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共产党长沙市雨花区历史 1921-2002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共产党长沙市雨花区历史 1921-2002 上
  • 中共长沙市雨花区历史编纂委员会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 ISBN:9787801998194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87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535页
  • 主题词:区(城市)-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党史-长沙市-1919~2002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共产党长沙市雨花区历史 1921-2002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中共长沙近郊区地方组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7—1949.8

第一章 中共长沙近郊区地方组织的建立与大革命时期的群众运动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共早期组织在长沙近郊的活动4

一、五四运动前后长沙近郊的社会状况4

二、新民学会在长沙近郊的创建及其活动8

三、五四运动的影响和长沙近郊人民的觉醒12

四、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在长沙近郊建立17

五、中共长沙近郊区早期组织的建立和区委的诞生19

第二节 中共领导的大革命时期长沙近郊区群众运动21

一、农民协会的组建21

二、妇女组织的建立及其活动25

三、支援北伐战争31

四、毛泽东考察长沙近郊区农民运动和近郊区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33

五、长沙近郊区人民投身反帝反军阀斗争43

六、“马日事变”后白色恐怖笼罩下的艰苦斗争45

第二章 中共长沙市近郊地方组织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的斗争53

第一节 中共长沙近郊区地方组织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斗争54

一、中共长沙近郊地方组织的恢复54

二、领导农民复仇大队开展斗争55

三、组织长沙近郊区人民参加秋收起义和灰日暴动59

四、带领长沙近郊人民支援红军两次攻打长沙63

五、创建长沙近郊第一个乡红色政权69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长沙市近郊地方组织的恢复和斗争71

一、中共长沙市近郊地下组织的恢复71

二、长沙市近郊人民的抗日救亡斗争74

三、三次长沙会战和长衡会战中日军对近郊的蹂躏77

四、李绍皇农民自卫队的抗日斗争79

五、中国军队在长沙市近郊范围内的抗日斗争82

六、领导豹子岭粜米风潮84

第三节 组织开展迎接长沙和平解放的斗争87

一、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长沙市近郊地下组织的恢复与发展87

二、长沙市近郊中共外围组织的建立91

三、靳江河武工队的建立及其活动93

四、领导人民开展迎接长沙和平解放的斗争97

第二编 中共长沙市郊区地方组织在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949.8—1956.9

第三章 建立与加强地方执政党的建设105

第一节 建立和整顿执政党的地方组织105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长沙市郊区概况105

二、中共长沙市委郊区党委的组建及其基层党组织的建设108

三、开展“三反”整风运动111

第二节 建立群团组织114

一、组建青年团组织114

二、建立妇女联合会116

第四章 建立和巩固地方人民政权119

第一节 建立地方人民政权119

一、接管旧政权和学校119

二、长沙市人民政府郊区办事处的成立122

三、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24

四、废除保甲制度,建立基层人民政权126

五、长沙市郊区人民公安、人民法院的建立129

六、长沙市郊区人民武装和民兵组织的建立与活动133

第二节 为巩固人民政权而斗争140

一、组织减租退押140

二、清匪反霸,镇压反革命142

三、开展抗美援朝运动145

第三节 开展审干和内部肃反151

一、开展审干工作151

二、进行内部肃反155

第五章 领导新民主主义改革和建设158

第一节 领导土地改革159

一、做好土改准备工作159

二、土改工作试点和全面铺开161

三、进行土改复查165

第二节 实行民主改革,废除封建陋习169

一、实施《婚姻法》,废除封建婚姻制度169

二、禁毒、禁娼、禁赌,净化社会风气174

第三节 建设新民主主义经济和发展社会事业182

一、平抑物价,稳定群众生活182

二、发展文化事业185

三、发展教育事业188

四、发展卫生事业194

五、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197

第六章 领导社会主义改造203

第一节 宣传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实行粮食统购统销204

一、宣传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204

二、实行粮食统购统销208

第二节 领导社会主义改造214

一、组织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14

二、开展对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222

三、建立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227

第三编 中共长沙市郊区地方组织在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和探索中曲折前进(1956.9—1966.5

