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经典教科书系列 哲学导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经典教科书系列 哲学导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38/30643912.jpg)
- 张世英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171521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66页
- 文件大小:60MB
- 文件页数:387页
- 主题词:哲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经典教科书系列 哲学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 什么是哲学1
小引1
1.思考普遍性问题是哲学的开始1
2.哲学思考源于惊异2
一、哲学史上对哲学的界定3
1.“哲学”一词的渊源3
2.哲学的传统界定5
3.“后哲学”6
4.西方哲学史上对哲学的三种界定6
5.哲学与宗教的区别7
6.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含义7
二、哲学是关于人对世界的态度或人生境界之学8
1.哲学是追求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之学8
2.哲学超越知识和科学8
3.当今中国需要提倡的人生境界和哲学11
三、哲学的分类11
1.西方主要哲学家的分类法11
2.一般流行的分类法13
3.本书内容安排14
第一篇 本体论与认识论3
第一章 “人生在世”的两种结构——“人—世界”和“主体—客体”3
一、“人—世界”和“主体—客体”两种在世结构的含义、区别与关系3
1.两种在世结构的含义与区别3
2.两种在世结构的关系5
二、两种在世结构在中西哲学史上的表现7
1.两种在世结构在西方哲学史上的表现8
2.两种在世结构在中国哲学史上的表现9
三、对于人与世界关系问题的具体回答13
第二章 精神发展的阶段16
一、划分精神发展阶段的原则16
1.海德格尔关于人与世界合一先于主客关系的观点16
2.克罗齐关于精神发展阶段的划分17
二、个人精神发展的阶段20
1.原始的“天人合一”阶段20
2.“主体—客体”关系阶段20
3.高级的“天人合一”阶段24
第三章 两种超越:纵向超越与横向超越;两种目标:相同与相通27
一、纵向超越与横向超越27
1.纵向超越27
2.横向超越29
3.横向超越包括对理性认识的超越31
4.由纵向超越到横向超越的转向32
5.从有底论到无底论的转向32
二、相同与相通33
1.不相同而相通33
2.中国的天人相通35
3.相通的关键在于全宇宙的唯一性36
4.时间上的不同的相通性37
5.内在的体验与外在的认识39
第四章 两种超越的途径:思维与想象42
一、想象不同于思维的特点42
1.两种不同超越的目标决定两种不同的途径42
2.对想象的现当代解释43
二、从重思维转向重想象45
1.重思维轻想象的传统观点45
2.重想象的现当代转向突破了思维的极限和范围46
三、想象的重要意义48
1.想象使人回到现实48
2.想象赋予“物”以意义49
3.想象让隐蔽的东西得以敞亮而显示事物的意义50
4.想象与科学50
第五章 两种无限观:“思维的无限”与“想象的无限”52
一、两种无限的含义52
1.黑格尔的两种无限源于斯宾诺莎的划分52
2.黑格尔的“真无限”是主客的对立统一,是“纯思维”53
二、对黑格尔“真无限”的批评55
1.“真无限”的绝对完满性不可能在现实中实现55
2.“真无限”仍然保留了人与万物之间的限隔56
三、“真无限”的整体与“坏无限”的整体57
1.“有底论”以抽象的“真无限”为底;“无底论”置一切于“坏无限”的现实中57
2.恒在的整体与动态的整体57
四、“人生在世”的全过程58
1.“在场形而上学”所讲的认识只停留于在场的一边58
2.“人生在世”的全过程60
第六章 两种真理观:符合说与去蔽说62
一、从符合说到去蔽说的转向62
1.符合说62
2.去蔽说为符合说提供本体论的基础63
3.去蔽说的真理的真实性64
二、真理的本质在于超越和自由66
