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和谐社会与信息化战略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和谐社会与信息化战略](https://www.shukui.net/cover/42/30610854.jpg)
- 汪向东,姜奇平,叶秀敏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9787100101950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55页
- 文件大小:54MB
- 文件页数:375页
- 主题词: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研究-中国;社会管理-信息化-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和谐社会与信息化战略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信息化与和谐社会1
第一节 和谐社会3
一、什么是和谐社会3
二、为什么要建设和谐社会5
第二节 信息化时代的和谐社会建设7
一、信息化与信息社会7
二、信息社会建设与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9
三、信息化时代的和谐社会建设10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的研究12
一、收入与幸福的关系12
二、发展与和谐的关系15
三、社会幸福程度与和谐程度的测度17
四、信息化背景下和谐社会的目标与原则20
五、关于数字鸿沟危害社会和谐的研究21
第二章 建设和谐信息社会:国外动态与经验25
第一节 国外建设和谐信息社会的动态26
一、国外对社会和谐问题的关注26
二、国外以信息化助力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动态30
第二节 国外建设和谐信息社会的主要经验37
一、将“人人共享”、“广泛包容”、“面向发展”确立为信息社会建设的原则37
二、高度重视并积极致力消除数字鸿沟,重点扶持社会弱势群体38
三、以经济信息化为基础,让信息通信技术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39
四、推进公共领域的信息化进程,向全社会平等提供更多信息化的公共产品,提高信息化资源的复用效率40
五、扩大社会成员的电子参与,促进社会包容和社会凝聚41
六、将信息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结合起来42
七、高度重视社会成员的信息能力建设44
八、将信息通信技术用于社会和谐发展,需制定明智的政策予以干预45
第三章 信息化助力和谐社会建设——从一个农村的案例“沙集模式”谈起47
第一节“沙集现象”48
一、“沙集现象”产生的历程49
二、“沙集现象”的主要表现51
第二节“沙集模式”58
一、什么是“沙集模式”58
二、信息化带来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60
三、“沙集模式”的特点62
第三节“沙集模式”的意义67
一、探索出一条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67
二、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途径69
三、为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新视角70
四、为发展地方经济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71
五、对促进我国“包容性增长”提供了借鉴72
六、在以信息化助力和谐社会建设方面意义重大73
第四节“沙集模式”的未来75
一、“沙集模式”成功的原因75
二、沙集网商面临的挑战82
三、政策建议84
第四章 信息化时代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95
第一节 不同时代的幸福观和幸福感96
一、人们的幸福感与所处时代的幸福预期有关97
二、幸福感与生产力条件98
三、幸福感与分配方式99
四、幸福感与文化发展100
第二节 信息化时代的幸福观与幸福感103
一、幸福感更多来自人们多方面需要的满足104
二、幸福感更多来自个性和自由得到实现105
三、幸福感更多来自发展更为丰富而全面的社会关系105
四、幸福感更多来自精神追求得到实现和素质能力的全面提高106
五、我国社会发展现阶段人们幸福感的来源107
第五章 信息化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机理和着力方向111
第一节 信息化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机理112
一、信息化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社会和谐113
二、信息化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匹配与否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效果116
三、信息化用于和谐社会建设需关注应用系统与应用环境的配合118
四、必须重视信息化的“双刃剑”作用,把握社会和谐发展的政策导向119
第二节 以信息化促进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方向120
一、以信息化改善民主法治120
二、以信息化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122