第七章 贯彻中共八大精神,开展整风、反右运动235

第一节 贯彻中共八大精神,调整经济关系236

一、学习宣传中共八大精神236

二、调整经济关系,促进生产发展238

三、全面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242

第二节 开展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248

一、进行党内整风248

二、开展民主整社和“反资”斗争251

三、反右派斗争及其扩大化258

第八章 组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62

第一节 组织“大跃进”运动263

一、掀起农业“大跃进”263

二、组织工业“大跃进”270

三、开展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大跃进”277

四、支援京广复线建设283

第二节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285

一、建立人民公社285

二、大办公共食堂288

三、“五风”的形成及其危害290

四、“反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293

第九章 贯彻“八字”方针,调整各种关系297

第一节 国民经济困难和生产自救298

一、国民经济困难的形成298

二、组织生产,救灾渡荒300

第二节 调整国民经济和各种关系303

一、恢复长沙市郊区建制303

二、贯彻《农业六十条》,调整公社体制304

三、改善经营管理,搞好定权发证309

四、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调整312

五、下放干部职工支援农业316

六、甄别平反,调整政治关系318

第十章 开展“四清”运动和思想政治建设322

第一节 开展新“三反”和整风整社运动323

一、新“三反”运动323

二、整风整社运动325

第二节 开展“四清”运动330

一、贯彻“双十条”,开展“四清”运动330

二、贯彻《二十三条》,开展高标准“四清”339

三、清理教师队伍345

第三节 思想战线的学习和教育349

一、全民学习毛泽东著作349

二、组织学雷锋活动353

三、开展对接班人五项条件的学习356

第四编 中共长沙市郊区地方组织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与徘徊前进的两年(1966.5—1978.12