1.真理在于从个别存在者的束缚中解放出来66
2.真理与实践66
3.执着与绽出68
第七章 论境界70
一、境界的含义及其在中西哲学史上的意义70
1.境界的含义70
2.中国的“境界”与西方的“生活世界”71
二、境界的形成73
1.境界的独创性与客观性73
2.人往往不能自觉到自己的境界74
三、不同境界之间的沟通问题75
1.境界的划分75
2.境界的固执性和可移易性75
四、用“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思想精神提高和沟通不同的精神境界76
1.“万物一体”是不同境界之间得以沟通的本体论根据76
2.多提倡一点“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思想和精神77
第八章 超越自我79
一、禅宗关于超越自我的思想79
1.康德的自我的空灵性79
2.禅宗关于自我的分析80
3.禅宗的“无”与西方传统哲学的“有”84
二、超越自我在于超越主—客二分式85
1.“自我”与“本我”85
2.“本我”决定“自我”87
3.“本我”的观点在于不执着88
4.“本我”与“自我”、“无”与“有”、“中”与“西”的结合89
第九章 超越之路92
一、哲学的“奥秘性”与“公开性”93
1.中西哲学都有其“奥秘性”93
2.哲学都有其可以为人所接受的“公开性”93
二、哲学的彻底的“公开性”在于永不脱离时间性和有限性96
1.黑格尔哲学的“公开性”的不彻底性96
2.哲学的“公开性”的彻底性在于从在场到不在场的超越始终不脱离时间和有限的现实97
三、超越有限的历程98
1.进入人与自然融合为一的超越之路99
2.进入人与人融合为一的超越之路99
四、超越有限是一种长期磨炼的过程100
1.中国传统哲学的超越之路包含磨炼100
2.黑格尔的“经验”概念的磨炼意义101
3.超越在场是不断磨炼的过程102
4.人类思想史上对有限性的两次巨大超越103
第二篇 审美观107
第十章 审美意识的在世结构:人与世界的融合107
一、审美意识:人与世界融合的产物107
1.审美意识在于“天人合一”与“情景合一”107
2.“无我”—“有我”—“忘我”109
二、审美意识的特点:超越性110
1.审美意识的直觉性110
2.审美意识的创造性112
3.审美意识的愉悦性113
4.审美意识的超功利性114
5.审美意识的诸种特性都在于超越主客关系和认识114
三、审美意识给人以自由115
1.自由在于超越必然115
2.审美意义上的自由高于道德意义上的自由116
第十一章 审美意识的灵魂:惊异118
一、传统哲学与惊异的对立118
1.柏拉图:开哲学与惊异对立之先河118
2.黑格尔:哲学超出惊异120
3.黑格尔:艺术超出惊异121
二、审美意识的惊异起于超越主—客二分121
1.“人天生都是诗人”源于从不分主客到区分主客之“中间状态”的惊异121
2.真正的诗人境界或审美意识在于超越主客关系而激起的惊异122
三、缺乏审美意识或诗意的传统哲学的终结123
1.传统哲学是缺乏审美意识的哲学123
2.诗意哲学的建立124
四、惊异是哲学和审美意识(诗意)的灵魂125
1.哲学本质上应具有审美意识的惊异125
2.惊异使世界敞亮126
第十二章 典型说与显隐说128
一、典型说及其哲学基础128
二、显隐说及其哲学基础130
1.超越主客关系的境域130
2.显隐说的审美意识要求回复到人与万物一体之本然130
3.显隐说在于说明事物“怎样”从隐蔽处显示自身131
4.显现与隐蔽的共时性132
三、真理的场所——艺术品133
1.科学技术不能显示事物的隐蔽性134
2.只有艺术品能显示事物的真理134
3.在艺术中回到人生的家园136
四、中国古典诗论的“隐秀”说138
1.对我国文艺理论观点的一点评议138
2.中国古典诗的一个特点:意在言外138
五、超越在场与功利追求141
1.超越在场的审美态度高于功利追求141
2.哲人、诗人的鸽子应乘着气流在天地之间飞翔142
第十三章 审美意识:超越有限——再论典型说与显隐说143
一、理论143
1.艺术不是对有限事物的简单摹仿,而是以有限显现无限143
2.艺术品所显现的是人人共同生活于其中的唯一无限性宇宙144
3.艺术品所显现的无限性包括因不同时代和不同人的观赏、参与而引起的无限自我扩充147
4.典型所显现的无限的有限性和显隐说所要求显现的无限的无穷尽性148
二、历史150
1.古希腊的摹仿说及其扩展150
2.中世纪对古希腊摹仿说的超越152
