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骨科基础与临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骨科基础与临床
  • 胡蕴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8040X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828页
  • 文件大小:131MB
  • 文件页数:854页
  • 主题词:骨科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骨科基础与临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节 长骨的发生发育及其调节3

一、胚胎长骨发生、发育的基本过程3

上篇 总论3

第一章 骨关节的发生发育和形成3

二、骨形成的方式4

三、长骨发生发育和骨形成的生物学调节6

四、长骨发生发育和骨形成的微生物力学调节11

第二节 骺生长板(骺板)的结构和功能13

一、生长板的结构与长骨干骺端的塑形过程14

二、骺生长板的功能及其调节15

第三节 滑膜关节的结构及其形成16

一、滑膜关节的结构17

三、滑膜关节发生发育的调节18

二、滑膜关节发育与形成的基本过程18

一、脊柱的组成特点21

第四节 脊柱的构筑特点与形成21

二、脊柱的早期发育过程及其调控22

第五节 间充质细胞源性细胞在骨与关节发育和病损过程中的演化25

一、出生后间充质细胞的归宿及其演变26

二、基质干细胞的相互转化及其在骨与关节疾病发生中的作用27

一、骨组织的组成30

第一节 骨的组织形态学30

第二章 骨的正常结构、代谢及其调节30

二、骨的形态和结构31

三、骨关节的超微结构32

二、骨的塑形44

一、骨的生长44

第二节 骨组织的生理活动44

四、骨量丢失和骨质疏松45

三、骨重建45

一、人体内的钙、磷、镁46

第三节 钙磷代谢与骨生理46

五、骨的显微损伤46

二、钙、磷、镁的吸收与排泄47

三、钙、磷、镁的代谢过程48

四、骨的矿物质平衡的调节50

一、关节软骨的结构54

第一节 关节软骨54

第三章 滑膜关节的结构组成和功能54

二、关节软骨的组成成分55

三、代谢改变57

二、形态学变化57

第二节 关节软骨退变时的病理特征57

一、大体变化57

一、滑膜58

第三节 关节囊与关节腔58

二、关节穿刺与关节液检查60

一、关节面61

第四节 关节的稳定装置61

三、负荷62

二、半月板62

四、韧带63

一、骨的生物力学特性67

第一节 骨的生物力学67

第四章 骨骼系统的生物力学67

二、骨的生物力学行为68

一、关节软骨的渗透性和粘弹性69

第二节 关节软骨的生物力学69

三、骨生长发育的力学因素69

四、骨重建(改建)的力学因素69

一、肌腱和韧带的生物力学70

第三节 软组织的生物力学70

二、关节软骨的润滑70

三、关节软骨的磨损70

四、关节软骨退变的力学因素70

二、神经的生物力学71

三、骨骼肌的生物力学72

一、肩关节的生物力学73

第四节 关节的生物力学73

二、肘关节的生物力学74

三、腕关节的生物力学75

四、髋关节的生物力学76

五、膝关节的生物力学77

一、活动节段78

第五节 脊柱的生物力学78

六、踝关节的生物力学78

三、静力学与动力学79

二、运动学79

一、骨折的稳定性与骨折愈合80

第六节 骨折固定的生物力学80

二、骨折固定的生物力学问题81

第七节 人工关节的生物力学83

第九节 分子生物力学84

第八节 细胞生物力学84

一、一期愈合和二期愈合89

第一节 骨愈合的方式89

第五章 骨愈合89

二、间隙愈合和接触愈合90

一、骨愈合的组织学与细胞学机制91

第二节 骨愈合的机制91

二、骨折部位的细胞外微环境94

三、骨愈合的分子生物学机制98

一、骨愈合的评估103

第三节 骨愈合的标准103

第四节 影响骨愈合的诸因素104

二、常用功能测试法104

四、骨折局部情况105

三、全身性疾病105

一、性别与年龄105

二、营养不良与贫血105

一、促进骨愈合的物理因素106

第五节 促进骨愈合的手段106

五、神经损伤106

六、其他因素106

二、促进骨愈合的生物活性因子108

三、其他可能影响骨愈合的因素115

一、骨移植的历史117

第一节 骨移植概论117

第六章 骨移植117

三、移植骨的功能118

二、骨移植材料的分类118

二、自体骨移植的类型120

一、自体骨移植概述120

第二节 自体骨移植120

三、自体移植骨的转归121

第三节 同种异体骨移植122

四、常用取骨部位122

一、异体骨的检疫123

二、异体骨的免疫学研究124

三、异体骨的临床应用125

四、同种异体骨的转归127

第四节 异种骨移植128

二、异种骨移植的免疫学129

一、异种骨的成骨活性物质129

三、消除或减弱异种骨抗原性的方法130

四、重组合异种骨的研究131

第五节 人工骨135

一、生物医用材料的定义和分类137

第一节 概述137

第七章 骨科生物医用材料137

第二节 金属138

