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南京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南京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https://www.shukui.net/cover/44/30697032.jpg)
- 侯康明,张振亚,刘建达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震出版社
- ISBN:9787502839710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27页
- 文件大小:82MB
- 文件页数:435页
- 主题词:活动断层-探测-南京市;地震活动性-研究-南京市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南京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述1
1.1 地震活动断层研究的重要意义1
1.2 工程建设的立项背景2
1.3 探测与评价的总体目标与主要任务3
1.3.1 探测目标及工作范围3
1.3.2 主要任务4
1.3.3 主要技术难点4
1.4 工程建设的主要实施单位及完成人5
第二章 区域地震构造环境简析7
2.1 区域地质构造概况7
2.2 区域沉积建造特征8
2.2.1 区域大地构造分区8
2.2.2 区域沉积建造特征9
2.2.3 区域构造旋回和构造层17
2.2.4 区域地质构造特征17
2.3 区域新构造运动特征22
2.3.1 中、新生代构造盆地22
2.3.2 垂直差异升降运动22
2.3.3 断块活动的继承性、差异性和新生性23
2.3.4 区域新构造分区23
2.4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及地壳深部结构26
2.4.1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26
2.4.2 区域地壳变形特征28
2.4.3 地壳深部结构特征29
2.4.4 地壳和上地幔结构(深部形态)29
2.5 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30
2.5.1 单个地震震源机制解30
2.5.2 小震综合节面解32
2.5.3 区域震源机制解34
2.5.4 区域构造应力场39
2.6 区域地震活动性分析39
2.6.1 地震目录39
2.6.2 工作区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特征39
2.6.3 地震重新定位结果40
2.7 区域主要断层特征45
2.7.1 区域内目标区主要断层基本特征45
2.7.2 区域内目标区周缘主要断层基本特征58
2.8 区域地壳运动与动力学背景分析64
2.9 区域地震构造调查的主要结论66
第三章 区域第四纪地质环境分析67
3.1 区域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67
3.2 钻探工程地层划分与对比72
3.2.1 标准钻孔岩性描述与分层72
3.2.2 非标准钻孔岩性描述与分层77
3.3 钻孔地层年代学测试方法及年代学剖面的建立97
3.3.1 年代学测试技术简介及样品的采集97
3.3.2 释光方法及测年结果97
3.3.3 14C方法及测年结果102
3.3.4 各场地钻孔柱状图对比103
3.3.5 标准钻孔测井和波速测试107
3.4 第四纪地层标准钻孔孢粉组合与古地理气候环境演化116
3.4.1 N06S6的样品采集与孢粉主要类型116
3.4.2 N06S6钻孔孢粉组合带116
3.4.3 第四纪气候环境及其演化120
3.5 主要结论和认识121
第四章 目标区隐伏断层试验探测结果123
4.1 探测方法及工作条件123
4.2 浅层人工地震探测试验工作123
4.2.1 波场调查及不同震源试验资料分析124
4.2.2 不同频率检波器及横波检波器的接收试验资料分析126
4.2.3 不同道距试验资料分析128
4.2.4 不同井深试验资料分析128
4.2.5 不同药量试验资料分析128
4.2.6 试验结论130
4.3 施工方法试验130
4.3.1 探测方法及原理概述130
4.3.2 观测系统选择131
4.3.3 施工方法及采集参数131
4.3.4 测量工作132
4.3.5 工程量及试验工程量132
4.4 地震资料的数字处理134
4.4.1 技术要求134
4.4.2 资料的试处理134
4.4.3 资料的批量处理134
4.4.4 数字处理的重点环节136
4.5 二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140
4.5.1 反射波地质层位的确定与解释140
4.5.2 反射波的对比及断点解释141
第五章 目标区主要断层综合定位与活动性鉴定145
5.1 综合定位与活动性鉴定的技术思路145
5.2 目标断层定位与活动性鉴定146
5.2.1 南京—湖熟断层(F1)146
5.2.2 甲山槽探地质剖面与南京—湖熟断层的活动性鉴定157
5.2.3 幕府山—焦山断层(F2)175
5.2.4 跨断层联合钻探剖面与幕府山—焦山断层活动性鉴定184
5.2.5 江浦—六合断层(F3)202
5.2.6 方山—小丹阳断层(F4)213
第六章 目标区及其邻区深部地震构造环境探测与研究224
6.1 探测技术方法及其工作目标224
6.1.1 探测工作量225
6.1.2 技术内容与要求225
6.1.3 技术指标与要求227
6.2 深地震反射探测228
6.2.1 深地震反射剖面位置与测量228
6.2.2 深地震反射勘探的野外方法231
6.2.3 深地震反射剖面资料分析解释248
6.3 高分辨折射和宽角反射/折射联合探测257
6.3.1 野外探测方案的总体设计258
6.3.2 震相的分析对比271
6.4 高分辨地震折射探测274
6.4.1 Pg波资料275
6.4.2 速度结构波前成像278
6.4.3 时间项反演291
6.4.4 宽角反射/折射剖面资料的处理297
6.4.5 地壳结构和断层构造314
6.5 深地震主要探测结果及深部环境特征321
6.5.1 地壳浅部基本结构和断层构造322
6.5.2 剖面浅部的断层特征323
6.5.3 基底断层在折射记录截面上的反映324
6.5.4 地壳深部的二维速度结构324
6.5.5 深地震反射揭示的壳内界面和断层325
第七章 地震活动断层的危险性评价331
7.1 工作技术途径331
7.2 地震构造环境分析331
7.3 区域构造应力场332
7.3.1 区域构造应力场的研究成果333
7.3.2 目标区的实测大地应力数据资料333
7.3.3 本地区视应力分析结果334
7.3.4 目标区内的断层受力状态与应力集中位置335
7.4 主要断层的地震危险性337
7.4.1 目标断层上的历史地震337
7.4.2 目标区内设定地震的位置338
7.4.3 目标断层设定地震的最大震级339
7.4.4 目标断层地震危险性340
7.5 主要结论342
第八章 地震活动断层的危害性评价344
8.1 三维地下结构模型344
8.1.1 目标区三维地下结构各地层界面的确定344
8.1.2 目标区三维地下结构各地层参数的确定348
8.2 目标区活动断层震源模型348
8.2.1 地震动预测中的震源模型348
8.2.2 设定地震震源参数的确定349
8.3 南京市活断层地震危害性评价结果358
8.3.1 计算过程358
8.3.2 非线性时程反应分析使用的钻孔资料358
8.3.3 计算过程示例358
8.4 计算结果分析365
8.4.1 峰值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分布365
8.4.2 预测结果的定性分析365
8.4.3 目标区代表时程369
8.5 结论与预测结果应用386
第九章 南京市活断层探测信息系统建设387
9.1 设计目标387
9.2 数据库建设387
9.2.1 数据建模387
9.2.2 数据库建设388
9.2.3 专题数据库完成情况389
9.3 三维地壳模型390
9.4 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390
9.4.1 系统配置需求分析390
9.4.2 信息系统研发392
9.5 主要结论394
第十章 南京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主要结论395
10.1 区域地震地质环境综合评价395
10.2 目标区主要断层活动性综合评价396
10.3 目标区地震危险性综合评价397
10.4 目标区地震危害性综合评价397
参考文献398
图版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