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20世纪西方文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段吉方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399882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70页
- 文件大小:180MB
- 文件页数:383页
- 主题词:文学理论-西方国家-20世纪-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20世纪西方文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20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特征1
第一节 20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历程1
一、20世纪西方文论的社会背景1
二、20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历程5
第二节 20世纪西方文论的基本特征16
一、20世纪西方文论的理论特征17
二、20世纪西方文论的学习与研究方法21
第一章 俄国形式主义23
第一节 俄国形式主义的理论来源与发展历程23
一、俄国形式主义的理论来源23
二、俄国形式主义的发展历程26
第二节 什克洛夫斯基30
一、内部规律与形式31
二、“陌生化”与“自动化”32
三、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35
第三节 雅各布逊36
一、文学性36
二、语言的诗性功能39
第二章 英美新批评43
第一节 新批评学派的理论背景和发展历程43
一、新批评学派的理论背景43
二、新批评学派的发展历程45
第二节 瑞恰兹48
一、语义分析的理论来源48
二、语境理论50
三、语义分析与文学内在批评52
第三节 艾略特55
一、有机整体观56
二、非个性化诗学58
三、客观对应物60
第三章 精神分析64
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的建立与发展64
一、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历程64
二、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特点68
三、精神分析批评的三种模式69
第二节 弗洛伊德71
一、无意识与心理结构71
二、力比多理论73
三、梦的解析74
四、俄狄浦斯情结与创作动力76
第三节 荣格77
一、集体无意识78
二、原型理论79
三、论文学与心理学的关系82
第四节 拉康84
一、无意识、语言与结构84
二、镜像理论87
三、主体的三重结构88
第四章 结构主义92
第一节 结构主义的理论来源与发展92
一、结构主义的理论来源92
二、结构主义的“四个火枪手”96
第二节 列维-斯特劳斯100
一、“亲属关系”与语言的结构分析100
二、俄狄浦斯神话的结构分析101
第三节 罗兰·巴特104
一、零度写作与文学的科学化105
二、叙事作品的结构分析107
三、可读的文本与可写的文本110
第四节 格雷马斯与托多洛夫110
一、格雷马斯的叙事分析理论111
二、托多洛夫的叙述语法研究114
第五章 现象学120
第一节 现象学理论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特征120
一、现象学理论的发展历程120
二、现象学理论的基本特征126
第二节 胡塞尔129
一、作为典型哲学方法的现象学129
二、本质直观130
三、现象学还原132
第三节 杜夫海纳134
一、审美对象134
二、审美知觉136
三、主体间性137
第六章 存在主义140
第一节 存在主义的哲学基础与理论发展140
一、存在主义的哲学基础与理论来源140
二、存在主义的理论发展142
第二节 海德格尔143
一、存在之思144
二、艺术之思145
三、艺术作品的本质148
第三节 萨特152
一、文学的本质152
二、文学介入说154
三、文学接受论155
第七章 解释学与接受美学158
第一节 解释学的起源与发展158
一、解释学的起源158
二、解释学的理论发展161
第二节 伽达默尔168
一、解释的循环168
二、先行结构与前见170
三、视域融合171
四、语言与人的历史性172
第三节 接受美学173
一、接受美学兴起的理论背景174
二、罗伯特·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176
三、伊瑟尔的文本接受理论179
第八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184
第一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背景与发展历程184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背景与理论特征184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187
第二节 卢卡奇190
一、美学与伦理的纠葛190
二、“总体性”文学观191
三、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之争192
四、审美特性194
第三节 本雅明196
一、艺术生产196
二、机械复制艺术197
三、艺术政治学199
第四节 阿多诺200
一、否定的辩证法201
二、艺术的双重性202
三、文化工业批判204
第五节 阿尔都塞206
一、科学、意识形态与艺术206
二、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208
三、症候阅读210
第六节 伊格尔顿211
一、文学文本与意识形态212
二、意识形态与文本科学213
三、文学文本与社会现实215
四、文学批评与政治216
第九章 女性主义批评223
第一节 女性主义批评的确立与发展223
一、女性主义批评的基本历程224
二、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基础227
三、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特征230
第二节 西蒙娜·德·波伏娃233
一、“第二性”理论234
二、女人形成论236
三、女性神话批评237
第三节 凯特·米利特238
一、社会性别研究与性政治238
二、性的政治与女性形象240
第四节 走向性别批评241
一、双性同体诗学的理论建构242
二、性别批评的确立与发展244
三、女性阅读与女性写作体系的创构245
四、女性文学史的理论建构252
第十章 后现代主义261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来源与发展261
一、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来源262
二、后现代主义概念的发展264
第二节 伊哈布·哈桑265
一、后现代主义概念初探266
二、后现代转折267
三、后现代主义的艺术特征269
第三节 丹尼尔·贝尔271
一、后工业社会及其文化分析271
二、后现代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矛盾274
三、“反文化”与后现代审美体验275
第四节 利奥塔德277
一、后现代主义与叙事的危机278
二、宏大叙事与知识的合法化280
三、后现代知识状况282
第五节 杰姆逊283
一、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文化分析284
二、后现代主义的文化逻辑286
三、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288
第六节 齐格蒙特·鲍曼290
一、流动的现代性291
二、后现代主义与消费主义293
三、后现代性及其缺憾296
第十一章 后殖民主义301
第一节 后殖民主义的理论背景和思想来源301
一、后殖民主义的理论背景301
二、后殖民主义的思想来源305
第二节 赛义德307
一、东方学与东方困境308
二、文化与帝国主义310
三、理论的旅行311
第三节 斯皮瓦克与霍米·巴巴312
一、斯皮瓦克的后殖民理论312
二、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315
第十二章 新历史主义321
第一节 新历史主义的理论背景与特征321
一、新历史主义的理论背景321
二、新历史主义的理论特征324
第二节 海登·怀特326
一、元史学观念的诗性预构326
二、历史书写中的文本观念328
三、叙事的历史化与历史的叙事化331
第三节 格林布拉特333
一、文化诗学的基本内涵333
二、文化诗学的文本间性335
三、意识形态与社会能量336
第十三章 文化研究340
第一节 文化研究概说340
一、什么是文化研究340
二、文化研究的兴起344
三、文化研究的理论特质347
第二节 英国文化研究349
一、理查德·霍加特349
二、雷蒙·威廉斯351
三、汤普森354
四、斯图亚特·霍尔357
第三节 文化研究的多元实践359
一、大众文化研究359
二、亚文化研究361
三、视觉文化研究362
四、文化中的身体和身份364
后记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