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品览圣贤智慧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品览圣贤智慧
  • 陈永林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 ISBN:7503430244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16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34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品览圣贤智慧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儒家智慧1

《论语》孔子智慧2

中国文化源与西方哲学的影响3

孔子教育思想5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5

孔子的教学的思想7

孔子道德教育的思想8

孔子论老师思想9

孔子的治国与安邦思想9

修身之道篇10

慎言慎行为人之本10

推己及人的精神11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12

要做思想纯正的人13

利益与道义14

胸怀宽广 纳百川而归于海16

人有志 竹有节16

谦受益 满招损18

舍生而取义则“仁道”20

“弘道”则润己泽人22

治学之道篇24

志向与目标——人生规划24

博学决定人生26

学思结合 方有成效27

专才多能——复合型人才28

处世之道篇31

识人知人31

以孝为乐,以助人为乐32

君子胸怀坦荡荡32

为人处世 难得糊涂32

功不独居 过不推诿33

目光远大 考虑长远35

立身处世之道“信用”36

求人不如求己37

怨天尤人38

忍小事而成大事39

为政之道篇40

慧眼识人才40

修己安人41

正己为政以德42

爱惜人才以人为本42

美德乃为官从政要领43

以仁恕之道 推己及人44

思想纯正45

见利思义45

企业经营的见利思义观46

善用人才 得天下47

人性管理的魅力48

无欲则刚是为人之道48

道之以德 引领百姓之心49

孝顺之道篇49

简说“孝”49

以孝治天下50

孝顺 顺为先51

孝要从发自内心开始52

《大学》智慧55

《大学》宗旨与含义56

《大学》与“内圣与外王”57

品览《大学》法:涵养与体察58

《大学》与“在明明德”59

《大学》与“在亲民”59

“亲民”、“不亲民”与智慧、影响、例证60

《大学》与“在止于至善”61

荀子的“四善”62

《大学》与“行为逻辑”62

《大学》与“八目”、“细目”63

名人与《大学》之“新民说”64

古今中外名人与《大学》“格物致知”64

《大学》与“诚意”、“慎独”70

荀子与《大学》“诚”、“慎独”观71

智者曾国藩与《大学》“慎独”72

智者:王阳明、梁启超与“慎独”72

杨震世家齐家、治国与“慎独”73

伟人杰斐逊与“慎独”观74

圣人与“诚意”、“慎独”智慧74

荀子“五寸之矩”观75

《大学》说“财富智慧”76

荀子说“财富之道”之富国智慧77

《大学》与《学记》“大学之道”77

教育家与《大学》智慧78

当代大学教育与《大学》智慧80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与《大学》说“德育观”81

