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京剧史 (下卷 第一分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京剧史 (下卷 第一分册)](https://www.shukui.net/cover/39/30102201.jpg)
- 北京市、上海艺术研究所组织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 ISBN:7104012680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685页
- 文件大小:58MB
- 文件页数:76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京剧史 (下卷 第一分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分册3
第七编 京剧的黄金时代(1949—1964)3
第三十六章 京剧的新繁荣3
第一节 社会制度的变革与中国的旧剧界3
一人民解放战争势如破竹的胜利形势3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戏曲舞台与京剧艺人4
三北京戏曲讲习班、上海戏曲研究班的举办6
第二节 戏曲改革机构的建立及方针政策的制订10
一戏曲改革领导机构的建立10
二全国戏曲工作会议的召开14
三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20
四“改戏、改人、改制”的全面实施23
五京剧艺术在改革中前进和“三改”工作的一些偏向31
第三节 戏曲研究机构和国家剧院的建立36
一中国戏曲研究院等学术机构的建立37
二国家剧院的建立与其创作演出活动42
第四节 京剧艺术新的繁荣74
一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74
二两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79
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献礼演出89
第三十七章 京剧剧目的整理、改编与创作96
第一节 传统剧目和流派代表剧目的整理与出版96
一传统剧目的整理与出版96
二流派代表剧目的整理与出版102
第二节 新编历史剧的创作106
一关于新编历史剧的讨论106
二优秀的京剧新编历史、故事剧作品108
第三节 京剧现代戏的创作125
一京剧表现现代生活的高潮125
二这一历史时期中的京剧现代戏剧目鸟瞰128
三关于京剧表现现代生活的—些不同看法149
第四节 京剧编剧队伍的形成151
第三十八章 导演制度的形成与导演艺术的发展153
第一节 建立导演制度是戏曲改革的需要153
一导演制建立在戏改政策的实施中153
二导演制的建立与戏曲导演的历史传统157
第二节 导演制在创作实践中形成161
一导演的多种实践161
二导演主导地位的确立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165
三京剧导演艺术成就的又一次大检阅171
四京剧导演艺术在现代戏的排演中得到深化175
五京剧导演人材的培训177
第三十九章 京剧表演艺术的继承与发展180
第一节 京剧表演艺术在新水平上的全面综合185
一实现京剧表演艺术在新水平上的全面综合的基本条件185
二京剧表演艺术的新创造186
三京剧舞台面貌新变化的标志191
第二节 京剧表演流派的发展与创造196
一生行流派197
二旦行流派207
三净行流派215
四丑行流派218
第四十章 京剧音乐的继承与发展225
第一节 京剧唱腔的新发展226
一新的声腔226
二新的板式227
三新的唱腔230
四新的套式236
第二节 过门与配曲的发展238
一过门238
二配曲239
第三节 演唱形式与乐队编制的发展243
一演唱形式243
二乐队编制的新发展244
第四节 京剧中的音乐舞剧247
第四十一章 京剧舞台美术的发展251
第一节 传统戏曲的舞台美术252
一力求净化舞台252
二在继承的基础上整理加工253
三保持传统京剧舞台美术的形式美258
第二节 新编剧目的舞台美术265
一新编古代戏的舞台美术268
二现代戏的舞台美术275
三连台本戏和机关布景280
第三节 京剧舞台美术创作队伍的成熟281
一京剧舞台美术创作队伍的建立281
二戏曲舞美教育事业的情况282
第四十二章 京剧艺术教育283
第一节 政府对戏曲教育的重视283
第二节 设有京剧专业的戏曲学校286
一全国各地的戏曲学校286
二戏校教学情况294
三高等戏曲教育的开端298
四对这一时期京剧教育的审视301
第三节 戏校教师队伍的建设303
