中共安徽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 刘春良1
一、反对腐败 惩治赃官3
上梁不正下梁歪3
轻徭减赋,爱护百姓3
铲除贪官,吏治以清4
检举贪官,不畏权贵5
豺狼当路,安问狐狸6
宦官虽贪暴,但怕李校尉6
杀死董卓,万民欢庆8
阳球以暴诛奸8
势族豪奢10
京口之蠹10
谢灵运不能防阃闱而免官11
观察民风,严惩昏官12
久任廉公,速黜贪残13
魏恺反对贪官13
不畏豪强反贪官14
泉企惩治豪强15
多行无礼必自及16
激浊扬清17
反对自夸以惩风轨18
虞世基纵妻儿骄侈受贿18
奢侈可以亡国19
韩休拒诏20
杨国忠受诛21
杀死奸官,百姓相庆21
杀贪官保良民22
行廉政须取督察措施23
反对贪官,开仓赈灾24
李庆严治贪纵者25
劝皇帝远奸臣26
吴道南检举沈同和科考作弊27
严劾贪官污吏27
痛斥结党营私28
百姓的大害没有超过贪官污吏的29
绞死贪官29
广开自首之路30
和珅贪污的下场31
二、倡导廉洁 厉行节约35
孝文帝带头节俭35
梁商简葬报国35
皇帝恤民瘼,官员多循吏36
诸葛亮节俭37
董和清约38
是仪俭约清素39
保持俭朴本色40
朱修之为官清廉40
使黄金与土同价41
刘?不以高名自居42
帝送旧衣,但胜新装43
清贫有志43
何远廉洁无私44
姚察遗嘱薄葬45
还无行装45
身为刺史,家无余财46
杨愔轻财重义47
以清廉获罪48
为政只有勤奋与公正廉洁48
隋文帝务存节俭49
为官廉洁50
陈孝意廉洁公正51
唐文宗提倡俭朴51
长孙皇后遗嘱节俭52
封伦说葬仪53
自己节俭,恩施人民54
谏唐高祖节俭54
杨绾节俭,精神可嘉55
贾敦颐廉洁奉公56
卢怀慎清俭不营产57
李母退粮,教子廉洁58
晋少帝诏禁华奢58
冯道刻苦俭约59
度宗诏令勤俭60
攀比奢侈必亡国60
为官一世两袖清风61
明太祖毁镂金床62
刘崧廉慎62
吴琳去官为农63
徐均拒贿63
轩輗身体力行矫奢汰64
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65
教子廉正66
正直廉洁的严清67
以草御寒的清官68
廉洁好义的马世奇68
天下廉吏第一位69
廉不言贫,勤不言劳70
三、执法如山 公正为民73
张释之力主法信于民73
李忠大义忘亲74
官吏奉法,律不可枉74
私恩公法,两相分明75
执法公正,不避豪强76
以严法治国77
治国当执法77
当官必须学法78
执法不畏权贵79
铁面无私80
奉法一心80
不可为我乱天下法81
执法不能有偏差82
徐有功执法坚决83
狄仁杰谏唐高宗正确执法84
薛存诚义不奉诏85
政之兴废,贵在赏罚86
李商隐秉公执法86
崔仁师断狱无枉87
刑赏岂以一人喜怒专之88
执法严明,则得民心89
执法不需看皇帝90
否定逼供信,昭雪冤案91
治国之道在于法制92
刑法公平,不以喜怒为标准93
四、克己奉公 不徇私情97
戒骄戒满长久之道97
手经珍宝众,单车布被还97
奉公尽节,不徇私情98
杨震辞退金子99
生时无私,死亦慷慨99
居官必尽职100
舍己救人101
克己奉公102
绑子受刑103
顾?之烧子地债券104
为官公平,不谋私利105
己不言功105
周武帝克己励精106
达奚武不讲排场107
唐瑾爱书不爱财108
自诬受金,为人谨厚109
送金不纳110
政清若水111
不可因私乱赏111
国家安宁,在于固本112
国相不营美室113
高士之风114
天子不观史114
不以公物为私礼115
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116
中央官吏须带头拒贿116
皇太后不受献不用亲117
正直的铨官王翱118
马文升禁儿做京官119
知播种难则可立廉耻119
五、举贤荐才 知人善用123
汉高祖临终之谈123
燕昭王礼贤郭隗123
用人之长124
魏文侯择相125
不能以貌取人125
魏无知举陈平126
毛遂促盟127
萧何追韩信129
治政以人为本130
招揽英雄,天下可定131
光武用人之术132
选士以才行,不可凭阀阅133
政以得贤为功,失士为败134
广招贤俊,不宜专用乡党134
曹操唯才是举135
郭嘉助曹操成就大业136
陈寿论诸葛亮137
庞统论举荐人才139
山公启事140
抨击门阀政治141
出身寒族升官难141
南人任京职者少142
中兴靠人才143
刘母远见144
官贵未必才高144
能人未必出中原145
崇贤、命士、量能审官而国家治146
求才需要真心实意146
王俭少有宰相之志147
募勇招贤,议政华林148
宇文宪十六岁任刺史149
尽用天下人才149
求贤诏150
天才胜于麒麟凤凰151
致仕受几杖152
举用人才,先德后文152
请解所任153
薛胄拘捕假官154
不明任务,应予免职155
事君之道,有犯无隐156
求贤157
人尽其用157
唐太宗品评隋文帝158
长孙皇后严禁家人在朝任官159
唐太宗慧眼识敬德159
魏徵论“十思”161
慎于用人,安危所系162
魏徵谏太宗善善恶恶162
李安期谏唐高宗虚心纳贤163
选贤授能,非材莫举164
为国者必求贤以莅官164
用人之道165
用人不可不审择166
侥幸开,则贤者退167
大才须大用168