3.典型说在西方近代美学史上的主导地位153
4.现当代的显隐说对传统的典型说的超越156
第十四章 审美价值的区分157
一、黑格尔论艺术价值的区分157
1.语言的艺术(诗)具有最高的审美价值157
2.黑格尔不懂一切艺术品皆有语言性和诗性159
二、超越有限性的程度决定审美价值的高低160
1.一般的美与诗意境界之区分160
2.摹仿处于艺术价值的最低层次161
3.典型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诗意162
4.以在场显现不在场的“意在言外”的艺术具有最高的审美价值和诗意163
5.崇高是美的最高阶段165
6.超越有限的目标——万物一体的崇高境界167
第十五章 两种哲学,两种语言观169
一、西方古典哲学到现当代哲学的转向169
1.“人类自恋”的三次冲动169
2.对“人类自恋”的三次打击170
3.哲学从天上回到人间170
二、语言学转向172
1.世界由于语言而敞开172
2.语言独立于主体和对象的出场173
三、语言意义的转换176
1.语言的意义由指向感性对象和抽象概念转换为指向无底深渊的世界176
2.诗的语言可以独立于感性对象和概念的出场177
四、“大言”与“小言”179
1.“大道”不作“小言”之言179
2.知觉中的东西言说着“道言”180
第十六章 语言的诗性与诗的语言185
一、语言的诗性185
1.精神科学重在研究个人的独特性如何为他人所理解185
2.“万物一体”保证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可能性186
3.语言一般皆有诗性187
二、诗的语言与非诗的语言的区别189
1.执着于当前在场者与聆听“异乡”的声音189
2.抽象性语言与一次性语言191
三、中国古典诗的语言的特征和要求191
1.言约旨远192
2.象征性与暗喻性193
3.画意性194
4.音乐性195
第十七章 美与真善197
一、古希腊时期197
1.实际兴趣重于审美兴趣197
2.美从属于真197
3.美从属于善198
4.古希腊美学已区分了审美兴趣与实际兴趣199
二、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199
1.普罗提诺:神是真善美的统一199
2.阿奎那:美属于“形式因”200
三、近代200
1.康德以前:美仍从属于真和善200
2.康德:力图凸显美的首要地位201
3.席勒:“审美的人才是完全的人”201
4.谢林:“审美直观”居于哲学的最高层次202
5.黑格尔:美高于善而低于真202
6.近代美学的主要趋势:审美兴趣高于实际兴趣;美高于善而仍受真的制约203
四、现当代203
1.美居于比真更高的地位203
2.从古至今,美的地位日益提高205
五、真善美统一于“万物一体”205
1.“万物一体”集真善美于一体205
2.对“万物一体”观的分析与概括206
第三篇 伦理观209
第十八章 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209
一、哲学史上的道德观209
1.西方传统哲学导致轻视感情欲望的道德观209
2.卢梭置道德于人己一体的同类感基础之上211
3.儒家的人己一体的道德观212
二、审美意识超越道德意识213
1.无道德意识—道德意识—超道德意识213
2.审美意识优于道德意识215
3.善是美的必然结论216
三、西方一些思想家关于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的关系的论述217
1.康德论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217
2.谢林论“审美直观”的首要地位218
3.荷尔德林论诗意的自由高于道德219
4.审美意识的崇高境界更能促进道德意识的提高219
四、审美意识的超越性与现实性的统一220
1.精神发展的诸阶段往往同时交织在一起220
2.审美价值决定道德追求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目标221
3.哲学的现实化即是诗化222
第十九章 人与世界的两重性223
一、“被使用的世界”与“相遇的世界”223
二、人生并非只是使用对象的活动224
三、人生的最高意义:万物一体的领悟或“我—你”之间的相互回应226
1.把一切都看成是使用对象的人只能生活在过眼云烟中226
