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全史 政治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全史 政治卷](https://www.shukui.net/cover/3/30701081.jpg)
- 史仲文,胡晓林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 ISBN:9787506823685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1159页
- 文件大小:320MB
- 文件页数:1184页
- 主题词:中国历史;政治制度-历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全史 政治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远古暨三代分卷3
一、远古暨三代政治概述3
二、远古社会5
(一)原始人群5
(二)母系氏族社会6
(三)父系氏族社会19
三、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37
(一)夏文化的探索37
(二)夏的先祖39
(三)夏王朝的建立和奴隶制度的巩固40
(四)夏代的政治制度43
四、商代政治46
(一)先商社会46
(二)商王朝的建立和奴隶制国家的进一步发展49
(三)商代的政治制度55
五、西周政治71
(一)先周社会71
(二)西周王朝的建立和奴隶制国家的完善74
(三)西周的政治制度79
六、结语97
春秋战国分卷101
一、春秋战国政治概述101
(一)春秋战国名称的由来101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年代102
(三)春秋战国政治史的主要内容103
(四)春秋战国政治史的主要特征104
二、周平王东迁和东迁后的政局105
(一)西周灭亡,平王东迁105
(二)东迁后的周王室106
(三)王纲解纽,宗法制度崩坏109
(四)春秋时期的列国疆域111
三、春秋前期的霸政115
(一)春秋初期的列国争雄115
(二)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117
(三)晋文公、襄公的霸业122
(四)秦国的西进和楚国的北上125
(五)晋国霸业的复兴128
四、“弭兵”盟会和春秋后期的政局132
(一)宋国华元、向戌的“弭兵”活动132
(二)“弭兵”盟会后的中原各国135
(三)吴楚在东南的争霸140
(四)吴越争雄和越灭吴144
五、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148
(一)春秋时期的君主专制制度148
(二)朝议制和政策的决策方式152
(三)春秋时期的职官制度154
(四)人事管理制度158
(五)春秋时期的法律制度162
六、战国七雄并立局势的形成167
(一)从六卿到三家分晋167
(二)田氏取代姜姓的齐国169
(三)战国时期的列国形势172
(四)战国时期政局的演进175
七、战国前期各国的改革图强176
(一)李悝在魏国的变法176
(二)吴起在楚国的改革178
(三)公仲连在赵国的改革180
(四)申不害在韩国的改革181
(五)邹忌在齐国的改革184
(六)商鞅在秦国的两次变法运动186
八、魏、齐在战国前期的争霸190
(一)魏文侯、武侯创霸业190
(二)魏惠王“逢泽”会诸侯及朝天子191
(三)齐国的强大和“徐州相王”193
九、大国争雄与合纵、连横运动196
(一)五国相王运动196
(二)公孙衍、张仪的合纵、连横197
(三)秦并巴、蜀和制服韩、魏198
(四)楚国的一再受挫201
(五)赵武灵王“胡服骑射”204
(六)秦、齐称帝与苏秦合五国攻秦206
(七)燕将乐毅破齐208
十、秦国独强,扫灭六国211
(一)秦对赵国的战争211
(二)吕不韦和秦王政214
(三)秦王扫灭六国,中国重归于一217
十一、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222
(一)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222
(二)封建官僚的职官制度224
(三)战国时期的司法制度227
(四)战国时期的人事管理制度231
十二、结语235
秦汉分卷239
一、秦汉政治概述239
二、秦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240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240
(二)扩大军队,建立严格的军队调动制度和兵役制度242
(三)统一法律,建立苛暴的法律制度242
三、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和措施244
四、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247
(一)征服“百越”,统一岭南247
(二)北击匈奴,修筑长城248
五、秦王朝的残酷剥削压迫249
(一)秦始皇的残暴统治和穷奢极欲249
(二)秦二世的残忍昏暴251
(三)人民对秦暴政的反抗、秦末农民起义的前奏252
六、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大起义和秦王朝的灭亡253
(一)大泽乡揭起义旗253
(二)项羽、刘邦领导反秦斗争再掀新高潮255
七、楚汉之争与西汉王朝的建立258
(一)楚汉之争258
(二)西汉王朝的建立和刘邦恢复重建封建秩序的政策与措施264
(三)吕氏之乱268
八、无为而治的西汉王朝269
(一)汉初的统治政策——黄老思想269
(二)吴楚七国之乱271
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74
