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全史 文学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全史 文学卷
  • 史仲文,胡晓林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 ISBN:9787506823647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1225页
  • 文件大小:324MB
  • 文件页数:1250页
  • 主题词:中国历史;中国文学-文学史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全史 文学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远古暨三代分卷3

一、远古暨三代文学概述3

二、中国文学的起源7

(一)劳动创造了诗歌7

(二)诗歌起源于宗教9

(三)文学原始形态的性质——抒情10

(四)诗、歌、舞三位一体的表现形式11

(五)举重劝力之歌——劳动歌——一般诗歌11

三、原始歌谣——中国文学最早的源头13

(一)从谣谚到诗歌13

(二)古歌溯源13

(三)原始歌谣的思想内容、表现方式及其特点17

四、中国古代神话——一个梦幻的世界19

(一)中国古代神话的产生、起源与发展19

(二)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24

(三)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34

(四)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色39

(五)中国古代神话的价值40

(六)中国古代神话与西方神话的比较45

(七)中国古代神话的传播与保存48

五、夏商文化的产生51

(一)夏代诗歌51

(二)商代——文学的“信史”时代52

六、西周文学的兴起64

(一)西周社会的映射——《诗经》64

(二)《尚书》——散文的发展及形成的标志70

(三)《周易》——卜辞至《诗经》的桥梁78

七、结语108

春秋战国分卷111

一、春秋战国文学概述111

(一)历史背景111

(二)文化风貌112

(三)文学概况113

二、《诗经》(上)115

(一)产生《诗经》的社会基础115

(二)《诗经》的思想内容116

三、《诗经》(下)131

(一)“采诗”之说与“删诗”之说131

(二)《诗经》与乐舞的关系132

(三)关于《诗经》内容的研究133

(四)《诗经》的分类及其艺术特色133

(五)《诗经》的成就与影响138

四、社会变革与散文勃兴142

(一)时代需要新型的记事论辩散文142

(二)士阶层的兴起为散文勃兴创造了条件143

(三)这一时期历史散文与哲理散文发展的概况144

五、《左传》145

(一)《春秋》与《左传》145

(二)关于《左传》的作者与时代147

(三)《左传》的思想内容147

(四)《左传》的艺术成就149

(五)《左传》对后世的影响151

六、其他历史散文153

(一)《国语》153

(二)《战国策》156

(三)《晏子春秋》及其他历史散文159

(四)历史散文对后世的影响162

七、初期哲理散文163

(一)《论语》163

(二)《墨子》171

(三)《孙子兵法》175

八、中期哲理散文176

(一)《孟子》176

(二)《庄子》179

九、后期哲理散文186

(一)《荀子》186

(二)《韩非子》189

(三)《吕氏春秋》等哲理散文192

十、先秦士子的论辩艺术195

(一)富有哲理的论辩艺术195

(二)深入浅出的论辩艺术196

(三)驰骋想象的论辩艺术197

(四)逻辑严密的论辩艺术198

(五)历史散文中的论辩艺术199

十一、《楚辞》(上)201

(一)屈原的生平与时代201

(二)伟大的爱国抒情诗——《离骚》202

(三)《离骚》的思想艺术成就207

(四)屈原的其他作品209

(五)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212

十二、《楚辞》(下)214

(一)《九歌》214

(二)《招魂》219

(三)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222