2.“我—你”间的相互回应与“我—它”(主—客)间的相互限隔226
3.对自然物亦可因人的“仁爱”态度而相互回应227
4.人生的最高意义在于对人与万物一体或“我—你”一体的领悟228
四、有“民胞物与”精神的人,能唤醒万物与之作语言交流228
1.人与万物皆可作语言交流228
2.“前语言门槛”229
3.“语言门槛”229
4.“大言炎炎”229
五、“我—你”关系的优先地位230
1.“宇宙不曾限隔人,人自限隔宇宙”230
2.人“不能死于”“我—它”公式而不悟231
六、让科技事业充满“民胞物与”和“仁爱”精神之火与光232
第二十章 人类中心主义和“民胞物与”说235
一、中国哲学史上“民胞物与”和人类中心思想的统一235
1.张载的“民胞物与”说236
2.王阳明:人与自然物之间的轻重厚薄乃“良知上自然的条理”236
3.荀子、戴震关于“人最为天下贵”的思想236
4.程朱的“理一分殊”说237
5.“万物一体”、“民胞物与”说包容人类中心的思想237
二、西方极端神秘主义者的非人类中心主义238
1.极端神秘主义者的非人类中心主义238
2.极端神秘主义者面临的问题239
3.极端神秘主义者的非人类中心主义抹杀人与物的分殊240
三、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241
1.人类中心思想应从属于“万物一体”和“民胞物与”精神241
2.“物与”和“民胞”的联系242
第二十一章 和谐相处:人与人,人与自然——顺应与理解243
一、和谐论的本体论根据——万物一体243
1.任何人和自然皆以“万物一体”为其根源243
2.“万物一体”之爱包含矛盾斗争243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244
1.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是没有斗争244
2.自然不理解人245
3.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对自然规律采取主动顺应的态度246
三、人与人的和谐相处246
1.人能相互理解246
2.和谐相处包含容忍和尊重他人的独特性247
3.相互尊重和容忍不等于互不相涉248
第二十二章 建立道德律的方式:对话与独白250
一、从独白到对话250
1.从“主体性”到“互主体性”250
2.康德的独白式与哈贝马斯的对话式251
3.儒家的独白式与西方传统的独白式和哈贝马斯的对话式251
二、儒家的“万马齐喑”的伦理学与哈贝马斯的“交谈伦理学”252
1.哈贝马斯的“认知主义”伦理学252
2.“理想的谈话环境”的“假定”253
3.儒家的“庶人不议”253
4.“仁”与“互主体性”的区别254
5.墨子的“兼相爱”254
三、理与情255
1.情的合理化255
2.排斥情于理之外的两种方式257
3.三种情理关系257
第二十三章 知行问题的道德含义与认识论含义258
一、知行合一的道德意义258
1.中国的知行问题与西方的认识与实践258
2.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是以往儒家关于知行不可分离思想的总结与发展258
二、从天人合一到主客二分,从道德意义的知行合一到认识论意义的认识与实践260
1.道德上的知行合一与天人合一260
2.认识论上的认识与实践和主—客二分262
三、“知”哲学与“行”哲学263
1.儒家传统重“为道”:“知”哲学与“行”哲学的统一263
2.西方传统哲学重“为学”:“知”哲学与“行”哲学的相对分离263
3.西方现当代哲学重“为道”的趋势264
四、道家既“知”“道”亦“行”“道”266
五、哲学与人生267
第四篇 历史观271
第二十四章 古与今271
一、伽达默尔的古今融合论271
1.人与世界的融合和古与今的融合271
2.历史研究的最高兴趣不在恢复历史原貌,而在理解历史事件的意义272
3.人不可能离开“现在的视域”看待过去275
4.“现在的视域”与“过去的视域”结合为一的“大视域”275
5.“大视域”中的现在沉积着过去277
6.“大视域”中的过去孕育着未来277
二、王船山的“通古今而计之”的历史观278
1.以“势”为基础的“天”的视域278
2.“天因化推移”279
3.王船山“通古今而计之”的历史观的意义280
4.内在体验和参与的方法281