(一)从“黄老思想”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74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275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82
(四)汉武帝末年的社会矛盾和“轮台罪己诏”287
(五)昭宣中兴290
十、西汉王朝的衰落与短命的“新”莽王朝296
(一)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296
(二)“新”莽王朝的建立和王莽改制301
(三)绿林、赤眉起义和“新”莽王朝的灭亡307
十一、东汉王朝的建立与前期的政治312
(一)短期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和刘秀建立东汉王朝312
(二)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的措施317
(三)东汉初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新变化318
(四)东汉政权极盛时期的政治320
十二、东汉后期的腐败政治328
(一)外戚、宦官交替擅权328
(二)党锢之祸332
十三、黄巾大起义和东汉王朝的灭亡335
(一)横征暴敛,民不聊生335
(二)“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336
(三)黄巾大起义336
(四)董卓进京与东汉王朝的灭亡338
十四、结语340
魏晋南北朝分卷343
一、魏晋南北朝政治概述343
二、三国鼎立346
(一)三国肇始346
(二)三国政权的政治轨迹357
三、西晋的统一与瓦解364
(一)西晋的建立及其政治制度364
(二)西晋灭吴367
(三)统一帝国中的不安定因素369
(四)西晋的瓦解372
四、十六国政权的兴亡378
(一)十六国前期的民族政权378
(二)前秦统一北方与淝水之战385
(三)淝水战后北方民族政权的勃兴388
(四)民族冲突与民族融合392
五、东晋门阀政治394
(一)司马氏流亡政权的创立394
(二)王、庾、桓、谢家族代兴398
(三)东晋的灭亡404
六、南朝盛衰410
(一)宋、齐、梁、陈递嬗与政治410
(二)南北对峙与南朝衰落420
七、拓跋鲜卑的汉化与北魏政治424
(一)鲜卑代国复兴与北魏统一北方424
(二)北魏前期政治与政治制度426
(三)孝文朝改革430
(四)北魏的衰亡434
八、东魏北齐与西魏北周的对峙及其势力消长439
(一)东魏北齐的政治及其衰亡439
(二)西魏北周的政治与政治制度444
(三)杨坚创隋452
九、结语454
隋唐五代分卷459
一、隋唐五代政治概述459
二、隋朝兴亡460
(一)文帝兴隋460
(二)隋之强盛465
(三)隋室乱亡470
三、唐朝兴盛475
(一)李渊兴唐475
(二)完备制度478
(三)贞观之治486
(四)武周改制497
(五)开元全盛508
(六)周边关系520
四、极盛转衰529
(一)天宝危机529
(二)藩镇起伏535
(三)宫廷变动540
(四)元和中兴544
(五)政局反复549
(六)边疆伸缩556
五、唐室乱亡561
(一)时局动荡561
(二)唐室名存567
六、五代十国574
(一)五代更替574
(二)后周改革580
(三)十国兴亡585
七、结语590
宋辽金夏分卷593
一、宋、辽、金、夏政治概述593
二、北宋的建立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594
(一)北宋的建立594
(二)宋太祖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595
(三)宋代开国皇帝宋太祖600
三、从锐意进取到“守内虚外”602
(一)宋太宗继业,完成局部统一602
(二)进军幽州,宋、辽战争爆发603
(三)李继迁发难,宋、西夏分裂604
(四)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605
(五)澶渊之盟,宋、辽对峙局面的确立607
四、西夏609
(一)建国前的历史609
(二)元昊建国及历朝概况611
(三)西夏的制度614
(四)西夏的经济概况615
五、辽朝617
(一)辽朝建国前的简况617
(二)辽国的建立及其发展617
(三)辽国的政治制度620
(四)辽国的经济状况622
六、北宋社会阶级结构和赋税制度623
(一)社会阶级结构623
(二)土地占有和农民、手工业者状况624
(三)赋税和徭役625
七、北宋中朝的社会危机和变法运动628
(一)宋真宗的迷信、腐败与耗财628
(二)宋仁宗的庸懦和北宋积贫积弱局面630
(三)北宋中期各种矛盾的激化635
(四)庆历新政 范仲淹、包拯等努力改革弊政636
(五)熙宁变法640
八、北宋后期的腐朽统治653
(一)元祐更化与哲宗绍述653
(二)宋徽宗、蔡京集团的腐朽统治659
(三)北宋末年的农民起义661
(四)女真族南侵和北宋的灭亡664
九、金朝669
(一)政治概况669
(二)金朝的制度674
十、北宋南迁与宋、金和战678
(一)赵构(宋高宗)登极,南宋建立678
(二)宋、金的对峙局面682
(三)岳飞的抗金斗争与宋高宗、秦桧的叛卖行为685
(四)“绍兴和议”后的宋、金和战形势693
十一、南宋的腐朽统治和农民起义697
(一)孝宗、张浚发动第一次北伐战争697
(二)宁宗、韩侂胄禁道学和又一次北伐战争700
(三)史弥远控制南宋和道学统治的确立703
(四)南宋封建剥削的加强和农民起义705
十二、蒙古南侵,南宋灭亡711
(一)蒙古灭金与“端平入洛”711
(二)蒙古对南宋的第一次大规模攻势712
(三)蒙古对南宋的第二次大规模攻势715
(四)贾似道专权,南宋统治集团衰朽716
(五)元兵入杭,南宋灭亡719
(六)文天祥、张世杰等南宋军民的抗元斗争722
十三、宋朝政治制度726
(一)官制726
(二)军制728
(三)科举制729
(四)法律730
十四、结语731
元代分卷735
一、元代政治概述735