二、与生物医学材料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138

一、金属的特性139

二、常用的骨科医用金属材料140

一、天然高分子材料141

第三节 高分子材料141

二、合成高分子材料142

一、氧化铝144

第四节 陶瓷144

三、羟基磷灰石145

二、氧化锆145

一、纳米材料的特点147

第五节 纳米技术在骨科中的应用147

四、磷酸三钙147

四、纳米碳材料148

三、纳米高分子材料148

二、纳米陶瓷148

一、天然组织工程材料149

第六节 骨科中组织工程材料149

五、纳米复合材料和纳米仿生骨149

三、组织工程复合材料150

二、人工合成的组织工程材料150

第一节 组织工程概述151

第八章 组织工程学151

第二节 骨组织工程152

一、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153

二、骨组织工程的基质材料155

三、骨组织工程的生物调控因子162

四、力学刺激在骨生长和改建中的作用163

五、生物反应器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164

第三节 软骨组织工程166

一、软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167

二、软骨组织工程的基质材料169

三、软骨组织工程的生物调控因子171

四、骨软骨组织工程研究175

五、生物反应器在软骨组织工程的应用176

一、种子细胞178

第四节 肌腱与韧带组织工程178

二、细胞外基质材料的研究180

三、调控因子182

四、机械刺激和生物反应器184

第五节 组织工程学展望185

五、工程化韧带的临床应用问题185

第一节 骨库发展概况188

第九章 骨库188

一、骨库的组织形式189

第二节 骨库的建设和运行管理189

三、生产和过程控制190

二、骨库员工安全措施190

五、供体适合性评估191

四、组织获取的认可191

八、产品入库保存的控制193

七、包装的控制193

六、标签的控制193

十二、不良反应报告194

十一、产品召回程序194

九、分发过程质量控制194

十、不合格产品的控制194

一、异体骨的采集与加工195

第三节 同种异体骨的采集、贮存及灭菌195

二、骨与软骨的贮存方法196

三、异体骨的灭菌197

四、加工、贮存及灭菌对同种移植骨生物学性能的影响198

第四节 骨库资料档案199

一、当今骨关节创伤的特点203

第一节 概述203

中篇 骨科疾病及相关研究进展203

第十章 骨折治疗的进展203

二、骨折治疗模式的演变及骨折治疗理念的深化204

一、CT扫描206

第二节 现代影像学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及价值206

二、MRI208

一、复位技术210

第三节 骨折治疗基本方法、技术及辅助设施的发展210

二、固定技术211

三、复位、固定中的辅助设施217

四、功能锻炼及辅助设施218

一、骨不连的治疗220

第四节 特殊骨损伤的治疗220

二、开放性、感染性骨损伤的治疗225

三、多发骨关节损伤的救治234

四、严重复杂骨盆骨折的治疗235

一、脊柱运动节段及三柱概念242

第一节 脊柱与脊髓损伤242

第十一章 脊髓神经损伤242

三、脊髓损伤的分类243

二、脊柱损伤与脊髓损伤243

四、脊髓损伤的检查245

六、脊髓损伤的早期处理及内科治疗246

五、脊髓损伤的评估246

七、颈段脊髓损伤247

八、胸段及腰段脊髓损伤250

九、脊髓圆锥与马尾神经损伤252

一、脊髓损伤后病理改变254

第二节 继发性脊髓损伤254

三、炎症表现255

二、局部缺血及再灌注损害255

四、神经细胞凋亡256

五、血-脊髓屏障破坏256

七、神经递质257

六、免疫反应257

九、兴奋性氨基酸258

八、细胞内外离子紊乱258

十三、内皮素259

十二、内源性阿片肽259

十、自由基259

十一、廿烷类259

十六、一氧化氮260

十五、腺苷260

十四、血小板活化因子260

十七、细胞因子261

一、脊髓损伤的实验性药物治疗262

第三节 脊髓损伤的实验性治疗262

二、脊髓损伤实验性外科治疗265

三、修复脊髓损伤和促进神经再生的方法268

四、基因治疗269

三、排尿排便和勃起274

二、下肢站立和行走274

第四节 神经假体在脊髓损伤中的应用274

一、上肢手274

五、BBB分级法275

四、筛网走行试验275

第五节 脊髓损伤动物实验行为功能观察方法275

一、Tarlov分级法275

二、胥少汀分级法275

三、斜板试验275

二、临床治疗的要点277

一、基础研究的方向277

第六节 问题及展望277

四、重视康复锻炼278

三、进一步完善脊髓损伤评估标准278

一、基本结构281

第一节 周围神经的功能解剖281

第十二章 周围神经损伤281

一、神经纤维传导的一般特征282

第二节 周围神经的生理282

二、支持结构282

三、神经束结构282

四、周围神经的血供282

第三节 周围神经的发育、神经元相关信号的产生及作用283

四、神经纤维的分类283

二、神经冲动的传导原理283

