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文化通论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文化通论 第2版
  • 顾伟列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7503373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39页
  • 文件大小:67MB
  • 文件页数:251页
  • 主题词:文化史-概论-中国-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文化通论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文化的含义1

(一)对文化概念的理解1

(二)文化范畴中的几组关系3

1.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3

2.文化的外显模式与内隐模式3

3.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3

4.批判、继承与综合创新4

二、中国文化的生成背景4

(一)地理环境5

(二)农耕经济5

(三)社会结构6

三、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7

(一)人文性7

(二)包容性8

(三)伦理型9

(四)和谐型11

(五)务实精神13

第一编 制度文化15

第一章 经济制度17

第一节 古代经济形态、土地制度与经济结构17

一、自然经济形态17

二、土地所有制形式18

三、经济结构特点19

第二节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21

一、重本抑末21

二、重义轻利22

第三节 传统经济思想的现代转型24

一、人治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24

二、重义轻利向义利辩证统一转型26

第二章 政治制度29

第一节 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模式的确立29

一、周代:向心型政治结构的初建29

二、秦朝:中央集权政治模式的确立30

第二节 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31

一、为君之方:亲贤远佞32

二、为政之道:倡导德治32

三、治国之道:以民为本33

第三节 传统政治观念向现代政治观念的转化33

一、摒弃皇权至上观念,提高公民意识34

二、摒弃人治,完善法治34

第三章 职官制度37

第一节 宰相制度37

一、秦汉的三公制37

二、隋唐宋元的三省制38

三、明清的内阁制39

第二节 监察制度40

一、御史制40

二、台院制40

三、都察院制41

第三节 地方官制42

一、秦汉两晋南北朝地方官制42

二、隋唐宋地方官制42

三、元明清地方官制43

第四节 古代官制的特点与官僚的政治人格43

一、文官制度的实施43

二、中央集权的强化44

三、官僚的政治人格45

第四章 宗法制度48

第一节 家族的产生与家族观念48

一、家族的产生48

二、家庭结构与家族观念49

三、以家族为本位的人伦关系50

第二节 宗法制度的形成、演变与影响51

一、宗法制度的形成与演变51

二、宗法制度对封建秩序的维系54

三、宗法制度对国民性格的模塑54

第五章 科举制度58

第一节 科举制度的起源与演变58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58

二、科举制度的确立与演变59

第二节 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62

一、科举制度与知识阶层的流动62

二、科举制度与教育发展63

三、科举制度与儒家经学64

四、科举制度与诗文创作64

第三节 科举制度的负面影响65

一、思想的同化和僵化65

二、主体意识的丧失66

第六章 教育制度68

第一节 官学制度68

一、官学的形成68

二、官学的发展69

三、官学制度的完备69

四、官学制度的衰落70

第二节 私学制度71

一、私学的发展和特点71

二、蒙学读物71

第三节 书院制度72

一、书院的兴起与衰落72

二、书院的办学特点73

第四节 古代教育思想74

一、伦理本位74

二、因材施教75

三、启发引导75

四、学思结合75

五、教学相长76

第七章 婚姻制度78

第一节 古代婚姻观念78

一、婚姻的概念78

二、婚姻的意义79

第二节 古代婚姻的变迁79

一、原始群婚79

二、血缘婚80

三、伙婚80

四、对偶婚81

五、专偶婚81

第三节 古代婚姻政策82

一、导民婚配82

二、嫁娶有媒82

三、同姓不婚83

四、可纳媵妾83

第四节 古代婚礼程序与离婚制度84