一专业教师队伍的来源、形成与提高303
二政治、文化教师的增设及其作用304
第四节 培养京剧人才的其它途径305
一个人收徒传艺305
二以团带班306
三其它艺术院校代培306
第四十三章 京剧艺术出版事业的大发展308
第一节 国家专业戏剧出版机构的建立和它出版的京剧图书310
一新戏曲书店及50年代初期出版的京剧图书311
二中国戏剧出版社和宝文堂书店的建立及其出版的京剧图书312
第二节 京剧剧本的出版315
第三节 京剧基本理论及京剧史研究著述的出版323
一京剧理论323
二京剧史研究著述和京剧艺术家的回忆录331
第四节 京剧工具书及教材的出版333
一京剧工具书和专业教材333
二京剧剧目教材334
第五节 音响和影像出版物335
一音响出版物335
二电影和电视对京剧艺术的反映337
第八编 “文革”前后的京剧(1964—1979)343
第四十四章 本时期京剧发展的概况343
第一节 毛泽东有关文艺的批示和京剧大演现代戏343
一毛泽东有关文艺的批示343
二京剧大演现代戏345
第二节 “文革”冲击下从现代戏到“样板戏”的起伏347
第三节 粉碎“四人帮”后京剧的复苏349
第四十五章 “文革”前夕的京剧350
第一节 1964年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350
一各地的准备及大会的举行350
二《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一批新剧目的创演357
三大会对京剧现代戏发展的影响364
第二节 各地区的京剧(戏曲)现代戏观摩演出367
一东北区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会367
二华东区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371
三华北区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会374
四中南区戏剧观摩演出大会376
五西北地区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380
第三节 这一时期京剧现代戏发展的基本特点383
一演出活动繁盛383
二剧目质量有所进步385
三严重的偏差385
第四十六章 “文革”中的京剧387
第一节 京剧面临动乱的冲击387
一对京剧《海瑞罢官》的批判揭开了“文革”的序幕387
二炮制《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393
三关于文艺团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396
第二节 京剧艺术的厄运和“重建”文艺队伍398
一京剧院团普遍瘫痪398
二“重建”文艺队伍中的京剧界400
第三节 “文革”后期文艺政策初步调整时的京剧406
一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主张调整文艺政策及“四人帮”的对抗406
二录制京昆传统剧目410
三“四人帮”抓的京剧“新创作”412
第四十七章 “样板戏”垄断京剧舞台415
第一节 “样板戏”的形成416
一“样板戏”剧组——“样板戏”的创作演出团体417
二《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剧的形成过程420
三“样板戏”垄断舞台438
第二节 “样板戏”的“普及”439
一全国学唱“样板戏”440
二地方戏曲移植上演“样板戏”441
三“样板戏”拍摄成电影443
四“样板戏”剧本、曲谱、唱片等的出版445
第三节 “样板戏”出访国外448
一北京京剧团访问朝鲜448
二北京京剧团访问阿尔及利亚448
三上海京剧团访问日本449
第四十八章 “样板戏”的剖析452
第一节 “样板戏”的创作理论452
一所谓的“京剧革命”452
二所谓对“中间人物论”、“无冲突论”和454
“写真实论”的批判454
三“三突出”理论的提出459
第二节 “样板戏”的艺术分析462
一剧本文学463
二导演、表演艺术469
三音乐474
四舞台美术482
第四十九章 京剧艺术的复苏487
第一节 戏剧、京剧界的拨乱反正487
一《人民日报》发表《评“三突出”》一文487
二京剧界思想理论方面的拨乱反正490
第二节 推动京剧艺术复苏的措施494
一《海瑞罢官》、《李慧娘》、《谢瑶环)等平反494
二京剧机构的恢复和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500
三北京和上海的京剧艺术工作者讨论京剧的继承与革新502
第三节 传统剧目和历史剧恢复上演504
一《逼上梁山》等复演504
二中央决定恢复一批优秀传统剧目506
三京剧在国庆30周年的舞台上509