三、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283

二、神经远断端284

一、神经元284

第四节 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变性与再生284

一、正常肌电图285

第五节 神经-肌电图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应用285

三、神经近断端285

四、神经末梢285

三、感觉神经传导速度286

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286

六、神经-肌电图检查的临床意义287

五、体感诱发电位287

四、H反向与F波287

一、显微外科手术288

第七节 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288

第六节 周围神经损伤的病理分类288

二、周围神经组织工程在神经修复中的应用289

三、神经营养因子应用的现状及前景291

一、臂丛的组成293

第八节 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治293

二、臂丛损伤的原因、分类、症状与诊断296

三、臂丛损伤的手术治疗及疗效评价298

一、臂丛损伤的认识探索期306

第九节 臂丛神经损伤诊治的进展与21世纪的任务306

三、臂丛神经损伤诊治的深化期307

二、臂丛神经损伤治疗的发展期307

四、21世纪臂丛损伤诊治的发展方向308

五、21世纪臂丛神经损伤诊治的任务309

一、骨关节炎的发病流行趋势312

第一节 骨关节炎312

第十三章 骨关节炎与类风湿关节炎312

二、病理变化及其过程313

三、OA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发病机制316

四、骨关节炎的临床特点和表现321

五、临床表现322

七、骨关节炎的防治323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323

一、概述325

第二节 类风湿关节炎325

八、预防和预后325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326

二、流行病学326

四、临床表现336

五、实验室及辅助检查339

六、诊断341

七、治疗342

一、骨重建特点348

第二节 骨质疏松症病理学特点348

第十四章 骨质疏松性骨折348

第一节 骨质疏松症概论348

二、骨重建的意义349

四、骨质疏松时的骨组织形态及其结构350

三、骨代谢特点350

第四节 骨质疏松症的社会经济学351

第三节 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351

二、骨塑形与重建对骨力学强度的影响352

一、骨强度的影响因素352

第五节 骨质疏松症的生物力学352

四、骨结构与其力学强度的关系353

三、力学调控稳定机制假说353

三、骨密度检测354

二、影像学检查354

第六节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354

一、脆性骨折病史354

第七节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355

四、实验室检查355

二、骨质疏松症的防治药物356

一、非药物治疗356

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358

一、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骨骼特点358

第八节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358

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要点359

一、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原则359

第九节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359

三、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治疗360

四、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365

五、桡骨远端骨折368

六、肱骨近侧端骨折371

第十节 术后康复及治疗骨质疏松373

一、支持带血管375

第一节 股骨头的解剖与血供375

第十五章 骨坏死375

一、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病机制376

第二节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376

二、圆韧带血管376

三、干骺血管、股骨滋养血管和骨髓腔376