十三、结语224

秦汉分卷227

一、秦汉文学概述227

二、秦代文学231

三、汉代赋体文学234

(一)汉赋的源起、文学特征及其兴盛原因234

(二)西汉前期赋的创作237

(三)西汉中期赋的创作245

(四)西汉后期赋的创作252

(五)东汉前期赋的创作258

(六)东汉后期赋的创作262

(七)汉赋的价值、成就及其嬗变的根本原因267

四、汉代散文270

(一)汉代散文的总体状况270

(二)西汉前期的政论散文271

(三)西汉中期的散文创作274

(四)司马迁与《史记》280

(五)西汉后期及东汉散文287

(六)东汉时期的历史散文292

五、汉代诗歌297

(一)汉代诗歌的总体状况及形成原因297

(二)汉代乐府民歌300

(三)汉代文人诗歌313

六、汉代文学批评321

(一)汉代文学批评的总体状况321

(二)《毛诗序》与抒情言志的诗歌理论323

(三)围绕屈原楚辞而出现的文学论争325

(四)王充的文学批评328

七、结语332

魏晋南北朝分卷335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335

二、建安文学338

(一)特定的孕育发展条件338

(二)诗歌创作的繁荣344

(三)文学批评的发端364

三、魏晋之际的文学367

(一)严酷的社会现实367

(二)玄学的产生发展和魏晋之际的文学创作369

(三)嵇康的散文和诗歌创作373

(四)时代之音——阮籍的八十二首《咏怀》诗376

四、两晋文学(上)382

(一)短暂的升平之世与思想文学潮流382

(二)太康文坛的繁荣与凋落385

(三)丧乱中的凄戾瑰玮之辞396

五、两晋文学(下)400

(一)玄风煽炽和东晋诗坛400

(二)魏晋诗歌创作的巅峰——陶渊明诗403

(三)两晋文人的搜奇好异之习与志怪小说的创作408

(四)对文学创作规律及技巧的探讨411

六、南朝文学(上)414

(一)政治兴替与文学体式的成熟化414

(二)宋世诗风及谢灵运、鲍照在创作上的承先启后作用416

(三)永明诗律说及谢朓等人的创作实践421

(四)南朝后期诗风与主要诗人425

七、南朝文学(下)428

(一)精美的辞赋与骈文名篇428

(二)丰富多采的小说创作431

(三)文学评论著作与诗文选集433

(四)清新婉丽的南朝民歌436

八、北朝文学438

(一)北朝文学发展概况438

(二)庾信的诗歌与辞赋440

(三)叙事散文作家及作品444

(四)刚健质朴的北朝乐府民歌448

九、结语451

隋唐五代分卷455

一、隋唐五代文学概述455

(一)前瞻后顾,牵动中国文学1500年——隋唐文学的历史地位455

(二)盛大恢宏,兼容并蓄,百花齐放——隋唐文学时代的三大特征457

(三)积新而盛,由盛而变——隋唐五代文学的六个发展阶段462

(四)缘机而发,穷奢极欲——唐文学繁荣昌盛的两大成因465

二、隋朝文学467

三、初唐文学471

(一)宫廷主导,上下努力,为诗苑兴旺调音471

(二)诗坛“四杰”的新人效应475

(三)沈宋体的诗歌创作与宫廷诗人时代的结束480

(四)站在文学历史阶梯上的陈子昂482

四、盛唐诗苑485

(一)张九龄、张说及相关诗人486

(二)“吴中四友”之贺知章、张旭、张若虚及包融488

(三)诗佛王维490

(四)孟浩然与山水田园诗派的其他几位代表性人物498

(五)诗仙李白502

(六)高适、岑参及其他边塞诗人514

(七)盛唐诗苑名家王昌龄、王之涣及常建、李华、刘方平等诗人518

(八)诗圣杜甫522

五、中唐诗流534

(一)大历诗人535

(二)韩愈孟郊诗派540

(三)游离于韩、白之间的诗人:张籍与王建544

(四)白居易与元和体546

(五)韩白诗派之外的重要诗人刘禹锡、柳宗元与李贺551

六、晚唐诗人556

(一)晚唐诗坛概览556

(二)晚唐三位诗坛代表:杜牧、李商隐与温庭筠558

(三)值得一提的《诗品》及其作者司空图563

七、唐代古文运动565

(一)唐代古文运动的先声565

(二)古文运动的主帅韩愈570

(三)古文运动的大将柳宗元573

(四)韩、柳之外的中、晚唐散文作家577

八、唐代传奇与变文581

(一)唐传奇与变文的本义及其历史地位581

(二)唐人传奇582

(三)唐代变文587

九、唐五代词590

(一)词的成因590

(二)唐人词593

(三)五代词人596

(四)民间词601

十、结语603

