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人文系列 抒情中国文学的现代美国之旅 汉学家视角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人文系列 抒情中国文学的现代美国之旅 汉学家视角](https://www.shukui.net/cover/30/30954190.jpg)
- 李涛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9115215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56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368页
- 主题词:中国文学-现代文学-英语-文学翻译-研究;中国文学-当代文学-英语-文学翻译-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人文系列 抒情中国文学的现代美国之旅 汉学家视角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研究背景1
(一)中美关系改善1
(二)“中国热”升温4
(三)“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国家战略5
(四)中国文学译介效果欠佳9
(五)汉学界开始重视文学研究15
二、国内外相关分析17
(一)跨领域视角17
(二)国内外关注点的不同34
三、研究的意义50
(一)选题意义51
(二)研究思路53
(三)研究框架56
(四)研究方法56
第一章 传者:汉学家为主的编译者与赞助人58
一、传者主体:汉学家58
(一)传者的构成:赞助人与编译者58
(二)汉学家在传者中的核心地位59
(三)汉学家的类型60
(四)汉学家发展趋势76
二、译者扩容78
(一)潜在的译者队伍79
(二)发展译介者队伍的初步结论91
三、赞助人运筹——蒋经国基金会案例分析93
(一)中美译介赞助人现状93
(二)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的译介赞助人模式95
(三)蒋经国基金会的译介赞助人经验109
(四)我国赞助人建设的合理路径110
第二章 信息:基于抒情现代性原则的选材112
一、美国汉学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书写112
(一)“去政治化”的意识形态与“注重个人体验”的诗学113
(二)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对中国文学抒情现代性的论述114
二、美国汉学界对中国现当代作家的译介119
(一)沈从文——抒情的传扬119
(二)张爱玲——现代性的渐进129
(三)王安忆——抒情与现代的杂糅136
第三章 媒介:翻译文本与介质创新143
一、翻译文本中的翻译规范与策略143
(一)白睿文与《长恨歌》——“文化她者的再现”144
(二)陶忘机与《中国短篇小说集》——文化与实用的共生161
(三)葛浩文与《狼图腾》——文学与文化交流170
二、介质创新:美国文化市场电子载体的快速发展179
(一)美国电子书市场发展总体状况180
(二)美国读者电子书阅读器拥有情况183
(三)Amazon Kindle及其他主要电子书供应商的超常规发展187
(四)美国读者电子书阅读习惯悄然形成192
(五)电子图书快速发展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对美译介195
第四章 受者与接受——汉学家译介的推广与效果197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介的受者197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介的目标读者197
(二)不同读者群体分析199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介在美国的接受情况分析203
(一)判断市场接受度的几个标准203
(二)白睿文、陶忘机及葛浩文译作的市场接受情况205
(三)基于图书馆收藏量的分析247
第五章 汉学家驱动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在美译介综合案例分析——以《解密》为例256
一、传者:汉学家译者与出版巨头的邂逅257
(一)汉学家主译者米欧敏257
(二)赞助人——国际权威出版机构258
(三)出版机构的强力营销259
二、信息:“红色”抒情与“现代”写作262
(一)《解密》的“红色抒情传统”263
(二)《解密》的现代性书写263
三、媒介:成功的文本翻译和载体选择264
(一)翻译策略——注重可读性,文本异域再生264
(二)载体269
四、受者与效果:准确的受者定位和良好的市场接受270
(一)受者群体的扩大270
(二)接受270
五、Decoded成功发行对我国现当代文学海外译介的启示271
(一)如何选材:抒情与现代的共舞272
(二)赞助者选择:权威机构,强力营销273
(三)充分发扬汉学家的“传者”作用273
(四)重视译者培养,加大翻译投入273
结论275
一、研究发现275
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276
三、进一步研究的展望277
参考文献279
附录一 新锐汉学家白睿文访谈录295
附录二 “中国文学是我此生之选”:资深汉学家、翻译家陶忘机访谈录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