二、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后塌陷的发病机制377

三、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的核素骨显像研究378

四、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的临床分型379

第三节 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380

五、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后塌陷的预防和治疗原则380

一、病因381

二、发病机制384

三、病理387

四、诊断388

五、治疗394

一、病因病理398

第四节 小儿股骨头坏死398

三、影像学分类和临床分期400

二、临床症状与体征400

四、治疗402

一、概述405

第五节 SARS患者骨坏死405

二、新的发现406

三、骨坏死的早期诊断409

四、早期治疗412

一、流行病学及病因学416

第一节 发育性髋脱位416

第十六章 骨与关节先天性畸形416

二、病理学418

三、新生儿期筛查及处理420

四、保守疗法422

五、治疗后并发症和残余畸形及其处理427

六、手术治疗及其评价435

七、骨关节炎的预防437

第二节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438

一、发病学439

二、病因学440

三、病理学442

四、临床表现及相关评价方法的研究443

五、治疗方法、原理及其相关研究447

一、病因学461

第一节 成骨不全461

第十七章 骨骼遗传性疾病461

二、分类和遗传462

五、临床表现464

四、病理学464

三、发病率464

七、骨痂增生和成骨不全的肿瘤466

六、影像学表现466

九、诊断和鉴别诊断467

八、实验室检查467

十一、治疗468

十、产前诊断468

三、临床表现472

二、病理472

第二节 多发性遗传性骨软骨瘤472

一、病因472

第三节 神经纤维瘤病474

六、治疗474

四、影像学检查474

五、诊断474

一、神经纤维瘤病Ⅰ型(NF-1)475

二、神经纤维瘤病Ⅱ型(NF-2)477

二、颈椎病的病理机制480

一、颈椎病的概念480

第十八章 脊柱疾患480

第一节 椎间盘退变与颈椎病480

三、颈椎病的临床483

一、椎间盘的生物化学基质486

第二节 腰椎间盘退变的病理基础和生物学逆转退变486

二、影响椎间盘退变的因素491

三、腰骶神经根痛的病理生理494

四、椎间盘退变的基因治疗展望496

一、特发性脊柱侧凸498

第三节 脊柱侧凸498

二、先天性脊柱侧凸519

三、神经肌肉性脊柱侧凸526

四、其他非特发性脊柱侧凸531

第四节 椎管狭窄症540

一、颈椎管狭窄症540

二、胸椎管狭窄症546

三、腰椎管狭窄症549

第十九章 原发性恶性骨与软组织肿瘤的治疗进展559

第一节 概述559

一、发病率559

二、病因561

三、年龄和部位的分布562

四、前驱病变562

二、活检563

第二节 诊断563

一、影像学563

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564

四、骨与软组织肿瘤的分子病理诊断566

第三节 分期573

一、截肢579

二、保肢手术579

第四节 外科治疗579

第五节 辅助化疗586

一、概述586

二、恶性肿瘤的化疗药物及剂量强度587

三、化疗效果评估589

四、成骨肉瘤的化疗590

第六节 恶性肿瘤的基因免疫治疗593

一、概述593

二、肿瘤的免疫基因治疗594

三、肿瘤疫苗的治疗600

第七节 骨与软组织肿瘤术后功能重建的评估标准605

一、适用于各部位的标准605

二、适用于下肢的特殊标准607

三、适于上肢的特殊标准607

第一节 人工关节固定的生物力学原理612

一、骨水泥固定612

第二十章 人工关节612

二、非骨水泥固定615

第二节 人工关节置换术的并发症616

一、术中并发症616

二、术后并发症620

第三节 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与磨损碎屑629

一、概述629

二、碎屑微粒诱导骨溶解的发生机制630

三、骨溶解和无菌性松动的治疗642

第四节 人工全膝关节翻修术644

一、适应证645

二、术前评估645

三、假体选择647

四、手术入路650

五、清除假体651

六、准备假体再植入653

七、关节稳定性的调整655

八、骨缺损的处理656

九、固定660

十、康复660

第一节 临床流行病学665

第二十一章 临床研究方法学665

一、临床流行病学的定义665

下篇 临床与基础研究方法、技术665

二、临床流行病学发展历史666

三、临床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研究方法667

四、临床流行病学对临床医学发展的作用675

第二节 循证医学677

一、循证医学和相关名词的基本概念677

二、循证医学的历史背景与现况680

三、循证医学的基本步骤681

