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犯罪心理学研究综述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吴宗宪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 ISBN:9787510201165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71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388页
- 主题词:刑事政策-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犯罪心理学研究综述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中国犯罪心理学的历史发展阶段1
(一)前期阶段1
(二)复苏阶段3
(三)繁荣阶段6
(四)深化阶段12
二、中国犯罪心理学研究取得的主要成绩19
(一)课程设置19
(二)机构建设19
(三)论著发表21
(四)学术团体21
(五)学术交流22
(六)人才培养24
(七)应用研究25
三、中国犯罪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30
(一)机构建设问题30
(二)研究人员培养30
(三)理论创新问题31
(四)研究方法问题31
(五)学术规范与学风32
(六)国际学术交流33
四、中国犯罪心理学发展的展望33
(一)重视稳定和培养专业人才队伍34
(二)重视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35
(三)进一步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37
(四)促进多学科研究的结合38
(五)深化国际学术交流38
(六)普及犯罪心理学知识39
第一章 犯罪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40
第一节 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40
一、犯罪40
(一)不同见解40
(二)简要评论42
二、犯罪人43
(一)不同见解43
(二)简要评论44
三、犯罪心理45
(一)不同见解45
(二)简要评论47
四、犯罪心理学48
(一)不同见解48
(二)简要评论49
第二节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研究50
一、概说50
二、不同见解50
三、简要评论53
第三节 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探讨55
一、有关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述55
(一)关于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及研究的可能性55
(二)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56
(三)犯罪心理学常用的具体研究方法61
(四)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类型63
二、简要评论65
(一)主要成就65
(二)存在的不足66
第四节 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研究67
一、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犯罪原因范畴67
(一)犯罪心理学研究个体层面的犯罪原因67
(二)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有别于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68
二、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相关因素68
(一)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68
(二)主体内外因素间的相互作用72
(三)主体内外因素在犯罪心理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74
三、犯罪心理形成的理论研究76
(一)内外因素论76
(二)动力因素论77
(三)多因素论77
(四)“聚合效应”论77
(五)综合动力论78
(六)综合动因论79
四、简要评论82
(一)主要成就82
(二)未来研究的展望83
第五节 犯罪人格研究84
一、犯罪人格概念的提出与研究和争论概述84
(一)人格的含义84
(二)犯罪人格概念的提出、研究和争论概述84
二、犯罪人格研究与争论的内容87
(一)有无“犯罪人格”的争论87
(二)“犯罪人格”含义的争论89
(三)“犯罪人格”特征的争论90
三、简要评价92
(一)争论的积极意义92
(二)争论中存在的问题92
(三)未来研究的思考93
第六节 犯罪心理结构研究93
一、犯罪心理结构概念的提出与研究和争论概述93
二、犯罪心理结构研究与争论的内容101
(一)有无“犯罪心理结构”的争论101
(二)“犯罪心理结构”含义的争论103
(三)“犯罪心理结构”成分的争论104
(四)“犯罪心理结构”模式的争论106
(五)“犯罪心理结构”适用范围的争论108
三、简要评价108
(一)争论的积极意义108
(二)争论中存在的问题109
(三)未来研究的思考110
第七节 犯罪动机研究111
一、关于犯罪动机的概念的不同观点111
(一)犯罪动机的定义111
(二)犯罪动机的分类113
二、关于犯罪动机的形成的不同观点115
(一)犯罪动机形成的条件115
(二)犯罪动机形成模式说与机制说118
三、关于犯罪动机的功能及其与犯罪目的的关系的不同观点120
(一)犯罪动机的功能120
(二)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关系121
四、简要述评124
(一)主要成就124
(二)未来研究的建议125
第八节 犯罪心理的发展与变化研究126
一、有关研究的综述127
(一)犯罪人在不同犯罪阶段中的心理状态127
(二)犯罪过程中动机的发展变化130
(三)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135
二、简要评论139
(一)主要成就139
(二)未来研究的展望140
第九节 犯罪行为机制研究141
一、有关犯罪行为机制的不同观点142
(一)内外化机制143
(二)刺激反应与反馈机制146
(三)量变质变机制148
(四)“动机+心理模式”说149
(五)社会学习机制153
二、犯罪心理形成过程及犯罪行为发生的模式155