二、前元时期的政治概况737
(一)成吉思汗平定草原群雄737
(二)成吉思汗创立蒙古帝国740
(三)蒙古帝国的势力扩张744
(四)窝阔台灭金与蒙哥南伐747
(五)蒙古时期诸帝的政绩751
三、元代前期的政治概况755
(一)忽必烈争夺帝位755
(二)元朝帝国的建立757
(三)元朝中央官制的确立761
(四)元朝地方官制的制定764
(五)皇家机构的创立768
(六)法制机构的设立773
(七)边地诸机构775
(八)官吏选拔制度概况777
(九)攻灭宋朝,统一全国779
(十)与相邻诸国的关系781
(十一)镇压叛乱,加强中央统治784
四、元代中期的政治概况789
(一)帝王宝座的第一次争夺789
(二)武宗入朝与仁宗继立791
(三)南坡之变793
(四)两都之战796
(五)文宗的再次登基799
五、元代后期的政治概况802
(一)顺帝即位后的朝权之争802
(二)顺帝的腐败统治805
(三)皇太子的夺权之争808
(四)官制的维系与增置811
(五)官吏选拔制度的完善815
(六)元末农民的起义817
(七)朱元璋的起义与北伐灭元821
六、结语824
明代分卷827
一、明代政治概述827
二、开国奠基832
(一)红巾军与朱元璋的崛起832
(二)明朝的建立834
(三)统一全国835
(四)集权的君主制837
(五)监察与司法838
(六)胡蓝之狱840
(七)空印案和郭桓案842
(八)文字狱842
三、永乐盛世845
(一)靖难之役845
(二)宦官与厂卫847
(三)南征北讨849
(四)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853
(五)对日与对朝关系854
(六)郑和下西洋856
(七)唐赛儿起义858
四、从仁宣之治到弘治中兴860
(一)仁宣之治860
(二)内阁与宦官862
(三)土木之变865
(四)于谦867
(五)夺门与曹石之变870
(六)汪直与西厂872
(七)弘治中兴874
五、武宗乱政与世宗议礼878
(一)武宗乱政878
(二)刘瑾擅权880
(三)寘鐇与宸濠之乱882
(四)大礼议884
(五)严嵩误国886
(六)内忧外患889
六、短暂的振作复兴893
(一)清官海瑞893
(二)徐阶与高拱的政绩895
(三)俺答封贡897
(四)张居正改革898
七、祸乱亡国902
(一)万历怠荒902
(二)矿监税使904
(三)民变与兵变905
(四)万历三大征907
(五)奢安之乱910
(六)东林党911
(七)魏忠贤与阉党913
八、鹿失中原917
(一)明思宗无力挽狂澜917
(二)后金崛起919
(三)李自成和张献忠922
(四)清兵入关924
(五)史可法抗清926
(六)南京陷落928
九、余波931
十、结语936
清代分卷939
一、清代政治概述939
二、满族的勃兴与清王朝的建立940
(一)满族的崛起及其社会结构940
(二)后金建国和与明分庭抗礼944
(三)皇太极的政治革新与明清战和950
三、全国性政权的建立和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958
(一)全国性政权的建立958
(二)清朝政权的巩固和加强965
(三)“康乾盛世”976
四、社会矛盾的激与清王朝的衰落993
(一)封建剥削加剧与统治阶级的腐化993
(二)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997
(三)西方殖民主义的威胁1006
五、清王朝的末路1010
(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010
(二)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全国反清大起义1018
(三)统治阶级的洋务运动1025
(四)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1031
(五)清政府的“预备立宪”与资产阶级上层的立宪运动1038
(六)资产阶级革命与清王朝的覆灭1042
六、结语1051
民国分卷1055
一、中华民国政治概述1055
二、中华民国创立1057
(一)民国的成立1057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政制与政纲1062
(三)临时政府时期政局的演变1064
三、袁氏政权始末1068
(一)民国初年的政坛风云1068
(二)帝制和反帝制运动1077
四、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权、政党与政争1084
(一)皖系政权的兴亡和南方护法运动1084
(二)中国国民党的组建和中国共产党的产生1094
(三)直系政权的盛衰和南方政权的沿革1096
(四)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北洋军阀的末路1101
五、国民党统治前期的政治发展趋势1110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统一1110
(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及其政治制度1117
(三)国难和救亡1119
(四)伪满洲国始末1125
六、抗日战争与中国政治1128
(一)国共两党与抗战1128
(二)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政治体制的变革1135
(三)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及其政治制度1139
(四)汪伪政权的成立及其政治体制1141
七、国民党在大陆统治末期的政治结局1144
(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终结1144
(二)民主运动的高涨和人民民主政权的发展1150
八、结语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