武则天知人善任169
创业、守文孰难170
未有无士之时171
魏元忠劝高宗用贤171
史在德主张唯才是用172
为国之要,进贤是先173
士安荐寇准174
乐黄目论选官175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176
大义谏逐贤176
李纲论用臣如用医177
一代之宝——张俭178
官风不正导民风变坏180
人才,求则得之,舍则失之180
谦让为官181
贤才,国之宝也182
刘基与明太祖议任丞相182
明朝贤相“三杨”183
官不在多,在乎得人184
宦官十害185
臣的忠直由国君决定187
明贤君孝宗188
顾锡畴论用人189
周嘉谟惟才是任189
范文程议举贤才190
吴达论用人取材191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92
六、广开言路 兼听则明195
汉文帝废除诽谤罪195
汉文帝废除肉刑195
敢于直谏的周昌197
善谏者优孟197
谏光武综论天下事198
张昭直谏199
鲁肃为孙权筹划202
开谏致宁202
使死者不恨203
高允劝帝勿兴土木204
面谏者为忠205
三老论治国206
乐运好直言207
规谏不可加罪208
十羊九牧208
弘山海之量,茂宽裕之德209
裴度谏宪宗言行一致210
长孙皇后奖忠臣211
君臣如鱼水,则海内可安211
太宗悔过212
为君不易,为臣极难213
魏徵谏太宗闻善悦从214
魏徵劝止封禅215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216
马周谏太宗废世袭217
唐太宗罢修洛阳宫218
柳泽谏唐睿宗慎于赏罚219
言者无罪220
郑覃谏穆宗勤政恤民221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222
魏徵论政222
姚崇谏武后罢淫刑224
纳谏可以治国225
杨虞卿劝穆宗勤政纳谏226
郭崇韬谏造避暑高楼227
周世宗诏诸臣尽言227
谏明宗八审228
贾黯力谏广开言路229
裁兵减用230
广开言路为国排忧231
欲闻直言,以匡其失232
纳言者昌,拒谏者亡233
不能正家岂能正天下234
劝君不贪酒色234
王鹗建言修史及立翰林院235
明仁宗勉大臣谏诤236
仁宗引过劝大臣直言236
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238
欲固结人心莫如任用善类239
礼臣论不应表彰愚孝239
熊赐履上疏万言240
七、勤于农耕 济困救民245
大禹治水245
召信臣为太守,务在富民246
鼓励农民发展生产246
郑浑劝农植稻247
民以食为天248
王弘力主屯田248
吴明彻救济乡亲249
哀贫恤老,王者所先250
利国济民十条250
苏绰论尽地力251
乐逊论省造作252
农事为先253
隋文帝出巡恤民254
劝农重谷254
遏恶扬善255
急人之难256
员半千赈贫257
富弼救灾民258
修河治湖造福于民259
勤于农政,为民造福260
劝农政策261
勿忘种田人261
积粮以备荒262
农桑是立国之本263
敢于负责的父母官263
王竑救灾有方264
八、减免苛税 休养生息269
简恕才能拯民269
萧子良为民请命269
齐民自断手足避徭役270
安置流民271
牧守当与国同忧272
民不安业,牧守之罪273
王者爱民之道有六273
魏徵论危亡之由274
狄仁杰谏武后罢役275
为官当救百姓之弊276
唐庄宗免税减刑276
李皇后止敛贷之议277
冯道论刘审交廉平慈善278
金太祖体谅民情279
免租税诏280
问民疾苦的钟化民281
九、为政之要 在得民心285
施仁政,民多归285
刘邦约法三章286
以德化民,海内殷富287
劳民不可烦287
治国在德不在险288
凡民有七亡七死289
皇帝巡视,不准扰民290
顺应民心才能成功291
救死扶生深得民心292
与民分忧,民亦爱之293
为官多德政,老幼皆恋之294
异域立奇功,欲还人留恋295
不与百姓争利295
陆襄为政深得民心296
治民先当治心297
国君乃百姓之表298
布政宜存宽大299
要让利于民300
志存体国,爱养百姓300
革除畏病弃亲恶俗301
以德化民302
宽厚待人303
魏徵劝唐太宗慎终如始304
宏观盛业在乎慎守305
君子所保,惟在诚信305
百姓挥泪送好官306
棠棣碑307
卢钧行善政308
万人上书复李纲309
马默上书十事310
爱民莫浮夸311
至官先询问疾苦311
国与民如同一身312
县令慷慨解囊313
正风俗诏313
清圣祖自述执政314
万民留葬清知县315
为政在诚心爱民316
百姓泣留父母官316
县官甘为民佣317
河官抢险殉职318
十、忠心报国 视死如归323
完璧归赵323
临死赠言壮气在324
历经艰险终还祖国325
男儿死边野,马革裹尸还326
世乱识忠良327
临终仍忧国事328
颜杲卿殉国329
留取丹心照汗青330
徐徽言宁死不屈331
杨邦乂视死如归332
邓世昌殉国333
刘永福死守台湾334
后记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