宋辽金夏分卷607

一、宋辽金夏文学概述607

二、北宋前期的诗文611

(一)宋初诗文与西昆派611

(二)诗文革新运动614

(三)欧阳修618

(四)梅尧臣与苏舜钦626

(五)王安石630

(六)曾巩 苏洵 苏辙634

三、北宋前期的词641

(一)北宋前期词坛641

(二)柳永649

四、苏轼653

(一)苏轼的生平653

(二)苏轼的文学主张654

(三)苏轼的散文创作657

(四)苏轼的诗歌创作661

(五)苏轼的词创作665

五、北宋后期文学670

(一)黄庭坚和江西诗派670

(二)秦观与贺铸677

(三)周邦彦680

六、南宋前期文学682

(一)李清照682

(二)南宋前期其他词人684

(三)南宋前期诗人687

(四)南宋前期散文690

七、陆游692

(一)陆游的生平692

(二)陆游作品中的爱国主义主旋律692

(三)陆游的诗、词、文作品696

(四)陆游的影响700

八、辛弃疾701

(一)辛弃疾的生平701

(二)辛词的思想内容702

(三)辛词的艺术成就704

九、南宋后期文学706

(一)姜夔与格律词派706

(二)四灵诗派与江湖诗派708

(三)文天祥与宋末爱国诗人709

十、宋代的文学理论710

(一)宋代文学理论的两条线索710

(二)朱熹712

(三)严羽及《沧浪诗话》714

十一、话本小说与文言小说717

(一)市民阶层的崛起与说话伎艺的繁荣717

(二)话本与话本小说719

(三)市民文学白话文学720

(四)话本小说的篇制723

(五)宋代文言小说724

十二、辽金夏文学726

(一)辽代文学726

(二)金代文学728

(三)元好问734

(四)董解元与《西厢记诸宫调》737

(五)西夏文学739

十三、结语740

元代分卷743

一、元代文学概述743

(一)正统文学的衰微和俗文学的兴盛743

(二)元代杂剧的渊源和体制746

二、关汉卿748

(一)关汉卿的生平和作品748

(二)关汉卿的悲剧代表作——《窦娥冤》750

(三)关汉卿的爱情剧753

(四)关汉卿的公案剧757

(五)关汉卿的历史剧759

(六)关汉卿杂剧的成就和影响761

三、王实甫765

(一)王实甫的生平和作品765

(二)《西厢记》故事创作源流766

(三)《西厢记》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767

(四)《西厢记》的艺术成就772

(五)《西厢记》的影响775

四、元代前期其他杂剧作家777

(一)白朴777

(二)马致远780

(三)高文秀、康进之、纪君祥、李潜夫、郑廷玉784

(四)杨显之、石君宝、尚仲贤、李好古、李文蔚等790

五、元代后期杂剧作家797

(一)杂剧的南移和衰微797

(二)郑光祖798

(三)宫天挺、秦简夫和元代后期其他杂剧作家802

(四)无名氏的杂剧806

六、元代南戏810

(一)南戏的兴起810

(二)“四大传奇”:《荆》、《刘》、《拜》、《杀》811

(三)高明的《琵琶记》816

七、元代散曲821

(一)元代散曲的形成821

(二)元代前期散曲作家823

(三)元代后期散曲作家829

八、元代诗文839

(一)元代诗文特点839

(二)元代前期诗文作家841

(三)元代后期诗文作家845

九、结语850

明代分卷853

一、明代文学概述853

二、明前期文学862

(一)经济、政治、文化政策对文学的影响862

(二)诗文863

(三)杂剧872

(四)传奇小说874

三、《三国演义》876

(一)罗贯中的生平876

(二)《三国演义》的题材来源和成书过程877

(三)《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878

(四)《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882

(五)《三国演义》的影响885

四、《水浒传》887

(一)《水浒传》的形成及其作者887

(二)《水浒传》的思想内容888

(三)《水浒传》的艺术成就892

(四)《水浒传》的影响895

五、成化至隆庆时期文学897

(一)社会政治、经济对文学的影响897

(二)诗文898

(三)戏剧906

(四)散曲911

六、《西游记》915

(一)《西游记》的形成及其作者915

(二)《西游记》的思想内容917

(三)《西游记》的人物形象及艺术成就921