四、循证医学与骨科临床实践的密切关系685

五、骨科相关疾病的循证医学实例685

第三节 骨科实验动物模型689

一、概述689

二、常用实验动物的骨骼解剖特点693

三、常用的骨伤和骨病动物模型698

第一节 成骨细胞的培养712

一、导论712

第二十二章 骨系细胞的培养712

二、成骨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714

三、成骨细胞的鉴定方法716

四、成骨细胞系简介719

五、成骨细胞培养的应用719

一、导论720

二、软骨细胞的培养方法720

第二节 软骨细胞的培养720

三、软骨细胞的鉴定721

四、软骨细胞培养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723

五、软骨细胞系建立及特性726

一、导论727

二、破骨细胞体外培养技术727

第三节 破骨细胞的培养727

三、破骨细胞鉴定729

第四节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733

一、导论733

四、注意事项733

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734

三、基质干细胞在治疗中的作用734

第五节 成纤维细胞的培养735

一、成纤维细胞的培养方法735

第六节 骨肿瘤细胞的培养736

三、皮肤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的应用前景736

一、导论736

二、成纤维细胞的鉴定736

二、骨肿瘤细胞的体外培养技术737

三、肿瘤细胞的鉴定739

四、注意事项740

第一节 骨和关节软骨的组织病理学检测742

一、骨组织标本的制备742

第二十三章 骨骼系统的病理学检测方法742

二、骨与关节软骨组织的常用染色技术745

三、骨与软骨组织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751

第二节 电子显微镜技术在骨科学中的应用752

一、透射电镜753

二、扫描电镜755

三、其他电镜技术758

第三节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763

一、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基本原理763

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标本的制备和观察764

三、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应用765

第二十四章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骨科的应用774

第一节 分子生物学基本知识774

一、基因775

二、DNA的结构776

三、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776

四、遗传信息的复制777

五、DNA的损伤与修复777

六、DNA复制与细胞周期778

七、反转录与反转录酶779

八、端粒和端粒酶779

九、RNA的合成780

十、遗传信息的翻译783

第二节 重组DNA技术概述785

一、重组DNA技术的发展过程785

二、重组DNA技术相关概念785

三、重组DNA技术的工具酶786

四、重组DNA的基本过程788

第三节 核酸的分离和纯化790

一、核酸分离提取的原则790

五、基因重组技术在骨科的应用790

三、DNA的分离和纯化791

四、RNA的分离和纯化791

二、酸分离提取的原理和步骤791

第四节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792

一、PCR技术的原理793

二、PCR反应体系793

三、PCR技术的应用795

四、几种常用的PCR技术795

一、转基因动物模型797

二、基因打靶与基因敲除技术797

第五节 基因功能的研究技术797

三、转基因动物与基因敲除在医学中的应用798

第六节 蛋白质表达的检测798

一、蛋白质印迹方法799

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799

第七节 核酸杂交技术800

一、变性、复性与杂交的概念800

三、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800

二、核酸杂交中的探针801

三、固相杂交支持物的选择及核酸的转移方法802

四、常用的核酸杂交技术802

第八节 基因诊断804

一、基因诊断的概念804

二、基因诊断的主要技术805

三、基因诊断的优点806

四、基因诊断的初步应用807

二、基因治疗的基本条件808

一、基因治疗的基本概念808

三、基因治疗的基本步骤808

第九节 基因治疗808

四、基因治疗的疗效考核和安全性816

五、基因治疗的临床实践816

六、基因治疗存在的问题81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