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认知传播学论丛 第1辑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林克勤,严功军主编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487105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29页
- 文件大小:65MB
- 文件页数:241页
- 主题词:传播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认知传播学论丛 第1辑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认知传播学科的学理建构&欧阳宏生1
一、认知传播学研究的源起、目的和意义2
二、认知传播学研究现状与文献分析5
三、认知传播学研究内容与方法10
认知传播学的宏观学术视野——视角、依据、对象和方法&林克勤15
前言 从透明传播观到体认传播观15
一、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和学派、思潮的认知传播学17
二、认知传播学产生的条件与依据18
三、认知传播学的研究对象20
四、认知传播学的研究方法23
五、结论25
西方媒介社会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走向&邵培仁 展宁29
一、媒介社会学的学科范围30
二、媒介社会学的理论渊源:社会学视野下的传播32
三、媒介社会学的十大理论成果36
四、媒介社会学的未来走向49
“认知传播”研究的切入点分析&周鸿铎58
一、现有理论解决不了的“例外”59
二、“认知传播”研究范式探索和设计61
三、确立“认知传播”范式体系63
认知传播学:超学科研究的增长点&刘玉梅64
一、引言64
二、超学科理念的提出65
三、传播学的超学科发展67
四、结语70
传播学研究的认知神经科学进路——认知神经传播学展望&姜孟72
一、认知神经科学概述73
二、认知神经科学与传播学的结合75
三、认知神经传播学研究的具体案例78
四、认知神经传播学研究的前景82
视觉传播基本元素与电视编辑创新&王甫85
一、点的强化和弱化87
二、有形线条与无形线条的表现力89
三、现场版与轴线规则的简约化94
传播研究的起点:作为传播主体的人、人的认知与传播&蒋东旭98
一、从认识论的发展看传播中人的主体地位99
二、人的认知与传播100
三、认知传播研究对人的异化104
认知传播:融合视野中多元传播的创新研究&朱婧雯106
一、学科地位:三重背景奠定认知传播坚实根基107
二、学科框架:三维视野塑造认知传播研究空间109
三、学科范式:二元路径洞悉认知传播内在规律112
体验认知视角下的传播研究——以CCTV和CNN索契冬奥会报道为例&赵永峰115
一、引言115
二、新媒体时代学科融合发展116
三、认知视角的传播研究117
四、结语124
认知科学在电视传播实践中的创新应用&吴克宇126
一、传播语态的创新应用127
二、传播议程的创新运用128
三、大数据新闻的创新应用128
四、社交媒体的创新应用129
五、台网融合的创新应用129
后现代状态下的精神交往&林克勤131
一、主体间性与精神交往133
二、从生活世界到世界图景——精神交往的先验基础135
三、精神交往中的知识传播与语言游戏138
四、精神交往中的意义建构和理解141
五、结语145
修辞传播学与灾难新闻抒情叙事研究&彭华新151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设计152
二、修辞行为:灾难新闻中“求美”与“求真”之悖153
三、修辞本质:语境、身份与善意的“劝说”155
四、修辞伦理:灾难新闻抒情的人性回归与叛离158
五、结论与反思160
认知传播学的理论与实践&王寅163
一、概述163
二、早期理论回顾164
三、后现代哲学和认知语言学166
四、认知传播学169
五、结语174
公众社会认知与中国对俄传播策略思考&严功军177
一、公众社会认知与对外传播效果178
二、俄罗斯公众对中国的社会认知建构178
三、中国对俄传播的“认知缺位”问题183
四、中国对俄传播策略的“认知”思考185
中国媒介理论研究的当代镜像与发展趋势&张健康188
一、研究概述188
二、中国媒介理论研究的酝酿期(1988—2001年)189
三、中国媒介理论研究的成长期(2002—2008年)193
四、中国媒介理论研究的成熟期(2009年至今)202
五、结语:中国媒介理论研究的展望205
社会认知视角下的健康传播偏向&刘国强208
一、健康传播中的媒介偏向概述209
二、当前健康传播认知偏向的具体表现211
三、社会认知视角下健康传播偏向的形成机制分析213
四、结语216
传播中的“面子”:一种认知的研究视角——从面子理论到礼貌理论再到面子协商理论&陈佑荣218
一、社会认知视角下的面子传播:戈夫曼及其面子理论219
二、语言认知视角下的面子传播:布朗与莱文森的礼貌理论222
三、文化认知视角下的面子传播:丁云珠的面子协商理论224
四、结语226
后记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