七、万历时期文学925

(一)社会经济、政治和哲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925

(二)诗文927

(三)传奇与杂剧933

八、《金瓶梅》等长篇小说941

(一)长篇小说创作的繁荣941

(二)《封神演义》等神魔小说942

(三)《金瓶梅》945

九、拟话本950

(一)短篇白话小说的繁荣950

(二)冯梦龙与“三言”951

(三)“二拍”及其他954

十、汤显祖958

(一)汤显祖的生平958

(二)《牡丹亭》959

(三)汤显祖的其他作品961

十一、明末文学964

(一)社会动乱对文学的影响964

(二)诗歌965

(三)散文969

(四)戏剧971

(五)小说975

十二、明代民歌978

(一)明代民歌兴盛的局面978

(二)民歌的思想与艺术979

十三、结语981

清代分卷985

一、清代文学概述985

二、清初至清中叶的诗词文993

(一)清初至清中叶的诗993

(二)清初至清中叶的词1000

(三)清初至清中叶的散文1006

三、清初至清中叶的戏剧1009

(一)清初的戏剧1009

(二)洪昇和《长生殿》1011

(三)孔尚任和《桃花扇》1015

(四)清中叶的戏剧1018

四、蒲松龄和《聊斋志异》1020

(一)蒲松龄的生平1020

(二)《聊斋志异》1020

(三)《聊斋志异》之后的文言短篇小说1028

五、清初至清中叶的长篇小说1030

(一)《水浒后传》、《说岳全传》及《隋唐演义》1030

(二)《醒世姻缘传》、《绿野仙踪》和《施公案》1032

(三)《镜花缘》及其他1035

六、《儒林外史》1037

(一)《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1037

(二)《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1039

(三)《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1045

七、曹雪芹和《红楼梦》1049

(一)曹雪芹的家世和生平1049

(二)《红楼梦》的思想内容1050

(三)《红楼梦》的艺术成就1057

(四)《红楼梦》的巨大影响1060

八、晚清的诗词文1061

(一)晚清的诗1061

(二)晚清的词1066

(三)晚清的散文1070

九、晚清的小说1072

(一)狭邪小说1072

(二)侠义公案小说1074

(三)谴责小说1078

(四)翻译小说1082

十、晚清的戏剧1085

(一)传奇、杂剧和乱弹剧本1085

(二)京剧和川剧剧本1086

(三)话剧的兴起1087

十一、清代的民间文学1088

(一)说唱文学1088

(二)民间歌谣和传说1090

十二、清代的少数民族文学1095

(一)蒙古族文学1095

(二)藏族文学1096

(三)维吾尔族文学1097

(四)满族文学1098

(五)回族文学1099

(六)其他少数民族文学1099

十三、结语1101

民国分卷1105

一、民国文学概述1105

二、民国初期文学1106

(一)社会历史背景1106

(二)文学的状况和特点1106

(三)外来思潮和外国文学的影响1107

(四)柳亚子与南社1108

(五)诗歌1109

(六)小说1110

三、“五四”文学1112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1112

(二)外来思潮的输入与影响1114

(三)文学社团流派1115

(四)鲁迅1119

(五)郭沫若1124

(六)“五四”诗歌1128

(七)“五四”小说1133

(八)“五四”散文1140

(九)“五四”戏剧1145

四、三十年代文学1149

(一)左翼思潮与三十年代文艺运动1149

(二)茅盾1154

(三)三十年代前期的文学创作1158

(四)巴金、老舍、曹禺1165

(五)新月派、现代派、京派与论语派1174

(六)东北作家群与台湾新文学1181

五、抗日战争及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文学1185

(一)国统区文学1185

(二)解放区文学1205

(三)“孤岛”、沦陷区、港台文学综述1222

六、结语122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