《大学》智慧与企业管理82

《大学》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智库84

巨富李嘉诚与《大学》智慧84

巨商王永庆与《大学》“在止于至善”85

略说:古代小学与大学86

评点:《大学》、君子、“大道”87

名家、学者辨析《大学》之名称87

《孟子》智慧89

孟子思想及其影响90

孟子的教育思想理论91

孟子教育以“仁义”、“五伦”93

孟子教育的重要性94

孟子的教育者及其教授方法95

孟子的受教育者及其学习方法96

孟子的孝顺思想97

孟子以“仁”修养思想99

孟子修养六界境100

孟子论“仁政”思想100

孟子“仁政”与等级制度101

孟子“仁政”与产权制度102

孟子“仁政”与土地制度103

孟子“仁政”与农本制度103

孟子的人生快乐之道思想104

孟子的人生六种境界104

《中庸》智慧106

《中庸》源头与对中西方的影响106

《中庸》其核心思想108

《中庸》理论与中庸之道109

《中庸》核心内容与中庸之道110

中庸之道与三达德110

中庸之道与九经111

中庸之道与五达道111

《中庸》与天道和人道合一112

《中庸》与天性和人性合一112

《中庸》理性和情感合一112

《中庸》与外内合一113

《中庸》与中庸之道的原则113

《中庸》与“忠恕宽容”114

《中庸》与“至诚尽性”114

第二编 儒家兼法家智慧116

《荀子》智慧116

荀子的哲学思想117

荀子的教育思想118

荀子说“积”与“锲而不舍”118

荀子说“隆师亲友”119

荀子说“教师思想”120

荀子教育思想“道德权威主义”121

荀子对“人性”的认识122

荀子与《劝学》之作124

第三编 道家智慧126

《道德经》智慧126

《道德经》其要旨127

道法自然无为而为篇128

无为者生 有为者死128

功成身退 则天之道128

沉静趋然 知足常乐篇129

清静为天下正129

清静心无敌“性”、“意”、“行”129

内心安详 俯仰无愧130

不生气准能奈何我130

养心莫善于寡欲 知足者常乐131

贪多则会迷惑131

放下就是快乐131

享受要适可而止132

穷极必反 但要“知止”132

祸福相依 得失相携篇132

智者察于未萌132

不争能赢 可避祸殆133

是非由于多开口133

顺逆与喜忧134

得意勿忘形134

先舍则后得135

居安思危135

做事善始善终136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篇136

知己知彼为明智136

孤芳自赏 自以为是137

人生需要大智慧137

过度自信 就是狂妄138

知可为而为之138

心动更要行动139

修养在言行举止间139

诚惶诚恐139

不要迎合别人 不要失去自己140

甜言蜜语之毒药140

与人为善 利物利人篇140

自身根基上修身140

善于向入学习和借鉴141

做人要厚道141

常怀一颗善良心142

行善与功利无关143

万事和为贵143

谦卑与谦虚144

宽容心是福145

藏锋露拙 大智若愚篇145

藏起你的锋芒145

大成若缺 大盈若冲146

假糊涂 真正明146

聪明人的嘴在心里147

守柔处雌 以柔克刚篇148

以“柔道”功夫处世148

承担越大越有作为148

持之以恒最可贵149

委曲求全 适可而止篇149

像水一样适应环境149

明白应变 屈伸自如150

大度为怀 含蓄忍让150

知止为福 不知止招祸150

心灵从容 贫富皆安151

抱朴守真 修道养寿篇151

淡泊超然人生151

大肚(度)能容天下151

《庄子》智慧153

庄子的智慧154

庄子论“空间、时间、生死、义利”之限制156

庄子学说思想158

庄子哲学思想159

庄子伦理思想161

庄子宇宙观163

庄子艺术修养思想观163

庄子无神论思想165

庄子说“无用之用,方是大用”165

庄子说“一龙一蛇,与时俱化”166

庄子的政治观:“无为而治,绝圣弃智”167

庄子人生观:“天人合一”、“回归自然”168

庄子的感悟与超越168

庄子之“梦中蝴蝶”170

庄子的孝顺观172

庄子的利益与危险观173

庄子说“忘记”与“放下”174

真实与真诚176

从困境中感悟177

第四编 融儒家、道家、释家之智慧179

《菜根谭》智慧179

正心修身篇180

栖守道德,耐得寂寞180

光明磊落,蕴藏才华181

修德宜忘名,读书要深心181

骄矜无功,忏悔灭罪181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182

降伏自心 邪恶退避182

防微杜渐 见利忘义183

金玉人品 烈火中炼183

厚德经积福 修道以解困183

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184

困苦穷之 锻炼身心184

一念贪私 万劫不复184

急流勇退 与世无争184

事上敬谨 待下宽仁185

能知止 做正人君子185

以物付物 出世于出世185

居安思危,处进思退185

为官公廉 居家恕俭185

君子德行 其道中庸186

善操身心 收放自如186

修养定静功夫 临变方不动乱186

为奇不可异 求清不求激187

多心招祸 少事为福187

羡达入旷,笑俗士迷187

人乃天地之缩图 天地乃人之父母187

良药苦口 忠言逆耳188

圆融变通篇189

无过便是功 无怨便是德189

识别伪君子 提防真小入189

辩明是非 言行得体190

机理藏机 变外生变191

说三分话 留一片心192

贪占便宜 必受亏损192

知进知退 因时制宜193

同功相忌 共乐相仇193

厚德载物篇193

与人方便,与己方便193

善恶贤愚 要能包容194

方是做人之本 圆是处世之道194

宽容之道 用人不宜刻194

雪中送炭 胜过锦上添花195

和气热心 福禄亦长195

以言救人 功德无量195

家和万事兴196

春风解冻 和气消冰196

人情反复 退让三分196

睿智明鉴篇197

心开则事开 心郁则事郁197

祸勿忧 福勿喜197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197

不念旧恶,宽容礼敬198

万象空幻 达人达观198

风云变幻 苦乐无常199

觉悟人生 享受快乐199

闲适从容篇199