(一)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155
(二)犯罪行为发生的模式156
三、简要评论158
(一)主要成就158
(二)未来研究的展望159
第二章 犯罪类型心理研究161
第一节 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161
一、关于概念的界定161
二、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研究162
(一)生理基础162
(二)心理因素164
(三)环境因素169
三、存在的问题与展望173
(一)青少年犯罪的界定不清,研究结果需谨慎推论173
(二)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呈现多取向、多角度,但仍需建立整合的结构模型173
(三)提倡多元化的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方法,但目前方法仍过于单一174
(四)对青少年犯罪的研究过于笼统,需要进一步细分犯罪类别174
第二节 女性犯罪心理研究175
一、女性犯罪心理的研究现状175
二、关于影响女性犯罪心理的因素176
(一)女性生理因素与犯罪176
(二)女性犯罪的心理因素176
(三)女性犯罪的社会心理因素177
三、女性犯罪心理特征178
(一)个性倾向性特征178
(二)个性心理特征178
(三)认识特征178
(四)情感特征179
(五)意志特征179
(六)行为特征179
四、存在不足与展望181
第三节 初犯和偶犯心理研究183
一、初犯和偶犯心理研究概况183
二、关于概念的界定183
(一)初犯的概念183
(二)偶犯的概念183
三、犯罪心理的研究184
(一)初犯的犯罪心理研究184
(二)偶犯的犯罪心理研究188
四、总结与展望190
第四节 累犯和惯犯心理研究191
一、累犯和惯犯心理研究状况191
二、关于概念的界定191
三、重新犯罪的原因191
(一)社会因素192
(二)个体因素194
四、犯罪心理的研究195
(一)累犯的心理和行为特征195
(二)惯犯的心理和行为特征197
(三)重复犯罪罪犯的人格特征197
五、总结和展望198
第五节 职务犯罪心理研究199
一、关于概念的界定199
二、职务犯罪心理研究方法的发展200
三、职务犯罪心理原因分析视角的多样化201
(一)采用总体论述和各分领域、分种类分析进行的方式201
(二)静态特征描述和动态心理发展过程相结合202
(三)宏观和微观视角203
四、职务犯罪的心理预防研究204
五、存在问题与展望204
第六节 智能犯罪心理研究205
一、关于概念的界定205
二、关于智能犯罪的类型206
三、智能犯罪心理的研究206
(一)智能犯罪心理结构的研究206
(二)传统智能犯罪——诈骗犯罪心理研究207
(三)高智能犯罪——计算机犯罪心理研究208
四、存在问题与展望209
第七节 暴力犯罪心理研究210
一、关于概念的界定210
二、暴力犯罪的生理心理特征研究211
(一)生理因素211
(二)心理因素213
三、评价与展望221
(一)注重对暴力犯罪人格的探讨,但研究结果缺乏整合与比较221
(二)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222
(三)研究成果的应用有待加强223
第八节 财产犯罪心理研究223
一、关于概念的界定223
二、财产犯罪心理的研究224
(一)财产犯罪人心理特征的总体分析224
(二)财产犯罪人行为特征的总体分析225
(三)盗窃犯罪心理研究226
三、总结与展望229
第九节 过失犯罪心理研究229
一、关于概念的界定229
二、过失犯罪心理研究230
(一)概述230
(二)影响过失犯罪的心理因素233
三、总结与展望234
第十节 性犯罪心理研究235
一、关于概念的界定235
二、强奸犯罪心理235
(一)关于强奸犯罪心理的理论模型235
(二)强奸犯罪人的犯罪动机236
(三)强奸犯的人格特点237
三、青少年性犯罪心理的特征237
(一)冲动性238
(二)游戏性238
(三)模仿性238
(四)受诱性238
(五)报复性238
四、女性性犯罪的动机类型238
五、总结与展望239
第十一节 变态犯罪心理研究240
一、概述240
二、变态心理与犯罪行为研究242
三、人格障碍犯罪心理243
四、性变态犯罪心理244
(一)概述244
(二)关于性变态者违法犯罪特点的特点245
五、精神病人的违法犯罪心理245
六、总结与展望246
第十二节 群体犯罪心理研究247
一、概述247
二、关于群体犯罪心理的一般特点248
三、团伙犯罪心理249
四、集群犯罪心理250
(一)概述250
(二)集群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251
(三)集群犯罪心理的特点252
五、有组织犯罪心理253
六、总结与展望254
第三章 应用犯罪心理学研究256
第一节 犯罪心理测试(测谎)技术研究256
一、概念的争论257
二、发展脉络259
三、争论领域262
(一)理论基础的困扰262
(二)主流方法之争265
(三)效度(准确性)研究266
(四)测谎结论的证据价值研究268
四、简要评价270
第二节 犯罪人特征描述(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研究270
一、概念的争论271
(一)称谓的争论271
(二)定义的争论271
(三)与“犯罪心理痕迹”概念的关系273
二、发展脉络274
三、争论领域276
(一)理论基础的争论276
(二)犯罪心理画像方法的介绍278
(三)效度研究280
(四)本土化问题282
四、简要评价284
第三节 罪犯心理矫治研究285
一、概念的争论285
二、发展脉络289
(一)法制心理知识普及阶段(1983——1989年)289
(二)心理矫治的初步尝试阶段(1990——1998年)290
(三)心理矫治的全面展开阶段(1999—— )291
三、研究领域294
(一)罪犯心理评估研究294
(二)罪犯心理治疗及其效果研究299
(三)本土化的思考303
四、简要评价305
附录:307
第一部分 论著索引307
第二部分 论文索引313
一、基本理论部分313
(一)研究对象和任务313
(二)发展概况316
(三)研究方法318
(四)犯罪心理形成原因320
(五)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变化326
(六)犯罪心理结构327
二、犯罪类型329
(一)青少年犯罪329
(二)女性犯罪333
(三)初犯与偶犯335
(四)累犯与惯犯335
(五)职务犯罪336
(六)智能犯罪337
(七)暴力犯罪337
(八)财产犯罪338
(九)过失犯罪339
(十)性犯罪339
(十一)变态犯罪340
(十二)群体犯罪342
三、应用犯罪心理344
(一)犯罪心理测试344
(二)罪犯心理矫治348
(三)犯罪心理预防365
后记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