第十一章 十年“文化大革命”363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与全面内乱364

一、红卫兵运动的兴起364

二、“造反派”夺权与基层组织的瘫痪367

三、实行“三支两军”370

第二节 建立革命委员会与整顿恢复中共基层组织375

一、长沙市郊区革命委员会及其中共核心小组的建立375

二、开展整党建党378

三、中共长沙市郊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385

第三节 开展“斗、批、改”386

一、组织农村“斗、批、改”386

二、清理阶级队伍389

三、创办“五七”干校与干部下放劳动393

四、开展农村教育革命395

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400

六、创办农村合作医疗405

第四节 干部群众对“文化大革命”的抵制409

一、领导干部坚持抓生产建设409

二、知识分子坚持教学科研415

三、积极发展社队企业421

四、参加“三线”和湘江大桥建设423

第五节 “文化大革命”的曲折、反复及终结427

一、进行批陈整风和批林整风427

二、开展“批林批孔”431

三、实施全面整顿434

四、“反击右倾翻案风”和“批邓”439

五、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443

第十二章 徘徊中前进的两年445

第一节 批判“四人帮”和粉碎帮派势力446

一、肃清“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影响446

二、清查与“四人帮”有关的人和事449

三、开始拨乱反正453

四、中共长沙市郊区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457

第二节 开展“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财贸“双学”运动459

一、组织干部赴外地学习经验459

二、建设“大寨式”郊区461

三、大兴农田基本建设467

四、开展“工业学大庆”、财贸“双学”运动470

第三节 新的个人崇拜与“两个凡是”的影响473

一、宣传新的个人崇拜473

二、“两个凡是”思想的影响475

三、“左”的指导思想在延续479

第四节 两年中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的新成就481

一、农业生产获得丰收481

二、工业和社队企业快速发展482

三、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483

第五编 中共长沙市郊区地方组织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12—1992.9

第十三章 全面拨乱反正和工作重点转移491

第一节 全面拨乱反正492

一、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492

二、解放思想,彻底清“左”495

三、学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501

四、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党的政策504

第二节 工作重点转移508

一、执行新八字方针,实施工作重点转移508

二、组织干部学文化512

三、长沙市郊区革命委员会改为长沙市郊区人民政府515

第十四章 农村改革开放的起步518

第一节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519

一、自发的分组分队与“纠偏”519

二、建立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522

三、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527

四、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530

第二节 农村配套改革和实施计划生育536

一、供销社、信用社改革536

二、农机、农技、农电改革542

三、实施计划生育549

第三节 发展农村商品经济556

一、发展农村商品生产556

二、实行粮食合同定购564

三、放开农村集市贸易568

四、扶植专业户572

五、实施扶贫工程580

第十五章 全面整党和政治体制改革587

第一节 全面系统整顿中共长沙市郊区基层组织588

一、学习贯彻《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588

二、进行彻底否定“文革”的教育591

三、整顿党的基层组织593

四、清理“三种人”,处置不合格党员598

第二节 政治体制改革600

一、进行机构改革和干部制度改革600

二、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建立乡人民政府603

三、中共长沙市郊区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607

四、恢复、完善区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依法行使民主权利608

五、加强统战工作,建立人民政协和发展民主党派组织612

六、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616

七、人民武装部体制改革619

第十六章 全面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624

第一节 经济体制改革625

一、计划、价格体制改革625

二、财政、税务、金融体制改革631

三、流通体制改革640

第二节 其他各项事业的改革651

一、科技、教育体制改革651

二、文化、体育体制改革659

三、医疗卫生体制改革665

四、建立社会保障制度669

五、在改革中扩大对外开放673

第十七章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676

第一节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676

一、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676

二、坚持“两手抓”,开展文明创建活动681

三、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687

第二节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692

一、开展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692

二、打击刑事、经济犯罪,维护社会稳定695

三、坚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699

四、实施“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703

第十八章 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和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709

第一节 治理整顿与深化改革710

一、贯彻中共十三大和十三届三中全会精神710

二、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716

三、中共长沙市郊区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722

四、在治理整顿中深化改革724

第二节 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733

一、贯彻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733

二、加强党风党纪教育,坚持开展“四二”廉政教育日活动736

三、开展新时期社会主义思想教育746

第六编 中共长沙市郊(雨花)区地方组织在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1992.9—2002.11