一、婚姻六礼84

二、“七出”与“三不去”85

三、贞节和改嫁86

第二编 物质文化89

第一章 服饰文化91

第一节 纺织技术的发展91

一、麻织91

二、丝织91

三、棉纺织92

第二节 中国传统服饰的变迁93

一、从上衣下裳到深衣93

二、汉衣与胡服的并存94

三、新潮的唐代衣装94

四、清初的服饰变革95

五、佩饰、首饰与面妆96

第三节 中国服饰文化的制度形态97

一、冠服制度97

二、丧服制度99

第二章 饮食文化101

第一节 饮食结构与烹饪技艺101

一、主食101

二、副食102

三、烹饪103

第二节 茶文化与酒文化104

一、茶文化105

二、酒文化106

第三节 饮食礼俗与饮食观念108

一、饮食与礼俗108

二、饮食与养生观109

三、饮食与审美观110

四、饮食与中和观110

五、饮食与娱乐111

第三章 建筑文化113

第一节 中国建筑的历史文脉113

一、先秦:中国建筑的萌芽与雏形113

二、秦汉至宋元:雄浑与清奇的交响114

三、明清:壮丽与精致的古典顶峰118

第二节 中国建筑的人文意蕴120

一、群体的和谐性120

二、组合的内向性121

三、阴阳的融合性121

第三节 中国园林的美学特征122

一、曲折含蓄之美122

二、疏密相间之美123

三、天趣盎然之美123

四、诗情画意之美124

第四章 交通文化126

第一节 古代车马与舟船126

一、车的种类与部件126

二、造船术的发展129

第二节 古代水陆交通131

一、驿路系统的完善131

二、运河的开凿133

三、古代交通设施与管理134

第五章 科技文化137

第一节 传统科技的独特成果137

一、农学的超前进步137

二、天学的一流成果139

三、数理化的杰出贡献142

四、医药学的独树一帜146

第二节 中国传统科技文化辨析148

一、以实际应用为研究目的148

二、以整体思维为思维模式149

三、以观物取象、直观类比为研究方法151

第三节 中国科技近代落伍的反思152

一、国策导向与知识分子对学问的取舍152

二、构建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153

第三编 精神文化157

第一章 学术159

第一节 先秦诸子159

一、孔儒之学159

二、老庄之学161

三、墨家思想163

四、法家理论164

第二节 两汉经学165

一、经学流派165

二、董仲舒的思想166

第三节 魏晋玄学167

一、正始玄学167

二、西晋玄学168

第四节 宋明理学169

一、理学的发展与演变169

二、理学对传统儒学的发展170

第五节 实学与汉学172

一、明清之际的实学172

二、乾嘉汉学173

第二章 宗教176

第一节 中国早期的宗教信仰176

一、原始宗教176

二、正统宗教的产生178

第二节 儒学中的宗教色彩179

一、孔子的天道观179

二、董仲舒对天信仰的阐说180

三、朱熹的天理论181

第三节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交融182

一、佛教的基本教义182

二、佛教的中国化过程183

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86

第四节 道教与中国社会188

一、道教的起源与发展188

二、道教的基本信仰190

三、道教与中国文化191

第三章 文学196

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196

一、先秦:中国文学的奠基196

二、汉魏六朝:从重功利走向抒一己情怀198

三、唐宋:诗、词、文的空前繁荣200

四、元明清:戏剧与小说的黄金时代203

第二节 中国文学的文化精神207

一、忧患意识207

二、超脱意识208

三、家国精神210

四、亲情情结211

第四章 艺术215

第一节 气韵生动的中国绘画215

一、从萌芽到成熟215

二、传神写照的人物画216

三、意境深远的山水画218

四、意味隽永的花鸟画220

第二节 骨力内敛的书法221

一、汉字:一个图像的世界221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时代风格223

第三节 和谐优美的乐舞225

一、中国传统乐器的悠久历史225

二、诗、乐、舞的水乳交融226

三、多民族乐舞的交流融合229

第四节 中国艺术的美学追求229

一、崇尚天人合一229

二、注重美善相兼231

三、讲究中和之美231

第五章 节日234

第一节 中国传统节日的产生234

一、传统节日与岁时历法234

二、传统节日与原始信仰235

第二节 传统节庆风俗与节日文化的当代价值236

一、春节236

二、元宵节236

三、清明节237

四、端午节237

五、七夕节237

六、中秋节238

七、重阳节238

八、传统节日文化的当代价值23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