放下虚名,超凡脱俗199

无名无位 乐为最真200

静坐观心 真妄毕现200

岁月从容 我心淡淡201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201

放下 当下202

心虚性现 意净心清202

心静自然凉 乐观无穷愁202

诚心向善篇203

道以通之 天奈我何203

居安思危 处变不惊203

不贪为宝 度越一世204

安危相易 福祸相生204

天道忌盈 业不求满204

虚则欹 满则覆 中则正204

盛满之功 常败细微205

祸从口出 邪从心入205

趋炎附势 人之通病206

满腔和气,随地春风206

深藏若虚篇207

聪明不露 才华不逞207

让名远害 引咎韬光207

吃亏忍辱 一生受用208

匿采韬光 逊美公善208

第五编 易学智慧209

《易经》智慧209

“易”人类经学的源头210

易的源起 象的由来211

伏羲创“易”211

周代之王立“易”治国212

《易经》关键在于悟213

《易经》与以人为龙216

初九,潜龙,勿用216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217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217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218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218

上九,亢龙有悔219

综述:“从理想回到现实”220

天地人者 君有三才220

综述:天地有是互相感应的220

物极必反 否极泰来221

综述:易则易知 简则易从222

推行《易经》与智慧222

心理调适 中西并行222

综述:用事物发展观透析发展心理224

比类预测 未雨绸缪225

综述:将心比心 意在比卦226

五运六气 易医同源226

综述:不知《易》不足以言医227

《易经》中的“道”与“理”228

综道:人本管理 辅以决策229

“元亨”与“利贞”的解构229

综述:从《易经》卦辞看企业者能力的培养230

《易经》与“经权之道”231

经权之道 折衷为理231

经权配合 相得益彰232

综述:“变”要以“权不舍本”为前提233

不可不变 不能乱变234

综述:“权不多用”无碍“应变”235

权在经内 折衷为变236

综述:制度与权限237

持经达变话“变易”238

持经达变 变易无常238

抓住机遇 巧妙求变239

综述:机遇与风险并存239

提高能力 有备无患240

综述:学会非常式的变通240

卓智之人 洞烛机先240

综述:物不可以终通242

万变不离其宗的“简易”243

简单是精 复杂是繁243

综述:用简易应对复杂244

变繁为简 变简为繁244

综述:“简”与“繁”是相对的哲学245

收获成功 积累经验245

综述:经验的关键在于“度”的制衡247

以不变应万变说“不易”守衡247

大体则有 具体则无248

综述:变易与周期循环249

总揽:天时为首 乾坤是机250

初九,潜龙勿用250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入251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元咎251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251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251

综述:不同的年龄阶段252

把握天时 管好时间252

综述:范蠡的“天说”与“天时”253

地有优势 无往不利254

在其位 谋其政255

三位一体 以人为本255

综述:成为人际关系高手的秘密256

生生之谓“易”257

综述:阴阳平衡的中庸智慧258

合作竞争 此消彼长258

综述:感谢那些曾经伤害过你的人259

平衡有道 远近有别259

综述:走自己的路则善策260

擦亮眼睛 审慎行事260

综述: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黄沙始得金261

既不害人 仍需防人261

综述:职场流言蜚语之策262

把柄在握 以恶攻恶263

综述:相济刚柔 内方外圆263

第六编 墨家(显学)智慧264

《墨子》智慧264

墨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结构265

墨子思想对中国理想人格的影响270

墨子和农民起义的思想渊源273

墨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中的科学模式276

与墨家科学思想的兴与衰280

墨子与社会生产以农业为基础283

墨子与勤劳致富观284

墨子与对分配和赋税的认识284

墨子与“节用”的消费思想285

墨子墨子经济思想与现实意义285

第七编 法家智慧287

《韩非子》智慧287

《韩非子》与韩非学术渊源、法学家集成、法家始祖288

韩非与各家各派289

韩非的历史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290

韩非“以法为本”的法、术、势论290

韩非的历史进化思想290

韩非的人性好利思想291

韩非的认识论291

韩非的自然观292

韩非的法家思想292

韩非子的“法治”制度思想292

韩非的经济思想294

韩非的军事思想295

韩非的法家思想与历代著名的政治家296

韩非的法治理论与近代、现代的现实意义299

第八编 博综众家智慧305

《吕氏春秋》智慧305

新解千古奇人吕不韦306

商人之鼻祖:吕不韦306

吕不韦:开创了商人从政的历史先河307

吕不韦对秦朝的历史功绩和影响307

《吕氏春秋》与融合诸子百家308

吕不韦的人生观311

吕不韦“以德治国”311

吕不韦说儒家思想之精髓“义”与“利”312

吕不韦治理国家的方略“顺应民心”312

吕不韦说“为政为官之方”313

吕来韦说“任贤用众”313

吕不韦说:“君虚臣实”314

主要参考文献31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