三、古与今之间的“紧张关系”282
第二十五章 传统与现在284
一、传统的性质与形成过程284
1.传统的主要特征284
2.传统的“原本”言行285
3.传统形成的过程也是远离“原本”的过程286
4.传统形成的过程又是不断扩大和更新“原本”内涵的过程286
5.传统的偏执与更新287
二、对待传统的正确态度287
1.对老传统应做新解释287
2.对传统的新解释主要是指向当前288
3.解释是传统自身的活动过程290
4.对传统的新解释不能脱离传统290
5.对传统的新解释是一个受限制与打破限制的斗争过程291
6.由谁做出新解释:群体成员间的平等对话还是君临于群体之上的精神实体292
第二十六章 历史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294
一、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含义294
1.历史的特点:新旧交替的非连续性294
2.非连续性包含连续性295
3.连续性是对非连续性的超越,是新旧不同之间的相通295
4.通过对历史的理解,非连续性才具有连续性295
5.历史的变迁随着不断更新的理解而愈益远离其“宗”296
6.理解过去是辞旧迎新的原则296
二、时间距离的意义297
1.时间距离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使连续性更具生命力297
2.时间的“超出自身”性297
3.时间的“超出自身”性决定着人的自我超越298
三、人生的意义在于按照历史,不断超出自身而不执着299
1.历史统一体需要想象299
2.历史以死亡获新生299
3.谭嗣同的“微生灭”说299
4.瞬间质变的意义300
四、历史性问题就是人生意义问题301
1.历史实际往往会被理性出卖自己301
2.历史研究的最高目标是追寻人的存在的意义302
第二十七章 中心与周边303
一、中心与周边关系的哲学基础303
1.在场不在场的关系和中心周边的关系303
2.自我—世界和中心—周边304
二、“万变不离其宗”剖析304
1.没有独立于周边的不变之“宗”304
2.独立自在之“宗”的理论基础——抽象的同一性305
3.中心变化的滞后性构成“宗”的概念306
4.中心应聆听来自周边的声音307
三、民族性与时代性308
1.时代性的灵敏性与民族性的惰性308
2.民族性的生命力需经时代性的冲击和检验308
四、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309
1.经济的敏感性与文化的滞后性309
2.文化多元化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精神产物310
3.文化融合是大趋势310
第五篇 哲学发展的历程315
第二十八章 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315
一、西方哲学史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特点315
1.哲学与科学、宗教的关系问题315
2.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318
3.普遍与个别、一与多的关系问题320
二、西方哲学史的主要发展阶段321
1.古希腊哲学321
2.中世纪哲学324
3.近代哲学326
4.现当代哲学333
第二十九章 中国哲学发展的历程336
一、中国哲学史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特征336
1.中国哲学史是从长期以天人合一为主导原则到转向主—客关系式的发展史336
2.中国哲学史是从长期以研究人伦道德为主导到转而注重对自然的认识的发展史337
3.中国哲学史是从长期以“天理”压人的思想为主导到开始反“天理”的发展史337
二、主要发展阶段339
1.先秦哲学339
2.秦汉至明清之际的哲学343
3.明清以后的近代哲学353
4.未来中国哲学之展望357
余论 希望的哲学361
一、以希望哲学代替猫头鹰哲学361
二、希望就是虚拟362
三、希望就是战斗363
四、希望与命运364
五、希望与失望365
六、希望与无限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