第四节 复苏时期京剧艺术发展的基本特点511
一在拨乱反正中前进511
二京剧工作者的积极性和观众的狂热呼唤京剧新的繁荣512
三局限512
第九编 振兴京剧的新时期(1980—1996)515
第五十章 本时期京剧发展的概况515
第一节 1980年戏曲剧目工作座谈会515
第二节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京剧面临的新问题522
第三节 关于京剧向何处去的争论526
第四节 关于“样板戏”问题的论争533
第五节 京剧表演团体在改革中前进538
一京剧表演团体在体制和管理上的弊端538
二京剧表演团体的体制改革539
第六节 弘扬民族文化与京剧发展的趋势546
一京剧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546
二振兴京剧的思路548
第五十一章 新时期的剧目建设550
第一节 传统剧目重新贴演550
一大量传统剧目重新涌向舞台550
二有争议的剧目恢复上演,禁戏修改后重现舞台553
三对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557
四传统剧目的性质、意义和作用567
第二节 新编古代戏和现代戏的新突破572
一新编古代戏和现代戏的概貌572
二新时期剧目创作的特点590
第五十二章 新时期京剧舞台艺术的新发展621
第一节 导演作用的进一步突出和加强621
一导演职能的复苏与困扰621
二京剧现代化进程中的导演职能623
三导演在戏曲化进程中的新突破625
四把京剧置放在戏剧文化的整体中去发展628
五导演理论探讨与队伍建设631
第二节 表演艺术的丰富和提高635
一京剧各行当表演艺术的发展636
二本时期京剧表演艺术发展的几个特点650
第三节 京剧音乐的新发展653
一唱腔音乐的发展创新653
二打击乐的发展与创新656
三伴奏技艺的发展与创新659
四京剧传统伴奏乐器的革新662
五电声乐器的使用665
六京剧传统乐器的独立演奏和专项音乐会666
七京剧音乐创研队伍及演奏家队伍的形成与壮大669
第四节 舞台美术的新面貌671
一理论研究671
二创作实践676
三不足683
第二分册687
第五十三章 京剧理论研究的新进展687
第一节 京剧理论研究的基础工程687
第二节 京剧史、论研究的概况694
一新时期京剧史研究的特点694
二京剧史著作698
三京剧理论研究701
第三节 京剧艺术家的论著、评论和传记出版716
一作品集、文集、评论集716
二传记、回忆录、见闻录728
三教材737
第四节 开展京剧研究的主要阵地739
第五十四章 振兴京剧的努力和措施744
第一节 中国戏曲学院及各戏曲学校的发展744
一中国戏曲学院的重建744
二各地戏曲学校的恢复、建立和发展749
第二节 各种评奖、汇演、调演、大奖赛对优秀剧目和人才的奖励754
一综合奖754
二单项奖761
第三节 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业余京剧活动772
一北京的业余京剧活动773
二天津的业余京剧活动779
三上海的业余京剧活动782
四其它一些地区的业余京剧活动786
第四节 京剧音像、影视资料的拍摄和出版发行792
一京剧唱腔盒式录音磁带793
二京剧激光唱盘(CD盘)796
三京剧伴奏音带796
四京剧器乐音带797
五京剧录像带及电视片797
六京剧VCD激光影碟798
七京剧音配像799
八京剧电影801
第五节 国家举办的一系列振兴京剧的大型活动803
一1988年文化部主办的京剧新剧目汇演803
二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振兴京剧观摩研讨大会810
三全国青年京剧团、队新剧目汇演821
四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周年活动825
五首届中国京剧艺术节830
第六节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和振兴京剧的大力支持,对推动京剧艺术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作用838
一江泽民、李瑞环等对振兴京剧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讲话838
二国家为振兴京剧采取的一系列实际措施和京剧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形势845
第十编 京剧艺术在台港澳地区和国外(1949—1996)851
第五十五章 京剧在台湾和香港、澳门地区851
第一节 京剧在台湾的发展概况851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京剧的民间班社853