三、以信息化推进诚信友爱社会环境建设123
四、以信息化增强社会发展活力124
五、以信息化保障社会安定有序125
六、以信息化促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126
第六章 以信息化助力和谐社会建设需解决的突出问题129
第一节 现阶段我国和谐社会建设需解决的突出问题130
一、社会分配不公的问题130
二、机会不公平问题132
三、社会融入障碍或社会排斥问题133
四、腐败与社会不正之风问题134
五、社会机制的完善问题135
第二节 以信息化助力和谐社会建设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139
一、思想认识问题139
二、国民素质提升的问题141
三、数字鸿沟问题142
四、互联网治理的问题143
五、信息化绩效的问题145
六、电子政务的问题146
七、信息化机制体制的问题148
第七章 信息化发展对国民素质的影响151
第一节 信息化发展对国民素质影响的主要方面和作用方式152
一、国民素质内涵及影响因素152
二、信息化的发展:国民素质分析的视角155
三、信息化发展影响国民素质的作用机理158
第二节 信息化对我国国民素质的影响——实践研究163
一、国家信息化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转向“以人为本”163
二、信息产业大发展为以信息化提升国民素质创造了物质条件165
三、以信息化为关键带动因素的新型工业化为国民素质提升提供强大需求和实践基础166
四、电子政务的发展为国民提升各种素质,尤其是政治民主素质创造了有利条件166
五、与国民素质直接相关部门信息化的发展167
六、信息化给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方式带来深远影响170
七、政府部门加强互联网监管171
八、不足之处172
第三节 以信息化助力国民素质的提升174
一、端正思想认识174
二、把握重点和原则175
三、明确目标与任务177
四、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180
第八章 缩小数字鸿沟助力和谐社会建设185
第一节 数字鸿沟:互联网时代的贫富分化186
一、数字鸿沟的概念186
二、数字鸿沟的产生188
三、国际数字鸿沟与国内数字鸿沟190
第二节 数字鸿沟与中国193
一、国际数字鸿沟193
二、国内数字鸿沟201
第三节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缩小数字鸿沟205
一、要充分认识数字鸿沟“马太效应”的危害205
二、以包容性政策突破机会不平等的限制207
三、缩小数字鸿沟,减轻社会和世界的失衡210
四、缩小数字鸿沟任重而道远211
五、缩小我国数字鸿沟的政策建议213
第九章 网民与互联网治理问题217
第一节 网民权利与互联网治理218
一、我国互联网发展中政府与网民面临共同的困境218
二、互联网的发展,需要政府与网民共谋利益,共同制定规则,共建和谐220
三、为共建和谐社会而取得共识221
第二节 网民特性及决定因素分析222
一、网民的公民特征与网民的个性特征222
二、网民是否更具有网民特征?——网民与非网民的行为对比225
三、网民特性的决定因素是什么228
四、选择与理解——网民在权利与义务问题上的诉求与合作意愿234
第三节 网民权利诉求及合作意愿239
一、治理重心的选择及其影响239
二、对一元化主导价值与多元化主体价值的认同242
三、多元化主体价值不可或缺248
四、多元化主体价值是无害的253
五、多元化主体价值是有益的255
第四节 互联网治理的问题与出路263
一、政府转型与互联网治理思路的调整263
二、程序正义264
三、网民自治的新形式267
第五节 简要结论272
第十章 信息化绩效问题275
第一节 信息化绩效与“信息化不等式”276
一、信息化绩效问题的主要表现276
二、“信息化不等式”278
第二节 从企业应用看信息化的经济绩效281
一、信息化的绩效观281
二、做活企业,是企业信息化绩效的重要内容283
三、努力使信息化融入企业决策和主营业务285
第三节 从农村应用看信息化的社会绩效287
一、衡量我国农村信息化成败的根本标准287
二、两种不同的农村信息化289
三、农村信息化应用的社会绩效292
第四节 提高信息化应用的绩效298
一、通过整合“信息孤岛”提高应用绩效298
二、以技术创新促全面创新提高应用绩效299
三、以改革克服信息化阻力提高应用绩效300
四、加强应用绩效考核破解“信息化不等式”301
五、鼓励发展信息化应用的第三方公共平台与服务302
第十一章 电子政务的战略调整问题305
第一节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历史与现状306
一、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简要回顾307
二、我国电子政务的现状310
第二节 我国电子政务供求两端的变化及新要求316
一、电子政务供求两端的差异316
二、供求两端的历史性变化317
第三节 国内外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324
一、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的新动向324
二、国外电子政务新动向对我们的启示330
第十二章 信息化相关的体制机制问题337
第一节 信息领域的规制338
一、信息领域规制的任务338
二、信息领域的规制改革339
三、信息化新阶段的发展特点与要求342
第二节 我国信息领域相关体制机制的变革346
一、我国信息化领导体制的历史沿革346
二、对现有信息化体制机制的分析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