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基础理论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 第2版
  • 郭霞珍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47813331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20页
  • 文件大小:81MB
  • 文件页数:235页
  • 主题词:中医医学基础-中医学院-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基础理论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属性1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2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及其主要内容6

四、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11

五、学习和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的方法12

第一章 精气、阴阳、五行13

第一节 精气学说14

一、精气与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14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14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6

第二节 阴阳学说18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18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9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3

第三节 五行学说26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27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27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2

第二章 藏象38

第一节 藏象及藏象学说38

一、藏象及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38

二、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39

三、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40

四、脏腑的分类与区别41

第二节 五脏42

一、心42

附:心包络45

二、肺45

三、脾49

四、肝51

五、肾55

附:命门59

第三节 六腑60

一、胆60

二、胃61

三、小肠62

四、大肠63

五、膀胱63

六、三焦63

第四节 奇恒之腑64

一、脑65

二、女子胞65

附:精室66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66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66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71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72

第三章 气血津液与精神73

第一节 气74

一、气的基本概念74

二、人体之气的来源和功能74

三、气的分类及其组成、分布与功能77

第二节 血80

一、血的基本概念80

二、血的来源和组成80

三、血的循行81

四、血的生理功能81

第三节 津液82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82

二、津液的来源和组成82

三、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82

四、津液的功能83

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84

一、气与血的关系84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85

三、血与津液的关系86

第五节 精86

一、精的基本概念86

二、精的生成87

三、精的代谢88

四、精的功能88

第六节 神89

一、神的本源89

二、神机的概念90

三、人体之神的形成与功能90

第七节 精气神的关系94

一、精能化气、气能生精94

二、精能化神、神能驭精94

三、气能生神、神为气主95

第四章 经络96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96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96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97

第二节 十二经脉98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98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99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和表里关系100

四、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101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101

第三节 奇经八脉109

一、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109

二、奇经八脉共同的循行与功能特点109

三、奇经八脉的循行及基本功能110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115

一、经别115

二、别络117

三、经筋119

四、皮部120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121

第六节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23

第五章 体质125

第一节 体质的概念和形成125

一、体质的概念126

二、体质的形成126

三、体质构成与形态、心理及生理功能128

第二节 体质分类130

一、阴阳分类法130

二、五行分类法131

第三节 体质学说应用131

一、体质与发病132

二、体质与病证从化132

三、体质与治疗132

第六章 病因与发病134

第一节 病因134

一、外感性致病因素135

二、内伤性致病因素142

三、病理产物类致病因素147

四、其他病因151

第二节 发病154

一、发病的原理154

二、影响发病的因素157

第七章 病机160

第一节 基本病机160

一、邪正盛衰161

二、阴阳失调163

三、气血失常167

四、津液失调172

第二节 内生“五邪”175

一、内生“五邪”的基本概念175

二、内生“五邪”的基本内容176

第三节 脏腑病机179

一、五脏病机180

二、六腑病机188

三、奇恒之腑病机191

第四节 经络病机193

一、经络的气血偏盛偏衰193

二、经络的气血逆乱193

三、经络的气血运行不畅194

四、经络的气血衰竭194

第五节 疾病的传变与转归194

一、疾病传变与转归的含义194

二、影响疾病传变与转归的因素195

三、疾病传变与转归的形式196

第八章 防治原则201

第一节 未病先防201

第二节 既病防变203

第三节 治疗原则与方法204

一、治则与治法的概念204

二、基本的治则与治法205

第九章 养生214

第一节 养生的基本概念214

一、天年214

二、衰老215

三、养生216

第二节 养生的基本原则216

一、顺应自然217

二、形神兼养218

三、保精护肾219

四、调养脾胃219

热门推荐