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史念海著 著
- 出版社: 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 ISBN:7806214402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886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948页
- 主题词:黄土高原(学科: 历史地理 学科: 研究) 黄土高原 历史地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黄河侵蚀编1
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侵蚀与原的变迁1
一、原的古今差异1
二、沟壑的形成和发育6
三、原的切割破坏16
四、原、梁、峁的变迁24
历史时期黄河在中游的侧蚀31
一、晋陕峡谷间河段的侧蚀32
二、龙门以南河段的侧蚀44
三、潼关三门峡之间河段的侧蚀69
四、孟津及其以下河段的侧蚀78
五、广武山北坡的变迁83
历史时期黄河在中游的下切95
一、明清之际靖远县引黄河水入城渠道的湮塞96
二、北魏初年青铜峡北旧渠口的下移99
三、内蒙古中南部黄河沿岸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与河水的高差101
四、府谷县城宋代水门与明清时期东门外控远门的位置104
五、壶口位置的推移107
六、潼关古城的迁徙110
七、旧陕县城与陕县故城北的河岸114
八、黄河中游一些河段的河床增高117
第二编 河流流量编122
黄土高原主要河流流量的变迁122
一、发源于黄土高原的主要河流122
二、发源于黄土高原的几条主要河流本来流量的探溯122
三、河流流量减少原因的探索137
四、森林对于河流流量的影响148
五、小结153
一、历史上西安周围可以行船的河流155
论西安周围诸河流量的变化155
二、旱旸灾害与诸河的流量160
三、地震起伏与诸河的流量163
四、森林的有无对于河水流量的影响168
五、诸河的涨溢171
六、增加诸河流量的可能性和必要性173
附录175
关于根本解决西安城市用水问题的建议175
关于史念海教授建议解决西安用水问题的意见报告177
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沟壑的演变179
第三编 原隰沟壑编179
一、潼关古城、旧函谷关和宋代陵墓181
二、周原及周人的旧都,咸阳原及秦咸阳城、甘泉宫旧址,商原及魏西长城、万泉古城190
三、董志原和彭原古城、董志镇城以及洛川旧县和南村古城205
四、明长城沿线的柳树涧、二道峁、沙界沟和杨家城214
五、结论219
释《禹贡》雍州“终南惇物”和“漆沮既从”225
周原的变迁244
一、锦绣的周原244
二、周人与周原247
三、周原的切割253
周原的历史地理与周原考古260
一、早周和西周时期周原地理景观的复原与考古工作261
二、周人对于周原自然环境的利用269
三、周秦都会的交替272
唐长安城外龙首原上及其邻近的小原277
第四编 生态环境编295
论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生态平衡的失调及其影响295
一、黄土高原的本来面貌295
二、黄土高原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297
三、黄土高原生态平衡失调的影响300
四、当前黄土高原的治理工作303
论泾渭清浊的演变306
一、有关泾渭清浊的论点306
二、泾渭两河流域自然条件的同异309
三、泾渭清浊的历史演变315
汉唐长安城与生态环境329
一、汉唐长安城的优良生态环境330
二、优良生态环境的人为运用338
三、优良的生态环境与汉唐长安城的创建342
蓝田人时期至两周之际西安附近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347
一、蓝田人时期西安附近地区的自然环境348
二、半坡及有关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所显示的西安附近地区的自然环境359
三、沣滈流域西周遗址及文献记载所显示的西安附近地区的自然环境372
四、小结380
第五编 农林牧分布编383
黄土高原及其农林牧分布地区的变迁383
一、历史时期初期黄土高原的面貌384
二、黄土高原农林牧分布地区的演变388
三、黄土高原的变迁与农林牧布局的关系399
四、治理黄土高原的管见402
一、鄂尔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自然环境的探源409
两千三百年来鄂尔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农林牧地区的分布及其变迁409
二、历史上鄂尔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农牧业的交替415
三、沙化和盐碱化的问题423
四、今后的对策430
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433
一、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森林434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森林448
三、唐宋时期的森林461
四、明清以来的森林478
五、余论500
第六编 农牧地区分界编512
论两周时期农牧业地区的分界线512
一、西周时期农牧业地区分界线的轮廓512
二、春秋时期农牧业地区分界线的推移523
三、碣石龙门之间农牧业地区分界线的形成及其引伸537
四、小结545
隋唐时期黄河上中游的农牧业地区548
一、隋时的农牧业地区分界线及半农半牧地区549
二、唐代政府所设置的牧马地区555
三、唐代羁縻州的设置与其所在地区农牧业的消长563
四、吐蕃侵占河陇后所引起的变化569
五、结论576
第七编 直道遗址编580
秦始皇直道遗迹的探索580
一、直道修筑的战略意义580
二、直道的起点583
三、子午岭南段上的直道及其遗迹585
四、子午岭北段上的直道及其遗迹588
五、鄂尔多斯草原的直道及其遗迹592
六、直道的修成及所起的作用595
直道和甘泉宫遗迹质疑598
一、直道是否南北笔直599
二、经过肤施的大道,是秦始皇全国驰道的组成部分,与直道无关602
三、圣人道为赫连勃勃所修筑,并非直道611
四、汉文帝和汉武帝由甘泉出巡,并非完全遵循直道614
五、直路县和除道县617
六、沮源关北沿子午岭西北行的道路不是秦通向西北的故道,也不是宋代的古道620
七、乾县南孔头村的宫殿遗迹并非甘泉宫的旧址622
八、结论628
九、余论629
一、走马水与桥门636
与友人论古桥门与秦直道书636
二、阳周县故城639
三、驰道和直道641
四、蒙恬的驻地和直道的关系644
五、汉武帝的北巡和直道的走向645
六、圣人道和直道647
再与友人论古桥门与秦直道书649
第八编 区域地理编654
古代的关中654
一、关中地区的自然环境及其变迁655
二、石器时期关中平原的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利用664
三、农业发展及土地利用672
四、都邑的建立681
五、小结690
论唐代前期陇右道的东部地区693
一、陇右道的自然环境694
二、陇右道农林牧地区的分布701
三、陇右道的主要物产713
四、陇右道的人口721
五、丝绸之路的作用和影响734
六、对于唐代前期陇右道富庶程度的衡量744
七、陇右道的军事形势760
八、小结773
新秦中考777
一、河南地和新秦中777
二、元朔二年后新秦中皆在汉朝版图之内,与匈奴无涉789
三、浑怀等四障的解释806
四、居住于新秦中的一些族类810
五、小结813
由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探讨今后治河的方略818
一、见于记载最早的黄河流域818
第九编 治理管见编818
二、频繁的河患和河患的症结822
三、黄河长期相对安流的原因824
四、黄河中游植被的破坏与河患的加速835
五、历代的治河方略841
六、今后治河刍议845
论黄土高原的治沟和治水852
二、论治水866
三、结论881
改革黄土高原广种薄收的经营方式883
后记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