第十九章 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763

第一节 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764

一、学习贯彻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精神764

二、中共长沙市郊区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768

三、调整“八五”计划,确立市场经济发展战略770

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772

五、深化农村改革,初步建立市场农业777

六、深化计划、物价、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781

七、建立开放的市场体系790

八、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实行住房制度改革793

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802

一、狠抓重点工程,改善基础设施802

二、大力招商引资,发展区域经济807

三、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发展乡镇企业811

四、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816

五、确立“科教兴区”战略,促进市场经济全面发展821

第二十章 加强政权、民主政治和两个文明建设826

第一节 加强政权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826

一、长沙市区划调整和雨花区的诞生826

二、支持人大、政协充分履行职能830

三、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836

四、进一步发挥爱国统一战线的作用840

五、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844

六、推行政务公开,加强行风建设853

七、开展机构改革,推行公务员制度860

八、中共长沙市雨花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866

第二节 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868

一、弘扬雨花精神,营造良好发展环境868

二、弘扬雷锋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877

三、加强法制建设和综合治理881

四、创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889

第三节 脱贫致富,建设小康社会892

一、振兴工业892

二、发展市场农业897

三、在竞争中发展商贸业903

四、全面发展社会事业907

五、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913

第二十一章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实施跨世纪发展战略916

第一节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执政党的建设917

一、学习贯彻中共十五大精神917

二、开展“三讲”教育919

三、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922

四、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926

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932

六、中共长沙市雨花区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937

第二节 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实施跨世纪发展战略939

一、以工业园为龙头,加快工业化进程939

二、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942

三、实施带动战略,加快城市化进程946

四、推动教育改革,提高人口素质949

五、抓好社区建设,促进改革发展953

六、以区治迁址为动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958

第三节 贯彻中共十六大精神,谋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960

一、学习贯彻中共十六大精神960

二、制定发展蓝图,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路962

结语971

附录972

中共长沙市雨花(郊)区区委历届领导成员名录(1926.11—2002.11)972

长沙市雨花(郊)区历届人大常委会领导成员名录(1980.12—2002.11)980

长沙市雨花(郊)区历届人民政府(办事处、工作委员会、革命委员会)领导成员名录(1950.3—2002.11)983

政协长沙市雨花(郊)区历届委员会领导成员名录(1984.3—2002.11)990

后记993

第一编 中共长沙近郊区地方组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7—1949.8

第一章 中共长沙近郊区地方组织的建立与大革命时期的群众运动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共早期组织在长沙近郊的活动4

一、五四运动前后长沙近郊的社会状况4

二、新民学会在长沙近郊的创建及其活动8

三、五四运动的影响和长沙近郊人民的觉醒12

四、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在长沙近郊建立17

五、中共长沙近郊区早期组织的建立和区委的诞生19

第二节 中共领导的大革命时期长沙近郊区群众运动21

一、农民协会的组建21

二、妇女组织的建立及其活动25

三、支援北伐战争31

四、毛泽东考察长沙近郊区农民运动和近郊区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33

五、长沙近郊区人民投身反帝反军阀斗争43

六、“马日事变”后白色恐怖笼罩下的艰苦斗争45

第二章 中共长沙市近郊地方组织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的斗争53

第一节 中共长沙近郊区地方组织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斗争54

一、中共长沙近郊地方组织的恢复54

二、领导农民复仇大队开展斗争55

三、组织长沙近郊区人民参加秋收起义和灰日暴动59

四、带领长沙近郊人民支援红军两次攻打长沙63

五、创建长沙近郊第一个乡红色政权69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长沙市近郊地方组织的恢复和斗争71

一、中共长沙市近郊地下组织的恢复71

二、长沙市近郊人民的抗日救亡斗争74

三、三次长沙会战和长衡会战中日军对近郊的蹂躏77

四、李绍皇农民自卫队的抗日斗争79

五、中国军队在长沙市近郊范围内的抗日斗争82

六、领导豹子岭粜米风潮84

第三节 组织开展迎接长沙和平解放的斗争87

一、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长沙市近郊地下组织的恢复与发展87

二、长沙市近郊中共外围组织的建立91

三、靳江河武工队的建立及其活动93

四、领导人民开展迎接长沙和平解放的斗争97

第二编 中共长沙市郊区地方组织在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949.8—1956.9

第三章 建立与加强地方执政党的建设105

第一节 建立和整顿执政党的地方组织105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长沙市郊区概况105

二、中共长沙市委郊区党委的组建及其基层党组织的建设108

三、开展“三反”整风运动111

第二节 建立群团组织114

一、组建青年团组织114

二、建立妇女联合会116

第四章 建立和巩固地方人民政权119

第一节 建立地方人民政权119

一、接管旧政权和学校119

二、长沙市人民政府郊区办事处的成立122

三、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24

四、废除保甲制度,建立基层人民政权126

五、长沙市郊区人民公安、人民法院的建立129

六、长沙市郊区人民武装和民兵组织的建立与活动133

第二节 为巩固人民政权而斗争140

一、组织减租退押140

二、清匪反霸,镇压反革命142

三、开展抗美援朝运动145

第三节 开展审干和内部肃反151

一、开展审干工作151

二、进行内部肃反155

第五章 领导新民主主义改革和建设158

第一节 领导土地改革159

一、做好土改准备工作159

二、土改工作试点和全面铺开161

三、进行土改复查165

第二节 实行民主改革,废除封建陋习169

一、实施《婚姻法》,废除封建婚姻制度169

二、禁毒、禁娼、禁赌,净化社会风气174

第三节 建设新民主主义经济和发展社会事业182

一、平抑物价,稳定群众生活182

二、发展文化事业185

三、发展教育事业188

四、发展卫生事业194

五、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197

第六章 领导社会主义改造203

第一节 宣传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实行粮食统购统销204

一、宣传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204

二、实行粮食统购统销208

第二节 领导社会主义改造214

一、组织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14

二、开展对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222

三、建立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227

第三编 中共长沙市郊区地方组织在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和探索中曲折前进(1956.9—1966.5