二50年代以来京剧的军中剧队855
三70年代以来京剧民间剧团的重新兴起858
四50年代以来京剧的教育机构859
五台湾的京剧史论研究和出版的主要著述862
六海峡两岸京剧界的交流往来867
第二节 香港、澳门地区的京剧活动875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香港地区的京剧活动875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香港地区的京剧活动877
三澳门地区的京剧活动887
第五十六章 京剧在国外888
第一节 50年代以来京剧在国外演出一瞥888
一中国京剧艺术出国演出的概况888
二京剧参加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893
三京剧出访日本及其它亚洲国家894
四京剧出访苏联900
五京剧出访欧洲各国901
六京剧出访南北美洲905
七京剧出访非洲和大洋洲各国909
第二节 中国京剧登上国际戏剧艺术讲坛910
一中国京剧专家、艺术家出国讲学910
二旅居海外的侨胞为传播京剧出力921
第三节 外国人学习演唱京剧922
一各国京剧爱好者来中国学习京剧艺术923
二外国人排演京剧925
三中外艺术家合作编演新京剧930
第五十七章 京剧对世界戏剧文化的影响和贡献933
第一节 中国京剧艺术在世界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933
一京剧在全世界受到热情欢迎933
二各国人民对京剧艺术的鉴赏934
第二节 京剧对世界戏剧文化的影响和贡献938
一国外戏剧界对京剧艺术的认识938
二外国戏剧界对京剧艺术的借鉴941
第三节 京剧艺术在世界戏剧文化发展中产生深刻影响的原因943
一西方戏剧发展的要求943
二世界进步大趋势的必然945
第十一编 人物(下)951
第五十八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活跃在舞台前后的京剧艺术家951
第一节 生行演员951
一传记见于上、中卷的生行演员951
二老生演员952
三武生演员978
四小生演员1000
第二节 旦行演员1005
一传记见于上、中卷的旦行演员1005
二正旦演员1005
三武旦演员1037
四老旦演员1041
第三节 净行演员1044
一传记已见于本书中卷的净行演员1044
二本时期的净行演员1044
第四节 丑行演员1053
一传记已见于本书中卷的丑行演员1053
二文丑演员1053
三武丑演员1066
第五节 京剧编剧、导演工作者1069
一传记已见于本书中卷的京剧编导工作者1069
二编剧工作者1069
三导演工作者1079
第六节 京剧音乐工作者1090
一传记已见于本书中卷的京剧音乐工作者1090
二乐师1091
三京剧音乐研究、作曲工作者1109
第七节 京剧舞台美术工作者1115
第八节 京剧研究、评论、组织工作者1119
一传记已见于本书中卷的京剧研究、评论、组织工作者1119
二京剧研究、评论、组织工作者1119
第九节 京剧教育工作者1137
一传记已见于本书中卷的京剧教育工作者1137
二京剧教育的组织领导工作者1137
三京剧表演教师1145
四京剧音乐教师1188
第五十九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成长起来的京剧工作者1193
第一节 生行演员1193
一老生演员1193
二武生演员1207
三小生演员1217
第二节 旦行演员1223
一正旦演员1223
二武旦演员1253
三老旦演员1257
第三节 净行演员1263
第四节 丑行演员1271
第五节 京剧编剧、导演工作者1276
一活跃在振兴京剧新时期的剧作者1276
二活跃在振兴京剧新时期的导演工作者1283
第六节 京剧音乐工作者1288
第七节 京剧舞台美术工作者1296
第八节 京剧史论研究、评论、编辑工作者1298
一京剧史论研究、评论工作者1298
二编辑工作者1302
第九节 新时期的京剧教育工作者1307
第六十章 在台、港、澳地区和国外的京剧工作者1320
第一节 香港的京剧演员1320
第二节 台湾的京剧工作者1323
一传记已见于中卷者1323
二演员1323
三乐师1329
四研究人员1330
五编剧1330
六教育工作者1330
第三节 定居海外的京剧工作者1332
结语1335
附录(下)1347
上、中卷修订时增加的人物传记1347
第三十一章 生行演员1347
第三十二章 旦行演员1359
第三十三章 净行、丑行演员1360
第三十四章 乐师1364
第三十五章 京剧作者、导演、教师、研究者1367
下卷后记1402
下卷出版说明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