第七章 贯彻中共八大精神,开展整风、反右运动235

第一节 贯彻中共八大精神,调整经济关系236

一、学习宣传中共八大精神236

二、调整经济关系,促进生产发展238

三、全面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242

第二节 开展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248

一、进行党内整风248

二、开展民主整社和“反资”斗争251

三、反右派斗争及其扩大化258

第八章 组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62

第一节 组织“大跃进”运动263

一、掀起农业“大跃进”263

二、组织工业“大跃进”270

三、开展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大跃进”277

四、支援京广复线建设283

第二节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285

一、建立人民公社285

二、大办公共食堂288

三、“五风”的形成及其危害290

四、“反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293

第九章 贯彻“八字”方针,调整各种关系297

第一节 国民经济困难和生产自救298

一、国民经济困难的形成298

二、组织生产,救灾渡荒300

第二节 调整国民经济和各种关系303

一、恢复长沙市郊区建制303

二、贯彻《农业六十条》,调整公社体制304

三、改善经营管理,搞好定权发证309

四、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调整312

五、下放干部职工支援农业316

六、甄别平反,调整政治关系318

第十章 开展“四清”运动和思想政治建设322

第一节 开展新“三反”和整风整社运动323

一、新“三反”运动323

二、整风整社运动325

第二节 开展“四清”运动330

一、贯彻“双十条”,开展“四清”运动330

二、贯彻《二十三条》,开展高标准“四清”339

三、清理教师队伍345

第三节 思想战线的学习和教育349

一、全民学习毛泽东著作349

二、组织学雷锋活动353

三、开展对接班人五项条件的学习356

第四编 中共长沙市郊区地方组织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与徘徊前进的两年(1966.5—1978.12

第十一章 十年“文化大革命”363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与全面内乱364

一、红卫兵运动的兴起364

二、“造反派”夺权与基层组织的瘫痪367

三、实行“三支两军”370

第二节 建立革命委员会与整顿恢复中共基层组织375

一、长沙市郊区革命委员会及其中共核心小组的建立375

二、开展整党建党378

三、中共长沙市郊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385

第三节 开展“斗、批、改”386

一、组织农村“斗、批、改”386

二、清理阶级队伍389

三、创办“五七”干校与干部下放劳动393

四、开展农村教育革命395

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400

六、创办农村合作医疗405

第四节 干部群众对“文化大革命”的抵制409

一、领导干部坚持抓生产建设409

二、知识分子坚持教学科研415

三、积极发展社队企业421

四、参加“三线”和湘江大桥建设423

第五节 “文化大革命”的曲折、反复及终结427

一、进行批陈整风和批林整风427

二、开展“批林批孔”431

三、实施全面整顿434

四、“反击右倾翻案风”和“批邓”439

五、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443

第十二章 徘徊中前进的两年445

第一节 批判“四人帮”和粉碎帮派势力446

一、肃清“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影响446

二、清查与“四人帮”有关的人和事449

三、开始拨乱反正453

四、中共长沙市郊区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457

第二节 开展“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财贸“双学”运动459

一、组织干部赴外地学习经验459

二、建设“大寨式”郊区461

三、大兴农田基本建设467

四、开展“工业学大庆”、财贸“双学”运动470

第三节 新的个人崇拜与“两个凡是”的影响473

一、宣传新的个人崇拜473

二、“两个凡是”思想的影响475

三、“左”的指导思想在延续479

第四节 两年中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的新成就481

一、农业生产获得丰收481

二、工业和社队企业快速发展482

三、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48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